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水电站鱼类增殖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计划开口苗放养密度为1000~2000尾/m2,后续逐渐稀释分别为200~500尾/m2、130~200尾/m2。刚孵出的仔鱼体色较淡,含卵黄物质多,体质较弱,常分散侧卧于水底,此时光线不宜太强,池底最好铺上一层小沙粒(光滑不易溶),防止泥沙粘附鱼体,影响成活率。鱼苗卵黄囊消失后,待其平游时,以蛋黄或豆浆投喂,还可以投喂适量浮游生物(除去较大的蚤类,避免对仔鱼的危害)。当鱼苗长至3cm左右时,可投喂颗粒配合饲料,进行苗种驯化。随着鱼体的长大,要注意逐步稀疏放养密度。养殖过程中,要每天清除鱼池中的粪便和残饵,保持清洁的养殖环境。
5.5 过渡培育
放流鱼种从人工养殖水体进入天然水体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可以采用过渡培育,以便提高放流鱼种的成活率。过渡培育选择在库湾、水深3~5m的水域,设置鱼种网箱或围网进行过渡培育,过渡培育时间一般为10~15天。
5.6 标记放流
标记放流已成为评估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对天然渔业资源补充和恢复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标记方法主要有体外标记法、体内标记法、自然标记法、化学标记法、生物遥测法、分子遗传标记法等,观音岩鱼类增殖放流采用主要有荧光色素标记法、穿体标、,微卫星分子标记法多种方式相结合。放流地点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交通方便;
(2)水流平缓,水域较开阔的库湾或河道中回水湾;
(3)水深5m以内,凶猛性鱼类少;
(4)饵料生物相对丰富。
5.7效果监测
为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目前观音岩水电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①结合观音岩水电站网捕过坝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对鱼类进行回捕调查,识别渔获物中的标记鱼,并记录标记鱼的生物学特征和调查地点的水生生态特征。②渔民捕获后购买,通过对渔民进行宣传、培训,让渔民具备标记鱼的识别能力,通过提高标记鱼的回收价格,让渔民能积极配合标记鱼的回收工作。采用多渠道对标记鱼进行回收,提高标记鱼的回收比例。③结合观音岩水电站水生生态监测工作从鱼类生态学、种群动态及群落组成变化监测入手,重点监测库区及干支流受影响鱼类。及时采样河流断面、河深、流速和流量等水文参数,水生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分布密度、生物量这些鱼类饵料生存环境的监测,评估增殖放流效果。
6 结语与建议
鱼类增殖的建设和管理放流涉及领域较广,因此在增殖站投产初期,须聘请相关专家或找一些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增殖鱼类繁育、疾病控制、人员培训等。通过3~5年左右的时间,使得鱼类增殖站具备独立运行的能力,并达到增殖放流规模要求。另外由于鱼类增殖站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将增殖站运行费用纳入到上网电价,以保证水电站鱼类增殖站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东亚,牛天祥.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工艺设计[J].西北水电,2010(04).
[2] 张东亚.水电工程生态补偿措施鱼类增殖放流站的设计[J].水力发电,2010(08).
[3] 翟张宏,杜帅群.思林、沙沱水电站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J].贵州水力发电,2010(03).
[4] 施家月,廖琦琛,梁银铨,吕巍,汤优敏.功果桥和苗尾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2009(06).
上一篇:黄金鲫山区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下一篇:养殖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生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