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征文 >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的历史文化观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张学良自幼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到青年时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他自己认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晚年在接受访者访问时,他谈到了传统文化,认为是宋儒理学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谈到人生的意义时,强调人要有理想信仰,没有理想信仰就没有根。在谈到做人做事时,他说要尽力想到他人,要凭良心。在谈到他追随蒋介石“剿共”时,他说国民党不能战胜共产党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心的向背。在谈到他在囚禁期间研究明史问题时,他说是想通过研究明清历史,探索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关键词:张学良;历史;文化;国民党;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0)03-0251-06

张学良将军诞生在1901年,逝世于2001年,堪称为世纪老人。他戎马几十年,被囚半世纪。在当今世界与20世纪同在的老人很多,但如张学良这种经历者恐难寻第二人。他既是20世纪的见证人,又是20世纪的创造者。20世纪末,张学良恢复自由后开口说话。积多年沉思,述说历史文化,点评人物、事件,纵横古今中外,语锋犀利,见解独特。他对文化的思考与点评,与专家学者论述不同,他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悟出来的。值张学良将军诞辰110年之际,以此文纪念张学良将军。

一、宋儒理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其社会文化和科技发明,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就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而火药直到唐代才通过海上贸易传到国外去。我国在公元8世纪就发明了印刷术,而欧洲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1423年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两者相比,晚于中国约600年。中国古代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为什么后来落后了呢?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学良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集中体现在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里。他评价这部书是“巧夺天工”,认为当时中国的科学是“相当”地发达。他举例说:“像火药吧,本来是中国早先,那个等于地雷一样啊,后来把这些都给压下来。”后来之所以逐渐地落后,是因为“我们受了中国文化的捆绑,中国不在科学方面发展,尽在文字上”下工夫。张学良说,在《古今图书集成》这部书里,就记载了有关“就跟现在留声机”类似的科学发明,“我在这里说话,你在什么几千里地外,把这玩意带到你那儿,你打开你就可以听”。但是,这种发明却受到统治者的压制,不让传播这种“玩意儿”。

张学良说:“中国在历史上有很多发明的人才呢,发明都给了那时的政府,政府不但不提倡,而且压着他们。”张学良进一步总结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是“受到这宋儒的影响”。宋代的儒者,一般是指宋代的理学家。汉代儒者专言训古,而宋代专言义理。张学良认为这种专言义理,严重地影响了后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这种心学对自然科学的阻碍是明显的,张学良认为,王阳明所说“我看花花就在,我不看花花就不在”完全是心学的那一套,所以,“我就给他加上,你看花花也在,你不看花花也在”。

张学良在批评理学对科学阻碍的同时,还提倡应向西方那样,以文化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他说:“我当然对欧洲的文艺上的思想,不是太精通,我看人家的文艺思想,是帮助科学往上的。”而在中国,只有文学的发展,是文学压着科技的发展。“所以这是与西方不同一点,这个不同之点,就是宋儒思想。”最早从唐朝开始,只注重作诗和写文章,所谓的“唐诗宋词汉文章”,而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研究,不提倡,不但不提倡,它压制这种事”。张学良强调,这不是个小问题,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张学良还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宋儒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当时,“有些的地方可以说运用它的思想”。但它只“是一种政治的学说,不是一种整个的社会学说,……只能说是一种做官的思想。它虽然深入民心,但没讲到治民,农业要怎么发达,根本没有这一思想”。所以导致了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张学良认为今天的社会,仅有政治的发展是不够的,政治发展只是一个方面。政治和科学技术都要同时发展,而且社会进步是靠科学进步推动的,并认为两者的关系,“不是平行,而且完全是科学着重的。你比如说,俄国跟美国两个大国竞争啊,它们是争什么?核子武器,那么还不都是科学的事情,现在所谓武力都是科学的武力,不是光你的兵好”。

张学良最后还举例说,蒋介石由于相信理学的那一套,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他说:“老总统让我念《明儒学案》,他是赞成这套,我是不赞成”,“那蒋先生这个人呀,他失败也是这个原因。他完全是宋儒的那种思想,很深入的”。“一个人做事情受他的思想支配,他是用这个办法……。”他说蒋先生“唯我独尊,而且也不考察外头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他一定失败,这样做法哪有不失败的”。

张学良是通过自身的体会,联系国际社会的现状及各国的经验,还结合中国当政者的实际,阐明了他对文化发展与自然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朴实而有见地。

