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濮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濮阳,是个令人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谈起陌生,濮阳建市三十多年来,还不太为人们所熟知,讲起熟悉,“濮阳”又多见于古典文献。《史记·卫世家》记载:濮阳之名最早始于公元前320年,因位于濮水之北有濮阳之称。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濮阳始得县名。濮阳还是著名的古战场。陈毅元帅于1945年9月过濮时赋诗一首《月下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我行未已过濮阳,驻马凭吊古战场,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应知政事先军旅,岂有筑室谋道旁,夜坐对月秋萧瑟,白杨千株放光芒。这里面就讲到了澶渊之盟和晋楚城濮之战(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濮阳还是革命老区,这里有刘邓大军渡河处,有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旧址。
1991年2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濮阳视察时曾这样讲道:“濮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要很好地把历史遗址保护起来,多做宣传工作,发展旅游事业。”
一、濮阳历史文化旅游现状
濮阳,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省辖市。旅游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戚城文物景区、中原绿色庄园、濮上园、体现园林风光的濮外园,集汇高科技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世锦园、毛楼生态旅游区。这些景区如雨后春笋,飞速发展。但是濮阳的旅游市场只是客源地,而不是目的地。几家景区在省内、国内的知名度不高,缺乏自身独特的优势。如何发展、做大濮阳旅游目的地市场。我认为应该突出“龙文化”。“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充分证明濮阳是龙的故乡。春秋时期是濮阳历史上较为辉煌的阶段。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曾在此居住讲学。兴起好学爱学之风气。孔子大弟子子路也葬于此,有子路墓。只有将濮阳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加以整合,才能焕发出展新的生机和
活力。
二、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濮阳古称帝丘,为颛顼遗都,系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落的活动中心。《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春秋时期,濮阳作卫国的国都388年,可谓是历史久远。这期间著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十年而居于卫国。
宋代建隆元年(960年),濮阳称为澶州。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兵逼近澶州北城,戚胁宋都汴梁城,寇准力排众议,劝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登上北城门楼,军威大震,击退辽兵,宋辽在此签定“澶渊之盟”。这部条约的签订,很长一段时间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存回銮碑和御井等遗迹。
戚城文物景区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遗址而建。总占地面积760亩。戚城遗址是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展开对戚城的争夺,使卫国陷入诸侯争霸的纠纷之中。戚城因居古黄河的东南岸,交通便利,也成为各国诸侯会盟之地,在今天的戚城遗址东城墙外80米处,有一夯土台,就是当年各国诸侯会盟八次之处的会盟台。
1987年,濮阳市为解决化工工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在濮阳县城西南修建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中发现“中华第一龙”遗址,共有三组蚌壳图案组成,按子午线方向一字型排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碳14科学测定,结果距今6460±135年。是迄今为止发现距今最久、最大、最逼真的龙形象,堪称为秦汉后“龙”的鼻祖。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蚌塑龙后激动地说:“我总算为故宫的龙找到了祖先,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北京大学考古系老教授邹衡先生在考古工地挥笔题词“华夏文明渊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 濮阳因此被称为“龙祖”、“龙源”、“龙城”、“龙乡”。
仓颉,史皇氏,传为黄帝时期的史官。现在南乐县吴村北有仓颉陵庙,占地300余亩,大冢相传为仓颉葬身之处,冢前有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的石人、石坊、石狮等。石坊横额为“苍陵”,两侧为“惊天地,泣鬼神”。仓颉祠内有宋代寇准题的“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对联,中间有仓颉金身塑像一尊。该遗址经考古发现,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
挥公,张氏始祖。《新唐书·宰相世子表》:“张氏出自姬始,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路史·后纪五》:“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说文》:“张,施弓弦也。”说明挥以得姓与发明弓矢、弓弦有密切关系,这也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张姓中的绝大多数是挥公的后裔,张始祖根在濮阳,张挥墓祠占地千余亩。有张姓后裔所立的碑刻区,有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等所撰碑文。
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整合是指调整和协调旅游文化中不同因素的冲突,矛盾和纠纷,使之成为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同一体系的过程和结果,以致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如何整合与利用,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华夏文明的纽带,以龙文化为基础。
龙,在中国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威严、自尊、富贵、吉祥。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现的仰韶文化蚌塑龙虎遗址就是典型一例。墓主人左右各陪葬一龙一虎图像,使墓主人与龙虎相伴表现了至高无上,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力量。表达着已由母系统领时代进入父权社会。西水坡蚌塑“中华第一龙”标志着龙文化的起源。研究龙文化离不开丰富多彩的龙形象,离不开它的产生、发展、演变。离不开它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方方面面。龙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图腾,既然是古代氏族部落的旗帜,也代表着一种力量,表达着一种感情,体现着一种认识。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是中国龙的最大特色之一。西水坡龙的发现,同时也证明了墓主人为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个部落首领。因此,专家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颛顼,有的讲为伏羲。如此争议,也促成了濮阳“中华第一龙”的知
名度。
“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龙文化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真理。”血浓于水,落叶归根,绝大多数海内外中华儿女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台湾同胞同样如此。于是,海内外台胞千方百计地要回故土寻根访祖。“濮阳”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因为“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因为“龙乡”的命名,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濮阳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以文促游,以游传文。
濮阳在以文化为底蕴的基础上,兴建了一批文化主题的旅游景点。戚城文物景区、子路墓祠、蒯聩台公园(开放性公共绿地)、濮水河、仓颉陵、张挥墓公园、回銮碑、四牌楼、明清十字大街、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瑕丘遗址、清丰县单拐(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及冀鲁豫军区机关所在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处----孙口渡。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濮阳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保护好文物是国家独立、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标致之一。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千秋事业。一个重视现代文明建设的国家和民族,必须高度重视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二者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融合为一体的,只有如此才有生命力。就从一个主题公园谈起,文化是公园之魂,也是一个主题公园有别于其他主题公园乃至其他旅游吸引物的根本。例如:戚城文物景区,以春秋时期古城墙作为重点,戚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之濮阳上古五帝颛顼,春秋时诸侯举行会议的场地----会盟台,形成以春秋文化为底蕴的主题景区。突出文化,使人有充分的文化享受,保持人们旅游向往的浓厚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使二者的有机结合,显示出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三)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针对自身不足,加以整合。
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揭开龙城文化品味上下功夫,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在全市GDP中的增加值。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历史原因,交通条件的限制等等。重要的还是缺少文化品味与内涵的旅游将缺乏旅游的吸引力,也就没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当然从濮阳几家景区目前状况来看,存在着一些不足:休闲景区对文化重视不够,只注重绿化和娱乐,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景区娱乐相对来讲份量占的不足,文化展示的手法比较单一、保守,显得无活力、老面孔,缺乏创新,不能持久的吸引游客。只有将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加以整合,才能创造新的活力。
针对濮阳市的情况,以龙文化为龙头发掘濮阳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实现历史文化积淀与旅游整合统一,推进濮阳龙乡文化旅游的发展,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齐头并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让旅游融入文化内涵,更具崭新的生命力,让文化携起旅游的手,共同开创新的航线,只有将二者整合,才能开创美好的
明天!
(作者单位: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
下一篇:大美新疆 神奇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