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个弯,让语文课更精彩
摘 要:语文教学,无论追求什么样的形式,都不能脱离教育的现实环境和背离老师自己的教育思想,要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真正的语文教学是立足文本,尊重文本,深入解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注重实践,有效生成,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主体;实践
在新课改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五彩纷呈,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空前地得到体现,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在课改的路上,我们已走了很远,但当我们回眸走过的路,对发生的一切作冷静的反观与思考时,我们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却也为我们在探索的路上出现的许多现象而困惑不止。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革,改革必然是一种扬弃,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面对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语文教学观该“拐个弯”了。
一、文本:不该被冷落的主角
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课堂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对文本的解读展开的。立足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更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
引导学生走近文本,通过反复阅读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及与作者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受课本的限制,不再戴着教参的“镣铐”,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放开手脚,任意挥洒自己教学个性,课堂形式五花八门: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学生貌似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能完成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呢?对话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它同时受着读者与文本的制约,离开文本,不可能真正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当然我们不否定这些活动对学生表达、表现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满眼所见的是炫目的课件,刻意的表演,大量的拓展,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课堂气氛搞的热热闹闹,但是课文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阐发、内容挖掘和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会让我们想起T型台上的模特。
二、阅读:不该被容忍的曲解
阅读崇尚个性,但不能因此而容忍不合逻辑、不合实际的创新与创造。强调个性,应该是建立在理解文本及其作者本意的基础上而延伸出的或深或浅的阐释。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与生活经验不足,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也就各异,对许多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偏离文本个性阅读,无疑就失去了源头活水而变得索然无味。读《阿Q正传》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
度,读《愚公移山》后得出“愚公没有环保意识,没有经济头脑,与其移山还不如搬家”的结论,读《变色龙》理解出“奥楚蔑洛夫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些曲解文章本意的标新立异是有害无益的,不但亵渎了文章及作者的本意,而且助长了学生自以为是的意识和反叛思想,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红杏”可以出墙,但不可以结出“李子”来,我们强调个性,但不能对文本的意义“离经叛道”,导致阅读价值的失落。在强调个性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活动的首席作用,教师的言行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如果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甚至曲解文本意义的解读不作为,一味地进行廉价表扬与肯定的老师无疑是不负责任、不称职的
老师。
三、学生:不该被忽视的主体
在课改中,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满堂问”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游戏”式的教学热潮。学生在老师的游戏规则引领下,兴趣盎然地欣赏多媒体音像,或三五一组临时搭伙象征性地讨论,或惟妙惟肖地表演……对于这些活动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教师不作考查,只重视活动过程。表面看去,学生热情高涨,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计好规则,然后牵着学生走,完成游戏任务。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比“满堂灌”“满堂问”更误人子弟,它留给学生的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去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地质疑问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中心问题组织讨论解决。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才能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才能走出“满堂灌”和“游戏”的教学误区。
语文课是时候该拐个弯了。语文教育不该存在也决不能容忍这样那样的误解与曲解。语文教学要顾及教育的现实环境和老师自己的教育思想,要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学)
编辑 郭晓云
上一篇:一道考题的“争议选择”及反思
下一篇:唯物辩证法在绘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