二、做人要有理想和信仰

人类的文化与信仰是相伴而行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伴随着信仰的光芒。因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取决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团结。而这种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则必然来自于信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来说,文化信仰是重要的,而对于个体的每一个人来说则更为重要,张学良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有个信仰,否则就好像水上的浮萍一样。你不能说人家信仰对不对,不管是哪种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根基”。“你无论有什么信仰,你就有一个根,至于你那个根扎到哪儿去,那就是你信仰的地方。”信仰不同,也就是选择了不同的扎根地点,根扎得好不好,根扎得深不深,取决于你的理想和信仰。

张学良认为,一个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进步的动力。“我跟你说,做人啊!一定要有一个信仰。这个所谓信仰,不是别人把这个帽子给扣上的,要你一定信才行。”“你无论信佛教也好,信其他什么教也好,你自己都要有一个衷心的信仰。”这样,你就会朝着你信仰的方向努力。“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好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在那儿长着,为什么社会上这些年轻人,他没有信仰,他的信仰就是钱。我觉得……那是不行的。”有些人没有理想和信仰,才使“社会有这么乱七八糟”的现象出现。如果每一个人都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张学良关于理想信仰追求的理念,是源于中国文化对“道”的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从《易经》到儒家所推崇的诗、书、礼、乐,都是引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都是指导人生怎样平和处理与物质现实的关系。张学良用“浮萍”和“扎根”相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理想信仰对于

一个人的重要性。

张学良认为信仰不是潮流,但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叉密切相关。他说他年轻时,中国处于不团结不统一的时代,所以,他那时的理想就是希望国家能够统一,“我的决心第一个是要国家统一。中国不统一是不能强的,可是中国一直都不能统一”。为了追求国家统一的目标,他在军阀混战中就以奉系军阀重要成员的身份,公开提出反对军阀战争,并声明不愿为军阀。执政东北后,他顶住各种压力,实现东北易帜,促成国家在形式上的统一。出兵武力调停中原大战,再次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十年内战的停止,全国统一抗战局面的出现。“从东北易帜时开始,我追求的是中国统一,我可以说一贯主张中国统一。没旁的意思。”在追求国家统一这个目标上,张学良为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学良通过自身实践的体会,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每个人追求的理想甚至于信仰,都会发生变化。张学良说:“自年轻时起,我的信仰就往前走的。我不守旧。”

1933年,张学良下野赴欧洲考察,考察后他认为中国与德、意两国国情有相似之处,应仿德、意之做法实行法西斯主义。他说:“意、德二国所行之法西斯主义,略加修改,俾适合中国国情,然后以之行诸中国,实为中国达到统一之最良方法,中国今日之情形,与希特勒秉政以前之德国情形相同,当时德国需要有一无限权力之独裁者,以出于人民于战后纷扰痛苦之境,今日之中国亦需要一领袖,以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主张独裁,拥护蒋介石,以仿德意两国拯救国家,这是张学良从欧洲返回后一个时期的主要思想主张。“当时从欧洲回来,那个时候我是赞成独裁的,拥护蒋先生独裁的。”

拥护蒋介石在中国实行独裁,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张学良在实践中逐渐看清了这一点,并开始劝谏蒋介石放弃内战独裁政策,实行联共抗日政策。在蒋介石执迷不悟的状态下发动兵谏,促使蒋介石终于放弃“剿共”,实行联共抗日。到了晚年,张学良回顾说:那时主张实行法西斯主义,“我现在想想,这个思想是不对的,它是代表一种侵略主义,它的中心主张是要侵略的。那个时候,我对这件事很幼稚”。

张学良认为“信仰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是自个儿的”。一个人,无论信仰什么,就要弄明白你所信仰的内容和宗旨,是发自内心的,并照着去做。他批评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以说多数人不知道。只知道背总理遗嘱,它的真正彻底的意思在什么地方”,大多数人却不清楚,这种信仰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张学良在年轻时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国家的和平统一,为此,他身体力行,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被囚禁之后,在台湾经宋美龄指点,他信了基督教,他说,“‘我把信任交托给’基督,这不光是口上说的,是真正的信仰”。信仰基督与追求国家的统一并不矛盾,当张学良真正恢复自由后,仍表示愿为国家和平统一而努力。

