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对不同出血量患者的血清心肌酶水平进行比较,并观察血清心肌酶水平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关系。结果:脑出血组血清心肌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大量出血组患者心肌酶又明显高于小量出血组患者(均P<0.05);与心肌酶正常组比较,心肌酶水平增高患者ADL 1~2级的比率明显降低,ADL 5级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明显升高,其程度与脑出血量有关。观察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心肌酶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07-01
心脏并发症是急性脑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重要的致死因素之一[1]。本研究对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1)脑出血组:为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8月~2009年4月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男50例,女40例;年龄42~86岁,平均(63. 4±12. 6)岁;病程0. 5~25 h,平均6 h。出血量12~65 ml,平均34 ml;其中大量出血(≥30ml)50例,小量出血(<30 ml)40例;合并高血压病56例。(2)正常对照组:为8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男50名,女35名;年龄24~65岁,平均(46. 0±8. 6)岁。两组研究对象既往均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病史;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血清心肌酶谱检查:脑出血患者于入院次日、正常对照组于体检日早晨空腹抽静脉血5ml。用连续监测法测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
1.2.2 病情与疗效评定: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出院时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法[2]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定生活能力状况,ADL分5级:1级为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2级为独立生活能力,并恢复部分社会生活能力, 3级为日常生活能力稍需别人帮助, 4级为保留意识但卧床不起,日常生活需要别人帮助, 5级为植物生存状态。
1.2.3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心肌酶水平的比较:脑出血组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50例(心肌酶增高组);正常32例(心肌酶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血清心肌酶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
2.2 不同脑出血量组血清心肌酶水平比较大量出血组血清心肌酶水平明显高于小量出血组(均P<0.05)。
2.3 心肌酶增高组与心肌酶正常组NDS比较入院时两组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心肌酶增高组NDS(10.78±6.64)显著高于心肌酶正常组(6.12±4.84)(P<0.05)。
2.4 心肌酶增高组与心肌酶正常组ADL比较:心肌酶增高组ADL 1~2级患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心肌酶正常组(P<0.05),ADL 5级患者明显高于心肌酶正常组(P<0.05)。
3 讨论
心肌酶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肾脏及脑组织中,这些脏器和组织损害时会引起血清心肌酶水平的改变。脑出血后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占位效应使中线结构移位,刺激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另外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机体的一些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如皮质醇、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导致心肌自律性增高及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心肌细胞损害; (2)补液、禁食或应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以及脑出血累及下丘脑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等导致电解质紊乱[3]; (3)脑出血患者体内器官处于应激、代尝状态,而心脏往往是首先受累的器官[4]; (4)脑细胞中富含CK、LDH和AST,当细胞死亡或水肿时其被释放,脑出血伴随的炎症反应可使脑细胞内的酶较顺利地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5]。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出血组血清心肌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大量脑出血组明显高于小量出血组(均P<0.05),表明血清心肌酶水平改变与脑出血量有关, Ay等[6]检测脑血管病患者的CK-MB,并与肌钙蛋白T水平比较,发现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水平升高的原因不单是伴发的心肌损害,出血量大、最终死亡患者,其脑组织破坏较重,血清心肌酶水平较高。本组不同出血量患者的心肌酶水平改变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本研究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的脑出血患者,出院时NDS明显高于心肌酶水平正常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差;ADL 1~2级患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心肌酶水平正常者,而ADL 5级患者却又明显高于心肌酶水平正常者。提示脑出血急性期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与病情恢复及预后有关。因此,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判断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
参考文献
[1] 陈立杰,王维治.脑血管疾病的心肺并发症[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 10: 110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381
[3] 张微微.脑出血及其并发症的内科治疗[J].内科急危症杂志,2005, 11:233
[4] 曹作军.脑卒中患者多器官衰竭特点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20:72
[5] CostroGagoM,RodriguezNunez A,Novo RodriguezMI, et a.l Bio-chemicalparameterspredictive ofnearonaldamage in childhood[J].RevNeuro,l 2001, 32:1141
[6] Ay H, Arsava EM, Saribas O. Creatine Rinase-MB elevation afterstroke is not cardiac in origin: comparison with eroponin T levels[J]. Stroke, 2002, 3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