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史记》研究及其启示
材料的处理为例,将《史记·五帝本纪》与主要史源《五帝德》(今存《大戴礼记》)的内容对比如下:
1.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2. 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3. 缺4.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1.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2.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3.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4.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显然,司马迁依循“雅驯”的标准,删除了“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等有悖于历史事实的内容。司马迁的功绩不仅见诸其对材料的辨伪,还体现为直接揭示“轶事”、传说的虚妄。在《陈涉世家》中,司马迁既记载了“篝火狐鸣”的事件,同时又详细记述了陈胜、吴广谋划整件事的过程,揭示了其借鬼神以“威众”[4]2366的实质。
总之,司马迁依据“不采不雅驯”的选材原则,确定了中国史学“信信疑疑”的撰史准则,为中国古代史学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钱先生从这一角度来肯定《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准确的。
二、对《史记》编排有失协调问题的揭示
在第一二则论《赵世家》中,钱钟书指出:
“简子疾,五日不知人。”按此一大节又见于《扁鹊、仓公列传》,宜据别见则互有详略之法,加以删改。下文武灵王论变法复与《商君列传》语太相似,盖此取之《战国策·赵策》二,彼取之《商君书·更法》篇,而未参稽稍异其词。武灵王曰:“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又曰:“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数语之间,重复无谓;《赵策》只有后二句,不识马迁何故冗叠如此?全书失检类是者不少,贻弹射者以口实,良有以夫。[1]292
下一篇:宋人著述中的“华夷秩序”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