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草原文明的起源(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草原文明的起源

  

  草原文化起源

  第一篇:草原文化起源

  辉腾锡勒草原深处牧人家度假村

  1草原文化起源:内蒙古早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生活的足迹。呼和浩特市东北郊地区“大窑文化”和伊克昭盟乌审旗的“河套文化”就属于旧炻器时代的古人类足迹。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的游牧民族有凶奴,林胡,楼烦,东胡,鲜卑,乌桓,突厥。蒙古族兴起于公元十二世纪,它的历史摇篮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以东。是古代东胡系统室韦各部

  的一支,在唐代的汉文史籍上写作“蒙兀”。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发展。蒙古各部逐渐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1206年铁木真称汗,经过几十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游牧贵族政权“大蒙古国”。2草原旅游前景:1:前景广阔

  渐渐趋向成熟化

  规模化。

  2:发展潜力巨大

  旅游取向更加适应现代人生活。3:后备资源丰富

  4: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多。

  5:草原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知名度越来越高。

  3草原现状:1:草场退化

  沙化严重。但现以得到合理治理。(每十五亩草地限养羊一只)

  2:植被覆盖率减少。

  3:草原野生动物数量减少。

  4:政府治理力度增大。

  5:牧民保护意识提高。

  6:降低牧业生产,大力发展旅游业。草原概况:沧海桑田,历史变迁。使得历史上的天堂草原和现实的相比已经大相瑾庭。因为历史上的敕勒川就在我们脚下。现在以成为城市

  农根地区。而阴山以北则仍然是传统的蒙古大草原。敕勒川已经成为历史。留给我们无限的回味,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到居延海湖畔。

  草原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原面积的三分之一。有效利用面积达三分之二,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青海

  西藏

  新疆

  甘肃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的天然草场范围很广,从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一直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是内蒙古草场资源的基本部分。由于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内蒙古的天然草原从东到西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差异也很大。可划分为森林草原,草垫呼伦贝尔,草原,干旱草原,(典行草原),及荒漠草原,四个地带。草原主要有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四大草原。其中以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最为著名。是内蒙古最好,最具代表性的草原。这里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每当春季到来,便有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冒雪迎春。到了夏季则绿草如荫没,百花争艳,牛羊成群,构成美丽的草原画卷。5阴山:阴山山脉位于黄河南岸,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历史上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大漠以南所有的山都被称为阴山。这符合道家八卦学说—“北属水,水属阴”所以叫做阴山。阴山东西连绵1000公里,南北延伸50—100公里。西部为狼山,色而腾山和乌拉山。中部为“大青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可延伸只北京以北的燕山。阴山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海拔在1500-2000之间,最高峰为2346米。阴山巍峨壮观,千峰陡峭,万壑争丽。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阴山不但是内流水域和外流水域的分界线,也是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当地也是城市,农村,牧区,农区的分界线。阴山中部的大青山东西700公里,解放前是有名的革命抗日根据地。为解放全中国做出突出贡献。功绩甚大。在近代,1938年9月,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建立著名的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这里又称为“革命老区”

  帝王之乡武川: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糜,呼和浩特市北。清代史学家赵羿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记载“周,齐,隋,唐”三代之祖皆生武川。建立北魏王朝的拓拔氏就以武川县世代为家。武川现在是全国有名的绿色蔬菜马铃薯基地,这里的土豆由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长时间长,所以营养丰富,绵甜爽口。这里的谚语就有“羊肉熬土豆,打上都不走。”北魏至隋唐是武川最辉煌的一

  个时期,北魏末年,以武川为核心形成了风光无比的军事集团,这就是纵横中国200年的关垄贵族集团,它起源于武川,建于汉中,共创造四个王朝。西魏,北周,隋,唐。这在历史上是奇迹。把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高峰。7马头琴:蒙古语称“毛林胡尔”是蒙古人民特有的民族乐器。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说古代马头琴一根琴弦有81根马尾组成。马头琴声音浑厚,古色古香,优美动听,辽阔粗犷,仿拂诉说着天地沧桑,草原的沧劲,人生的坎坷。(马头琴的传说略。)

  辉腾锡勒草原介绍

  1.辉腾锡勒,蒙语意为“寒冷的高原”。位于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中南部辉腾锡勒草原上,距集宁市80公里,距呼和浩特135公里。这里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每到五月至九月间,鲜花遍地,成为花的海洋。旅游点现有蒙古包几十座,可供游客就餐,休息和娱乐。主要有骑马、射箭、摔跤等活动项目,还可举办歌舞和篝火晚会。位于阴山山脉东段,海拔1800多米,顶部平坦,面积180多平方公里。辉腾锡勒草原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平均最高温度为18摄氏度。

  50多平方公里的辉腾席勒草原,土地肥沃,降雨充沛,每到5月至9月间,整个草原水草丰盛,鲜花遍野,牛羊游动,牧歌撩亮,香风温馨,绘织成一幅美丽的草原春画。而被游人誉为“塞外江南”的黄花神葱沟,更有一番诗情画意,它集山水灵秀于一体,山势险峻,奇峰突兀,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水流潺潺,鹰翔长空。“双驼峰”、“卧龙峰”、“剑门山”、“佛手山”、“神龟岭”、“挂瀑崖”、“仙人洞”、“三叠泉”、“一镜天”、“木鱼台”和“神葱岩”,堪称塞外奇观。5000余亩的独贵林区,森林茂密,古柏参天,那林间富有弹性的绿色草坪中,白蘑菇、黄花、百合花点缀其间,这更为大自然增添了美

  丽色彩。奇观森林和厅花异草组成了天然的大花园。

  这里青山秀水,瑰丽多姿。每年5月至9月,鲜花遍地,成为花的海洋。旅游景区主要分神葱沟和黄花滩两大去处,共有15大景观。美丽图沟有座天然洞府,山洞离地面垂直高度100多米,洞内可容纳近百人。怪石嶙峋的黑山,有大小岩洞99个,最大可容纳200-300人。这里的旅游景点还有黑山奇观,其上怪石嶙峋,有大小溶洞99个,唐代以后,很多隐士、和尚、道士隐遁于此。清康熙帝也曾到此游览。

  有90多个天然湖泊,点缀在碧绿的草原上,既有牧区草原苍茫雄浑的格调,又有江南水乡明媚清秀的色彩。整个旅游区规模庞大,设施完善,蒙古包、木屋、四合院、欧式豪华别墅、日式板房等等可供游客住宿。这里开展的旅游活动项目有:骑马、乘驼、射箭、摔跤、登敖包山、品尝民族风味的奶食和奶茶、吃手把肉,喝马奶酒.辉腾锡勒草原深处牧人家旅游点,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中南部,距呼和浩特135公里。辉腾锡勒草原,蒙语意为“寒冷的高原”,海拔1800多米。从呼和浩特乘车需3.5小时,这里有大大小小九十九个天然湖泊,镶嵌在碧绿如茵的草原上,向西约25公里处有一黄花沟,漫山遍野的小黄花,高耸的峭壁悬崖和清泉小瀑布,即有草原苍茫雄浑的格调,又有江南水乡明媚清秀的色彩,甚为壮观。99个天然湖泊,点缀在碧绿的草原上,既有牧区草原苍茫雄浑的格调,又有江南水乡明媚清秀的色彩。这里青山秀水,瑰丽多姿。每年五月至九月,鲜花遍地,成为花的海洋。美丽图沟有座天然洞府,.....2.辉腾锡勒草原审处牧人家度假村:辛展

  联系电话:***第二篇:中秋月饼起源与文化

  您知道月饼的起源吗?月饼从起源到现在的文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优习网下面就为您介绍一下。赶快来了解一下吧。月饼起源

  一筒月饼

  最早期的月饼只是家庭式的传统糕点,并没有特别的包装,四十至五十年代初期,人们仍以玉和纸包装月饼,到五六十年代便开始转用纸盒包装,七十年代至现在就以铁盒为主。实验猪仔饼

  以前人们焗制月饼前,都要事前测试火炉的温度,或是饼皮制成后的柔软程度。因此会将面粉分成一份份,并放入炉中作为试验,为了不浪费,他们会将焗出来的饼放入以竹编成的笼子内,再送给小朋友作小吃。精雕细琢

  不要小看一个外表简单的月饼模,好的月饼模在雕功上需很考功夫,如落刀位置、角落的掌握要十分准确,否则月饼皮会粘在模上。一般的手饼模多以广东沙梨木制,贪其轻身、纹幼。莲蓉月饼起源

  以莲蓉作月饼馅的起源已无从稽考,但早于1910年,广州莲香楼

  已开始以莲蓉月饼作号召,但流行程度仍不及红豆沙月及五仁月。四十年代,莲蓉月饼只有一个咸蛋黄,叫宝鸭穿莲,直至五十年代莲香楼推出双黄莲蓉月,甚受人们的欢迎,渐渐成为酒楼、饼家的模仿对象。吃月饼吃文化

  尽管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广州的月饼大战早已硝烟弥漫。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等纷纷举办了月饼订货会,各自亮出了最新鲜、最亮丽的牌张。

  纵观月饼市场,除了花式品种更多样化、包装更精美外,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打文化牌了。月饼,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浓的中国文化特点,如何体现月饼这一中国色彩呢?商家可谓想尽办法:首先是广州酒家的西关第月饼将广州西关最传统的民居风情趟笼门运用到包装上,让消费者在品尝月饼的同时了解西关文化,提升了月饼的品位。

