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之我见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责任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洋溢着责任感的名言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震撼。然而,当下的中国正处于道德转型的过渡期,许多孩子缺乏责任感、危机感、使命感,在集体生活、人际交往中常常因为想得到特殊照顾而不顾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引起纠纷。由此可见,责任教育刻不容缓。
一、培养责任意识
每次接新班级,我首先从最基础的班级卫生抓起,让孩子们做到一走进校门,就把学校、班级当做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爱护班级的桌椅、板凳、门窗等公共物品,维护集体荣誉,保护环境卫生。
选择有责任心的孩子做值日班长。第一周先选出愿意为大家服务,各方面进步较大的6个孩子打扫包干区,要求他们每天提前20分钟到校,在早读课前必须将包干区打扫干净,每堂课课间要检查维护,放学之后还要主动留下来打扫。第二周从中选出4个较尽责的孩子,升为值日班长,做老师的小助手,管理班级的晨读和午读、班级包干区卫生、课间游戏等。认真负责的孩子可获得一颗“纪律星”。
孩子们有了奋斗目标,你追我赶,争做值日生、值日班长。班级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了,教室包干区地面整洁,劳动工具摆放整齐。学生还主动把班级、走廊中的碎纸片、食品袋捡起来放进纸篓。班级凝聚力强了,“流动红旗”也经常光顾了。班级中的成员在养成教育中明白:爱护班级、爱护学校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孩子们的进步证明:点点滴滴的养成教育也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搞好学习,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孩子们明白:读书和做事都要确定一个方向,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责任当中找到兴趣,但不能用兴趣代替责任;把学好各门知识当做自己的责任。
在学习《我爱班集体》一课时,我抓住教育时机,以故事启发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爱班集体?通过思考,学生明白“我”就是班级的一员,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班级成员应该关爱集体。通过这节课,我对学生进行集体观的教育。我再联系实际,让学生谈一谈得到“流动红旗”后的感受,让他们自觉地接受集体纪律的约束,促使责任感的形成。
在学习《有错认错》一课时,我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孩子们观察图片,认识到做错事情勇于承认,主动改正错误,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表现。孩子们还联系实际,大胆谈自己以前没完成作业,欺骗家长和老师的事,并表示以后一定会认真完成,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教育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既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让他们学会生存的本领,更要教他们做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
三、课外阅读,深化责任教育
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这源于高度的责任感,源于执著的追求,源于心灵的感悟。学生可以从优秀的课外读物中了解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努力读书的故事,了解现代学子魏高原为祖国之崛起而刻苦攻读的故事,了解外国人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提高了对责任感的认识。
每天的晨读、午读,每天的班队会,每期的黑板报,学校的读书节、艺术节……都是深化责任教育的平台。我们创立了轮流阅读、互相交流的激励机制。孩子们凝神倾听故事,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慷慨激昂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的真情流露,深层次的思考足以证明:课外阅读能加深孩子们对责任感的理解,促进责任教育的深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责任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形成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孩子的责任教育,不仅是现在的需要,也是未来的需要。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