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艺术的历史使命
摘要:本文通过中国版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的不同艺术功能,从实用和审美的两种功能交替的角度出发,探讨版画艺术的不同历史使命。得出版画艺术早期艺术功能是实用,进而是实用与审美并重,当下却应该更为注重发展其审美功能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版画艺术;历史使命;实用;审美
一 中国版画产生于实用的需要
要弄清版画的根源,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版画的概念。
“版画是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上,制造出可以和不可以涂抹颜料和油墨的版面,然后再用纸来进行转写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这些各种各样的材料就是版。”从这个概念来看,版画的产生是与印刷术和制版密不可分的。那么我们再来探究印刷术和版画之间从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印刷术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而图像印刷也就是最初的版画。”也就是说,版画是印刷术的一部分,版画起源之日就是印刷术起源之时。众所周知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关于雕版印刷术的起源(的时间),学术界说法不一,主要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说、隋朝说、唐朝说、五代说、北宋说七种观点”,但一般认为是从唐朝开始,即公元七世纪初。原因是:印刷术不是可能是某个人的发明,而是千万人不断实践的结果:“完备的印刷术的出现,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即能够制作用于印刷的版子,能大量提供印刷用的坚韧的纸张,同时社会又有大量的复印需求。”这些条件到唐朝都完全成熟了:首先,制版技术可上诉到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从兽骨、龟甲到玉石青铜的雕刻,再到后来的画像石画像砖,乃至到至今还常用的印章,用反文刻制雕版的技术到唐以相当成熟了。其次,唐朝距离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已有五百年,纸张不仅种类多,质地好而且价格低。再次,佛教在唐朝达到了兴盛阶段,需要大量的文字和图像的宣传品来传播,为了需求更简便的方法,人们自然会想到刻版印刷,木版印刷就这样产生了,图像总是伴随着文字,这就是最早的版画。
其中,1974年西安唐墓出土《梵文陀罗尼经》残片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带有图像印刷品,印刷于公元7世纪。虽然只是残片,但精美的印刷质量深刻说明了当时雕版印刷术的发达。而刻印于公元868年的《金刚经》则是早期最精美而完整的印刷品。《金刚经》首页是“释迦说法”的精美版画。从版画的起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版画源于实用。
二 中国版画史上的三个高潮:明代、抗战时期、建国初期
中国版画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三次高潮。第一次,中国自宋代以来的木刻雕版发展到明代中期达到一个高峰。印刷业是和当时整个社会的宗教、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密切相关的行业,由于当时印刷业的技术水平较高,木刻版画也因印刷业的发展需求得以发展了自己。第二次,新时期版画,经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从西方引进,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和红色边区都得到极大发展。这一时期木刻版画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它的革命性、战斗性,实质上也是由于它的创作条件简便、经济、制作快,便于出版、发表、概括,以及简练、有力度等特点。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初期,版画事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行为,因为它能很好地和党的文艺方针结合起来。下面我就以历时的顺序给予分析。
(1)明代的版画
“中国古代版画艺术肇始于隋唐之际,兴于五代、宋,盛于明。”通观中国古代的版画艺术,其繁荣的原因无不与文化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古代版画的繁荣可以印刷业的繁荣观之。多数情况下作为书籍插图的形式出现,直到年画的出现才有了独立的审美功能,但这种审美也是与大众的实用需求密切相关的。
“明代是中国古代版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版画艺术成就,不仅远远超过宋代,而且也为清代所不及。尤其是明后期的万历年间,更是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郑振铎先生称之为中国版画史上‘万丈光芒’的时代。”现试考察版画兴盛的原因:①统治者的重视:明政府十分重视印刷,最大的印刷部门是司礼监和国子监,此外如礼部、户部、都察院、大理寺、兵部、工部、钦天监等部门也都从事印刷。“地方各级机关都刻了大批经史子集和医、农、工科及科举考试用书。明代统治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小说戏曲的印行。”②雕版手工业的兴旺。③文学作品,特别是市民文学如小说、传奇、戏曲的发达为版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一方面是市民阶层对于通俗文学的强烈需要,另一方面是一批思想家、小说家的大声疾呼使向来为正统文人所不齿的小说、戏曲正式登上了艺术殿堂。④文人画家的参与。⑤造纸业的发展、铜活字的流行。
再参照其他朝代的版画(印刷术)发展情况,版画繁荣的原因据我归之不外有三:①统治者的需要,要自上而下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对民众进行教化。如清代的殿版版画(内务印书由武英殿承办故称为“殿版”)。②民间的需要,如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学的需要促进坊肆印刷的兴盛,还有民间宗教的需要。③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自身规律。如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简而言之,主要出于实用的需要。然而在版画艺术的实用功能得以满足的同时,其审美功能也在明清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着特殊性的年画,年画是中国木刻版画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般认为年画的萌芽可追溯到先秦两汉之际的装饰性年节,真正出现是在宋代,城市的繁华使其可能,在明代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 年画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固然以审美性为主,从文化背景及发生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源于早期人们对自然的恐惧和年节时的庆祝活动,“驱邪避灾和迎新纳福、欢乐吉庆是年画最基本的功能” 并且不同于精英艺术而具有通俗文化的特点和商业有互动的关系,其实用性同样不可忽视。
