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诊科护理现状与创伤急救策略
【摘要】本文就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引出创伤急救提出应对性管理策略。指出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急诊医学的发展,三级医院的护理管理越来越突显其问题的严重性,对急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急诊护理; 护士素质; 创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0-0352-02
1.引言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实属必要。
2.我院急诊科护理现状
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
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252人次/天。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26名护士,现有护士20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占60%,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给急诊工作带来困难。
2.2护理操作风险
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违反操作规程、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急诊科是纠纷好发处,易受暴力威胁,护士往往难以安心工作。
2.3急诊科护士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都是急诊科护士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2.4护理被动服务多见
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5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索取巨额赔偿金。
3.关于急诊科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三边”原则,把抢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保全器官、肢体、功能、美容。在此阶段的一些基本检查,如X线、B超及心电图等尽量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同时完成一些诊断性操作[1],如腹腔穿刺(或灌洗)和胸腔穿刺,使患者尽快获得确定性治疗;严重创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多发伤的救治。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抢救治疗,尽快进行确定性手术。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及脑疝等,需立即手术,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创伤急救包括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急救主要用于患者的复苏、创伤并发症的监测和救治,以及为手术治疗做准备等;而手术急救才是最关键和救命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手术止血、修复或切除损伤的脏器、清除血肿和减压、骨折复位和内外固定等。
创伤救治的最终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建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或ICU的一体化模式”[2],在急诊科开展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复合伤患者互相推诿现象,才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才能稳定急诊外科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急诊外科患者急救的“绿色通道”。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手术的时间,能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能否及时发现和早期救治创伤后并发症,这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的又一关键。所以,创伤急救必须注重创伤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
4急诊科的应对策略
4.1要重视环节衔接
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目前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成立了内科、外科急救专业小组,但仍缺乏妇产科等专业小组,这使得遇到这类病人需院前急救时要另外通知妇产科医生,导致出现场的时间有所延长。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制度不规范没有交接记录单,交接内容简单,不但会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也会造成急诊病人入院后重复检查,直接影响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无论是急救护理流程中呼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还是准备特殊抢救物品、出车、现场抢救,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4.2把握好院前急救及时效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4.3 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
我院急诊科医疗设备条件有限,护理人员短缺,护理管理难度大,加上急诊科有其特殊的专科护理要求,对护士长要求相对较高。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有真才实学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对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4 加强人员合理利用及培训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年轻意味着有精力,但经验不足,专科护理技术不成熟,处理紧急护理问题的能力低,同时缺乏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
4.5提高护士能力
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医院急诊科危重病人相对略多,但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高年资护士经过数年的急诊换班,身心健康状况均有较大程度下降,多数要求调离了急诊岗位。工作压力较大也影响了护士对专业能力的学习提高。有关资料还显示,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提高护理操作的合理与准确性,紧急急救是挽救循环呼吸衰竭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采取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等技术能力。
4.6完善急诊护理规范和制度
目前我国急诊科相关制度有《抢救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制度,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研究证明,应建立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急救护理书写等相关制度,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
[2]王永剑.综合性医院急诊外科建设发展模式的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4):310.
上一篇:颅脑损伤的早期救护
下一篇:浅谈社区常见疾病的院前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