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管理体系中“智慧水利”建设研究
【摘要】信息科技改革时代,水利工程建设逐渐引入信息智能技术,体现了高科技对传统水利建设的指导作用。水管体系改革阶段,要充分考虑“智慧水利”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利建设方案,为水利设施管理提供可行性指导。据此,结合“智慧水利”内涵,介绍了新型水利改革建设对策。
【关键词】水管理;智慧水利;信息化;建设
传统水利调度依赖于人工操作模式,不仅增加了人工作业难度,且实际调度管理效率偏低,阻碍了水利项目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新时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智慧水利”模式日趋形成,这些都奠定了管理体系改革先进趋势。因此,要结合“智慧水利”发展内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管理方案。
1、“智慧水利”内涵
现代水管理体系中,水利信息化居于最重要的位置,是现代水管理的手段,更是现代水管理的目标,即智慧水利。“智慧水利”就是在传统水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技术,使传统水利向智能化转型,是集“全方位数据采集与信息存储,大数据融合与知识发现、智能辅助决策与综合调度”为一体,表现为高效感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数字防真、智能应用。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改装和改造传统水利、促进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要基础和标志。
2、现代水管体系建设原则
2.1 调控原则
基于智慧水利扩大化发展趋势下,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管理标准,有助于全面提高水利发展水平,保持水利工程改造稳定性与安全性。智慧水利对农村建设具有保障性作用,按照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标准进行整顿,实现了水利资源一体化分配。由于农村地区环境特殊,智慧水利建设面临着诸多管理问题,导致现场作业流程无法按照预期进程执行,为了更好地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必须做好建设管理与改革工作。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改良与规划,体现了政府对经济产业战略性支持。
2.2 思想原则
新时期水利战略体系不断改革与发展,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更加多样化,做好资源规划与利用机制是不可缺少的。按照传统水利改造与发展要求,必须结合水利设施建设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改革对策,才能维持智慧水利设施的一体化运行。对于传统水利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做好多方面的调度工作,避免水利施工阶段出现管理风险。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农田水利建设意义,按照项目规划与改造要求做好管理工作。
2.3 战略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决策中,由于多方面因素限制,导致智慧水利建设标准达不到预期。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要严格落实水利工程建设指标,帮助工程项目做好综合性的规划作用,及时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国家战略体制改革中,对基础项目建设提出多方面指标,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地区现代发展水平,搞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工程单位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从多个角度采取针对性的控制体系,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符合行业标准规定。
3、“智慧水利”建设的具体方法
3.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规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近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基于先进感知技术的天空地一体化水利信息采集系统,二是中期目标,至2030年在七大江河流域及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点流域,建设比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三是远期目标,到2050年2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流域,全部建成高标准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全国县级以上全部建成与国家统一门户与协同平台相街接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
3.2 构建思路
根据国家现代化的战略要求,针对水利信息化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途径推进水利信息化,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密切联系水利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丰富发展“金水工程”,持续创新推进智慧水利。通过学习了解到:水利信息化总体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功能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可靠的保障体系,形成与水利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水利日常工作及应急处理的支撑与服务能力,促进水利现代化。
3.3 构建方法
3.3.1 调度系统
新时期智慧水利规划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按照新思想实施水利改造与建设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效益。水利工程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实现了水资源调度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调度是城市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模式,凭借“智能化”优势可以实现市场战略优化,带动水利经济收益持续增长。高科技对水利信息化进行调度中,可以完成支持流量的自主化控制,减小网络资源浪费率,实现流量转换最优化控制。按照某个特定区域进行智能化调度操作,实现了地质构造分析与处理的一体化建设,解决了传统水利结构改造存在的不足。
3.3.2 指挥系统
基于早期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符合区域地质实况的管理改革对策,为智慧水利改造提供科学的指导方向。同时,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提供综合化管理决策,为区域资源利用机制改良提供指导依据。我国水利工程步入信息化改革阶段,以“智能化”为平台的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了调度系统布局与调度系统的升级改造。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改革方案,构建符合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3.3.3 监管系统
我国智慧水利建设规模日趋扩大,成为促进水利系统规划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国家增加对智慧水利投资额度,也进一步实现了建设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地区构建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构建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建设性目标,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才能体现出调度调度与发展趋势。水利部门要深入总结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为调度服务模式改革提供指导策略,为工程调度构建更加先进的服务平台。
3.3.4 操控系统
为了改变传统水利建设模式的不足,要实现项目规划与发展优质化转型,从多个角度采取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对水利建设与管理机制改革提出可行的方案,为水利现代化建设创造提供综合性保障。“智能化”成为各个行业转型的主流趋势,水利部门要抓住智能技术平台,对数字调度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字调度数据处理的一体化操作。为了深入挖掘水利信息化技术方案,要结合“智能化”平台完善区域规划平台,进一步落实调度服务项目改革策略,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用电服务平台。
结论
通过“指挥水利”建设之后,水管理体系实现了诸多目标,包括:高标准高起点加快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协同高集成加强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方位全过程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这些充分说明了信息化改造对水利工程的指导作用,对水管理体系改革建设的指导性意义。因此,未来水利调度中,要全面落实防洪抗旱管理
信息化建设、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灌区信息化建设、流域尺度信息化建设等方案。
参考文献:
[1]解建仓,马增辉,张永进,王少波.水利移动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水力发电学报.2008(04)
[2]许航.数据库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08(04)
[3]馬晓,王家耀.GIS的发展及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08(07)
[4]邓建忠.浅谈水利信息化中远程接入技术的运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04)
[5]陈红卫.微波技术在水利信息系统建设中应用性分析[J].海河水利.2008(03)
作者简介:罗维 1977 男 汉族 工程师 大专 专业: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