三、做事依照问心无愧的原则

我们在研究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过程中发现,在谈到个人的时候,他说的最多的是:“我从不说假话”,“我没有对人不能说的事”,“我决不伤害别人”,“我做事问心无愧”,“我自己上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本我良心”,“我向来什么事情,尽到问心无愧就完了,旁的我不管”。从他说的“我从不说假话”到我“问心无愧”,起核心作用的是心灵文化,这种心灵文化的核心是“良心”。

从中国文化的源流上看,心灵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本质。“人之初,性本善”是心灵文化的源头。中国人常说“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讲“良心”是心灵文化的最典型体现。在张学良身上良心文化的体现,是一个人的诚实,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说假话。“我从不说假话,如果问我了,我顶多不说,但我从不说假话。不但为我自己,为旁人我也不造谣。”林肯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暂时蒙骗所有的人,也可以永久地蒙骗一部分人,但是,你不能永久地蒙骗所有的人。张学良对林肯的这句话非常推崇,在口述历史中多次谈到,他评价这句话“厉害”,是至理名言。由林肯的名言,联系到自己,张学良说:“我这人呢,我自己认为我唯一的长处,就是我从不作伪。你看我说的话,没有前后矛盾的时候”。

张学良认为,一个人你能做的事,就能对人讲;不能对人讲的事,就不能做。张学良说:“我都九十多岁了,我没有对人不能说的事。这件事,如果不能对人讲,那我不做。无论对什么事情我都可以说,无论是我的私事,男女的问题,什么问题我都可以说。我这个人是这样的,无事不可对人言。”无事不可对人言,集中反映了张学良做人做事的坦荡心胸。

张学良在谈到做人做事的标准时,强调说:“就是本着我们良心,问心无愧。我这个人做事情,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何为上不愧于天?做事“我不损害旁人,我没有意损害你,但是这件事情,为公,我也没有办法”。他说他也杀过人,而且他手下人杀过很多人,但“我都不是为我自己恩怨问题。我都是为了将来的大局”。“所以说,自己上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这乱七八糟的事情多了,可我没存心损害他人为我自己。我从来没有。我19岁就做事了,从来没有。”

何为下不愧于人?就是做人做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为别人着想。他说:“别人伤害我自己,我不在乎。我这个人做人的思想就是如此。换句简单的话说,我不占人家便宜,明知道人家占了我便宜,我损失了一点,我也不计较。”“我也做过人家部下,我也做过人家长官,我也知道部下的处境,我也知道长官的处境,我才知道人家的处境。”我做人不为我自己想,或很少为我自己想。同时还要想到别人“不能不为自己打算、打算”。你能不为个人着想,又能想到让别人为自己着想,你就问心无愧了。

张学良本着良心做人做事,他是不求回报的,不具功利色彩。他说:“比如我爱国,我是中国人,那么中国要我的命,我就送命,让我当兵,我去打仗,打仗为什么,保卫这个国家,这是所谓爱国,国家需要我。”张学良在这里强调,一个人爱国是不需要回报的,当国家需要你牺牲时,你只有去死。他批评说:“无论做大事做小事,就是希望人家对我怎么样,这是最坏的毛病,你要问你自己对人家怎么样。”“希望别人怎么样,这是一种幼稚的思想。”

张学良本着良心做人做事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他一生行为的实录。始终想到国家而不求回报,他质问那些“总是骂国家不强的人”,说“你负了什么责任,你对国家做什么?就是做某一件小事,你对得起国家不”。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这样思考,国家怎能不强,社会怎能不和谐。从自我反省的角度,张学良进一步引申到台湾多党政治的相互攻击的现象。他说:“比如现在这个党那个党。我也不是什么国民党、共产党,也不是民进党,现在都骂人家,可是你也看看,他都做的什么,你做的什么。”他认为这种只批评别人而不能自我反省的人和政党,是最不负责的。

四、民心向背是剿不灭共产党

的原因

国共两党本来都是为反帝反封建而奋斗的兄弟政党,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自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就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开始屠杀和剿灭共产党。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的局势下,国民党继续实行“剿共”政策,并明确确定为“攘外必先安内”。张学良一开始曾积极追随蒋介石,率部进行“剿共”,但他很快发现共产党是剿灭不了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站在共产党一边。

