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人文精神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产生了智者学派,他们将“人”作为研究的核心,最早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而与之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加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都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作为同一时代的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在人文主义思想上有何异同呢?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结合史料来一起学习。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秉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
——普罗泰格拉
解读 此则材料为智者学派著名代表普罗泰格拉的主要主张,它反映了智者学派以人性作为评价万物的唯一标准。其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被后人称为“普罗泰格拉命题”。这一命题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提出了怀疑,它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他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的选择。这一学说为当时雅典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价值在于肯定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从而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智者学派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同时,他们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较以前更为合理化,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材料二 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
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解读 针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苏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灵魂或理性,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动物,从而确立了人的理性主体的地位。
什么人是“有思想力的人”呢?这就是具有美德和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向世人详尽地、不厌其烦地分析了人的各种品质和品德,寻找人类的善、公正、节制和勇敢,并试图给它们予以规定。他认为“无人有意作恶”,要想使自己的德行完善,就需要知识的学习。由此出发,他提出了“道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的观点。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对人的重要,并认为人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研究人性本身,体现了人类精神的觉醒,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同时,他崇尚真善美,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这些材料,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思考以下问题:
(1)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什么态度?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有何局限?
2. 根据材料一、二思考以下问题:
(1)两则材料体现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练习】
1.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思想的主要意义是()
A. 第一次发现哲学意义的“自我”
B.将人置于世界万物的中心
C.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 “至于神,我们既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对普罗泰格拉这一观点最恰当的理解是()
A. 把感觉看成是真理的标准,含有客观唯心主义成分
B.没有看到不同人的感觉有对立和差异
C.肯定了人在现实中的地位
D.不否认神的存在
3. 古希腊哲学中有一著名命题:“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这一命题有四种可能: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洗;三是两人都洗,甲因为习惯,乙因为需要;四是两人都没洗,甲因为干净而不需要洗,乙因为无洗澡习惯而不洗。你认为最有可能提出这一命题的哲学家是()
A. 泰勒斯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4.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个犯人唱一首新歌,就请求犯人教他唱,犯人很吃惊,说:“您就要被处决了,还有学新歌的必要吗?”这位哲学家回答:“这样我死的时候就会多唱一首歌。”这体现了苏格拉底主张()
A.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知识即美德
C. 认识你自己
D.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5.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苏格拉底这一观点表明他()
A. 将人类社会作为探究的方向
B. 珍视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
C. 强调人应该具备美德,灵魂应予改善
D. 主张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参考答案】
1. (1)怀疑态度。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人地位的提高。
(2)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2. (1)基本内涵: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2)同:都把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作为探究对象;都是由“神本”转向“人本”;都否定绝对权威;都强调学习与知识的重要。
异:智者学派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苏格拉底更重视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美德即知识”。
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练习:1~5. CCBBD
上一篇:历史上的求学报国浪潮
下一篇:重庆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