(2)抗战时期的新兴版画
之所以贯名以“新兴”二字,是因它和古代版画不是一脉相承的。鲁迅一九三一年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历史不相干。”近代版画的再次兴起,鲁迅的推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我国许多人一直在热衷于介绍西方绘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接触到的多是复制品或印刷品,而印刷的复制品,经常是色调失真,根本看不清色彩关系的油画、水彩。所以鲁迅才说“与其变相,不如且缓”。同时又考虑到中国处于革命年代,版画制作起来容易得多,因此极力推荐版画。鲁迅开始介绍欧洲版画是1929年,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鲁迅跟左翼联盟有密切的关系。左翼文艺关注的是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当时的时代精神是救亡图存、反抗侵略,新兴版画正是在艺术品当中体现了这种精神。李叔同、丰子恺都曾在鲁迅提倡前刻过木刻,而大家公认现代版画还是由鲁迅提倡而发展壮大的,原因主要是从画作的内容来认识新兴版画。“所以中国现代版画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登场,承担了武器的职能,显示出锐利的批判锋芒和不妥协性使美术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之日,也就是新兴版画发展壮大之时。抗日民族统一形成,抗战前由于与左翼文化运动关系密切受到严密监视和静止的木刻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由于新兴木刻的广泛社会影响,加之木刻版画可就地取材,受到国民党海外宣传机构的推崇,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红色边区的木刻运动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延安成立了鲁迅文艺学院,而鲁艺的美术系实际成了木刻系,当时物质匮乏,难以弄到做画必须的颜料纸张画布画笔,而木刻要方便得多:木刻的梨木和枣木可就地取材,刻刀可用废洋伞骨和粗铁丝锻造,土产的马兰纸可印木刻,油墨也可用土法自制。艺术家用木刻代替锌版,直接拓印到书报刊物上去,解决了延安无制版设备的困难。 从事木刻的人中有不少是来自上海从事文艺运动的美术家,有的是战士,他们一手拿抗战的武器,一手拿木刻刀作为宣传的武器。总之,艺术作为武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一时期作为宣传的武器的版画虽然有相当一部分艺术水平并不低,但是不能否认其产生多半是由于实用的需要。
(3)建国初期
1949年建国后,版画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美术界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设立了版画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待版画创作的发展,并在各大美院建立了板画专业,增加了铜版、石版等版种。通过几次大规模的版画展出,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从事版画创作。相对于建国前的版画创作来讲,此时版画创作的任务不再是“破坏”一个旧世界,而是表达对新世界的热爱,版画原有的社会功能开始消解,拥有了新的社会功能。与建国前的版画作品比较,此时出现的版画作品表现范围更加广泛,带有更多的抒情性。
总而言之,这段时期版画的繁荣是与政府的极大支持分不开的,而政府之所以支持,不仅是因为新兴版画从诞生就具有的革命性和良好的群众基础,还因为它能很好地和党的“文艺服从于政治”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思想结合起来。所以这一时期的版画艺术虽然发挥了其审美功能却仍具有浓重的实用性,是政治的“助手”,“文革”时期,包括版画在内的艺术更是饱含了“政治热情”,为政治服务了。
三 中国版画艺术在今天的历史使命
前面谈及版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它曾长期作为一种印刷的手段。并且,版画的兴衰一直以来与印刷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时代是发展的,19世纪中叶照相术的发明给予版画存在形式以根本性的改变。版画渐渐地走向了纯艺术领域。版画作为艺术品越来越受重视,为了显示和其他画种具有同样的艺术性,在每一张作品的下面要有画家的亲笔签名和张数的番号,以示和其他印刷品的区别。但从另一角度看,版画为了广泛传播而大量印刷的功能,现在受到了限制,只有作为艺术品,才有它的生存之地。回首20世纪,科技的进步成加速度发展,印刷术也呈现多样和飞跃。电脑的普及使显像走向了数码,一方面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可以丰富版画的表现,另一方面从根本上颠覆了印刷的概念。“作为传播媒介的木版、铜版、石版在进入20世纪后渐渐失去它们的作用,而并入到艺术的领域,代之以这种手段的是丝网。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丝网在与商业的同步中,走过了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后,它的大众性又将被电脑所取代。在艺术上,破坏与保留,拒绝与接受,一直是一对主要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总是演变成莫大的文化收获。”传统的版画业如今衰落了。水印木刻和曾作为中国大众文化骄傲的年画都只剩下了屈指可数的作坊,美术院校的版画系也一再缩水。针对这种现状,有人大声疾呼保护,更多的人冷眼观之。事物应时盛衰是自然的规律,版画终结了它作为印刷术传播文化和宣传政策的的历史使命,现在又将往何处去呢,又将有怎样的命运和使命呢?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开拓新的起点,探索版画将来的可能性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版画作为一门纯艺术,其功用和印刷术完全分开了,它的最根本特征并不在于它的复制性,而要归结与手工印制。同其他的艺术门类比较,国画有民族传统根基,油画易于被大众接受,雕塑工艺有实用价值,各有自己的长处。版画的长处在哪里?要挖掘版画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版画本体语言的艺术魅力、作品涵量和形式美感,发挥版画现代感、装饰感和复数性的特长,研究版画的审美价值,在作品中充分表达情感、智慧,努力适应当代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的需求。比如说版画的形式丰富的语言,其中各版种的版味、印痕和肌理,潜藏着无限的趣味和精神内涵,是装饰现代居室、厅堂和陶冶性情的理想艺术品。今天的版画在其实用功能逐渐减少的同时,审美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新时期历史使命是发展艺术题材的生活化,技法的多样化以满足审美需要。
四 结论
中国版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侧重不同艺术功能,可以归纳为实用和审美的两种主要功能交替发展,其不同历史使命便是在此基础上得以表现。通过对于中国版画史的分析可以得出版画艺术早期艺术功能是实用,进而是实用与审美并重,当下却应该更为注重发展其审美功能的结论。
上一篇:“新新华时代”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