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党的建设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教训。回顾总结建国60年来的发展实践,我们不难看出,党所出现的一些重大失误、所犯的一些严重错误,归根结底。是因为党自身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重视和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但客观地讲,执政科学化的进程还不够快、覆盖面还不够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执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一党执政,没有反对党,没有多党参选的竞争风险。在党的外部压力不强的特定条件下,切实有效地在党内建立起自我警醒、自我调适、自我纠错、自我教育、自我免疫、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从而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为迫切的。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一命题,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环境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深刻自觉。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联系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环环相扣的关键方面,需要去研究、探索和解决:
1.党的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长期执政实践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什么时候注重加强了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巩固,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当前,我们党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能力,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更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最终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才能赢得长期执政的坚实社会基础。因此。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地位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全部任务。党的建设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去展开,党的理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也都应当围绕这个目标去实施,真正体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不坚持这一点,党的建设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2.加强党的领导的关键是要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只有不断改善,执政力才能得到加强。相反,不去改善党的领导,即便投入再多的力量,也等于是削弱而不是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善于学会领导的问题,必须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树立先进的执政理念,探求科学的领导方式,不断改进党的作风,从根本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为改进党的领导方法提供基础和保障。同时,党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领导怎么改善,党对人大、政府、政协和群团组织的领导怎么改善,党对自己内部的领导怎么改善,等等,都需要围绕党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领导职能,系统地研究探索并加以改进。
3.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是要不断推进改革创新
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质上是要革自己的命,是政治利益的一次再调整再分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作出了重大部署。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自觉地去搞、系统地去搞、强力地去搞,而不能慢慢腾腾,等到出现明显偏差了,积重难返了,甚至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了,被危机逼迫了才去搞改革,那样成本会太大,也不一定能改好。作为执政党,应当以强烈的执政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超前地去创新求变,这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
4.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关键是要扩大党内民主
改革创新的内容很宽泛,而起纲举目张作用的是扩大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无疑会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党内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说到底都和党内民主有关。某种意义上讲。是党内民主不充分、民主监督不力和透明度不高所造成的。如果说过去的60年我们党主要是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型。那么今天扩大党内民主,则是党在执政方式上的又一次历史转型。这是我们党成长壮大的必然趋势,是作为唯一的执政党长期执政的客观要求。因此,对有利于扩大党内民主的事情,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级党组织多做、实做、做好。如果党内能率先扩大民主,抓紧制定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建立可操作的制度,来加快党内民主的实际步骤,在党内民主进程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就能够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合理交汇点,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党内的思想统一,就能够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党以及整个社会就会形成政通人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5.扩大党内民主的关键是要规范、创新和落实党内各项民主制度
应当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党内民主气氛日渐浓厚,但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扩大党内民主的战略构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并确保落到实处,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必须切实按照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各项规定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保障和落实党员的政治地位,正确充分地行使党员民主权利,促使各级党的组织和领导都能严格按党意民意办事,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要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不断扩大党员在党内行使选举权的范围,缩小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自由裁量空间。真正把选人用人权交给广大党员或全体党员代表,从制度上根除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让那些有能力、想干事、干成事的人得到提拔重用。民主并不仅仅是选举,还应当让党员参与党内决策,参与权力的运作,从而保证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完善党员意见表达制度,在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有利于扩大民主的各项配套制度,全面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使党员意愿得以充分表达和体现。要创新党内监督制度,拓宽广大党员群众直接参与监督的多种渠道,以权利来制约权力,发挥监督的防错纠错功能。党员、群众对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迫使其只能干好事,而不能干坏事。同时,监督权完全交给了党员和群众以后,其主人翁意识和凝聚力、创造力就会大大增强。一切为党的利益着想,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必然会形成党心民心凝成一心的强大力量。
(本文责任编辑 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