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诊断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分别给予16排螺旋cT扫描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准确率的差异。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16排螺旋cT检查后结果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疾病5例、’肾结石15例、输尿管结石19例、输尿管占位病7例、肾盂积水5例、输尿管结核3例、输尿管狭窄6例,诊断结果准确率100%;同时本组患者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为异常者44例、正常者13例,有3例无影像显示,诊断结果准确率73.3%。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16排螺旋CT在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中有良好应用效果,能清晰判定患者疾病类型,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16排螺旋CT;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静脉肾盂造影;诊断
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是一种由于患者肾盂直至尿道外口的结构上出现各种梗阻性病变而引发患者肾脏结构、功能出现损害的疾病,患者临床症状与其梗阻的病发原因以及严重程度息息相关,及早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将探讨16排螺旋CT在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5-65岁,平均(50.2±4.9)岁。患者临床症状以尿量降低、排尿次数显著增加、腰部疼痛、排尿疼痛、尿失禁等为主。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分别给予16排螺旋CT扫描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在16排螺旋CT扫描过程中,本次研究中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机,检查开始前1d患者服用50%硫酸镁40ml以清洁肠道,检查当天患者保持空腹状态,检查人员要求患者憋尿并指导其持仰卧位。医生于患者肝脏部位开始扫描至耻骨,扫描结束后设置图像参数为层厚0.75mm、间隔0.75、电压120Kv、电流150mA、重建层厚1.25mm并完成图像重建。对于需要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本次研究中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作为对比剂,医生于患者肘静脉注射碘普罗胺90-100ml,流率3.5ml/s并追踪至患者肾上极处主动脉阈值达到100Hu时启动扫描,后续过程中延长30s、5min再次进行扫描,得到的数据均传输至工作站。扫描人员在工作站中对图像进行尿道造影立体重建,配合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曲面图像对患者梗阻部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察,最终由2名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医师分别约片并确定诊断结果,医生应该重点分析患者双侧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密度以及是否有扩张、结石、狭窄、占位病变等诸多情况,同时医生还应该分析患者肾周、输尿管、膀胱以及周围组织、盆腔内的实际情况,最后经讨论得出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处理,表达方式包括计量资料(i±s)与计数资料(%)两种类型,检验方式则分别为t检验和X2检验,若最终P<0.05则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16排螺旋CT检查后结果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疾病5例、肾结石15例、输尿管结石19例、输尿管占位病7例、肾盂积水5例、输尿管结核3例、输尿管狭窄6例,均与术后病理相符,诊断结果准确率100%:
同时本组患者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为异常者44例、正常者13例,有3例无影像显示,与病理诊断相比,诊断结果准确率73.3%。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当前临床针对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症状检查、膀胱镜检查、尿路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扫描、肾功能指标检查等。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是以往临床针对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的常用检查方法,其能够有效观察患者肾脏、输尿管的引流过程,然而其检查之前需要医生对患者腹部施压、检查过后经常会出现图像重叠,存在诊断时间过长、诊断效果不佳的缺点。
而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则具有检查时间短、图像结果清晰的优点。医生能够凭借检查仪清晰全面的探查患者尿路结构,细致的查找患者病变原因,多层CT扫描还能有效测定患者肾功能指标、占位病变以及尿路病变等多项内容。事实上,16排螺旋CT扫描能够通过对患者检查部位的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图像以及曲面图像进行多层次的扫描成像,从多个角度对患者泌尿系统进行探查分析,从而有效测定患者病变部位的大小、范围、边界、形状等多项信息,协助医生更加清晰准确的确定病情,对患者后续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支撑。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诊断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16排螺旋CT在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中有良好应用效果,能清晰判定患者疾病类型,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