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误诊为急性胃炎
【关键词】急性胃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误诊1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维吾尔族,已婚,主因:胸骨后病痛不适半天,并于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反酸及全身酸痛不适而就诊,门诊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随机血糖13.1 mmoL/L。既往有糖尿病史2年,于2010年1月13日以“急性胃炎”收入笔者所在科。查体:T 36.4 ℃,P 88次/min,R 23次/min,BP 130/90 mm Hg。意识清,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皆无肿大,头形正常,口唇无发绀,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肝脾未触及肿大,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经抑制胃酸、胃黏膜保护及对症治疗,恶心、呕吐、反酸症状明显缓解。次日查生化示:肌酸激酶(CK)271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37 U/L,乳酸脱氧酶(LDH)703 U/L,r-羟丁酸脱氧酶(HBDH)75 U/L。血常规:白细胞11.58×109/L,淋巴细胞4.41×109/L。即刻做床旁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呈轻度弓背抬高。当日晚间T 38.5 ℃。结合以上判断考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治疗上给予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大便通畅,硝酸脂类药物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首次300 mg口服、100 mg维持,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0.4 ml,2次/d、皮下注射,ACEI制剂、降脂药物应用,胸骨后不适症状明显缓解。发病后第4天复查,肌酸激酶CK、CK-MB已恢复正常范围,LDH仍然高703 U/L,血常规也恢复正常,继续上述治疗,期间牙龈少量出血2次,复查凝血四项均在正常范围,住院治疗14 d,好转出院。2讨论
2.1急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浅表溃疡等病变,这些病变也可同时累及食管和十二指肠,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灼痛、恶心、呕吐等。该病例之所以误诊是因为疼痛部位和急性胃炎相同,并且伴有恶心、呕吐、反酸症状,加之抑制胃酸、胃黏膜保护及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因此误诊为急性胃炎,延误最佳溶栓时机。
2.2无Q波型心肌梗死,过去称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抬高或对应导联ST段压低及T波倒置,ST-T可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指标明确诊断[1]。近年研究发现,非Q波型心肌梗死即可是非透壁性,亦可是透壁性。与典型的Q波型心肌梗死比较,此种不典型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此外,发生多部位梗死或梗死范围局限或梗死区位于心电图常规导联纪录的盲区,均可产生不典型的心肌梗死。
2.3下壁心肌梗死多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部胀痛不适,有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老年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经常遇见,只要临床医师仔细询问病史和体征,再加上急查心电图,误诊率可明显降低。此外,在心电图诊断过程中,对可疑心电图,要追踪观察,密切动态观查心电图演变情况,同时作十八导联心电图检查。
参考文献
[1]士效忠,楚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中国医学创新,2009,6(27):22-23.
【收稿日期】2011-01-24
(本文编辑:郎威)
上一篇:食源性李斯特菌感染的检验与防治
下一篇:心脑血管病患者慎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