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骨显像:发现肿瘤骨转移的能手
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导致国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在恶性肿瘤中,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和直肠癌等。疼痛是骨转移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夜晚尤甚,患者往往因疼痛难忍、失眠、食欲不振等原因,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甚至发展成病理性骨折、截瘫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发现肿瘤骨转移非常重要。
全身骨显像(俗称“骨扫描”)是一种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发现全身骨骼组织代谢异常的核医学影像检查,它与局部骨骼X线检查的不同之处在于,检查前需要注射放射性药物(骨骼显像剂),等骨骼充分吸收3小时后,再用探测放射性的显像仪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探测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可发现某处骨骼对放射线的吸收异常增加或减少,即有放射性异常浓聚或稀疏现象。骨显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比X线及CT检查提前3-6个月发现早期骨转移病灶。全身骨显像已成为临床检查肿瘤骨转移及随访的最有效、最简便、最快捷、最常用的手段。尽管检查骨骼病变的方法很多,如X线、CT、磁共振等,但只有SPECT全身骨显像能够一次扫描完成全身骨骼的检查。在国外,该检查是癌症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除了用于早期发现骨转移外,骨显像还用于肿瘤患者的随访、分期、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研究显示,20%-30%的癌症患者在最初3-4年有新的骨转移发生。国外文献报道,乳腺癌患者的骨显像在4年内由正常转为阳性的概率,I期患者约为7%、Ⅱ期患者约为25%。Ⅲ期患者约为58%。
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易发生骨转移的患者,术前应进行骨显像,不仅可以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有利于医生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案,还可以作为以后随访对比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定期进行骨扫描随访检查,最初2年内每半年检查1次;2年后,无症状患者每年随访1次,有症状患者随访次数相应增加。
骨显像检查过程中为什么要多喝水、多解小便?
骨显像检查需静脉注射显像剂(99mTc-MDP),3小时后进行全身或局部的静态骨显像。注射药物后大量饮水,可促使多余显像剂尽快排出体外,减少放射性显像剂在体内的滞留。排尿可减少膀胱内尿液的放射性对影像的干扰,使骨骼显像更加清晰。
SPECT与CT有什么不同?
核医学的SPECT和放射科的CT完全不同。核医学检查要先注射显像剂,通过仪器探测显像剂发射出来的放射性来显像;CT是通过X线球管发射X线穿透人体进行成像。放射医学是从解剖结构来观察病变,核医学是从功能、代谢、血流来发现病变。新型的仪器(SPECT/CT)把两者合二为一,融合了两者的优点,既可以显示代谢改变,也可以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称为融合图像。
除恶性肿瘤患者外,还有哪些患者需要做全身骨显像?
除恶性肿瘤外,全身骨显像还用于早期诊断骨髓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评价,各种代谢性骨病的诊断,以及X线检查未能确定的隐匿性骨折等。
上一篇:X线的辐射危害及防护安全管理
下一篇:吸烟对大鼠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