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地区差异分析
报告再次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并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理念的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明确将生态安全、绿色生态空间比重、环境质量等作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这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也赋予城镇化发展以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即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应用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的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各要素的发展质量进行测算,再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评,以综合评价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为河南省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将生态文明作为城镇化的一个要素,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三个方面,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三级指标,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就业、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在内的共34项具体指标,见表1。
在经济发展方面,GDP和GDP增速反映的是经济发展速度,这是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第三产业总值和增加值、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衡量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实际利用外省资金情况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开放水平。
在社会发展方面,城镇人口增长反映的是区域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从业人员数量既反映区域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也表现城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稳定的程度;卫生机构数、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单位数、互联网使用用户数、私人拥有轿车数量、社区服务设施个数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适龄人口入学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衡量的是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能够反映城镇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这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重要体现。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建成区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园面积反映的是城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的关键;单位GDP能耗体现的是能源利用效率、各市环境设施管理单位反映的是环保能力,这些都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优劣的重要体现。
(二)评价方法及分析
本文综合应用熵权法、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价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应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其次应用TOPSIS法估算经济、社会和生态城镇化各要素的评价值,以评价各要素的优劣程度;最后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以此评价城镇化的质量。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的规范化。
(1)
式中y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规范化值,x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m为评价对象的个数,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2.确定评价指标的熵权。
首先计算信息熵:
(2)
其次求解输出熵 : (3)
再次求解指标的差异度:
(4)
最后计算熵权 (5)
3.构造加权规范化矩阵。
(6)
4.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7)
(8)
式中 J1为效益型指标集;J2为成本型指标集。
5.计算各评价对象的加权欧氏距离。
(9)
6.确定相对接近度。
(10)
根据相对接近度大小,可以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排序。B值越大越接近1,表示第i个评价方案越接近最优水平;B值越小,表示第i个评价方案水平越差。
7.评价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耦合度。
(11)
式中C为耦合度, f(x)、g(y)、h(z)分别为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评价函数,k为调节系数(取k=3)。0≤C≤1,耦合度C值越大,三者越协调,耦合度C值越小,则越不协调;当C=1时,三者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当C=0时,三者处于无关状态。
8.评价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
(12)
(13)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经济、社会和生态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Ui(i=1,2,3)为经济、社会和生态城镇化的时间函数,α、β、γ分别为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待定参数,由于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其所占比重略大些,三者的取值分别为:α=0.4、β=0.3、γ=0.3。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及地区差异分析
应用上述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根据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各指标值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
(一)城镇化各要素质量及地区差异分析
从经济城镇化评价结果来看,经济城镇化质量最高的是省会城市郑州市,其经济评价值为0.903781,这是河南省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其次是洛阳,其排名虽然紧靠郑州,但其经济评价值与郑州市的差距悬殊,不足郑州市的二分之一,仅为0.423196;经济评价值最低的是漯河市,为0.077611,不足郑州市的十分之一,这说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明显。
从社会城镇化评价结果来看,评价值最高的也是郑州市,主要因为省会城市相对于其它城市而言更注重“科教文卫”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所以社会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其它城市;其次是濮阳市、洛阳市的社会城镇化评价值也相对较高,社会城镇化评价值最低的仍然是漯河市,这说明社会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
从生态城镇化的评价值来看,最高的仍然是省会郑州市,其后依次是洛阳市、济源市、三门峡市等。济源市和三门峡市的经济、社会城镇化评价值虽然并不算高,但其生态城镇化评价值却名列前茅,其生态城镇化质量明显优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质量,这与两市长期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如济源市以构建“生态济源”为载体,三门峡市以“林业生态市”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焦作市、许昌市和商丘市的生态城镇化水平却明显低于其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水平,这说明,生态环境质量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紧密相关。
(二)各城市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从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来看,评价值最高的是郑州市,最接近1,为0.833468;其次是洛阳市,其耦合协调度评价值为0.640807;排在前5位的还有南阳市、安阳市、新乡市,其耦合协调度评价值分别为0.540108、0.519874和0.512517,均处于0.5-0.6之间;耦合协调度评价值最低的是漯河市,其评价值仅为0.297493。为了更为直观、形象地显示18个城市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排序情况,根据表2的数据绘制了18个城市城镇化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得分条形图(见图1)。
(三)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城镇化质量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区域特征和规模特征。其区域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耦合协调度最高的是省会郑州市,处于良好耦合协调状态,这是因为郑州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因此其城镇化发展质量最好,处于良好发展水平,但由于其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质量都明显落后于其经济城镇化质量,导致其城镇化质量仍尚未达到优质程度。其次是洛阳市,其耦合协调度分级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为中等水平;排在前五位的还有南阳市、新乡市和安阳市,其耦合协调度分级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而耦合协调度最低的是漯河市,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这是因为漯河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城镇化发展质量都较差,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而鹤壁市和濮阳市的耦合协调度评价值也比较低,属于轻度失调状态,这是由于鹤壁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过低、濮阳市的社会城镇化发展质量过低造成的。再从中原城市群的9个城市城镇化质量来看,除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及焦作市的城镇化质量较好外,其余城市城镇化质量都不高,漯河市的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属于全省最差的。可见,目前龙头城市郑州市不仅自身发展质量不够高,而且对中原城市群其他8个城市的辐射能力较弱,带动作用不强。
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的规模特征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数较高的城市大多为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城镇化质量前3位的郑州、洛阳、南阳均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均在300万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往往集聚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对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贡献较大。但仍有部分城市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不匹配,如商丘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等的城镇化质量明显滞后于城镇化规模,这些城市在未来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促进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相协调。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中原经济区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各要素的发展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评价值总体偏低,表明其城镇化质量不高,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省会郑州市的聚集、辐射能力不强,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功能亟待提升。因此,中原经济区在未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摈弃传统城镇化重速度轻质量、重经济轻生态、重物轻人的做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协调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一)促进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融合共建
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结合河南省的经济基础、生态本底、文化特色等区域特征,加快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体系,细化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行动等要素,在要素层面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城市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具有生态美的绿色、低碳自然城市。
(二)加快城市群发展以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提高城镇化质量应优化城镇总体格局,要全面落实国家和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分类引导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提升郑州市中心城市地位的同时,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优先发展中原城市群,加快推进含商丘、周口、安阳、鹤壁、濮阳、信阳、南阳、驻马店等在内的豫皖城市群、冀鲁豫城市群、鄂豫城市群三个潜在城市群,形成多极支撑并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建设具有现代美的集约、高效、活力城市。
(三)加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并着力改善民生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加快河南省户籍制度改革,科学规划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分层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保障新进城者能够享受城镇化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租购、公共服务、文化服务等,增强其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根据城市分区功能和人口密度,合理确定各类公共设施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优化中小学、医院、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机构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布局,提升服务水平,建设具有人文美的公平、和谐、幸福城市。
上一篇:滇南彝族自然神灵观念与村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