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报告为资料主要来源,进行访谈,定性研究。
1.2方法 对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2名接受培训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础配置、人力资源、培训情况、活动开展、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项目、区域内慢性病患者管理情况、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与治疗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问询辖区内400名老年人,评价其公共卫生服务接受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2013处理,以SPSS18.0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23所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覆盖数十条街道、小区,辖区内常住人口3.89万人,其中老年人7513人。10年以后,新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实行一体化管理服务站12个。
2.2资源配置情况 在岗技术人员75人,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人员68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年预算104万元,占总体预算12.0%。血压计、身高仪等简单设备配置率100%,血糖仪、心电仪配置率92.4%,B超配置17%、X线机配置率4%。
2.3自身技能培训 所有站点均进行过慢性病相关技术培训,2010年至今,平均每个站点举办培训4.5次,接受培训842人次,覆盖率82.5%。2010年至今,服务中心对服务站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184次,平均每个6个月每站点1次。
2.4活动开展情况 所有站点均开展过关于慢性病宣传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印刷发放传单制品,在高血压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进行相关社区宣传活动,其中世界心脏病日、世界脑卒中日宣传率约为43.2%、72.8%,其余纪念日均为100%,讲座举办率为62.0%,每次当场居民约为10~300人,平均80人。
2.5患者管理 站点均开展过35岁以上人群,血压测量服务,33.3%中心开展过血糖策略服务。76.67%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平均每个站点340.8人次接受免费体检。站点均建设有高血压管理小组,20.8%站点建设有糖尿病管理小组。站点均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过康复服务。
2.6老年人调查 400例被调查者,其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71.3%、脑血管疾病23.8%、代谢性疾病26.0%、呼吸系统疾病46.0%,发生心血管疾病者接受参加过纪念日宣传、接受过疾病管理、低盐饮食、运动康复、规范用药率在29.5%~68.1%,脑血管疾病者在29.5%~89.5%之间,代谢性疾病者在32.7%~82.7%,呼吸系统疾病在21.7%~58.7%(见表1)。
3讨论
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尚不健全,在人口、卫生服务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条件较好[3]。研究共调查23所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覆盖了数万人口、数千老年人,服务站点数量在不断增多,几乎所有的站点均有专门进行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设备、资金,但投入比重相对较低,可能与资金预算不足、被动接待患者耗费资源较多有关。调查中,几乎所有的站点均进行过专业技能培训、现场指导,举办过疾病卫生日宣传活动,其中世界心脏病日、世界脑卒中日开展宣传率相对较低。绝大多数站点均开展过过血压、血糖检测与体检活动,但糖尿病小组建设率相对较低。
老年人问卷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与站点调查相比较,显示站点公告卫生服务覆盖面仍较低,许多活动缺乏主动性,可能与宣传渠道狭窄、投入不足有关。需注意的是,不同疾病患者接受参加过纪念日宣传、接受过疾病管理、低盐饮食、运动康复、规范用药率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出患者对疾病管理知信行水平差异,许多患者认为低盐饮食与呼吸系统疾病并无必要联系,低盐饮食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管理策略,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许多患者害怕疾病发作,限制外出,认为运动可能诱发脑血管病,这一观点过于片面,合理的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少运动不利于脂蛋白吸收、消耗,易致肥胖、高脂血症,后两者危害不可小觑。当发病后便接受相应的疾病管理,未认识到各类疾病之间的共性因素。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提公共卫生服务水平:①加大投入,增加人员、设备、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②转变宣传模式,提高相关活动周知率、覆盖面,提高宣传效率;③转变服务模式,将原有的被动服务,转为积极主动服务,通过社区档案,建立更科学系统的管理办法,关注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张传政,赵列宾,仇晓春,等.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10年文献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33(9):1292-1295.
[2]赵淑军,彭江荣,蔡恒.慢性病流行现状与基层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预防医学,2013,24(1):55-56.
[3]董建群,马吉祥,王林虹.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推进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思考[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6):641-644.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