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 病态建筑(Sick building)是高速发展的毒痈,病态建筑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的深痛。建筑的本源是给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环境,是为提高人民小康生活的质量,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病态建筑综合症给建筑必须绿色建绿色材料的选用问题上,拉响了警报。
Abstract: Sick building is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poison carbuncle. Sick building syndrome is the deep pain that people enjoy the city life. The building is to provide a comfortable, healthy, full of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ulture environment,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s well-off life, is essential point of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ounds the alarm in the selection of green architecture green material.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绿色材料;建筑文化;安全警报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green materials;architectural culture;security alert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40-030
引言
笔者长期从教予建筑工程学校,虽然学习的英语专业,但大量阅读了一些中外建筑书籍,笔者认为工业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高度集中社会人口和社会物质,城市的诞生与发展壮大,加快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从而形成具有时代要求的新的居住方式,进而也形成了具有时代要求的新的居住方式。在经历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不断更新、产生和积淀,改变了进入到城市生活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建筑方式,形成了具有区域、民族、经济等代表性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大规模城市建筑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一座城市建筑文化的形成过程,包括某个阶段和全过程,都要体现这个区域的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诸要素特征,同时也凝结了区域文化的特点。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文化具有主导性功能,如何把握建筑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节点,避免“居住环境污染与居住生态破坏”就是我们如今要面临的问题。
1 绿色材料对建筑发展有主导功能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生态破坏问题直接影响着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探讨了怎样有效发挥城市文化的功能,从而达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我们有必要对“文化”的作用给予了解,要了解城市文化的作用,作为历史的产物,一个文化的发展长存进程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二是开拓、交流。继承,就是保留并加以传授的民族传统,开拓就是交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不同文化,即所谓“融合”。应当认识到,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世界历史进入到“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广泛深入,各国、各个民族的交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事实表明,绿色文化(Green culture)起到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等作用。
一般认为,绿色材料是建筑健康安全的基础。城市建筑如何选材,成了各个国家、地区争相研究的课题。那么该如何把握绿色材料的选用?它的发展目标定位,首先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其次,以相对的最低的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生产的高性能传统建筑材料;能大幅度减少建筑能耗;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优异的材料性能;具有改善居住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建筑材料;能大量利用工业废弃物的建筑材料。
政府的力量在城市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决定和引导作用,政府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者、决策者,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政府作用的重要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实践中逐渐显示出来。它从自身城市角度对文化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近年来,由于国际上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绿色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更是逐渐加强。
政府如何运用行政力有效地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就重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来讲是一样的。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最为典型的是英国的伦敦。伦敦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的城市,近年来,在绿色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3年2月伦敦市长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提出维护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新加坡2000年制定的《文艺复兴城市》战略,提出新加坡将发展“成为一个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艺术城市”,“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复兴城市,即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纽约市政府虽然在城市文化发展中没有专门制定发展战略,但是其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了“促进保持纽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作为城市绿色文化的发展目标,要维护城市的“荣誉”,“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体现城市地位和创建,要相对于文化资本战略的投入,还要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个投入要在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时,没有“可持续发展”这个大前提,城市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社会基础和存在的社会客观条件。
世界范围内影响面较大的城市政府对城市文化发展(Cultural development)和社会进步以及经济进步的主导与推动。而城市文化的内涵之核,就是建筑产品的安全性、适宜性。
那些富含甲醛等建筑材构成的建筑物,无论如何喧哗显耀,对于居住者来讲,都无异于定时炸弹。据某省医疗资料: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疾患与不良的建筑环境有关,尤其是老人与孩子。
我们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绿色建筑产品的需要呼声的高涨的需要,也制定了包含建筑环境安全的建设的“发展规划”,以满足人民生活对城市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冲击下,人们对自己城市高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省级卫生城”、“国家级卫生城”、“国家级环保城市”、甚至“世界级城市”等等,都是在建设(Green building products)安全建筑产品为基础之上而提出的。如何实现这个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根据建筑产品生产的内在特点而制定的发展规划,也应运而生,甚至是非常超前,有些显得脱离区域社会和经济目前发展实际。不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建设,将导致和城市文化建设相反的结果,对生态安全环境的忽视,《寂静的春天》是外国人给我们上的必须注重生态规律,方能免受惩罚的重要一课。
2 绿色建筑建设需要可靠的生态文化理论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建设速度在经济和科学的撬动下不断加速,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举世注目的成绩,但它既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给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生态系统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它把一个破坏的残缺的生态环境强加给了无奈的人们。离开了生态环境的基础,城市建设也将面临巨大困难或灾难。在人们呼唤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的强烈呼声中,“生态城市”建设成了各级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考虑城市的“生态底线”。“生态城市”虽然与“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有密切的联系,但与他们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城市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对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缉捕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人口高度集中、物资和能量高度密集”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身发展将影响到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对城市本身、城市周边地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城市特点是人口密集,动植物种群和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垃圾产生量大,硬化的路面,以水泥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生活生产资料运输频繁,水、能源等消耗大。在这样一种城市生态系统中,首先,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系统的调节力较弱,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远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到位。最近几年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所产生的废弃物,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导致 “全球变暖”和“酸雨”的产生,这种破坏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再现和恢复的,给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更是极为深远。其次,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物质和能量在城市的输入与输出过程,给环境造成损害,它伴生出许多废水、废气、废渣、噪声、光污染等。城市生态系统的高度开放性,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干扰与影响,同时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再者,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主导,人类支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城市中的一切包括各种文化设施,都是人类制造的。
3 生产建筑产品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文化与生态的和谐统一”的生活家园
促进城市建设迈向更高层次“生态文化城市”,以文化建设为主导,生态建设为基础,城市文化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一样的,主要作到,首先,政府城市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的转变。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发展以跨越国界为特色,政府要有把城市搭建成区域和国际文化和经济交流平台的胸襟。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决策者,要敢于将民族特色做出突破和创新,而跨越国界、能融合各民族文化的全球意识这是这一意识的具体体现。创新还要做到继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的结合,以城市为载体凸显和继承民族文化,这是在全球化浪潮下城市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它是城市建设的精髓,也是城市个性基础。城市文化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生态保护理念,充满文化特点的城市对一个国家乃至更大范围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保护民族文化和发展区域经济是十分有用的途径,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较好的表现。脱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客观生态条件的文化,是一潭死水,没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应该在具有民族特点,同时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客观生态条件的实际。没有生命力的“怪物”,对社会进步的带动作用也无从谈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政府把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文化结合起来,才能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运用经济规律调节对文化经济市场进行管理,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实际。近年来,香港在文化市场经济运作上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它们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我们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城市文化加强了人民对周围环境的了解,提高了广大人民对社会的任知和参与度,增加了城市生态建设的社会舆论支持。
城市文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继续强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国策地位的贯彻落实。在城市化建设中,人类活动极大限制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同时局限于钢筋水泥所筑成的灰蒙蒙的各种污染并存的冷漠世界,把自己和丰富多彩的生物圈割裂开来。城市产生的所谓“文明病”,就是人们远离大自然所带来的,强化城市生态区划,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是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改善提高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改进生产管理方法和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促进城市的绿化、美化,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舒适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让人民自觉保持环境道德。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世界环境,1995,4.
[2]张文山.现代社会学基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
[3]陶承德.可持续发展论.九州出版社,1998,9.
[4]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面向新世纪的生态挑战.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析废弃CRT玻璃生产建筑材料
下一篇:新型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