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红楼梦》第十七回两英译本风格存续的因素
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申丹,1995)。作为语言“加工者”的译者,在进行小说翻译时除要忠实地传情表意以外,还要考虑小说翻译的特殊性——风格的存续问题。本文将《红楼梦》的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两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杨译)第十七回作为讨论文本,透过表层语言现象分析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语言的风格存续。前人研究(如申丹,1995,2002,2004;方开瑞,2007)为探讨该问题提供了借鉴。比如,在词汇表达方面,非逻辑性变异对諷刺效果、真实性、故事张力、悬念设置等造成影响;对不可靠性的改动影响个性化;未遵循冗余编码造成艺术表现损失等等(申丹,1995)。如果不全面考察小说原本风格,社会因素与作者构思和用意,则易使译文出现“假象等值”,即小说语言形式看似对等,然风格上难以存续,发生变异,主题意义与审美效果相去甚远。
选取该语料原因有三:一是典籍小说翻译的特殊性。与原著成书年代存在一个时间差①,是典籍翻译面临的挑战。译者需要根据时代背景、社会意识和创作环境等方面去理解原文的“真意”,而要保持风格的存续更是难上加难。作为英译本中流传最广、艺术价值最高的全译本,对比两译者对于原文风格的把握则更具典型意义。二是霍杨文体风格差异的典型性(详见赵晴,2010;李敏杰,朱薇,2012);三是《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叙事张力。作为中国古典巨著,《红楼梦》的影响力经久不衰,吸引无数海内外读者。此章回中,为元春銮驾回府省亲而建的大观园内工程基本竣工,贾政与众清客同游大观园暂拟匾额对联,亦借此一试宝玉才学。贾政的父权严苛形象与宝玉的“叛逆才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众清客的“板腐圆滑”、奉承唱和与宝玉的“率直天真”、浑然天成形成鲜明对比,更有诸多或真或假说辞,或明或暗冲突,足见原作者的匠心独运,缜密构思,亦能作为原作风格的一个典型代表,译本对各种戏剧情节的处理方式更折射出对文体风格产生影响的种种因素,亦透露出译者在翻译时的心理过程和翻译手法。
2. 具体分析②
《红楼梦》第十七回的故事情节由四个方面构成:一、人物的游览行进;二、景致的流动;三、人物评价景致和应景“题匾额赋诗”的话语互动;四、主线情节的继续推进。其中第三个方面是文体风格的主要体现,原因在于其一方面汇聚了所有人物的话语和行为,一来一往之间将人物的态度、喜好、情感悉数展现,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支架部分,也是本章回的闪光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前后章回的故事发展和全文主旨的表现提供血肉支撑,将文体风格与叙事结构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因而我们讨论的重点也在此,具体到出场人物上,则有贾政、宝玉、贾珍、贾琏和众清客。在对众人物的动作和话语进行分析时,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提示我们从语言特征、心理效果和主题意义与审美效果三个层次入手,发现文体标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几点影响该小说风格存续效果的因素。
2.1 全知视角的评价介入
小说故事的叙述者选择站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与故事本身保持距离,能够加强故事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这是一种“隐身”的做法,这个叙述者可能是作者本身,也可能与作者分离。《红楼梦》存在版本之异,但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显身”的,即《红楼梦》的故事有一个“说书人”!这一点可从第一回的“作者自云:……”、“却说”和“且说”以及每回后的“且听下回分解”看出,这也是章回体小说常用的叙事口吻。综观全书,叙述者常在幕后,只在交代情况和推动情节时出现,或为达到反讽等艺术效果时才进行评价介入。在第十七回原文的整章回中没有任何评价性话语,就连“说书人”的痕迹都很隐秘,如“只见”等词的使用可理解为叙述者“柔用人物的眼光来进行叙述”(申丹,2004),有助于实现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全知视角”在译文中的处理则关乎原文风格的存续,极具挑战性。仔细研究霍杨译文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例1:
原文: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
霍译:“Without this hill,”Jia Zheng somewhat otiosely observed,“the whole garden would be visible as one entered, and all its mystery would be lost.”
杨译:“If not for this hill,”observed Jia Zheng,“one would see the whole garden as soon as one entered, and how tame that would be.”
原文包含 “说”的动作和内容,两译文都结合上下文语境,将言语过程“道”处理为心理过程observe,这不仅没有影响故事的客观性,反而增强了对读者的代入效果或曰同感。而霍译考虑到这种“发现”并非空穴来风,加入了修饰语somewhat otiosely。otiose意为“多余的;无用的”③,同unnecessary。somewhat otiosely意为“多少有些多余”,在作者用全知视角叙述该情境时,somewhat otiosely的使用给译文强加了评价性话语,使原文风格和单一的全知视角遭到了破坏。我们也将此理解为“译者”的介入,即译者通过理解上下文对信息进行再次处理,将评价性话语植入译文之中,而这会使读者十分困惑。
上一篇:行善
下一篇:吉安市王家村历史建筑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