  第三篇:草原文化定义及特征

  草原文化是推动内蒙古巨型企业成长的人文密码。

  草原文化深远地影响和熏陶着内蒙古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文化。内蒙古企业的成长壮大是草原文化在经济领域的积极体现,是草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文明合乎中国国情的、部分实现一次次完美对接。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正是因为草原文化多元、开放、包容、发展的特质,才使内蒙古巨型企业在传统产业获得现代性方面成为可能。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自由、崇拜英雄、倡导刚健有为,这些积极因素是巨型企业健康成长的催化剂。随着内蒙古现代企业的崛起,草原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一种重要形式。

  而伊利、蒙牛、永业等企业深受开放包容的草原文化影响,最终创造了品牌效应,实现了国际接轨,完成了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在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作为内蒙古企业的杰出代表,伊利开放,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对接;蒙牛进取,实现了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永业创造,实现了与科技、管理和组织创新的对接。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

  仅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而且具有独特的精神禀赋。它是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草原文化的这种基本精神,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概括以下四点:

  1、开拓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经·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

  3、自由开放精神。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

  一。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他们来说,自由开放早已不再是纯粹的精神王国的至上原则,而是人们在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中践行的对象。由于草原民族把践行自由开放的精神融入其民族性格和气质之中,因而在他们那里,自由是那样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完全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这是草原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最具个性的地方之一。

  4、崇信重义精神。崇信重义既是草原民族的行为准则,也是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草原民族以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荣,以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耻,为追求这一崇尚的价值目标,他们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因此,守信讲义历来被认为是草原民族最优秀的民族禀性之一,也是草原文化始终高扬的精神旗帜。

  2、英雄乐观精神。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这一点,在草原民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很多史籍描写草原民族“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因此不难看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

  第四篇:刘姓起源和文化

  刘姓起源和文化

  ————————28班刘泓金

  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姓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传至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分支遍布各地,字行辈分无数,据我所知,我家的辈分是世,守,汉,忠,兴,我是忠字辈,但我和我的表兄妹大都没有用,这也是一大可惜。

  我现在的名字是我的第二个名字,我的第一个名字叫刘锡沁,但在我两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了。救过来后,我妈去算命,算命的人说我压不住这个名字,又说我五行中缺水和火,说以我的名字中有了三点水和金字,而泓字的由来则是因为笔画吉利,与金字一样有8画,且泓的意思是水广而深,我爸妈希望我成为一位有丰富的内涵和学识的在哪里都能发光的金子。

  在旧百家姓中,刘排252位,新百家姓中则排第4位。照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据传百家姓是由吴国一位老儒所做,那时吴国依附于北宋,而北宋与北汉正打的不可开交,于是作为北汉大姓的刘姓就自然排在了后面。

  在现代,刘姓人数大约占汉族人口的5.4%,排全国第四,所以新百家姓刘自然就从252位上升到了第4位。

  如此庞大的人群,名人自然不在少数。

  古代君王中有66位姓刘,是最多的。如:刘备;汉高祖刘邦;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等等。

  刘家人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如:南朝著名词人、诗人刘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画家刘松年,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清代书法家刘墉;内江诗人刘小芳;未来漫画家刘露等等

  当代的娱乐圈中不乏刘家人。如:刘德华,刘亦菲,刘翔,刘谦,刘恺威,刘嘉玲,刘晓庆,刘若英,刘烨等等

  担负教书育人的重担的老师。如:刘小芳,刘祥云,刘津平等等

  刘姓名人数不胜数,刘姓后代层出不穷,我希望以后的“刘姓起源和文化”中会有名人刘泓金。

  第五篇:核安全文化概念和起源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和讨论,确认事故源于一系列人因失误——有意识违反操作规程:为完成汽轮机试验不顾反应堆将进入不稳定状态,眼看要发生事故还想试着把试验做完,最终酿成了一场人为的核灾难。1986年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Culture)概念,随后在1991发表了一篇专著《安全文化》,(INSAG-4)在核工业界引起了广泛重视和认同,安全文化的建设和评审工作成为核安全“纵深防御”的重要手段。

  安全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这

  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实现意味着“内在的探索态度、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以及鼓励核安全事务方面的个人责任心和自我完善。”它强调的既是态度问题,同时又是体制问题,既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同时还牵涉到处理所有核安全问题时所应该具有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

  就安全文化表现而言,它是由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组成的,第一是体制,由单位的政策和管理者的活动所确定;第二是每个人的响应,这些人在上述体制中工作,并从中受益。但是,事情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政策和管理方面以及每个人本身的承诺和能力。

  安全文化的特性

  各级组织和个人在各类活动中,对安全的重视体现在以下方面:个人认识,即每个人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和能力,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他们自学而获得;

  承诺,要求高级管理阶层用行动体现出把安全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并要求安全的共同目标被每个人所接受;

  积极性,通过引导、建立目标、奖惩制度,以及人们自发的态度而产生;

  监督,包括对工作的监察和审查,并对人们的探索态度及时响应;

  责任制,通过正式的委派、明确的分工,使每个人对各自的责任清楚了解。

  安全文化主要包括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和各级人员响应该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决策层责任:公布安全政策;建立管理体制;提供人力物力资源;自我完善。

  管理层的责

  管理层责任:明确责任分工;安全工作的安排管理;人员资格审查和培训;奖励和惩罚;监察、审查和对比。

  个人的响应:探索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互相交流的工作习惯。

  核安全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

  由于不同的核运营单位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及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评判和提高企业安全文化水平,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认识,这些不同点就是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安全影响的认识差异的一种反映。

  不同点代表创建安全文化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显示在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安全影响的不同认识和接受程度。这可作为单位自我诊断的基本尺度,用作单位在创建安全文化过程的导向,并据此确定目前的位置与期望值。一个单位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显示出下列各阶段的特性。

  第一阶段:安全建立在规章与法规基础上

  在这个阶段,单位将安全看作是外部的要求,而不是看作有助于本单位取得成功的工作之一。外部的要求是指国家政府部门、区域授权部门或监督机构的要求。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技术问题,认为只要符合规章和法规的要求就足够了。很少认识到安全性能的行为和态度方面,也不愿考虑这些问题。

  第二阶段:好的安全性能开始成为单位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单位将寻求好的安全性能作为管理的重要事情来抓,即使在没有监管单位的压力时也是如此。虽然对行为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由技术和程序组成的安全管理方法上有很大的不足。根据指标或目标,把安全性能与其他事务一同对待。单位开始寻找安全性能停滞不前的原因,并愿意寻求其他单位的建议。

  第三阶段:能不断地改进安全性能

  处于第三阶段的单位已采用不断改进的概念,并已利用安全绩效的概念,对交流、培训、管理风格以及提高效率等方面非常重视。单位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单位中能看到某些行为使改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存在阻碍进一步提高的行为。因此,人们能够理解行为问题对安全工作的影响。

  对行为和态度问题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并正在采取措施以改进人们的行为,逐步取得进步。

  核安全文化的建设与提高

  基于INSAG-4所提供的一系列安全文化的指标,结合各自的实际状况进行必要的修订,对政府和管理部门、运营单位(包括决策层、管理层以及员工的个人响应)、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四个部分的状况进行评审,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提高,这已成为提高核安全文化的主要手段,主要方式有自我评审和外部同行评审。

  自我评审

  自我评审是为安全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形式上的条理性手段,将现行活动和结果与一套已确定的期望指标(标准的监管要求和现有的最佳实践)进行严格对比,通过定期审议该目标,以确保其不断促进安全业绩的改进。

  自我评审的目的在于通过职工直接参与一丝不苟的检查并改进其本质工作来促进业绩的提高,保证管理者在监督上的作用,采取及时的纠正行动改进运行安全业绩。它是运营单位不断取得进展的关键。

  外部同行评审

  外部同行评审是为避免自我评审对安全问题思考的局限性和扩大“运行经验反馈”的手段,通过外部专家的介入,发现运营单位安全文化的不足。

  国际同行评审活动一般由IAEA通过OSART(运行安全审查组)、ASSET(重要安全事件审查组)和ASCOT(组织安全文化评审组)等提供服务,或由世界核运营者组织(WANO)提供。《核安全公约》通过交换和评审详细的国家报告的体制,开展至少在国家一级的核安全计划和实践,为国际同行评审提供机会。

  据世界核工业领域统计,人因失误占核电厂运行事故的70%左右,人员行为对核电厂安全的贡献非常重要,安全文化作为企业和人员行为的综合体现,其概念和重要性在核电领域已被广泛接受。国内运行核电厂中,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公司已经正式启动了十年定期安全评审(PSR)项目。秦山核电厂PSR中包含的“安全文化培训要素”是国内首次完成的核电厂安全文化审查。但由于安全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且度量指标相对偏软,如何正确评价企业安全文化水平,并通过一系列的评审和建设活动提高安全文化水平,提升企业安全文

  化实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运营单位管理层、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

篇二:草原文明的起源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草原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自然形态之一,广阔的亚欧草原、非洲草原、北美洲草原、南美洲草原、澳洲草原孕育了人类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与组成部分之一。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北方草原、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版块。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本文的分析以亚洲北方草原的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