张学良认为,不能剿灭共产党的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有群众基础。他说他们去剿红军,还没到而红军就知道了,是人民群众给他们通风报信。“一个老太太在门口缝鞋呢,在地上立有一个竿子,她那个门上有个绳子。她一拉门上的绳拴,竿子就倒下来了,共产党看到了就知道有军队来了。”结果他的一个营被全部消灭了。这种例子很多,“虽然是一个小孩,但他把军队都数了,然后就去报告了。有多少炮,大概有多少兵,他都给你数了。那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你也没法子对付老百姓呀”。

张学良认为,国民党不能剿灭共产党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共产党是一个理想信仰坚定的政党。“共产党信仰他的主义”。在红军里“甚至于一个兵,对共产主义”的思想都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而“我们没有中心思想”。“我们虽然说是信仰三民主义”,可“真正的三民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以说多数人不知道”。没有真正彻底理解和去实行。当兵和带兵“就是靠彼此的感情,感情好我就跟着你”。那个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并非是国民党的,“是个人的军队,是蒋先生的军队,或者是张先生的军队”。所以,有理想信念与没有理想信念,属于党的军队与属于个人的军队,两方面比较,其最终胜败是必然的。

共产党有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有自己理想信念的实证,是表现在红军长征的胜利。张学良认为,共产党人能把红军从长征的路上带出来,就说明了是没有人能够战胜他的。“我跟我部下开会讨论,我说咱们自己要讨论咱们自己的事儿,我们都是带兵的人,谁能够把这个军队带成这样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我们试试带。”如果是我们带,就可能把军队都带没了。“他们经过万里长征后,他们剩下的都是精华。”以现有的国民党军队是不可能战胜他们的。

对于这样的现实,蒋介石没有看到,“蒋先生这个人啊,他把民众的力量看得不高,估得低。我跟蒋先生说,最大的问题是共产党有民众支持,可支持我们的不多。蒋先生不同意,说我是失败主义,对共产党估计这么高。我说你消灭不了它,应联合它”。我说:“共产党您剿不完。”他问我:“为什么剿不完。”我说:“我们的行动不受国民拥护,他们的行动反受国民拥护,你怎么能把他剿完。”当时,“在蒋先生心里,他的第一个敌人是共产党,而我的第一个敌人是日本”。后来通过西安事变,蒋介石接受了张学良联合共产党的主张,实现了共同抗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继续实行独裁政策,仍把共产党看成是敌人,发动所谓戡乱内战,最终被人民解放军打败。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战争,表面上看是通过军事胜负决定的,而本质上则是政治决定的,是人心向背的结果。张学良说,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自己找的,国民党在大陆做了什么好事?是不是大陆人民还想念国民党?不是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国民党啦”。

五、历史研究要有现实意义

张学良戎马生涯时,就对历史有一种偏爱,买了很多史书。而真正读史和研究历史是在他被囚禁以后。张学良说:“我研究明史的动机,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一直受外国欺侮。我想从明清两代找出原因。”由此,我们看出张学良是在报国无门的状态下,转向读史和研究历史的。但他试图通过研究历史为国效力的良好愿望,又接连受到打击。

第一次打击,是他为《孤岛野火——中日战争秘闻》作序事件。1949年下半年,张学良辗转接到旧友原北京大学教授萧承恩从东京寄来的一本书稿,名为《孤岛野火——中日战争秘闻》,内容是萧承恩在抗日期间参与对日情报工作的一些秘事,以及后方政治腐败、社会糜烂的种种现象。张学良看后写了阅读意见寄回,并表示此信可作为序。此书发表时,萧将张学良三个字以“×××”隐蔽起来,但仍被台湾当局发现,张学良写这篇序言被视为“越轨”行为,一个被“管束”之人,怎能发表个人的言论?蒋介石认为这是张学良对他个人权威的严重挑战。台当局通过麦克阿瑟盟军总部,下令《每日新闻》停止刊载,已出版的中文、英文版图书遭到查禁。张学良个人与外界的联系,包括收取和寄出的信件受到更加严格的审查,外界寄给他的物品很难到达他的手中。

第二次打击,是他自己写的《自述》遭到篡改后发表。1956年11月20日,张学良接到蒋介石的指示,要他写一篇关于西安事变的自述,“忽闻斯命,准良将此历史大事自白。……决心完全坦述,上供钧座之参考”。张学良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完稿复命。到1964年7月1日,台湾《希望》杂志创刊号上,却以特刊形式刊出这个自述,名为《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摘要》。自述在经删改后发表,并以张学良忏悔的名义发表。这让张学良顿生填膺之怒,并表示抗议。

