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开设环保类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符合时代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其核心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文章从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入手,通过分析生态文件建设背景下水利发展趋势,探讨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面向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开设环保类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环保;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3-0174-02
我國水利工程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河川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得河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天然河流的形态不复存在。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基本功能受到损害。由于水库蓄水造成河流自净能力减弱,进而引发水污染的事件屡见不鲜。此外,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也存在重项目施工期的质量管理,轻项目运行期的维护管理的问题[1],再加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水土流失问题,使得我国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水利工程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水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国水利发展的新变化
一般的工业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在项目运行期排放污染物产生的,而水利工程具有工程规模大、投资多、工期长的特点,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项目的施工期就已经产生了。另外,水利工程建设往往工作条件复杂,在项目建设前期对环境影响的预计难以做到精确。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往往十分突出且对环境的影响深远。
21世纪是生态建设的世纪,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质量,成本,服务等方面,更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竞争,企业绿色形象的竞争[2]。水利建设企业也开始积极地倡导绿色生态的工程建设理念。我国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需要诸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环境保护措施的支撑。水利工程也从传统的以灌溉、防洪、发电为主的工程水利转变为以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的资源水利和促进水环境良性循环的生态水利。无论是从企业层面来看,还是从行业层面来看,我国水利事业要长远发展,毋庸置疑地要走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目前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大致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院校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手段。从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水利水电建筑专业都没有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设与水土保持、生态水利、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环保类课程,只有少数院校在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与治理等类似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以传统的工程水利建设为主要参考,没有考虑新时期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的新特征。
2.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2.1 专业课程体系没有紧跟国家政策: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由此可见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水利工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直接且密切的,水利行业也因此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据点,生态文明建设也对水利建设者们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高职院校是培养水利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而目前大多数院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缺乏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与国家政策脱节。
2.2.2 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不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监理展开。课程主要是对水利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讲解,对水利工程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少有提及,即使少数课程的部分章节中包含有环境保护相关内容也只是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无法让学生理解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掌握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技能。例如在水利水电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中有涉及到施工期间环境管理的章节,但是篇幅较少,仅仅对施工期间环境管理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做了讲解,对施工期间环境管理的措施也只是简单介绍。通过学习,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类污染物产生的过程,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机理,也因此无法掌握对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进行控制、治理的实际能力。此外,水利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监理、生态水利工程这些反应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的内容也没有在相关专业课程中体现出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中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缺失与目前水利行业逐步从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发展趋势不符。
2.2.3 专业师资力量有局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本专业或者水利相关专业毕业,对环境学科相关知识不了解。各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水利高职院校组织的教师培训通常是针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培训,而针对水利行业发展动态和水利、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不多,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视野的拓展主要还是靠教师主观意愿。因此,许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对水利工程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工程水利阶段,对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等水利发展动态、趋势认识不足。环境学科相关知识和环保意识的缺乏,使得相当一部分水工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没有融入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在课程设置时也没有引入相关课程。专业师资力量的局限性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无法有效开展环保类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因。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开设环保类课程的必要性
3.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我国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頸。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核心。水是生态系统中的控制性要素,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载体。建设水生态文明,解决我国水资源、水环境的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计划到2020年,水资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在短短5年内完成上述目标,需要建设大量的配套水利工程、环境工程,预计国家在未来阶段每年将投入2000亿元到水环境、水生态领域[3]。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最终依靠的是人,广大水利工程建设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和专业技能,需要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高职院校对水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因此要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环保类课程。
3.2 水利发展趋势的要求:水利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传统的工程水利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用水、用电、防洪、航运的要求。而现代的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在满足民生需求的同时,也发挥着水资源科学合理调配,促进水环境良性循环、水生态恢复的作用。过去我们只关注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在今天我们也要关注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生态护坡、堤坝绿色防护等技术的运用使得水利工程在发挥其基本作用的同时也保护了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环保措施也融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当中。未来几年水利发展重点包括了: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环境的保护;水资源开发格局的优化;水文化建设几个方面[4]。高职院校水工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已经不足以满足水利发展趋势新要求,需要增加环保类课程来完善。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符合时代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其核心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重点,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成为水利发展方向的今天,对水工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能够使其专业知识更为全面,知识结构更能适应水利发展的新动态,面向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开设环保类课程也因此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 王凡.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环保措施.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4, (6).
[2] 刘巧林, 申明亮, 汪联欢.水利工程绿色环保施工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4, (7).
[3] 吴云芳, 彭虹, 周伟.增设水利环境及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分析.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2(1).
[4] 左其亭.中国水利发展阶段及未来“水利4.0”战略构想.水电能源科学, 2015, 33(4).
下一篇:加快淮北水利改革发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