  依据自然地理特点、历史特点、民族文化特点三条基本标准,可以将内蒙古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区域,即:东部的大兴安岭文化圈,中部的阴山文化圈,西部的阿拉善文化圈。

  大兴安岭文化圈

  大兴安岭文化圈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大兴安岭文化圈的自然地理特点是:以大兴安岭为南—北中轴线,北起黑龙江右岸漠河,南抵西拉木伦河谷地及燕山山脉东段北部,全长约1400公里;大兴安岭主脉西侧为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呼伦贝尔草原,东侧为嫩江平原;中部、南部为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与西辽河平原,以及燕山山脉东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受草原退化、沙化的影响,近年来形成了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这一地区北部冬季严寒、漫长,冬季气温可达-50?C,南部较为温暖;大兴安岭东部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雨量较多,气候较为湿润,西部由于受大兴安岭阻隔,气候较为干燥。

  自古以来,大兴安岭及其周边地区孕育了古代的森林民族、草原民族、农耕民族,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北方草原古人类的摇篮。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相继发现16个个体的人头骨化石标本,为考古界所罕见,被命名为“扎赉诺尔人”,古人类学专家认为其具有蒙古人种的原始特征。在满洲里、海拉尔、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等地,也发现了多处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因而这一地区被国外考古学家认为“是北方远古民族的摇篮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8000~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辟草莱、植稼樯,过着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的生活。当时玉器已成为氏族首领地位的象征和重要的礼器。多处出土的玉龙,特别是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中华第一玉龙”,标志着这里是中华民族玉文化、龙文化的发祥地。牛河梁等地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的相继发现,充分证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在广阔的科尔沁草原,也发现了多处8000~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遗址。

  大兴安岭文化圈的原生文化以东胡族系为主夏朝以迄,大兴安岭地区大部分为东胡等游牧民族的逐鹿之所。在这一广大区域中,均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适应草原民族游牧、狩猎、征战的要求,体现了东胡青铜文化的特点,说明这里是草原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战国时期,东胡强盛。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大败东胡王。东胡余部分两支逃至乌桓山(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西北)、鲜卑山(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西),此后即为乌桓族与鲜卑族。

  乌桓、鲜卑言语习俗相近,以畜牧为主,兼营狩猎、农业。东汉初,乌桓遍布缘边十郡,东汉政府设护乌桓校尉管理相关事务。

  东汉初年,鲜卑逐渐兴起。檀石槐、轲比能相继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活跃于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经过200多年的辗转迁徙,在阴山南麓建立代国、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并为隋、唐二朝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10世纪初,源出于东胡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登皇帝位,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定都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称辽上京。

  辽圣宗时又在宁城县九头山建辽中京。辽代崇佛,当时佛寺广布,古塔林立。辽代的祖陵、庆陵,安葬着辽代的6位皇帝及其妃、嫔,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在赤峰地区发现的数以万计的辽代墓葬中,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壁画,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契丹族富有草原特色的游牧生活和雄浑壮阔的草原风光,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南北朝至唐朝时,原驻牧于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东胡后裔室韦蒙古西迁肯特山、鄂嫩河一带。成吉思汗雄起朔漠,曾在呼伦贝尔草原取得了数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为统一蒙古诸部扫清了障碍。

  元朝末年,元顺帝撤出北京,将京城迁往赤峰达里诺尔湖西岸的应昌路,成为北元的首都,经历了20多年时间,更替了两朝皇帝,直到明初被攻陷。公元1690年,北元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继承汗位,统一了东蒙古诸部,并在阿鲁科尔沁旗北部营建了都城北白城、南白城,以北白城为夏都,南白城为冬都,直到1694年被后金皇太极攻占、焚毁。

  清朝雍正年间,为防备沙俄扩张,相继调巴尔虎蒙古入驻呼伦贝尔草原,称为“陈巴尔虎部”、“新巴尔虎部”。并将不堪沙俄侵扰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内迁至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设索伦八旗、布特哈八旗。在这一地区从事畜牧业、狩猎业、农业,保存并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与科尔沁草原、赤峰地区的畜牧业、农业相结合,形成了大兴安岭文化圈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相结合的复合文化的特点。

  自清朝中期以后,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从而带来了东北、华北的汉族文化,与当地的原生文化即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共同创造着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共生文化。

  阴山文化圈

  阴山文化圈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

  阴山文化圈中部、西部以阴山山脉为东—西中轴线,东部为乌兰

  察布丘陵地区,南部为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为乌兰察布草原;阴山文化圈东部为燕山山脉西段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锡林郭勒大草原。阴山南麓为黄河环抱,古称"河套地"、"河南地",水资源较为充沛。阴山北麓至锡林郭勒草原则只有少量内陆河流。受沙漠化及阿拉善沙漠东移的影响,在锡林郭勒草原有浑善达克沙地,在巴彦淖尔市西部狼山两侧有乌兰布和沙漠、宝音温都尔沙漠,在鄂尔多斯高原有库布其沙漠、腾格里沙地。阴山文化圈处于内陆草原地区降雨量自东向西递减,气温自北向南升高;草原类型自东北向西分布着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半荒漠草原、沙漠。

  阴山南麓和黄河环抱的古河套地区孕育了古老的文化。

  呼和浩特市郊的“大窑文化“遗址,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自与"北京猿人"同期的50万年前延续至1万年前,是国内外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蕴藏量最为丰富的远古石器制造场。

  自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数10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批旧石器文化遗存,年代为14~1万年前,被命名为“鄂尔多斯人”、“萨拉乌苏文化”。

  包头郊区的“阿善文化”遗址,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为距今6000年至青铜时代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说明,当时已有了相对发达的农业,并筑有石砌围墙,是最古老的"城"的雏型。

  绵延上千公里的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西桌子山岩画,生动地记载了上万年前至数百年前游牧民族的历史,是“刻在山岩上的史诗”。

  阴山文化圈的原生文化以匈奴、拓拔鲜卑、突厥、蒙古相继兴起为特色。

  商、周时期,这里为土方、鬼方、羌方、猃狁、戎、狄等游牧民族驻牧之所,《诗经》等古籍中多有记载。周宣王命大将南仲在河套中部筑城朔方,驻扎重兵。战国初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拓地千里,西置云中郡,即今呼和浩特市,并沿阴山修筑了赵长城。

  秦、汉之际,匈奴称雄大漠南北,在鄂尔多斯地区留下了丰富的金、银饰品和青铜器,使后人至今可以领略天之骄子跨骏马、挽雕弓、射天狼的英风雄姿,被专家誉为“鄂尔多斯青铜文化”。

  秦始皇一统天下,设置36郡,包头为九原郡治所。秦始皇修筑的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即是从首都咸阳直达九原,并派公子扶苏、大将蒙恬统率数10万将士、夫役,建筑秦长城,以备匈奴。

  汉代,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经固阳、昆都仑沟南下,“款塞诣阙”,拜见汉帝,迎娶王昭君北归,后“留居塞下”,长期在固阳塞、九原郡居住。

  拓跋鲜卑历经磨难,立国代、魏,建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南下统一了中国北方。敕勒川产生了传唱千古的《敕勒歌》。北魏六镇均位于阴山以北的草原上,其中的武川镇,控御京北锁钥之地,并是隋、唐二朝皇家先祖“龙兴之地”;位于固阳县的怀朔镇号称“六镇之首”,出身怀朔镇的高欢因缘际会,成为北齐开国之君。

  南北朝时期,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建国大夏,定都统万城(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巴图湾),国势曾呈一时之盛。

  隋朝时,在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设胜州榆林城,即著名的“十二连城”。隋炀帝为安抚南附的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曾亲率百官巡幸十二连城,并至敕勒川黑河启民可汗牙帐,留下千古佳话。

  唐朝设单于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处理草原事务,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因其位尊权重,曾由皇太子担任。锡林郭勒草原的突厥石人,为岁月沧桑的历史见证。

  辽、金、元三朝,丰州为最重要的草原商埠,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阴山地区有多条商道(如白道、固阳道、集宁路等)连结中原与草原。

  成吉思汗第六次征伐西夏,自乌拉山进入河套地区,大军屯驻鄂尔多斯高原,与西夏军激战,留下遗迹甚多。

  忽必烈任漠南王时,治所开平府即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1260年,忽必烈登基称帝,建立元朝,定开平府为上都,成为蒙古草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享誉世界的草原都市。

  明代中叶,阿拉坦汗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其王府(即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成为城寺结合的政治中心、宗教中心。阿拉坦汗与其妻三娘子建大板升城,即今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的前身。

  清圣祖康熙平定噶尔丹之乱时,曾亲统大军驻跸归化城,渡黄河穿越鄂尔多斯抵宁夏,并留下诗文。平乱之后,康熙于1691年在多伦大会漠南、漠北49部蒙古王公,盛况空前,史称"多伦会盟"。此后,旅蒙商兴,多伦、归化、包头是最重要的草原商埠。

  阴山文化圈的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原生文化,集中表现在鄂尔多斯的祭祀文化,鄂尔多斯、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乌拉特的草原民族文化。

  自从明朝中叶蒙古族供奉、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迁入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宫廷祭祀及各旗的民间祭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阴山、燕山以北的广阔草原,蒙古族原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尤以诞生了“长调歌王”哈扎布和具有“搏克之乡”美誉的乌珠穆沁草原以及乌拉特草原风情较为浓郁。

