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摘要】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移动电子商物的发展,尤其是从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手机只是简单的通讯作用,到后来的GPRS,以及到现在的第三移动通讯技术,人们对于无线网络技术运用于商务和娱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B2B,B2C等电子商务也开始由固定的IP网络拓展到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电子商物正是因为其移动性的特点,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所以必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无线;网络技术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源于电子商务(E-Commerce),它是指由手机呼机帐上电脑笔记本计算机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限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电子商务体系,它涵盖了原有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营销销售采购支付供货和客户服务(宋文官,2007)。相对于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具有下列特征:
1.移动性和即时性、隐私性、方便性。移动性又称为无所不在性,移动电子商务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也是移动电子商务同传统电子商务相比的一个最大优势。用户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随时随地使用智能电话或PDA查找、选择及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虽然当前移动通信网的接入速率还比较低,费用也较固定网高。但随着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推出和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结果。这些因素的影响将逐渐淡化(黄潇,2010)。
2.隐私性。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终端主要是手机等工具,具有极强的私人性,这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独特的优势,使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与私人身份认证相结合的业务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钟肖英,2010)。
3.方便性。移动电子商务要求服务形式简单,响应迅速。目前移动电子商务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宋文官,2007):(1)移动办公。移动办公即无线办公,是指用户可以里利用手机,PDA,笔记本计算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多种方式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与企业的办公系统进行连接,从而将企业内部局域网扩大成为一个安全的广域网,实现移动办公。移动办公的优势在于:第一,可以减少办公成本,大大减少长途奔波的成本,使得工作照常进行;第二,可以大大提高办公效率,据iresearch(2007)调查分析,一般企业的管理人员有1/3的时间是在出差中度过的,因此移动办公可以使得这些重要文件不再因为负责人出差而迟迟得不到处理而耽误的重要的商机;第三,拓展办公空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公务处理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移动银行。移动移行是指用户可以里利用手机,PDA,笔记本计算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作为银行业务平台中的客户端来完成某些银行业务。通过使用移动移行,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网上安全的进行个人财物管理,进行终端核查其帐户,支付帐单,进行转帐以及接受付款通知等。而移动移行业务主要应用于股票交易,各种车票机票及入场券的预定,网上购物等。(3)零售行业。随着零售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移动电子商务已经逐渐走进了零售行业。(4)移动娱乐。在3G业务推出市面以后,移动娱乐业务更是发展迅速,移动游戏将成为下一代移动业务的增长点。
二.阻碍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1)使用移动电话上网并不普遍。根据网络调查报告,消费者对通过移动电话上网的方式并不热衷。只有15%的移动电话用户使用移动电话上网的功能。并且由于中国目前的移动电话上网费用昂贵,并且网速较慢等问题都大大打击了用户使用移动电话上网交易及处理各种业务的积极性(iresearch,2010)。(2)无线与语言接口标准不一。(3)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性较差。安全性的高低是决定用户是否愿意接受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和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终端运算能力和存储容量更加不足,如何保证电子交易过程的安全,保护用户隐私目前还没有完全标准化、法律化(陈琦,2010)。(4)相应法律制度不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而现在我们国家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在这些方面保证移动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周艳,2010)。
三.大力发展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对策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移动电子商务业务,首先要从技术解决网速过慢,网费过高等问题。其次需要制定出无线与语言的统一接口标准。再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中碰到的安全、信誉等问题,促进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3G时代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分析》.2010
[2]黄潇.《谈移动电子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区别》.福建电脑.2010
[3]iresearch.《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2011
[4]宋文官.《电子商务实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周艳.《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社科论坛.2010
[6]钟肖英,高进锋.《浅析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2010
上一篇:AP1000成本大考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