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课件
《莫高窟》说课稿
镇江高专丹阳校区教师教育系普文021殷秋月
《莫高窟》选自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以文字的描述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本课是最后一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即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
第
二、
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具体刻画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五小节是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的情感,并仿照文中排比句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教学难点是再现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生动的画面。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和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四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至4小节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学会并能熟练运用排比句式“有„„有„„有„„还有„„”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为了实现以上的四项教学目标,我运用这样的教学思路:
1、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品味,深入领悟
3、积累语言,熟练成诵
4、确定主题,拓展学习 本篇课文,我将采用两课时,以下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说当导游带大家欣赏、参观我国的艺术宝库,敦煌。但是只是看了大概。今天,继续由我作导游带领大家仔仔细细的参观一下敦煌的每一个精彩部分。
二、精讲课文
课文的第一小节是全文的一个总写,在这一自然段中,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三点,即:课文总起句、莫高窟的地理方位和莫高窟的洞窟繁多。针对这些,我设计的三个环节:
1、指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吗?”
2、找位置。对于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描述,学生就课本的文字来理解,还是有一点困难的。所以,我采取简笔画的方式,以简单的笔画勾勒出三危山和鸣沙山的轮廓,红色的粉笔鲜明的点出莫高窟所在的位置。以画助解,不仅使学习气氛活泼,而且学生的记忆会异常的深刻。
3、体会莫高窟的规模。我抓住“蜂窝”一词,让学生联想实际生活中的蜂窝去找出莫高窟的特点:一是数量多,二则是排列有序
第2至4小节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分别详细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在这三者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的是“读”、“看”、“想”的方法。
首先,莫高窟的彩塑。同样,第一步是找出小节的中心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并找出描写彩塑特点的句子,与老师共同板书“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时又可以紧扣“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两个词来分析课文,“请同学们帮我找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句子”(有„„有„„还有„„)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并且使文本上的彩塑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中,“看”的方法就运用起来了,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图中去寻找彩塑丰富多彩的样子。他们会找出彩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站、有的坐、有的是正面、有的是侧身。此时教师利用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做排比句式的练习,“这些彩塑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在帮学生理解“啧啧赞叹”一词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游客,面对这些彩塑,你会说些什么呢?”给学生一个
想象的情境,把他们带到这样一个当事人的角色中,意在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
其次,第三小节莫高窟的壁画,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按照以上的教学程序找出中心句,师生共同板书“壁画——宏伟瑰丽,内容丰富” 。下面的教学,我则采用“看—想—演—读”的教学方法。这段中对壁画飞天的描写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对于壁画飞天的学习,第一步:“看”。课前教师将搜集大量的有关莫高窟壁画飞天的图片资料,做成幻灯片,在这个时候播放,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呈现丰富多彩的壁画,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壁画再现的情景,结合具体的学情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句群,运用书中的描述方法,来进一步进行说写训练(根据画面,找出书中的相关语句;
仿照书中的语句,来说一说壁画的内容;
运用书中的句式进行想象训练;
利用图片指导背诵)。第二步:“想”与第三步:“演”将同时进行,在看完一些有关飞天图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除了我们看到的样子,飞天还会有什么样子呢?谁能来演一演么?”发挥了学生想象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的时候学到了知识。第四步:“读”,回归到课本,对于飞天的文字描写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指读、师生合作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等,最终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这一小节进行背诵。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大量主题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灿烂的语言文化。其中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听说读写等训练,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后,藏经洞即第四小节,这一段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准备进行略处理。指导学生仿照前两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本小节。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联系电视剧《大敦煌》,补充 “藏经洞的劫难史”这一材料,了解这段历史之后,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基础上,激起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情感得到升华,主题得到深化。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口语表达的能力。
课文的结尾,主要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这些词语来辐射整篇文章的主题——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领悟总结
播放根据敦煌壁画飞天创作出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音乐,师生一起配乐朗读全文,体会课文感情,领悟课文主题。
我的作业设计,除了背诵课文2至4小节外,没有书面作业,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莫高窟》后,自己能当一回小导游,把自己的亲人、朋友带进美丽的莫高窟。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抓课文的主要纲领。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18、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内容丰富
藏经洞————文物繁多、珍贵无比