  在河套地区、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与锡林郭勒南部地区,移民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清朝后期特别是光绪年间“开垦蒙荒”、“移民实边”,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大量的流入这些地区,与蒙古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以共生文化为特征的复合文化。例如,部分蒙古族从畜牧业转为农业(以土默特部为典型);具有山西民歌、戏曲特点的“二人台”,具有蒙古族与陕北信天游特点的漫瀚调(即蛮汉调、山曲、爬山调)在这一地区蒙、汉群众中广泛流行,即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阿拉善文化圈

  阿拉善文化圈包括阿拉善盟。

  阿拉善文化圈地处阴山、贺兰山以西,雅布赖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等组成的走廊北山以北的阿拉善高原,其东南部属黄河流域,西部有额济纳河(古称黑水、弱水)及其下游的居延海、居延绿洲。这一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极少,每年大多在50毫米以下,蒸发量大,每年可达3500毫米以上,是十分干旱的地区,大面积分布着巴丹

  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戈壁,草原则为荒漠草原及河、湖畔的灌木、胡杨林等。

  阿拉善地区历史悠久,在额济纳绿洲曾发现了约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发现的约8000幅岩画,生动、形象地记载了约6000年以前远古先民的历史。商、周时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陶器遗物,说明这里已有人类的较多活动。与大兴安岭文化圈、阴山文化圈不同,在阿拉善地区活动的游牧民族多属于西戎、西羌等西北游牧民族族系。

  秦、汉之际,匈奴兴起,一统大漠南北,汉武帝开西域,通“丝绸之路”,派大将霍去病进入居延绿洲,又修筑外长城延伸至居延,筑居延塞、遮虏障,置居延都尉,居延为西北重镇。汉宣帝设居延属国。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置西海郡,郡治所居延。北周宇文氏在居延设置大同城。

  隋朝建立,西出贺兰山进攻突厥,进入阿拉善。唐朝(武周)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安北都护府自漠北迁至额济纳东南的漠南同城。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唐玄宗时,收温池盐(今吉兰泰盐池),设榷税使管理盐务。唐朝大诗人王维曾受命出使居延,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

  西夏立国,贺兰山为重兵驻守之地,并于居延置黑山威福军司和威福军城,即著名的额济纳旗黑城。

  成吉思汗南征西夏,于公元1226年攻破黑城,于1227年在贺兰山大破西夏军队,遂灭西夏。

  元朝时期,黑城为西北重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路过这里,对城中所产的驼毡、白毡大为赞赏,称之为“世界最丽之毡”。元世祖忽必烈在黑城设“亦集乃路总管府”,为中原至漠北、纳邻驿道的交通枢纽。明朝代元而立,黑城被毁弃。

  清朝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及次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和罗理等率众相继入居阿拉善高原。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设阿拉善霍硕特旗,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管辖。次年,徙牧于伏尔加河流域

  的蒙古土尔扈特部阿喇布珠尔,同其母亲、妹妹率众500人赴拉萨礼佛,因归途被阻,请求内附,驻牧党河、色尔腾地方,后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在威远营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直属清政府管辖。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文化带有漠西蒙古族的鲜明特点。例如,其长调悠远、粗犷、苍凉、高亢,在金色沙漠、黑色戈壁、绿色草场、蓝色天空的映衬下能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地处沙漠、戈壁广布的独特自然环境,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也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阿拉善以“驼乡”著称,在那达慕大会上,赛驼是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在民歌中,骆驼也成为讴歌的主要对象。

  西夏时期,党项与汉族即在这里共处杂居。元朝以后,穆斯林陆续迁入,特别是聚居于宁夏。阿拉善地区逐渐成为具有漠西蒙古特点的蒙古族文化、具有西北地区特点的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

篇三:草原文明的起源

  

  蒙古人的起源历史与世界分布

  蒙古人概述

  历史上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除元朝外,还有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及金帐(钦察)汗国。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中国、外蒙古有蒙古人外,在俄罗斯联邦、中亚诸国都有蒙古人或蒙古人与当地人融合后形成的蒙古民族后裔。

  蒙古人起源

  蒙古人的起源,众说纷纭。何健民译白鸟库吉《匈奴民族考》序云:“在目前计有十一说:一为神话说,二为汉族说,三为室韦说,四为狼鹿相配说,五为西藏说,六为蒙难说,七为非纯粹之突厥说,八为鞑靼说,九为混种说,十为突厥说,十一为匈奴说是也”。各有所据,又都以偏概全。

  如果不了解生物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不理解民族的信仰系统,不考虑政治因素的影响,单纯的学术研究很难阐明民族的起源与认同。

  “蒙兀室韦”始见于《唐书》。屠寄《蒙兀儿史记》开宗明义将室韦作为蒙古的族源。王国维、林干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韦说。张久和进行了系统论证,蒙古室韦说成了学术界较流行的一家之说。

  但是蒙古族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室韦”为何物。蒙古室韦说解释不了狼图腾和游牧生活方式的来源,说明不了成吉思汗可能

  是突厥人的事实。这样就腰斩了蒙古民族的整个历史。不少蒙古人愿意追认突厥、匈奴,乃至北狄为祖先。

  《蒙古族简史》将蒙古族兴起以前的匈奴与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鹃、契丹、女真做了介绍,认为它们对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响。《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从石器时代“原始公社制度”一直写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的1954年,被认为是关于蒙古人民历史的一部好书。麦高文《中亚古国史》和西诺尔主编的《剑桥内亚古代史》实质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鲁塞《草原帝国》是一部蒙古族通史。因此,亦邻真从中国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背景来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或游牧民族的历史只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拉施特致力于编撰以蒙古族为中心的人类史,《史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当之无愧的亚欧历史百科全书。其中第一编《蒙古史》最有价值,第二编《亚欧各国史》、第三编《世系谱》和第四编《地理志》不是过于简略就是没有完成。蒙古人是大红花,突厥人、中国人、犹太人、富浪人(欧洲)、印度人都是小小的绿叶而已。他没有也不可能阐明蒙古族在人类史上的合适地位,只是表明了蒙古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编撰的多卷本《中亚文明史》给予了蒙古以适当的重视,大体反映了蒙古在中亚史或世界史中的地位。蒙古族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从长时段和世界体系的角度来考虑其动态和变迁。

  在人类起源迁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追溯族源并不是追求民族的独特性,而是考证民族与人类的关系。任何民族独立起源的学说都是主观的追求,经不起科学的分析和检验。因此我们不能赞成蒙古族起源于某地某族的简单说法,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的环节。鉴于目前的科学研究状况,关于蒙古族源我们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构成蒙古族基础的原蒙古人可以通过室韦、鞑靼追溯到鲜卑、东胡,大体上属于蒙古人种,而蒙古人种大约在五万年前经东南亚进入中国逐渐分布于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区,相当一部分蒙古族特别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体上源于印欧人,而印欧人种大约四千年前开始陆续进入东亚。蒙古族狼图腾与天崇拜、游牧传统及相应的文化来源于突厥、匈奴,其鹿图腾与萨满教、定居文化传统来源于室韦、鲜卑或东胡。其语言亦是由通古斯语与突厥语混合而成。简言之,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分别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北侧进入东亚,从南方进入的一支称之为蒙古人种,发明了定居农业生活方式,从北方进入的称之为印欧人种,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

  从公元十二世纪开始,蒙古游牧民族在连续数代的南征北讨战果中,凝聚了世上最大的陆地帝国。在这一连串征战过程中,蒙古人曾与中古时期的许多亚欧国家交手,几乎攻无不克。其帝

  国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上并没其它的种族像蒙古人一般骁勇善战。许多对手都认为他们无可匹敌。而蒙古人之所以从欧洲的战场撤退,主要是因为领袖去世。那些有心争取皇位的将领,只得匆匆带军撤回,从此再也不曾重返欧洲大陆。

  蒙古人的历史

  公元12世纪,蒙古人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由于所到之处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因此被视为“魔鬼的骑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

  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份的越南。

  在十三世纪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铁木真所统一。铁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强大的统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统治所有海内(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这个目的也几乎达成了。起初,他只有大约二万五千个战士,尔后则透过征服其他游牧民族来增强实力,并在1211年攻击中国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占北京,这场战役造成三千万的中国人丧生。其后蒙古人转往西方,在1220年时,夺取在丝绸之路上最大的贸易城市布克哈拉,整个个城市被夷为平地,居民亦惨遭屠杀。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阔实鲁完成中国北部的征服,继续向欧洲推进。他在1240年攻毁基辅并向匈牙利进攻。阔实鲁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军立即折回以解决继承的问题。当蒙古的统治者把军事焦点集中在中东和中国时,欧洲地区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消灭了回教的「刺客团」,并在1258年攻占回教徒的首都巴格达,城中十万民居被屠杀。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高级的奴隶兵,为回教军队的一种)在今天的以色列打败蒙古人,结束了蒙古人对回教和圣城的威胁。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领中国,并建立元朝。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却被季风吹翻舰队,导致重大的损失。1294年,忽必烈死于中

  国,蒙古的政权自此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衰落。1368年,建立于的中国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个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统的战士,宣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争取在中亚地区的蒙古领导权,企图恢复蒙古帝国。此人名叫添穆仑

