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事件会否给中国乳业机会
今天的中国乳业市场,已经是洋品牌的重镇之地。内地乳业想重整河山,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踏踏实实在质量与标准上下功夫。
今年,洋奶粉似乎进入了品质安全的多事之秋:8月份,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通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一工厂发现,其去年5月份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而召回奶粉的事宜还未解决,9月5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再次确认,供雅培产品使用的浓缩乳清蛋白粉从来没有受到过肉毒杆菌的污染。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在这两个月占据了各大新闻门户的头条,从检测出有毒,到无毒,到再次确认无毒,真可谓一波三折,搅得人心惶惶,销售量骤减在所难免。
随后不久,就在恒天然肉毒杆菌风波渐渐平息之时,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公司——西部乳业公司旗下工厂生产、出口至中国的两批次乳铁蛋白又被下游生产企业,中国完达山乳业检测出硝酸盐含量超标。对于这一事件,尽管西部乳业称“不合格产品并非安全事件”,但业内人士指出,硝酸盐是奶粉行业里产品每次检验的必检项目,“这个事情没有它(西部乳业)说得这么轻松”。
舆论过于乐观
春江水暖,“市场”先知。由于受新西兰事件影响,据相关机构统计,各大超市、母婴店洋奶粉销量平均下跌幅度达到了20%以上。不少人乐观地推论:洋奶粉的反反复复,给了内地乳业绝地反击的“机会”。也正是在这样的预期下,连日来,三元股份、伊利股份等个股都有不错的表现。
只是,洋奶粉风波究竟能给中国乳业多大的机会?最佳答案应该在消费者那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给出的数据显示:即便洋奶粉出现事故,在国产奶粉与洋奶粉之间,依然有43.9%的受访者选择更信任洋奶粉,仅有10.0%的受访者选择更信任国产奶粉。另有32.4%的受访者选择都不信任。
这样的数字,显然不是很匹配于舆论过于乐观的预期。
换言之,我们当对内地乳业市场的消费心理有足够清醒的理解。如果真以为恒天然犯事,会令内地乳业“无限风光”,这误会怕比PM2.5还要容易爆表。道理并不复杂:只有在一个起跑线上,对手的倒下才会给自己机会。不然,本就落后千万里,人家就是摔几跤,也不会给对手迎头赶上的时间和机会。一句话,内地乳业还不能算是恒天然们的“小伙伴儿”。
内地市场欠“火候”
从安全完整的产业链来看,国内乳业一直还没有补好课。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4.5万吨,同比增加24.8%,自新西兰进口奶粉37.1万吨,同比增加34.3%,占我国进口奶粉总量的83.3%;而在2005年到2008年,我国进口奶粉一直在3万吨到9万吨之间徘徊。短短数年,连番翻倍。与此同时,国内奶源基地却屡屡传出杀牛、卖牛的消息。一个问题如鲠在喉:内地乳企在构建安全有序的奶源产业链上,到底有何作为?
还是数字能解开这个谜局。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奶牛存栏预计为1440万头,与2011年持平,奶牛养殖户数(即散户)持续减少,部分散养户陆续退出奶牛养殖环节,奶牛养殖户所占比例持续下降,规模牧场数量和存栏量均有所增加。需求蹭蹭上涨,供给按兵不动。奶源缺乏,这个中国乳业持续了十几年的痛,为什么至今依然未得到改善和解决?根源到底在哪里?
我们关切奶粉安全、关注乳业发展,只是,喧嚣之中,有人听到奶农的声音吗?
这些年,奶价连年走低,但饲料价格却“坐着火箭”上涨。于是出现“一斤奶还卖不过一瓶矿泉水”的怪局。一是养殖成本畸高。一头奶牛价格要大约2万元,为一头奶牛建立基础设施和设备要1万多元,还有2年多的成熟期。二是技术不完善,疫情的困扰、产奶年限的瓶颈,都直接影响到奶农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奶农与乳企不在一个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上。
新西兰乳业的发达,不仅是因为草皮好,更因为牧场主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收益得以保障,他们拥有加工企业的产权:奶农依据合同向企业供奶,企业根据国际市场行情,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向奶农支付奶款,企业加工增值所获取的利润定期给奶农分红。这种利益分配格局,使得所有奶农特别注重产品质量,并关注和支持加工企业。以此观之,我们的差距,显然不在于几头健壮的奶牛而已。
二者,从质量管控与市场理念上看,洋奶粉问题与国产奶粉安全,似乎也有诸多差异之处。
譬如,尽管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于8月5日质疑恒天然为何在发现生产线遭污染数个月后才向公众披露实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此事得以真相大白,确实主要得益于恒天然的“自查自纠”,因为肉毒杆菌并不是国外乳粉监管的常规项目。更何况之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多次检测,多次确认恒天然相关批次的浓缩乳清蛋白粉不含肉毒杆菌,对消费者不构成任何健康风险。
不管这中间有怎样的不堪与疏漏,恒天然的“怕”,与内地乳业的“无知无畏”,隔着的何止十万八千里?
于此而言,正如论者发问的,“恒天然公司发生此次污染事件的主因,乃是使用临时管道生产时未对管道清理彻底的管理问题,而并非国内一些无良厂商为提升氮含量而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为了降低成本修改生产日期的主观故意行为。无心之过尚令市场哗然,一些身负前科,罔顾业界良心的国内生产者又怎可借此机会自我吹捧,拍手称快?”这当然不是要为洋品牌背书,而是提醒国产乳品,质量问题尽管是个大帽子,但在“质量”二字之下,还有着斯密先生所谓“道德血液”的考量。因技术出事,和因道德出事,性质还是有别的。
中国乳业急功近利
国产乳业当然在进步,即便其不是复读机般标榜自己“史上最好”,2008年的三聚氰胺那场蚀骨之痛,确实也足以警醒其转型升级。只是,这些年来,“黄曲霉素事件”、“液态奶六成靠冲兑事件”、“乳品标准高低之争”、“披着洋皮卖国货现象”……一桩桩、一件件,果真谈得上是刮骨疗伤吗?
眼下还有个细节足以窥见中国乳业急功近利的水平。就在洋奶粉出现反复的时候,国内乳企却迎来一波“十分巧合”的涨价潮。销售终端反馈的信息是:蒙牛和伊利的部分产品不约而同地提价,涨幅在5%至17%之间。此外,“旺旺”品牌的牛奶出货价也上涨约10%。有分析人士指出,成本上涨以及生鲜乳供应偏紧是推动国产奶价格上涨的原因。
涨价当然是有原因的,你不能说这一定是“趁火打劫”。但涨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显然又不单单是成本因素。因为原材料涨价,不是最近的事情,此前号称“内部消化”的热情哪儿去了呢?
今天的中国乳业市场,已经是洋品牌的重镇之地。内地乳业想重整河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譬如眼下的兼并重组,譬如对洋奶粉纵向垄断的警惕……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踏踏实实在质量与标准上下功夫。奶粉做好了,人心归位了,管它风雨如晦,管它刀来剑往,每个爱孩子的爹妈,肯定都会站在安全的良心乳品这一边。
上一篇:席刚,和时间赛跑的鲜战略
下一篇:牧场上的奶业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