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及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各种不良的影响。要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不良影响.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关键词】旅游活动;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7-0010-02
在我国旅游研究领域里,有关旅游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经济方面,尽管近几年对旅游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多局限于环境对旅游的影响。为数不多的旅游对环境影响的论述则为一些环境调查报告,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外有关的研究成果虽对我方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在某些方面与我国实情有相当距离。因此,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乃是我国旅游学理论领域需要及时填补的课题。
1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其特殊性做一总结,归纳出旅游影响环境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旅游管理角度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1.1环境污染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当然也产生各类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1.1.1旅游交通的发展和各种能源的使用,会造成大气污染乍看之下,旅游业似乎不会对大气造成多大的污染,但天然保护区开放旅游时,旅游活动确实会影响这些地区的大气品质。伴随着游人进入森林公园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C02,以及森林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对森林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1.1.2旅游活动造成的水污染旅游活动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以长江为例,往来如梭的船舶已造成今日长江的严重污染:一袋袋废弃的办公用品、日用品、包装袋等垃圾一股脑地抛人江中;船舶上的厕所、医务室等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人江中:机舱水、废燃油、机油也被倒入或渗流江中。另外,很多水边地区,如海滨、泉点、河边等地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度假村、休闲中心,其餐厅、宾馆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体的污染源。
1.1.3旅游活动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有些游客生态意识差,随地乱扔塑料瓶、塑料袋、易拉罐和各种垃圾,导致固体废弃物污染。据研究,游客所产生的垃圾往往是当地居民的十几倍。在一些著名风景区为了保持干净的环境,必须专门派人拣拾游人丢弃的垃圾,如九寨沟每天就有200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1.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1.2.1人类的旅游活动对植物资源直接的破坏:①大面积移除:这是人类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异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②游客践踏:旅游活动对植物的破
坏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虽然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一般不会有意破坏植物的行为,但对植物的践踏往往会引
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
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③采集: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大量奇花异草被采摘,珍稀植物面临灭绝。
1.2.2对动物资源的破坏。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旅客造访旅游区后,不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者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
1.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发展旅游业,需要修建道路、停车场、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这必然会对背景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如著名的北京八达岭长城,在城关内外建起了越来越多的饭店,餐馆和商店,鳞次栉比,直抵长城脚下,极大地影响游客体会万里长城的雄伟风采。浙江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现在山上山下,摊店林立,现代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山,流行音乐已淹没了寺院传来的梵音,洋楼与寺殿争高,摇滚与梵音共鸣,此情景与佛教圣地相去甚远。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等活动,也会对背景环境施加影响
1.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物古迹受到破坏。最明显的例子是法国蕾丝克利斯洞穴壁画,1948年起开始对外开放参观,立即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年可达125000人。但是不到几年,由于众多游客的呼吸,这些壁画很快就变得昏暗了,到1963年管理单位不得不宣布关闭该洞穴,停止游客参观活动,直到现在仍未开放参观。少数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每到一处都要乱刻乱画,对文物古迹产生直接的破坏。
1.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必然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给当地居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当一个旅游区出现游客过度拥挤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时,居民就会产生抱怨的情绪,环境变脏、垃圾增加、物价上涨、社会治安混乱等等。
2预防措施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十六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2.1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活动范围不定,从一定意义上说,对旅游者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是保护旅游环境的关键。戴维贝拉米教授说过:“旅游者不只是化钱去买享受的人,而且也是做了十分重要的保护工作的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是国民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上环境保护知识的贫乏和环境保护手段的落后等,以至于有意或无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长此下去,必然使我国的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让他们重建新的旅游伦理,让大家在从事观光旅游活动时对环境所造成的伤害减到最小。通过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使“有责任的旅游”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旅游者心中,使其成为旅游者自身的一种自觉行动,而不再是对旅游者的强制性的要求。
2.2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教育通过各种组织和机构,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要让当地居民知道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保护环境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从而逐渐改变他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
2.3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目的地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将旅游企业和旅行者有害于环境的行为置于法规的监督之下,强行制约他们的不良行为。
2.4加强旅游规划,防止旅游饱和和超载旅游地域和场所(景点、景区、旅游地域或旅游设施)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称之为旅游饱和。超出极限容量值,即为旅游超载。旅游饱和和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中诸多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要有效地预控旅游中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重视旅游管理和规划,将开发规模和旅游接待量控制在旅游的环境承载量之内,设法解决旅游饱和和超载。
2.5加强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理论指导下,以自然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功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能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从而促使游客更自觉的关爱、保护环境。
研究旅游对环境影响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旅游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结合起来,使旅游事业的发展避免盲目性,提高旅游事业的综合效益。客观上,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既存在矛盾的一面也存在着统一的一面。从长远利益考虑,笔者认为,旅游的发展应坚持“有限”发展的原则。一方面旅游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应有一定限度,以追求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另一方面,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旅游建设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即旅游建设应受环境保护的限制。切忌先发展旅游后治理污染,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防治旅游污染固然应成为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基于旅游污染源的特殊性,必须从旅游管理角度采取措施方能更为有效地控制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3参考文献
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论都市旅游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下一篇:宁德市旅游扶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