  (意即「瘤子」添穆,欧洲人称之为帖木儿,亚洲人称之为毁灭王子),凭藉十万名以骑兵为主的大军,横扫俄罗斯与波斯,以回教徒为主要攻击目标。1398年,他洗掠德里,屠杀当地居民达十万人,随后并转往西方,在叙利亚打败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败大批的奥图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但随即折返。1405年,他发动军队入侵中国,却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他喜欢掠夺财富和发动大规模的屠杀,但在位期间却没有考虑过设置一个稳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儿子们所继承瓜分的广大国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音达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宋

  、辽、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

  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在汉文史籍中就统

  称他们为“蒙古”。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

  蒙古的军队

  蒙古人是擅长狩猎的游牧民族,终其一生在驰骋草原中渡过。打从孩童时代起,他们便开始学习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弯弓。每一个体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岁以前都会被要求参加狩猎与战争。而蒙古部落联军,就是由全体的成年男子所组成。

  蒙古人在极其严厉的军法约束之下作战并共享战利品。在战争中遗弃战友会被判处死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英明的领导和有效组织,让蒙古人的武力,从骑兵群提升为一支真正的军队。

  蒙古的军队是根据十进制的体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部队所组织而成。各个部队的人数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应付人员伤亡和损耗。万人部队是最大的作战单位,就像现代的「师」,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续的战斗。个别的士兵大多归属于千人部队,成为这个部队的一份子,相当于现代的「团」。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个蒙古人为一个队伍,来编列他们的部

  队。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鞑靼人和摩鞨人会被拆散分派到其它的部队之中,令其无法组织动员,不致对统治家族构成威胁。

  成吉思汗首先创立万人的私人卫队。这个部队是从周边的部落所征募而来,能够承蒙青睐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部队在早期阶段,是一种还算可以让人觉得光荣的征募方式。但后来就发展成大家族模式,并成为这个扩展中的帝国的统治阶级来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时候,除了战利品以外并没有任何的薪俸,其升迁全靠战绩而定。当帝国急速扩展的步伐缓慢下来后,新的给付制度就开始推行。到了后来,军官便能够把他们的职位传给他们的继承人。

  每一个作战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马,以供经常换骑以保持快速的调动。在二十世纪的机动部队出现以前,这世上并没有一支军队能在移动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骑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弯弓的轻骑弓兵(无装甲)来作战。这种武器虽然轻便,却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们使用中国人和中东人来担任攻城工程师。步兵、驻军和重骑兵(穿戴装甲)等使用长矛的军队,则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

  蒙古的战术

  蒙古军队依靠火力、快速调动的能力和残忍的名声处于优势。相较之下,他们所面对的敌手的移动速度则非常缓慢和谨慎,但蒙古人善于寻找机会去分散敌军的力量,然后集中自己的力

  量,以快速的射击把敌人各个击破。他们会试图环绕或包围敌军,来制造局部优势。如此一来,马上的敌人会受伤,而坠马的骑兵则更容易受到伤害。

  蒙古的轻骑兵并不能对抗重骑兵的攻击,所以他们会假装败逃来吸引敌军骑兵的穷追猛打,藉此消耗他们的体力,以降低其攻击实力;这时,原本走避的蒙古轻骑会突然折回反身成为攻击者。蒙古军队精于设下埋伏和突袭。蒙古军的将领也最善长于应用侦察兵,并且在身处劣势的情况下,协调武力的调动以夹击敌军。

  蒙古人经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个城市后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个被进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弃扺抗、不战而降。最能证明这种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军队,其所到之处,往往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投降。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沿着他们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由于所到之处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因此被视为“魔鬼的骑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

  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份的越南。

  在十三世纪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铁木真所统一。铁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强大的统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统治所有海内(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这个目的也几乎达成了。起初,他只有大约二万五千个战士,尔后则透过征服其它游牧民族来增强实力,并在1211年攻击中国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占北京,这场战役造成三千万的中国人丧生。其后蒙古人转往西方,在1220年时,夺取在丝绸之路上最大的贸易城市布克哈拉,整个个城市被夷为平地,居民亦惨遭屠杀。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阔实鲁完成中国北部的征服,继续向欧洲推进。他在1240年攻毁基辅并向匈牙利进攻。阔实鲁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军立即折回以解决继承的问题。当蒙古的统治者把军事焦点集中在中东和中国时,欧洲地区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消灭了回教的「刺客团」,并在1258年攻占回教徒的首都巴格达,城中十万民居被屠杀。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高级的奴隶兵,为回教军队的一种)在今天的以色列打败蒙古人,结束了蒙古人对回教和圣城的威胁。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领中国,并建立元朝。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却被季风吹翻舰队,导致重大的损失。1294年,忽必烈死于中国,蒙古的政权自此在亚洲和其它地区衰落。1368年,建立于的中国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个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统的战士,宣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争取在中亚地区的蒙古领导权,企图恢复蒙古帝国。此人名叫添穆仑(意即「瘤子」添穆,欧洲人称之为帖木儿,亚洲人称之为毁灭王子),凭借十万名以骑兵为主的大军,横扫俄罗斯与波斯,以回教徒为主要攻击目标。1398年,他洗掠德里,屠杀当地居民达十万人,随后并转往西方,在叙利亚打败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败大批的奥图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但随即折返。1405年,他发动军队入侵中国,却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他喜欢掠夺财富和发动大规模的屠杀,但在位期间却没有考虑过设置一个稳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儿子们所继承瓜分的广大国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蒙古人的世界分布

  蒙古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这些蒙古人或蒙古民族后裔包括:鞑靼人、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喀尔喀蒙古人、哈扎拉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

  一.鞑靼人

  鞑靼人属突厥语族,混合了蒙古人和跟随蒙古人西征的其他种族的突厥人的血统,他们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和西伯利亚、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1944年被斯大林从克里米亚强行迁入),原苏联共有600万鞑靼人,分喀山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等多种,是今俄罗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今天的喀山,是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在过去一千年中积淀下来的历史遗产,使喀山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并列为俄罗斯联邦仅有的三座“A”级历史文化城市。

  二.卡尔梅克人

  卡尔梅克人即蒙古土尔扈特部。1771年(乾隆36年)1月,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140多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压迫,在渥巴锡汗率领下万里东归,同年5月,到达新疆伊犁河畔,回归故土。

  但有一部分土尔扈特人因为当时伏尔加河未封冻,无法渡河,被沙俄军队堵截,仍继续留在原地生活。现主要聚居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里海西北沿岸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还有部分分布在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格勒、罗斯托夫和斯塔夫罗波尔等地。

  三.

  阿尔泰人

  旧称卫拉特人,绝大部分居住在俄罗斯联邦阿尔泰共和国。

  阿尔泰人分为南北两支。南支阿尔泰人曾被称为白卡尔梅克人、阿尔泰卡尔梅克人等,主要由6—8世纪分布在当地的古突厥部落与13世纪、15—18世纪移入该地的蒙古部落混合而形成。原属蒙古准噶尔部。清朝平定准格尔后,该地归清朝管辖。1664年,清与沙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阿尔泰地区划给沙俄。

  四.

  图瓦人

  即居住在唐努乌梁海的乌梁海人。清朝在该地区先后设置五旗,共辖46佐领。1864年(清同治年间)沙俄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10佐领

  。现属俄罗斯联邦阿尔泰共和国。

  1924年唐努乌梁海中部被苏联强占的27佐领之地宣布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44年被并入前苏联版图,称“图瓦自治共和国”。现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唐努乌梁海东部9佐领之地今属蒙古国库苏古勒省。

  五.布里亚特人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共43万多人。最早提及布里亚特人的是《蒙古秘史》,布里亚特人是术赤降服的贝加尔湖林木中百姓部落,名为“不里牙惕”。在元代,归岭北行省管理。13-14世纪进入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人与当地部落融合,使这一地区成为蒙古共同文化圈的一部分。布里亚特的民

  族形成过程在17世纪基本完成。

  1622年,俄罗斯人进入布里亚特蒙古地区,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直到1652年-1654年沙俄建立尼布楚要塞,才基本控制住布里亚特蒙古地区。一部分布里亚特人基本臣服于俄国。但另有一部分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还有一部分布里亚特人,投向清朝,后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

  布里亚特蒙古地区在18世纪初并入沙俄。

  六.喀尔喀蒙古人

  就是外蒙古人。略

  七.哈扎拉人

  住在阿富汗中部山区的蒙古血统民族。总人口约165万,其中约有150万人住在阿富汗,其他住在伊朗。哈扎拉人最早来自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蒙古军队和伊儿汗国的蒙古移民。在帖木儿、莫卧儿帝国时期,又有一部分突厥化蒙古人加入进去。尽管他们现在已经不会讲蒙古语,也不使用蒙古族姓名,但他们最早的来源的确是蒙古人。

  八.哈萨克人

  成吉思汗之长子术赤后裔演变形成的突厥-蒙古民族,主要住在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人是由8世纪前后进入河间地带(阿姆河以东锡尔河

  以西地带)的突厥人和13世纪中进入这一地区的蒙古人混居结合,于15世纪形成的民族。操突厥语,体形则属于蒙古人种。20世纪晚期在哈萨克约有660万人,在中国(主要在新疆)约有110万人,在乌兹别克约有80万人,在俄罗斯约有60万人,在蒙古约有11.3万人。