为史书写序言和写自述,是张学良在被囚时研究历史的实践,在这两次实践遭受打击后,张学良再也不写了。“我不写的原因,一是我这人重感情,写这东西牵涉的太多。二是因为我手上没材料,我对年月日不清楚了,人物也有时颠三倒四的。我不愿意写,有什么用,对国家的历史没贡献。”张学良没有讲不写的深层原因,只说“对国家的历史没贡献”,我们了解了上述两次遭受打击的事实,对这句话才有了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张学良真正恢复自由后,在进行口述历史的过程中,仍对历史文化有着很深的情结。首先,他认为历史研究非常重要。“为什么研究历史?好多事情我没有做过,我也不能做那么多事情,但是看了前人的历史,给自己一个教训,给自己一个参考,要想到假若那事情轮到我,我应怎么做?”以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借鉴、参考,以便把今天的事、自己的事做得更好。这是张学良对历史功能的评估。

张学良在强调重视历史借鉴作用的同时,又说不能照搬历史经验教训,更“不能食古不化”。“研究历史就是给自己作个参考,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做过的事情,万一碰到了怎办?做点事情不容易,做大事情的决定就很难了,换句话说,一念之差呀,这一念之错,你不知道那影响有多大。要拿历史作为经验教训,但是又不能食古不化,只能作个参考。”张学良是20世纪历史的见证者,更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他关于历史的借鉴作用和只能作为参考的见解,是他实践后所得出的结论。

张学良重视历史文化的另一方面,是想通过研究明清的历史,探索中国为什么由盛转衰,以便发现规律性。张学良最先开始研究历史时,重点是清史。“为什么研究清史呢?那个时候,我想咱们中国当年那么厉害的一个国家,为什么现在的国家弱下来了。那么你必须在历史上去找原因。”张学良被囚禁后,他是想能通过研究历史,为国家的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后来,蒋介石命他读《明儒学案》,他才又开始研究明史。“蒋先生,他让我研究《明儒学案》,他自己是理学家了,那我对《明儒学案》一点儿也不懂啊,看不懂啊,必得从明史看起,才能弄清谁是谁,就这么研究起来的。”

张学良在研究历史过程中,有不能尽信一家之言的心得。他认为明史把永乐说得很好,其实永乐这人很不好。“这个历史都是公家修的”,有许多地方不实事求是。所以研究历史要看各方面的记载,尤其是“要买个人的记载呀、札记啊”之类的资料作参考。要研究历史就要下很大的力气查阅资料,反复考证,这是一项很难、很艰苦的工作

张学良认为研究历史要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研究“把自己的观点留在那,人家后人也去考查。不能说你说的话都是对的,人家也要拿事实去考证。研究历史,个人要有个人的观点”。虽然个人要有个人的观点,但张学良不同意胡适关于“历史就像摆钱一样,一个人一个摆法”的观点。张学良强调“历史还有一个真实性。关键在于你是站在哪个立场上看”。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那是个人有个人的观点。你是左倾的看法,共产党的思想看法,还是顽固派的看法”。看法不同,是因个人的立场和观点的差别,而历史事实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张学良的一生,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国家敢作敢为,而从不谋私利的伟大形象,通过他对历史文化的阐释,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爱国主义者的圣洁心灵。

推荐访问:历史文化 口述 历史 张学良

热门排行

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11篇

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11篇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篇1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5月1日起施行的《信访

基层财政所工作面临困惑和建议 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基层财政所工作面临困惑和建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基层财政

巡察谈话情况报告例文 巡察县政府办党组情况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巡察谈话情况报告例文巡察县政府办党组情况报告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巡察谈话情况报告

从《开国大典》谈中国油画民族化

“油画民族化”是1956年9月全国油画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在当时的社会中,它不只是一个口号和一个新名词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应用

摘要: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因其有针对性的题材、富于启发性的内容、强大的艺术魅力,对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促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xx村党员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600字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20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传承红色基因征文600字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2000字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亲爱的朋友,

向巡视组工作情况汇报 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向巡视组工作情况汇报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向巡视组工作情况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docx 职代会制度和职工大会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ocx职代会制度和职工大会制度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一、职工代

(完整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 2022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完整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