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心得体会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描述、比较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鼓、尺、皮筋、音叉、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听声音猜物品 2.模仿物体发声
(二)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声音伴随着我们。说说看,你认为我们周围的这些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
(三) 活动一:
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尺子、皮筋,请同学们想各种办法让它们发
出声音。
2.交流使物体发声的方法
3.再次使尺子、皮筋发声,并仔细观察比较它们正在发声时和停止发声后的现象与不同,小组合作完成活动记录表。 3.活动提醒
4.小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5.展示汇报:
6.小结: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
我们发现物体停止发生时的共同特点: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 7.理解振动 8.出示“振动”概念
(四)活动二
1.那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2.听,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鼓、音叉。正在发声的鼓、音叉振动了吗?怎么证明它振动了?(可借助别的物体来感受它振动)学生自行想办法证明发声的鼓、音叉在振动 3.学生反馈
4.比较:钢尺、皮筋振动和鼓、音叉振动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
1.保护声带教育:找找每个人身上让自己发出声音的器官。发出
点声音,用手感受一下,它在振动吗?
(六) 课堂总结:
1.说说你学到了关于声音的哪些知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
小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考考大家的小耳朵,看谁的耳朵最灵,注意听,看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由是什么? (多请几个同学说说)(如果学生答到是用力而产生的,可以演示推翻)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
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鼓、橡皮筋、钢尺不发声时和发声时的状态,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实验观察记录表,要求待会儿每个小组在活动中做好观察记录。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
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对每个组还有一个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
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三个小组派代表上来分别汇报对鼓、钢尺、橡皮筋的观察记录结果。(生边用展台展示边介绍,师提示学生你能用什么恰当的动词来描述比较准确,并及时给予鼓励)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生:不会动的;
泡沫不会动。。。。。
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
。。。。因为鼓皮(面)在动。
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
来回动;
。。。。。。。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小组讨论)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证明,请小组代表汇报,办法越多越好,不唯一,引导的时候,可以说,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你认为哪一个办法最好,最直观,最能说明问题——放进水里)(这点是本节课的亮点!)
(2)各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设想的办法
师:老师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做好活动准备,就请那个小组的材料员先上来领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小结提升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师:刚才同学们不是说,声音是由敲打产生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走进生活: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下面请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5、考考你:出示课件,请生回答。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收获吗?是什么?(生汇报)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在以后的课堂里,老师会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3、整理器材。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打
弹
弹,拨
在力的作用下, 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振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教科版第三单元第二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的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音叉、钢尺、小鼓、橡皮筋、水槽、绿豆、实验记录表、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首先同学们先闭上眼睛仔细听,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老师播放风声,水滴声、鼓声、汽车喇叭声、鸟叫声)其实我们的周围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初步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是的状态。
开始!停!谁能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1)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让它们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你们请你们猜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请看实验记录表,第一部分是我的预测,把你们刚才预测的内容填上去。第二部分是我的试验,请按照要求做试验并填写表格。第三部分是我的结论,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2、自主学习
1、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 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3、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小组互相帮助)
课件填实验记录表(小组订正表)
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 “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尺子和皮筋不会发出声音?弯曲挤压尺子发声了吗?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学生一起小结)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学生活动:用力击打音叉并轻触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它在哪儿?
(3)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说:“你好”、“我们爱科学”)手有什么感觉?(生尝试后交流)
4、反思总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比如,我们上课时听到的水滴的声音就是水在振动;
听到的风声是空气在振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拓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如声音的高低、怎样传播等)
(4)课件出示作业:
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只是还未完成的,请同学们补写完。
声音的世界 北风呼呼,
是空气在振动; 小溪哗哗,
是 在振动;
蜜蜂嗡嗡,
是 在振动;
咚咚的鼓声,是
在振动;
砰砰的心跳,是
在振动;
啊,声音! 正是有了你,
我们的世界
才如此美妙。
板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打
拨动 使物体颤动/抖动(振动)产生声音。
摩擦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共5篇)
怎样写教学心得体会
钢铁是怎样炼成心得体会
教学生怎样做人r心得体会
上一篇:规范教学四十条心得体会
下一篇:名优教师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