  九.乌兹别克人

  乌兹别克之名来自于金帐汗国的术赤后裔乌兹别克汗。

  乌兹别克人是自古定居此地的伊朗人与11~15世纪之间迁居此地的蒙古或突厥各游牧部落混合而成。现在大部分乌兹别克人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有1,600万,阿富汗有160万,塔吉克150万,吉尔吉斯60万。

篇四:草原文明的起源篇五:草原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源头

  中华文明的源头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

  黄河文明:起源并最初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文明,后来扩散至中国全境,东亚并影响世界。黄河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文明之一,与长江文明并列为中国文明的两大源泉。黄河文明于新石器时代已经非常发达,这一时期著名的区域代表文化有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之后出现了龙山文化,奴隶制时期经发展和多方融合,黄河文明发展表现为夏商周文明。

  长江文明:是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国文明的两大源泉。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称世界之最。长江文明,特别是长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给东亚及世界以很大影响。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等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成为中华文明。

  北方草原文明:“秦以兵灭六国,并中国。”从三皇五帝始,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努力,到秦始皇时才真正实现了中华大一统的局面,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汉承袭秦朝制度。从此形成了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体、中原以外的周边地区以少数民族为多数的分布格局。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古史笼统称之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北方草原文明是指这一“历史文化

  区”的早期文明史。

篇六:草原文明的起源

  

  深度了解草原?化深度了解草原?化草原?化是?种适应草原?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产?的?种?化,千百年来不同民族的?们,包括草原民族本?,都赋予这个?化?尽的浪漫?彩,对其充满向往欣赏之情,甚?为之陶醉。北朝斛律?的??《敕勒歌》,曾引起古今?们多少?尽的遐想;当代??牧歌,打开多少回望草原的?扉。以?“草原”?词不管在草原民族语?中还是在他民族词汇中,都蕴涵“?园牧歌”式的?化内涵。如汉语中的“草原”?词,除了指北?民族的?产?活环境以外,更主要的内涵是指在辽阔天宇下?云、?群与悠远牧歌结合中?与?然?度和谐的美好景象与意境。?在蒙古语中,“草原”?词?般都是与家乡?词连?的,称为“塔拉努图克”,???表?蒙古?的现实?活家园,?更多指的却是草原?的精神家园。正如??草原歌曲唱的那样:“草原在哪??草原在我的??,草原在我的梦?。”其实草原?活的真实,除了客观的美好之外,还有?产?活环境的严酷,如沙漠的荒凉,冬季的寒冷,蚊?的侵扰,?活的寂寞等。对于草原的?产?活环境,特别是?产?活严酷的??,草原民族??是?分清楚的,其他民族也并?完全不了解,但?家在?对这??化时,却?觉地回避了草原?化的另??,积极参与了对草原?化的审美提纯。?化贡献草原民族?都逐?草?居,四时游牧,?字作品难以保存;历史上曾经风云?时的草原民族?都随历史演变?不复存在,其?传的、?字表述的作品也随之消失,但是,客观地、历史地进?分析,草原?学对中华民族?学发展的历史贡献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草原民族在独特的?产、?活环境中,创造了?量的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等等。《匈奴歌》、《敕勒歌》即是草原民歌的代表。同时,还有体现草原?活特点的祝词、赞词,体现萨满教特?的祭词、神歌,体现藏传佛教特点的箴?诗、经跋诗、赞颂诗等。这些?字作品极?地丰富了中华?明的?学表现形式与内容。?先,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为我国在世界史诗领域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史诗是?个民族形成精神?柱的重要体现。?部英雄史诗,特别是?部鸿篇巨制的英雄史诗,往往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泛、深远的影响。德国伟?的哲学家?格尔认为,?部优秀的英雄史诗是“?个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可以将“处于英雄时代具有原始新鲜活?的全部民族精神都可以表现出来。”(?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8页、131页)。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将本国本民族的英雄史诗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希腊?将拥有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视为???尚的光荣;印度?为拥有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倍感?豪。然?,西??些?怀偏见的?长期以来以汉族地区未发现?型英雄史诗为由,断?中华民族没有规模宏伟的英雄史诗,并据以在?化上对中国?进?贬低和排斥。??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这?状况。格萨尔》原产?于藏族地区,后流传于蒙古族地区。蒙古族《格萨尔》史诗长达18000?,不仅?头流传于蒙古各部,?且形成了各种?抄本、?刻本,对蒙古族?学特别是叙事?学的发展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江格尔》产?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约19万?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部长篇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共8部,长达20多万?,从头?尾唱?遍需要?年多的时间。柯尔克孜?将各个历史时代的英雄事迹和对于和平、幸福?活的憧憬与追求,集中到英雄玛纳斯的形象之中,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的长篇英雄史诗集中于草原地区。在东起?龙江、西抵天?、南达青藏?原的?袤地区,集中了我国绝?多数的英雄史诗,形成了中国草原英雄史诗带。《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是我国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规模恢宏,篇幅浩?,内容丰富,?化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以与《伊利亚特》、《奥德修记》、《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媲美,是中华民族?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史诗宝库中不可替代的瑰宝。??第?,草原《史记》——《蒙古秘史》,及其他史籍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历史?献。

  由于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草原民族留下来的史书甚少。民族的历史?都是以史诗的形式传唱,或是在中原朝廷的史书中记载。草原民族的史书,?推《蒙古秘史》,以及《蒙古黄?史》、《蒙古源流》等。《蒙古秘史》不同于英雄史诗,?先是史,系统记载了13世纪中叶以前蒙古黄?家族谱系,特别是成吉思汗统?蒙古各部、创建蒙古汗国的历史。《蒙古秘史》从蒙古族的起源开始,记述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关于12~13世纪蒙古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军事活动、?活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化等社会?活的各个??,留下了当时蒙古?原发?的?系列重?历史?件的珍贵史料。成为研究13世纪中叶以前蒙古政治、历史、军事、思想、?化的极为珍贵的史籍。同时,《蒙古秘史》?不同于?般的史籍,特别是不同于作为中原汉?化载体的“正史”。《蒙古秘史》具有草原?化的鲜明特点,特别是带有英雄史诗的斑斓?彩。书中关于蒙古族祖先起源的记载,就是将神话传说以史诗的风格叙述出来。《蒙古秘史》的叙事风格也是将散?体和韵?体、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事时朴实清晰,详略适宜,?物?动,对话传神,其间在?盾冲突、事件发展的关键时刻,则以抒情(往往有?段的诗体语?)的精彩段落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蒙古秘史》将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祝词、赞词、民歌等诸种传统的民族?学体裁有机地融合在对历史的记述之中,创造了历史?学体裁的新形式。因此,国内外不少专家认为,《蒙古秘史》“是?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息’的编年史”。(Б·符拉基?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从史学?度看,它是古代蒙古史的三?史料之?,但对成吉思汗时代史实的记载?起其他两部来最为具体,最为祥备。从?学的?度看,它?是?部堪与汉族的《史记》、《左传》、《战国策》相媲美的?学作品,是蒙古?学史上的?个?峰。”(巴雅尔:《〈蒙古秘史〉代前?》,《蒙古秘史》,内蒙古?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8页)《蒙古秘史》之后,《阿勒坦汗传》、《?史》、《黄?史纲》、《蒙古黄?史》、《黄史》、《蒙古源流》、《阿萨拉格齐史》、《四卫拉特史》、《准噶尔史概要》等相继问世,蔚为蒙古民族史学的洋洋?观。第三,草原诗?、?学家为中华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较早期的草原民族在发展历程中,虽然也出现过??的诗?或民歌作者,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作品?都散佚,作者也未能为世?所知。如著名的《匈奴歌》、《敕勒歌》,歌虽传世,但是作者则难以考识,其他的作品也难以寻找。蒙古民族兴起朔漠,延续?百余年?不辍,涌现出?批在中华?学史上光芒熠熠的明星。有元?代,出现了以萨都刺、乃颜等为代表的?批蒙古族诗?。萨都刺?幼聪敏好学,喜为诗?,后以进?及弟,步?仕途。由于?幼家境贫寒,颇受困顿,对社会下层接触较多,萨都刺为官之后能关?民?疾苦,清廉正直,颇得百姓称道。在他的诗?中,既反映了元朝后期民?艰困、民怨沸腾的严峻现实,也批判了达官贵?醉?梦死、腐败堕落的政治?暗,还抒发了虽有济世救民之志、却?补天之?的愤懑与压抑。萨都刺传世的诗、词有800多?,具有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后?誉为“诗史”,其豪迈旷达的诗风也颇受历代评家的赞扬。清代是蒙古族?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仅民间故事、民歌?量产?,???学、诗歌也出现了新的?象。《乌巴什洪台吉传》、《巴特尔扎布传》代表了这?时期短篇?说的成就。在民间流传数百年之久的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征服三百泰亦?兀惕?的故事》、《箭筒?阿尔嗄孙的传说》、《孤??战成吉思汗九卿》、《额尔古勒岱》、《察哈尔?旗》、《恩都噜勒汗的故事》等,经著名史学家、?学家罗?藏丹津等?整理,成为传世之作。莫尔根格根(罗?藏丹碧扎勒?)、丹津喇布杰、包冷、扎雅班第达·罗?藏丕凌列等?的诗歌创作是这?时代草原诗歌的代表。??清代后期,旺钦巴勒、古拉兰萨、尹湛纳希??三?的?学创作达到新的?峰,尤以尹湛纳希成就最为突出。由旺钦巴勒开始创作、尹湛纳希完成的《?元盛世青史演义》,继承了《蒙古秘史》的优秀传统,汲取了汉族章回?说的叙述?法,以编年体与演义体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成吉思汗创业?窝阔台即位后的历史,在?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现了当时蒙古草原的历史画卷,成为蒙古?学史上历史长篇?说的奠基之作。尹湛纳希的《?层楼》、《泣红亭》等长篇?说,也从不同?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情节丰富,描写细致,?字优美,对蒙古族?学作品产?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尹湛纳希、古拉兰萨还是优秀的诗?和翻译家。尹湛纳希的译著《三妙传》(《红楼梦》节译)、《中庸》,古拉兰萨翻译的《?浒》,都对蒙汉?学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第四、元曲杂剧竞风骚——元曲杂剧对中华戏剧发展的贡献戏剧,是中华?明宝库中的瑰宝,古?对中华?学艺术发展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称,元曲即是指元代的散曲杂剧。虽然民间尊唐?宗李隆基为“梨园之祖”,然?考诸历史,中华戏曲?艺的发展,与北朝时期渊源甚深,?兴于?、元。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作为宫廷娱乐产物的“俳优”曾蔚然成风,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将“俳优”列?“滑稽列传”。但是那时的“俳优”尚与戏剧?缘,基本上是?个?的即兴表演。这些“俳优”多是?形短?的侏儒,虽然?微?轻,却不乏?忧黎庶、微??义的智慧贤明之?,如齐之淳于髡、楚之优孟、秦之优旃、汉

