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策略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教育思想,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 所以数学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即整合。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相对落后的农村必将面临较大的发展变革,同时,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而我们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实践方向却不做出相应的变化,难免会跟不上教育的时代性脚步,也就难以保证素质教育以及数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鉴于此,笔者将从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数学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来浅析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一、实践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基本原则。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
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者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之路。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
实践证明,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各层次需求。所以,我们的数学素质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的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3.力求数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一个人数学素质的高低是不宜单纯用考试分数高低来评价的,它是通过观察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来评价,因此在对数学素质教育效果作评价时,应重点监测教育过程中是否贯彻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原则,更重要的是对受教育者作跟踪检测,即使是在沿袭现有的考试制度的时候,也要在试题的题型、内容上作大的变革,在出活题、考能力上下功夫。
二、实践数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数学教育置于从属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位置,努力去促进数学素质教育实践性的实现。提高对数学应用性、技术性的认识;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把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际兼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兼顾等。
构建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模式,是数学素质教育实践性的主要方法。为此,课堂教学必须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基础去顺利发掘创造潜能为出发点,从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益低下的瓶颈之塞——习题的设置入手,让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实践不同层次的习题的解法,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反馈机制,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赋予其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大众的数学素质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初中数学教材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数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二)注重思维能力的教学培养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要结合教学内容,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判断、推理,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现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数学教育的素质。
(三)注重学生数学习惯的教学培养
1.培养学生听、看、想、说的习惯
尤其要注重“说”的培养,听、看、想、说这四方面,要通过说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学生多说多交流,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学会多想,就要认真听、细心看,所以说能促进其它的“三会”。
2.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的习惯
数学课本给学生标明了学习内容,指明了学习的重点,点明了学习思路。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的习惯。数学知识有着严密地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要用联系的、转化的、发展的观点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根据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重点、难点、关键处,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研讨,释疑解惑。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自觉验算的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作业中的错误,应找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必要时要给予辅导。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可采用以下四点做法:一是以鼓励为主;二是以启发为主;三是以教法为主;四是以表扬为主。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尤其是应用题。审题,认真读题,才能知道条件问题是什么,才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银行利息、股票、超市获利成本、人口与社会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四)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师应明确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协同作用的,二者之间密切配合、互相促进。教学中要把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兴趣应作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点,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巨大内动力。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积极深入进而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便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选择,内化和外化相结合,才能形成他们的知识、观念、才能和品德,这个内外部的心理转化过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生产技能,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
情感因素对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应予高度重视。
学校教育并不是一下子要培养出全才、通才、科学家、作家。但必须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起飞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有基本的知识、能力、品格、身心素质作基础,否则是偏斜的,容易坍塌的。这些学习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现今许多教师盲目地随大流,思想情感教育片面地追求表扬鼓励,寻找挖掘闪光点。忽略了必要的批评、指责和加压,致使许多学生形成偏狭和懦弱,经受不住挫折打击,形成不良。
数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很实在的概念。笔者以为,如果搞素质教育改变不了当下教育与现实脱节、与学生的发展相互脱节,只是加进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将变成负担更重的应试教育,那只能是南辕北辙了。数学素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是工具性功能、育智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统一体。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这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上一篇:运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