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程序、作业和板书设计等方面对《莫高窟》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在实施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新情况,生成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以教材为起点,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上的教学设计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莫高窟》说课稿
《莫高窟》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本单元主要是以文字的描述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本课是最后一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即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
第
二、
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具体刻画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五小节是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的情感,并仿照文中排比句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教学难点是再现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生动的画面。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和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四项教学目标:
1、
2、
3、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至4小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学会并能熟练运用排比句式“有„„有„„有„„还有„„”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为了实现以上的四项教学目标,我运用这样的教学思路:
1、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品味,深入领悟
3、积累语言,熟练成诵
4、确定主题,拓展学习 本篇课文,我将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展示图片)说说给你留下了的印象。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初步感知莫高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这样做,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 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已经带大家初步领略了我国的艺术宝库——敦煌。但是只是看了大概。今天,继续由我带领大家仔仔细细的参观一下敦煌的每一个精彩部分。
二、精讲课文
课文的第一小节是全文的一个总写,在这一自然段中,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三点,即:课文总起句、莫高窟的地理方位和莫高窟的洞窟繁多。针对这些,我设计的三个环节:
1、指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吗?”
2、找位置。对于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描述,学生就课本的文字来理解,还是有一点困难的。所以,我采取简笔画的方式,以简单的笔画勾勒出三危山和鸣沙山的轮廓,红色的粉笔鲜明的点出莫高窟所在的位置。以画助解,不仅使学习气氛活泼,而且学生的记忆会异常的深刻。
3、体会莫高窟的规模。我抓住“蜂窝”一词,让学生联想实际生活中的蜂窝去找出莫高窟的特点:一是数量多,二则是排列有序 第2至4小节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分别详细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在这三者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的是“读”、“看”、“想”的方法。
首先,莫高窟的彩塑。同样,第一步是找出小节的中心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并找出描写彩塑特点的句子,与老师共同板书“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时又可以紧扣“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两个词来分析课文,“请同学们帮我找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句子”(有„„有„„还有„„)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并且使文本上的彩塑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中,“看”的方法就运用起来了,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图中去寻找彩塑丰富多彩的样子。他们会找出彩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站、有的坐、有的是正面、有的是侧身。此时利用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做排比句式的练习,“这些彩塑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在帮学生理解“啧啧赞叹”一词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游客,面对这些彩塑,你会说些什么呢?”给学生一个想象的情境,把他们带到这样一个当事人的角色中,意在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
其次,第三小节莫高窟的壁画,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按照以上的教学程序找出中心句,师生共同板书“壁画——宏伟瑰丽,内容丰富” 。下面的教学,我则采用“看—想—演—读”的教学方法。这段中对壁画飞天的描写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对于壁画飞天的学习,第一步:“看”。课前教师将搜集大量的有关莫高窟壁画飞天的图片资料,做成幻灯片,在这个时候播放,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呈现丰富多彩的壁画,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壁画再现的情景,结合具体的学情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句群,运用书中的描述方法,来进一步进行说写训练(根据画面,找出书中的相关语句;
仿照书中的语句,来说一说壁画的内容;
运用书中的句式进行想象训练;
利用图片指导背诵)。第二步:“想”与第三步:“演”将同时进行,在看完一些有关飞天图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除了我们看到的样子,飞天还会有什么样子呢?谁能来演一演么?”发挥了学生想象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的时候学到了知识。第四步:“读”,回归到课本,对于飞天的文字描写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指读、师生合作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等,最终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这一小节进行背诵。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大量主题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灿烂的语言文化。其中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听说读写等训练,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后,藏经洞即第四小节,这一段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准备进行略处理。指导学生仿照前两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本小节。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补充 “藏经洞的劫难史”这一材料,了解这段历史之后,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基础上,激起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情感得到升华,主题得到深化。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口语表达的能力。
课文的结尾,主要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这些词语来辐射整篇文章的主题——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领悟总结