  的侏儒,虽然?微?轻,却不乏?忧黎庶、微??义的智慧贤明之?,如齐之淳于髡、楚之优孟、秦之优旃、汉之东?朔,均为当今?品表演的前辈,但那时戏剧则远未诞?。作为中华本?产?的戏剧(从国外传?的舞剧、诗剧、话剧、哑剧等不在此列),有?项要素:其?不是?个?表演的,是若??的集体表演;其?不是即兴的发挥,有?物、故事;其三有演、有说、有唱、有奏。??戏剧的产?,是从民间歌舞转化?来的。中原本也是歌舞之乡,《诗经》等史籍中就留下了很多确切的记载。但是在封建礼教逐步确定的过程中,歌舞或是成了祭祀的程序,步?庙堂之尊,远离了现实?活;或是成了皇室及其达官贵?与骚客雅?的奢侈品,远离了庶民百性。源于?活、发?内?的民间歌舞,在秦、汉时期即远少了《诗经》中的蓬勃、激动的?命?息。?来?北?草原的游牧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路就会跳舞”,碧野连天的?草原也就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三国时期,鲜卑?“常以季春?会,作乐?上,嫁?娶妇,髡头饮宴”(《三国志》卷30)。北魏时期,驻牧于敕勒川的五部?车(即敕勒)?合聚祭天,“众?数万,?会?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魏书》卷130)。把祭天举办成举族欢聚的盛?节?,赛马、饮宴、歌舞,成为现代那达慕的先声。??北魏?朝始终未能建?起完备的雅乐——庙堂之乐。但是历代君主对歌舞百戏之于娱乐,却是始终热情积极,歌舞、百戏、杂技成为宴廷宴会的必要内容。公元403年,北魏道武帝颁发诏书,令太乐、总章、?吹等机构陈设各类杂技,在朝廷举?宴会时表演。乃?于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忧?忡忡地指责:“今?会,内外相混,酒醉喧譊,罔有仪式。?俳优献艺,污辱视听。”(《魏书》卷48)然?始究?济于事。迨?西魏,仍是“四时祭祀,犹设俳优?抵之戏。”(《周书》卷35)在北朝民间,不仅迎婚送嫁之时“多举?乐”(《周书》卷35),就是送丧安葬之时,也是“歌谣?舞,杀牲烧葬。?切禁断,虽条旨久颁,?俗不变?”。(《魏书》卷48)流风传习所致,北朝时期,后赵的参军戏、北齐的代?、拨头、踏摇娘等在民间兴起。唐王朝衰落之时,北?的草原民族??次活跃起来。出?于沙陀族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位?体??的戏剧受好者,常与俳优?道演戏,乐此不疲。虽贵为天?,登基之后“犹袭故态,?与俳优。”(《旧五代史》卷32注引《清异录》)这位李皇帝还颇具幽默感,是位寓教于乐的?品??——他的妻?刘?出?贫寒,富贵之后不认亲??亲,这位“好俳优”的庄宗皇帝颇是有些可爱,竟然于宫中闲暇之?,背起书匣、药箱?,让??李继笈跟随,假装以打卦卖药为?的刘?,来到刘?的卧室,?称是刘?爹来找闺?,今刘??为惭愧(《旧五代史》卷48引《北梦琐?》)。唐代是各民族?化?融合、?发展的时期,包含乐、歌、舞、演、?、弄的“戏弄”也在唐代出现。其内容?多是讽刺性的笑剧和配合?乐的舞剧,以宫廷演出为主,民间也有流?。了宋代,歌剧进?步形成,并与笑剧、舞剧结合,可以演出复杂的故事情节。辽、?、蒙元时期,为元杂剧的产?准备了肥沃的?壤和适宜的?候。有辽?代,散乐、杂剧、杂戏??其道,史称:“辽之伶官当时固多”,举凡皇帝寿诞、国使迎宾,都要在酒宴之间“??,杂剧进”(《辽史》卷54《乐志》)。1974年,在河北省宣化市下??村发掘的辽代壁画墓中,东壁绘有散乐图,?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戏班演出情状——这是?组12?组成的完整的表演队伍,包括伴奏者和舞蹈者,“皆戴幞头,着长袍,?腰靴。”使?的乐器有??篥、笙、腰?、??、拍板、琵琶、横笛、排箫等(参看河北省?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载《?物》1975年第8期),??代,以诸多宫调、曲?连缀?成,演绎完整故事的诸宫调发展起来。诸宫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说的?散?,唱词?唐宋词、?曲、俗曲,组成套数,?若?宫调的套曲说唱?个故事,为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的戏曲艺术?向成熟奠定了基础。从?章宗时民间艺术家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及内蒙古额济纳旗??城发掘出?的《刘知远诸宫调》残卷,仍可窥见当时诸宫调?泛流传的盛况。同时,?代杂剧、院本也?泛流?。宫廷宴乐之中,均有杂剧助兴。杂剧以歌舞演唱为主,院本为?院(戏院)演出的底本,元杂剧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20世纪50年代末,在?西省候马市出?了??安?年(1210年)董娃墓,其墓室后壁上端砖砌?座戏台,有5个砖雕演员作表演状。此后,在河南省温县前东南王村发现了5?平?浅浮雕杂剧?物画像,在沁阳市紫棱镇宋寨村北发现了?泰和2年(1202年)的5?杂剧砖雕,市郊区王庄发现了??定承安四年(1199年)的线刻11?散乐图,在修武县史平陵村出?了?代?棺线刻“??调”的《嘉庆乐》杂剧图,修武县郇封乡?位村发现了?代砖雕5?杂剧图。“除?件?执柄?演奏外,其余四件扮演‘副净’、‘副末’,这种以滑稽念唱为特点的表演正是?院本的演出特?。”(见焦作市?物?作队、修武县?物管理所:《河南修武?位?代杂剧砖雕墓》,《?物》1995年第2期)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代“院本名?”分?为11类,其??共有690种之多,?致留传到元代,开元曲杂剧昌盛之先河。有元?代,贸易和??业得到相当的发展,并形成了以草原贸易为特?的经济中?元上都(在今内蒙古?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南北贸易的枢纽元?都(今北京市)、海上对外贸易的中?杭州、泉州等?都会。经济中?城市的发展催?了市民阶层——商?、店主、商贩、伙计、?匠、?艺?以及?般城市居民等等。市民阶层不仅

