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麦当劳中国文化表达
7.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教学目的:
1. 品味本文浅显而严密的语言特色。
2. 理解本文关于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观点。
3. 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浅显而严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关于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观点。
教法学法教具:引导点播、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主旨把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提法非常地流行。所谓“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即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而“本土化”更多的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在人员、资金、产品零部件的来源、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
今天,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近,各国之间的文化冲撞和文化交流更是无法避免。好在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冲撞的过程中,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其中必然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促使本土文化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激发和营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使自身更具活力。文化冲撞的意义正在于此。大到国家,小到企业或者个人,都应该高瞻远瞩、开阔思路,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先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熟悉的美国快餐麦当劳是如何被赋予中国文化意义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
2、思考:
本文按内容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写出各部分内容。
3、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
第一层(第1 ~ 3 自然段),写麦当劳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人越来越看重就餐的环境以及服务质量,而麦当劳基本符合国人的要求,因此不少人便将它看成是休闲消遣的好去处。
第二层(第4 ~ 5 自然段),写麦当劳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所进行的自身变化。首先麦当劳里的食物原材料来自本地,员工也都是中国人,并主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其次,抓住中国人重视亲情、家庭等因素,推出各项相应的服务。
第三层(第6 ~ 7 自然段),说明麦当劳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缩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碰撞与交流总是能够丰富文明的成果,并促使人类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主旨把握。
1、学生默读课文。
2、思考:
作者从分析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入手,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读完全文,说说麦当劳来到中国后,怎样影响中国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麦当劳本身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分析以上两种现象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3、讨论作答。
明确:
①麦当劳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一种新的餐饮方式,让中国人在就餐的同时,享受到良好的就餐环境和服务,感受到平等的氛围,而且还给各个年龄层的顾客带来全新的消遣方式等。
②麦当劳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例如,雇用中国员工、使用本地原材料、参与社区活动、店堂内设置“情人角”和“儿童乐园”等。
③作者分析以上两种现象,是为了说明麦当劳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正是人类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缩影,是“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是各种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必然。
四、分组齐读课文,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本文浅显明白严谨周密的语言。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文以小见大,例证明确,由事及理,推导过程清楚;语言浅显明白,严谨周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二、语言品味(课件呈现思考的问题)。
1、品读第1 ~ 5 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1 ~ 5 自然段。
(2)思考:
“低收入者的偶尔光顾,不会因此露穷;而高收入者的经常涉足,也难以因此显富。”——将句中的“露”与“显”互换一下位置好不好?为什么? (3)讨论作答。
明确:不好。“显”和“露”虽然都有“显现”“表现”之意,但在表达上却有明显的不同。“显”字更侧重于主动地显现,带有显摆的主观色彩;“露”
字则更倾向于被动地显现。因此“露”和“显”不能互换位置。
2、品读第6 ~ 7 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6 ~ 7 自然段。
(2)学生思考:
“其实,麦当劳本土化的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经常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一个缩影。”——将“何尝不是”改成“正是”,语气是否更肯定?表达是否更明确? (3)讨论作答。
