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研究
总结、升华,使其具有系统性。
思想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物学成就和生物学家的事迹,尤其是我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刻苦钻研学业,树立将来为祖国献身的志向。
循序渐进: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要对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要做到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三)确立德育形式
教师根据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并把握一定的教育原则,以此确立合适的德育形式。其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設计、文献阅读、经典实验再现、小组合作学习、课外科技活动等。例如在讲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可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写出一篇描述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明文,由此使学生体验探索过程的艰辛,了解对不同模型的评价,进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达成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以及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使其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发展观;通过学习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可加深学生对生物学中“进化与适应”等思想的认识,并使其逐渐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了解科学家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由此可使学生形成不断进取的人格追求和坚韧的道德意志观;通过了解我国科学家为生物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此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高中生物教材所提及的相关疾病进行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积极生活态度。
三、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内在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安排了一些我国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为教学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教师应注意积累和应用这些资料,并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使其及时融合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过程中,以此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远大理想,进而学生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并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终生。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的“科学史话”栏目中介绍到,经过6年零9个月的不懈努力,我国科学家终于在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而且其具有与天然胰岛素相同的生物活性。这是中国科学家依靠集体智慧的力量,摘取的第一顶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桂冠。通过学习这些真实的材料,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以及对世界科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此可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利用科学史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事物。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讲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材中明确指出:研究发现,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即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而且进一步研究表明,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通过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可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对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利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教育
道德意志是为实现某种道德行为而体现的一种坚持精神,它能促使人们将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帮助人们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言行和情感,并形成自己特定的行为习惯。当人们坚持某种道德正义并决心践行它时,就会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稳定性和一贯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充分利用科学史中的德育素材,以此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帮助学生形成不断进取的人格追求,进而为将来进入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介绍了很多为了追求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科学家的例子。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介绍到,孟德尔从小喜爱自然科学,但由于家境贫寒,他21岁便去了一所修道院做了一名修道士。后来由于修道院院长的赏识,孟德尔被派往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回到修道院后,孟德尔利用修道院的园地,种植了豌豆、山柳菊和玉米等多种植物,进行了长达8年的杂交实验,最终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从而名垂青史。从这些科学史中可以看出,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有大量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断探索、不断进取,这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值得学生们认真学习和体会,由此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能在将来的人生发展过程中进行实践。
(四)利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人们在生态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评判和评价,生态道德观念决定着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行为和态度。其他生物同人类一样,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和生存权,我们必须要学会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因为一旦这种关系被破坏,自然环境就会不断恶化,各种环境问题也会接踵而至,进而其他生物就无法生存下去,由此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其树立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6章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指出,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对2000km之外的北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表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五“生态工程”中指出了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的土壤沙漠化问题,以及我国在治理沙漠化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人类只是“地球村”中的成员之一,即人类只有深刻认识自己与其他成员之间相互关联、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保护环境和资源,才能实现自然、經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发掘和发现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并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科学性、实时性、系统性、思想性、循序渐进等原则,以此找到德育教育和生物科学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融入课堂,从而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丰收真正实现生物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
上一篇:家庭对学校德育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