播放根据敦煌壁画飞天创作出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音乐,师生一起配乐朗读全文,体会课文感情,领悟课文主题。
作业设计,除了背诵课文2至4小节外,还让学生在学习完《莫高窟》后,自己能当一回小导游,把自己的亲人、朋友带进美丽的莫高窟。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抓课文的主要纲领。
板书设计:
彩塑 ———— 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18、莫高窟 壁画 ———— 宏伟瑰丽、内容丰富
藏经洞 ———— 文物繁多、珍贵无比
《莫高窟》说课设计
柳南区实验小学 李欣欣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块分享我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赞美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敦煌人也这样咏叹莫高窟“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今天,我说的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莫高窟》一课,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1.说教材;
2.说学生;
3.说设计理念;
4.说教法、学法;
5.说教学流程;
6.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共有5个自然段,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篇课文无论是用词造句,还是神态描写,表达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都有本年段的侧重训练点,教学中有必要深挖。文章结构清晰明快,对这样的文本,框架结构的把握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结合课标我拟定了本课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我将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三、设计理念
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体现尊重学生的个体,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课前,采集大量的图片资料,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图文对照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
2.合作学习法: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集体智慧。
3.阅读感悟法: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进入文本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景,走进文本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一开始,我便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莫高窟》这篇课文,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是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乘势提问:“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呢?”在学生还被导语的气势所吸引的时候,赶紧播放莫高窟画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二)美读美诵,贴近文本
本文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作了深入细致地描写。如何更有效更巧妙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体会石窟艺术的出神入化,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并在想象中美读美诵?基于这些考虑。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一突破。
1.观“彩塑”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我分了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①(读)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②(画)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有哪些彩塑?
③(赏)通过欣赏各种神态的彩塑,想象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由直观形象上升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④(析)课文如何把这些栩栩如生的彩塑串联成一段的?通过学生自读合作等形式,找到(有-----有-----有-----还有------)排比句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抓住卧佛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抓住“长达”、“侧身”、“眼睛”、“神态”等词语,再来看看相关图片来感受卧佛的惟妙惟肖。
⑤(思)基于学生的理解,我继续追问:试想古人,他们当时塑造神态各异的彩塑,心里是怎么想的?(这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赞叹不已。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⑥(读)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欣赏了彩塑,感受了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来读一读、背一背吧!通过这样的美读、模仿,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赏“壁画”
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以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1)小声读第一遍,归纳段意,了解写法;
(2)图文并茂地读第二遍,理解课文内 (3)诵读第三遍,读中品味,读出感情。
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先组织学生按照刚总结的方法自学、讨论,然后检查自学效果。
在检查时,我首先呈现壁画,引导学生欣赏,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想一想、说一说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最后利用图片、音乐指导朗读、背诵。
这一段的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并在品词品句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在情感上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
3、探“藏经洞”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莫高窟文物众多?”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画面,“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理清结构,钻进文本
刚才,同学们重点欣赏了莫高窟的景,但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写作特点等都不是很清楚。而这篇课文又是一篇结构清楚、条理清晰的文章,在这里,我设计了复述的环节,帮助学生驾驭文本。让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商量复述的方法,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积累背诵,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复述课文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假若你是当地的导游,会抓住文中的哪些地方进行复述?这时,可让学生小组一起商量、讨论复述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学生肯定会说到“彩塑”、“壁画”、“藏经洞”,教师立即引导“这几个部分之间有一句话很重要,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能找出来吗?即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学习作者这种写法。继续追问,学生又可能说到“明珠”、“艺术宝库”等词,即课文的
1、4段(总写),教师随即板书,从而,弄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在弄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再进行复述课文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以致用,融进文本
