影像技术在新生儿泪道阻塞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检查排除鼻腔疾病者。
1.2泪道造影方法 首先冲洗泪道,使泪囊内分泌物排出,排空。然后用包裹布固定四肢使患儿仰卧操作台上,调整好照明。扩张泪小点,经上或下泪小点注入水溶性造影剂泛影葡胺,直到经另一泪小点有造影剂溢出或已有0.5 m1造影剂注入,针头退出后即可采用立位柯式位拍片观察。
1.3判断标准 泪道显影清晰,堵塞位置明显成功。显影模糊,位置不确切为失败。
2.结果
84眼中有80眼显影成功占95.2%,堵塞位置在鼻淚管下段(如图)。有4只眼(单眼患儿年龄均为3个多月)不显影占4.8%,后行泪道冲洗通畅,见图1。
3.讨论
1909年Ewing首次将x线造影运用于泪道检查后。使泪道造影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大量推广,帮组了泪道疾病的诊断及探讨。新生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是临床儿童眼科门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儿出生时鼻泪管下端膜闭(84%),出生后3-4w此膜自然串通,形成Hasner瓣,如此膜不开则形成泪道阻塞。此组泪道造影患儿中95.2%提示鼻泪管下端堵塞,证明了鼻泪管下端残膜的存在,见图1。这为临床上进一步行泪道探通术提供了可靠依据。毛晓曾对新生儿泪道阻塞前行泪道探通术前行泪道造影,明确了阻塞位置,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有4只眼(单眼患儿年龄均为3个多月)不显影占4.8%,后行泪道冲洗通畅。这符合一些观点:部分患儿出生后仍在进行鼻泪管管道化,鼻泪管下端残膜可自行吸收,可自愈,早期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不提倡3个月以内患儿进行泪道探通。说明行泪道探通术有时间选择。张林认为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最佳时机应在婴儿生后4-8个月最适宜。
在拍片时我们应采用立位柯式位泪道造影术,如采用俯卧柯式位,泪道阻塞段显示欠佳,且对比剂极易由眼部外溢干扰诊断。苏云杉等采用立位柯式位(患儿于立位胸架前)进行泪道造影,并与常规的俯卧位进行了对比,结果泪道下端显影效果明显提高,提高了泪道造影的诊断准确率。
水溶性对比剂泛影葡胺使用安全,胃肠道不吸收,清洗彻底不沾皮肤,减少皮肤过敏反应。且价格廉价,家属易接受。同时泪道造影也使泪道阻塞位置明了化,便与家长了解病情。是临床治疗方面避免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泪道造影及磁共振成像泪道造影开始应用于临床,对于儿童泪道阻塞疾病术前定性与定位诊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x线泪道造影作为一项成熟的方法,具有简便、经济、直观的优点,可作为临床诊断婴幼儿泪囊炎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泪道探通手术治疗前行泪道造影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