  城市的发展催?了市民阶层——商?、店主、商贩、伙计、?匠、?艺?以及?般城市居民等等。市民阶层不仅是城市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城市?化的需求主体和最活跃的部分。随着草原民族?主中原,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道统受到相当的冲击,激发了崇尚?由的市民精神;元代实施的各族等级制度,使汉族(尤其是南?的汉族)倍感压抑;特别是?量失意的儒?,即绝了仕途之望,??市贾长技之能,于是不少?转?书会,与演艺?合作,创作杂剧,将元杂剧的演出和创作推进到新的的阶段。由于元杂剧来?民间,适应了市民阶层和??民众的?化消费需求,因?具有贴近?活、充满?活?息、内容充实丰富、表现?动活泼的特点。元杂剧继承了中华?明发展历程中民间?学贴近?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扬光?,?论内容的丰富和艺术表演形式的?动,都是以往的民间?学难以?拟的。在内容??,元杂剧和??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体现了市民精神及其价值观、道德观,其间有?争、有愤怒、有控诉,也有讽喻、有希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活。在表现形式??,在保存、发展了宋、辽、?都市经济所产?的市民?艺的基础上,将说话、歌曲、傀儡戏等有机结合,综合了宾、?、歌唱、表演等不同艺术?段的元杂剧,具有更动?和更有?的表现?式,更能够吸引群众并为群众所接受。据史料记载,元杂剧剧?有600多种,传存?今的仍有130余种,元杂剧作家有100多?,形成群星璀灿的?化景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元杂剧的兴起可与欧洲?艺复兴之后的戏剧相媲美,?关汉卿、?仁甫、马致远等?批?师,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名剧。元代著名的蒙古族散曲作家,有不忽?、阿鲁威、童童、孛罗等?,他们的作品在?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了官场的?暗,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关?,并且有较?的艺术?平,在当时流传颇?。元代最著名的蒙古族杂剧作家是杨景贤,共著有作品18种,在当时是?位多产的剧作家,其作品题材?泛,同情下层?民,歌颂纯真的爱情,鞭挞?暗的社会现实,崇敬英雄豪杰。杨景贤的《西游记》共六本??四折,是元杂剧中篇幅最长的,充满了神话?彩,内容极为丰富,并为200年后吴承恩创作?说《西游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第五、满天星?汇银河——草原?化对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北?草原上的各族?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长、?活在特殊的?然环境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的?产?式、?活?式,并掌握了与这种草原?产?式、?活?式相适应的技术,在某些??还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宝库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技术草原?化是与畜牧业经济联系在?起的。草原民族最先学会并掌握了捕获、驯养、放牧?、?、马、骆驼、?等牲畜的技术,并使畜牧业成为???存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因此,“逐?草?居”的游牧民族既要熟知地理状况,根据不同地区的?草丰茂与否,选择放牧地,“随时畜牧”的游牧民族也要掌握天?的变化,根据风沙?雪的状况,在?然灾害降临时做出必要的选择;游牧民族既要掌握不同畜种的牧养技术,以适应其不同的特点,也要根据牲畜在不同?长阶段、不同季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牧养技术。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已经形成了相当系统的技术体系,不少实?、适?的技术?今仍然在畜牧业?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畜产品的加?技术牲畜既是草原民族最重要的?产资料,也是草原民族最基本的?活资料。但是,有些畜产品不可以直接作为消费品加以利?,?是必须经过必要的加?才能够?之于消费,因此产?了畜产品的加?技术。由于季节不同,牲畜?般是“夏壮、秋肥、冬瘦、春死”——夏、秋季节?丰草茂,牲畜膘情最好,冬春季节牧草枯萎,乏草可?,牲畜普遍掉膘,甚?死亡。因此,?冬时是牲畜?量屠宰的季节。?量?、??要备作春、夏季的?品,就要制作成??储备。草原地区的风??,不能在阳光下曝晒,?应晾?或冻?,在清明节前10天左右取下放在坛??,?数层?纸将??封严,40天后放开来,??鲜味如新,?且不变味,不长??,独具风味,令??之不忘。?奶、?奶、马奶、驼奶均具有丰富的营养,是草原民族保持健壮的体魄须臾不可缺少的饮料。但是,产奶的旺盛期也是集中在夏、秋季节,为了将此时??不完的奶?留到冬、春季节??,草原民族发明了乳品加?的技术,以发酵的?法制作酸奶,还可以?马奶、?奶、驼奶制成醇?可?、营养丰富、滋补宜?的奶酒。在全世界的四?酒系中,?酒源于中国的中原地区,啤酒原产于古埃及、果酒以欧洲为代表,奶酒则是以蒙古?原为主要产地。更为普遍的,则是以?奶制成奶??、奶?腐及?奶油、黄奶油、酸奶油、黄油渣、酸酪蛋、甜酪蛋等奶

  产地。更为普遍的,则是以?奶制成奶??、奶?腐及?奶油、黄奶油、酸奶油、黄油渣、酸酪蛋、甜酪蛋等奶?品。草原民族的服装、靴鞋、毡房、马具等,?多是以??、??为原料,其加?技术在草原民族的?产、?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剥?的时候,要精?细致,避免破坏?张,加?的时候要??棰敲打,轻度发酵,认真刮削,反复揉磨。加?好的?张,可以制服装、帽?、靴鞋、被褥、帐篷、铺垫等,还可以制作甲胄、箭囊、?囊、马鞍、缰绳、肚带等。牲畜的筋经过加?处理,可以捻成筋线,缝制服装、?品,?筋线制作的?弦,因拉??、弹?强?被?们称之为“良?”。草原地区野?动物较多,其??极为珍贵,加?技术和制作?艺更为讲究。??在草原地区?途极?,以制毡、制绳为主。制?毡的技术性很强,需将洗净的??加?适量的清?和粘着物,浸湿、加温、长时间的反复挤、压、擀、卷,使之成为需要的?、?、厚、薄不同的?状,再?来制作毡毯、毡靴、毡袜、毡帐等。(三)交通技术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蒙古马是与野马?缘最近的品种。?活在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是最早的马的主?,也是骑马技术最早的发明者。因此,草原民族被称之为“马背民族”。马具有灵活、快速、耐?强等优点,可以骑,可以驮物,可以拉车,以马作为主要的交通?具,不仅??减少了?步?负重的劳累,加快了?进的速度,?且??扩展了?的?动范围。在?类发明汽车、?车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马匹始终是陆上交通的主要?具之?。在蒙古?原中部、西南部?壁地区和沙漠地区,则是以骆驼作为主要交通?具,并称之为“沙漠之?”。??为了适应草原地区地域?阔、迁徙范围?的特点,草原民族掌握了就地取材制作车辆的技术。这种车辆轱辘较?,在坎坷不平、草?沙软的草原上??便利,涉?渡河也如履平地。北魏时,敕勒?因乘这种轱辘??的车辆?被称为“?车族”。蒙古族习惯?的勒勒车,也具有这种特点。车辆的制造,需要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制造车辕、轴、轮等,需要坚硬?具有较好弹性的上等?材,按照适当的?例结构制做。针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丘陵?地等不同地貌,车辆的??、形状也有明显的区别。草原地区河流众多,不少河流河道游移,不适宜建固定的桥梁。草原民族发明了“束薪为桴”以渡?的办法。成吉思汗的祖先就曾以这种办法渡河。成吉思汗与王罕、札?合联军讨伐蔑尔乞部时,则是?猪鬃草捆成筏?渡过了勤勒豁河。同时,草原民族也掌握了“跨河为梁,以便往来”的架桥技术。草原民族的交通技术,不仅在??的?产、?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且对于扩?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促进东西?交流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特别是元朝建?了贯通欧亚的交通?络体系,在交通建设与管理上,均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度。(四)建筑技术草原民族被称为“毡帐之民”,是因为草原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探索,在实践中掌握了在草原地区就地取材制作毡房的特殊技术。现在牧区蒙古族的蒙古包,就是这?技术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草原民族逐?草?居,过着迁徙不定的?活,这就需要住所必须搭建?便、易于搬迁;同时,草原地区冬季多暴风雪,春季多?风沙,?要求住所既轻便、?稳固;夏季?候炎热,还要求通风?便。蒙古包具备了上述要求。蒙古包是组合式的房屋,搭建、拆卸均很?便,??、三辆勒勒车载运或??、三峰骆驼驮运即可。蒙古包是圆形的,呈流线形,?且其架?结构?分合理,既能够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分担压?,抗风?强,搭建稳固的蒙古包可在?级?风中岿然不动。总之,蒙古包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阿拉坦汗将藏传佛教格鲁派引?蒙古草原后,逐渐建起了在草原上星罗棋布的黄教召庙,这些召庙?都兼具汉、藏建筑风格,具有很?的建筑艺术。?今在呼和浩特的席?图召、包头的美岱召、五当召等著名召庙,仍可感受到这类建筑的独特魅?。(五)医学?古以来,草原民族即在实践中探索出?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治疗疾病的?法。元代是医学?发展的时期,元世祖忽必烈设?了太医院,并在各地设?了惠民药局。元朝政府???持、提倡不同医学体系的交流,不仅草原医药与汉医药、藏医药?泛交流,还从中亚地区引进了“回回药物”,翻译刊印了《回回药?》,??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阿拉坦汗曾患?疾,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为之治愈。因此,伴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草原的传播,藏医药?泛流传,召庙均设有医学部,传授藏医、藏药,培养了许多喇嘛医?,并翻译、编写了不少的医学著作。?六世纪末、?七世纪初,著名的藏医《四部医典》传?蒙古草原,对蒙医药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许多蒙医将传统的蒙医实践与藏医学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编印了不少蒙医著作,其代表作有:《蒙藏合壁医学》、《医学?全》、《脉诀》、《医学四部基本理论》、《药剂学》、《药五经》、《配药法》、《针炙法》、《脉诊概要》、《外科正宗》等。汉医学的代表性著作《本草纲?》、《?马经》等也翻译成蒙?。因此,蒙医学成为在草原民族传统治疗?法基础上,吸收汉医学、藏医学、回回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发展?成的系统的医学体系,成为中华医药?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历法与天?学季节变换对草原民族的?产与?活关系极?,草原民族也根据岁时变换的特点,总结出对?候变化的判断,“野草四?始青,六?始茂,????枯”(《?鞑事略笺证》,载《王国维遗书》第13册,第4页)。在历史上,蒙古?曾采????肖纪年和??纪年,后?袭??朝的?明历。元世祖?元?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编制了《授时历》,经元世祖忽必烈下诏,颁?全国各地。《授时历》将回归年长度确定为365.2425?,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时历。▼

推荐访问:草原文明的起源 起源 草原 文明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