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经介入化疗栓塞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静脉注射化疗治疗,给予治疗组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两组的治疗观察周期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肿瘤坏死体积为(54.87±7.44)cm3,对照组为(22.45±6.45)cm3,治疗组的肿瘤坏死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疼痛、肝破裂出血、心率加快、面部潮红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肝癌经介入化疗栓塞术的应用能促使肿瘤坏死,并发症比较少,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晚期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并发症;肿瘤坏死体积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比较危重的肿瘤,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近年来,影像引导的介入化疗方法为治疗晚期肝癌的主要方法,其中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可实现肿瘤完全坏死,但反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可加重对肝功能的损伤,对于患者有一定的负作用。本文具体探讨了我院晚期肝癌经介入化疗栓塞术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2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晚期肝癌患者60例,纳入标准:通过影像学与病理活检确诊为晚期肝癌;肝功能在Child-pugh分级c级及其以上;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预计生存期大于6个月;排除标准:凝血机制障碍及麻醉禁忌症者;合并心肝肾异常;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6.23±4.19)岁;肝功能分级:c级45例,D级15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1.82±5.19)kg/m2;平均最大肿瘤直径为(4.32±0.45)cm。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注射化疗治疗。治疗组:给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于肝动脉选择性造影,明确肿瘤的相关性质,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供血动脉、数目等情况,再用微导管超选择肿瘤供血动脉,然后注入化疗药物(丝裂霉素类+氟尿嘧啶类+铂类),用超液态碘油5~20ml和阿霉素40~60mg制成混悬液,经导管由肿瘤供血动脉注入以栓塞瘤灶。两组的治疗观察周期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肿瘤坏死情况:在治疗后进行超声造影评估肿瘤坏死体积大小,肿瘤坏死体积公式:体积V(cm3)=r1(cm)×r2(cm)×r3(cm)×4/3,(rl=最长径/2;r2=最短径/2;r3=高/2)。
并发症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疼痛、心率加快、肝破裂出血、面部潮红等。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7.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肿瘤坏死情况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后治疗组的肿瘤坏死体积为(54.87±7.44)cm3,对照组为(22.45±6.45)cm3,治疗组的肿瘤坏死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2.2并发症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0.05(P<0.05)。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肝癌病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已转移,预后差。外科手术切除一直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主要方法及金标准,然而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指征,并且有创的外科手术常伴有很多并发症,结果导致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高。
当前介入化疗治疗已成为肿瘤原位消融的主要方式,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可阻断肝脏肿瘤血供,减少血流带走的热量,同时可以进行区域化疗,从而提高疗效及生存率。本研究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肿瘤坏死体积为(54.87±7.44)cm3,对照组为(22.45±6.45)cm3,治疗组的肿瘤坏死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同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可以起到增强治疗的效果,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可以减少肿瘤周边及内部的血供。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治疗期间的疼痛、肝破裂出血、心率加快、面部潮红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总之,晚期肝癌经介入化疗栓塞术的应用能促使肿瘤坏死,并发症比较少,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肿瘤筛查
下一篇:黄芪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