语文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些用词造句的方法,表达方法、写作方法等。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我们知道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结合我们身边景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模仿本课的方法来描写柳州的一处景点,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艺术、爱表达。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彩 塑:
精妙绝伦
壁 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藏品丰富
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莫高窟》(第二课时)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莫高窟》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它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写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概貌。第二段:(2——4)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三段:(5)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前浅显。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我设想分成两课时来教学。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说说你留下了的印象。相机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这样做,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我们游览了敦煌莫高窟,你主要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你最喜欢哪个景点,那就多停留片刻,仔细读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品读,直奔课文重点。
二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 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抓住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②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抓住神态安详等词语,再来看看相关图片来感受卧佛的惟妙惟肖。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这样,结合评价,指导朗读。最后,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教师小结学法。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2学习第3自然段
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根据学生交流,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找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出示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
有„„”的句式。)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让学生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这样,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背诵。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指名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4 学习课文第三段
利用媒体,介绍敦煌文化,让学生说说“举世闻名”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想想它什么举世闻名?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从“排列在悬崖断壁上,492个洞窟”等词语进一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举世闻名”的恰当意思。
三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让学生积累背诵,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莫高窟
彩塑
神态各异 个性鲜明
壁画
宏伟瑰丽 灿烂辉煌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课的开始,用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2.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课之前想给你们猜个谜语吗,你们准备好了吗?
(1)远古动物
庞大无比
水陆霸主
灭绝成谜(答案两个字)
(2)西北明珠
世界遗产
断崖绝壁
精妙绝伦
艺术殿堂
智慧结晶(答案三个字)
2、(板书:莫高窟)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莫高窟也叫“千佛洞”,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莫高窟。
二、初读课文
请打开课本到18课,我们来读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语句,多读几遍,直到读正确、读流利为止。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
1、指名分小结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
2、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莫高窟的?分析文章结构。你愿意向大家介绍哪里? A 彩塑部分
①如果你理解了下列词语的意思,相信你会读得更有感情。
(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神态安详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②指名读中间四个词语,你发现它们都和什么有关系?(神态) ③映示相关图片,学生指出不同的神态。
④你看他们的神态一样吗?这就叫——(神态各异),“异”的意思是——(不相同)。你看他们的神态太逼真了,就跟活的一样,这就叫——(惟妙惟肖)。
⑤现在再请一个同学把第二自然段读一下。
评价:莫高窟的彩塑让游人啧啧赞叹,你的朗读水平和能力也让大家啧啧赞叹,特别让我欣赏的是你把“佛”这个很容易读错的多音字读准了。
B 壁画部分 ①指名读。
②评价:我感觉你就像是姿态优美的飞天了,给人美的享受。
(读不好可以这么评价:如果你能把这些词读好,相信课文一定会读的美。
然后出示词语:采摘鲜花
轻拨银弦
自天而降
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让学生品读)
③在这个小节里,有着一些排比句。排比句的读法往往有两种,一种是波浪式的,一句比一句的声势要大,一句比一句的声音要高;
还有一种就是根据各个分句的语境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感情。
现在我来给大家读一读其中的一个排比句。范读。
④飞天是敦煌壁画的一大特色,美的优雅,美的神奇,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吧。齐读。
C 藏经洞部分
当你读到“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心情读这两个词,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这一节。
评价:读书不但要读流利,读通顺,而且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这才叫会读书。
3、引读最后一小节和第一节,是不是该赞美一下了? 4.概括小节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意思。
(1)读到现在,这篇课文的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请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说一说。
(2)你有没有发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四、课堂总结
敦煌文化岂是我们这节课所能说的清道的明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莫高窟》,去欣赏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那面积不大的藏经洞。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查阅一下关于莫高窟的资料,相信那将会带给你们更多更精彩的敦煌艺术。
板书设计
彩塑
莫高窟
壁画
藏经洞
语文课件《莫高窟》2020最新
莫高窟读后感
莫高窟导游词
敦莫高窟导游词
敦煌莫高窟游览心得初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