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课反思_《莫高窟,》(第二课时)
课题研究课反思 教者
学科 语文 时间
课题 《莫高窟 》(第二课时)
反思 内容 本课用总分总的结构向读者分别介绍了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如何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瑰宝产生民族的自豪感呢?备课时,我反复阅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和《莫高窟》,上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看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心潮起伏!因此,虽然我是第三次执教《莫高窟》,但依然感觉大有文章可做。
之前教学,我的目标始终定位在品读语言文字上,一直在文本上转圈。但这次,我主要想让学生习得写法,自主学习。课前,我和学生一起搜集了很多资料,用心做了课件,力求体现文章背后的文化味。因为我很想带着学生经历一场心灵的文化苦旅。课堂上,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和婀娜多姿的飞天图片、流失海外的精美文物及适时补充的余秋雨对莫高窟的独特解读,把学生带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从第二自然段的指导学法到第三自然段的学生自学,学法迁移还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得出学生学习的成效以及能力的提升。
成功之处不必多说。今天课堂的遗憾在于我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教者、学者、作者的情感没有完全融入一体,因此,上课感觉没了平时的轻松,反而有些累。这是心累。从上课开始,我总担心课前预设的内容容量比较大,一堂课无法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可每一部分都是精心预设的,又不舍得弃,结果可想而知,拖堂了,这是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在课堂上急着赶教学任务,不能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致使我不能很从容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相机引导、点评。反思整堂课,感觉教学容量偏多,四十分钟无法容纳。本文陈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久远,没有切身体会,四十分钟时间必须上完整篇文章,还有一个仿写练习,一下子把课堂时间塞满了。势必就挤占了学生阅读文本和静思默想的时间,这对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理顺表达思绪有一定的难度,致使平时发言积极的同学也有些怯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 :
一,教学内容要精简。面对大量信息,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情,大胆取舍,留下用来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干扰的信息少了,学生就能专注所学内容,静心思考,才能生成智慧。二,教学设计要贴切。我一直认为:当我用深邃的思想影响学生时,他们的思维就会逐渐远离肤浅,变得深沉起来。因而有些设计我会不自觉地超越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后,在反复研读教材、精心预设教学环节时,我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逐渐提升。
总之,我要感谢这次研究课,它让我重新认真思索真正自主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收获良多。如果有机会,我愿意第四次执教《莫高窟》。
上一篇:国土空间规划调研报告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