明确:不是。“何尝不是”用的是双重否定,比用“正是”语气更肯定,表达也更明确有力。
三、小结。
四、作业:完成拓展阅读练习(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义理探究,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走近作者,了解美国文化中国制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二、能力训练。
1、阅读第4 ~ 5 自然段,找出麦当劳为了适应中国文化环境所采取的几条措施。
2、讨论作答。
明确:
①大多数员工是中国人; ②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本地; ③主动参与社区活动; ④与学校、街道建立特殊关系; ⑤派员工帮助交警维持交通; ⑥在店堂设立“情人角”“儿童乐园”专区; ⑦在店堂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主要广告词之一。
三、义理探究。
1、思考:请根据你的了解谈一谈,本地风味的菜品进入外地市场,外地风味的菜品进入本地市场时,它们分别作了哪些改良以适应当地人的口味。你对此有何想法? 2、分组讨论。
3、集中讨论。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四、走进作者。(课件播放)
翁乃群,1948 年出生,福建龙岩人,中国现代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著有《官阶、辈份、师生、父子》《南昆八村》《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与艾滋病、性病的传播》《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西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等学术论文,其中《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被选入高中课本。
五、拓展阅读,了解《美国文化中国制造》。(课件播放)
六、小结全文。
七、作业:
1、完成拓展阅读练习(二)。
2、预习《人生成功三部曲》。
板书设计:
7.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 翁乃群 第一层(第1~3自然段),写麦当劳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麦当劳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所进行的自身变化。
第三层(第6~7自然段),说明麦当劳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缩影。
语言特点:浅显明白,严谨周密。
课后反思:
附录:
美国文化中国制造(节选)
J.L.Waston 北京麦当劳已经被改造成中产阶层家庭的大杂院,他们可以在那里休闲,体验中国 版本的美国文化。
麦当劳地方化的策略是:让跨国化和全球化的麦当劳地方化,烹调一种中国版本的美国式饮食。所以,麦当劳是处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连接之中”。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验是跨国化系统中地方化的经典案例。当前中国有一种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地方风俗的新潮流。麦当劳的管理人员、员工,以及北京的消费者,他们联手造就了“土洋结合”的时尚。实际上,麦当劳的地方化本来就不可能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在美国,在麦当劳店吃便宜的东西,享受快速服务,省钱又省时间。在北京,相反,巨无霸迅速变成一种精美饮食,麦当劳的“美式”风格被改变了,麦当劳店已经被改造成中产阶层家庭的大宅院,他们可以在那里休闲。
在这个意义上,麦当劳在中国的的确确经历了一个地方化的过程,它代表了美国货地方化的中国版本。麦当劳在中国的地方化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首先,北京麦当劳以中国公司的形象来展示自己,原因是中国的合伙者拥有50%的股份。该公司还强调,北京麦当劳所有的食物中95%是中国自产的,其中
包括土豆和饮料;而且在1994 年其1400 名员工中只有3 人持有外国护照,并且他们所有人都是种族上的中国人。这都表明了,地方化是麦当劳在北京的精确目标。所有的北京麦当劳分店都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与当地学校和居委会建立特别联系。比如,每年新学期开学的时候,麦当劳都要送一些小礼物给附近学校的学生,并提供麦当劳奖学金给优秀学生。麦当劳还派代表协助交警在上班高峰时间维持交通秩序,清扫店门前的路面。更有趣的是,麦当劳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主店前每天早晨升中国国旗。1994 年9 月26 日,为迎接国庆麦当劳举行了特别的升旗仪式,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的解放军被麦当劳请去参加这一庆典。
其次,麦当劳的室温控制和轻音乐使它成为一个可以“闲逛”的去处。“逛”麦当劳或“泡”麦当劳改变了麦当劳在美国的时间和空间意义。拿一杯饮料或一袋薯条,聊聊天,看看报,他(她)们可以坐上半小时到一小时,甚至更长。美式快餐在北京显然减速,很多人去麦当劳是为休闲。此外,北京消费者不仅把麦当劳“改造”成休闲中心,还把它“变成”可以举办私人和家庭仪式的公共场所。最有名的家庭仪式是孩子的生日宴会,成人的私人纪念活动也常在麦当劳举行。一对50 岁的夫妇说,他们在麦当劳举行了家庭聚会,庆祝三件事:小儿子研究生毕业从另一个城市回来了,他们结婚30 年,妻子新近长工资了。他们选择麦当劳来举行庆祝的原因是:麦当劳比他们认为的传统中国饭店新式;麦当劳不太贵(在好一点的中国饭店举行宴会每人要花100 元,而在麦当劳一人花不到30 元)。
第三,注重营造一个中国式的氛围也是麦当劳地方化进程的一个特征。北京麦当劳店的内墙贴着关于家庭伦理的格言。为强化家庭气氛,麦当劳特地雇用不同年龄的员工,让年长的员工在餐厅做招待。
第四,在地方化进程中,北京麦当劳极其依赖与顾客的个人联系。每天都有一两个公关职员站在通道上回答顾客的问题。每家麦当劳店分派5 到10 名女接待照顾孩子,与父母交谈。这些女接待被孩子们称作“麦当劳阿姨”。他们的任务之一是与孩子们及经常光顾麦当劳的顾客们建立长期友好联系。这与用技术取代工人、注重效率的美国做派有很大区别。
最后,麦当劳的地方化策略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作为主要消费者。由于中国大陆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孩子的要求时常得到家中长辈的满足。当一个“小皇帝”说“我要吃麦当劳”时,这常常意味着全家都要作陪。麦当劳知道,“小皇帝”“小公主们”有独立决定是否去麦当劳的特权,所以“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节选自《东方的金色拱门:麦当劳在东亚》,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年版,阎云翔、禾禾编译)
下一篇:大数据-来自工商业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