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层制与我国高校科层式管理
摘要:科层制被现代社会组织所广泛采用,我国高校实行的是科层式的管理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新世纪,需要借鉴并超越科层制,从增强管理工作弹性、权力下放、部门精简和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这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我国高校管理。
关键词:科层制;高校;科层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02
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以其规范严格、明晰高效等优势被现代社会组织所广泛采用。我国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科层式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稳定高校管理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科层式管理模式的弊端已不能满足高校管理工作对效率的迫切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科层制进行研究,对高校科层式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到优化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提升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目标。
一、马克斯·韦伯科层制概述
(一)科层制的内涵与特点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建立在其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充分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科层制是协调许多个体的工作去完成大规模任务的组织;是为了实现一些宏伟目标的合理手段。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明确的分工,工作的专业化
科层制中的工作人员有一项专长,他们所起的作用只是一个组织目标的一部分。在科层制中明确的劳动分工规定了各种职位的具体责任,并指定专家管理。
2.有职权等级的权威
科层组织都有固定的等级制度,每一级都在更高一级的控制监督下,组织结构的形状像金字塔。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
3.稳定的规章制度
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要严格遵循一套抽象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科层组织的管理基础,成文的条例决定每个职位的等级、薪金,制定了工作程序,规定了晋升要求,阐明了对人对事的事本主义标准。
4.非人格化,不徇私情
在处理公务时,将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严格分清。成员必须按规则办事,本着严肃而非人格化的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不带有情感去按章程办事。
5.普遍的标准,量才用人
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量才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训练,而且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科层组织雇员受雇是他们的能力,这是由普遍的标准来定的,并根据其功绩和资历来晋升和提薪。
(二)科层制的优点与局限性
首先,科层制最大的优点是高效率。其主要表现为通过组织普通人去达到不平常的目标。科层制通过把工作划分为小任务,并根据标准的程序训练人员来执行这种任务,最终达到组织目标,提高效率。其次,科层制的另一优点就是公平性。科层制根据客观标准选择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又根据工作成绩和经验提升,这保证了组织内部雇员之间的机会均等。再次,科层制的等级制度能使个人发挥专长。整个科层制的目标就是使大量的人有效地在一起工作,以合乎逻辑和高效率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复杂的目标。
在运用科层制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局限性。其一是默顿—形式主义。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发现严格的规章制度未必就能促发合理的决策,当科层制通过规则固定化为组织结构时,人们关注的是各种具体的规章和程序,而将当初建立这些规章的初衷搁置一边,这就使得组织成员为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将遵守规则当成目的,默顿将这种现象称为“目标置换”。“组织人”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眼界狭窄,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形式主义之风在组织内部盛行。其二是彼得原理—“不能胜任岗位”。美国社会学家劳伦斯·彼得在其著作《彼得原理》中提出了科层制中的另一种悖论现象:在正式组织中,当一个员工已经升至不能胜任的岗位时,他关注的更多的是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并极力维护既定的行为和规则,其结果是影响了组织效率的提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其三是米歇尔—“寡头定律”。
意大利社会学家米歇尔指出,任何组织都有一个趋势,即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科层制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使得组织成员处于不平的地位。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基础人员参与决策的机会较少。
二、对我国高校科层式管理模式的反思
我国高校在管理上一直采用的是科层式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稳定高校管理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高校事务的增多,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了。
(一)高校科层式管理模式的架构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科层式的管理模式,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该模式下,高校的行政体系一般分为校、院、系三个行政级别。在校这一级别上,有若干处,处下又有若干科室;院这一级别上,一个学校分为若干二级学院,学院下有若干系,系下面就是若干专业。人们把高校的这种模式称为二级管理三级组织。对于高校科层式管理来说,这是一种分层制的管理模式,每一层次的权力有限,下一层次服从上一层次,形成直线型的领导关系,同一层次之间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在高校、每一个职能部门或科室都有相应的职责和职责要求,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的职工,每个人在这个组织中都有一个明确的岗位以及和这岗位对应的责任和权力。
(二)高校科层式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科层制形式主义弊端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被置换
高校的目标是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人才的培养、科研和服务社会。但是,由于科层制强调要严格遵守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这容易造成形式主义。即工作人员为了遵守规章制度而遵守规章制度,忘记了设立规章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组织的最终目标。此外,教职员工长期处于规章制度的强制之下,可能会逐渐依赖于“依法办事”、“照章办事”,从根本上失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而且最终“越干越无能”。
2.权力过度集中在高校的上层和少数领导手中,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在我国,高校的组织权力主要集中在校级层面,校级层面的权力又主要集中在校长手中。这一以来,就造成了权力过度集中在高层和少数人手中。然而,高校中,学院是负责政策最终执行的直接单位,这里就面临了一个较为矛盾的局面,即:高校高层权力大,但责任小;学院权力小,但所肩负的任务巨大,这就造成了权责冲突的现象。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高校的各项决策都由主要领导人作出,增加了决策的风险;同时,基层单位因为没有充足的权力,事事需要向上级请示,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损耗,减低了工作效率。
3.横向层面部门工作界限相对模糊,部门相互推诿、扯皮
由于科层制中,各个职能部门地位是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所以工作开展相对独立。但是,现代社会要求各个部门因工作需要开展广泛的合作。由于地位平等,没有隶属关系,导致工作过程中,各个部门以自我为中心,谁也不服谁,难以开展有效的合作。一旦出现问题,容易造成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
4.过分强调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导致高校内部“官本位”思想盛行
科层制是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划分的基础之上的。由于等级的存在,就必然产生职级权威,上级的权威在下级之上,上级的权力大于下级。高校中,由于行政权力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导力量,行政权长期打压学术权,凌驾于学术权之上。校内“官本位”思想盛行,严重影响了科研学术活动的自由。
三、高校科层式管理的改进对策
科层制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合理化、程序化、高效率;消极的方面则是等级森严,不利于工作人员发挥主动创造性。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对科层制进行批判吸收,借鉴其积极的方面,同时对消极的方面进行改进。
(一)建立科学的教职工考核体系,增加高校管理弹性
鉴于形式主义导致目标置换,高校管理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职工考核体系,增加管理工作的弹性。教职工工作的好坏、成绩的大小,均应以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服务的质量为标准而不是单纯以是否遵守规章制度为标准,防止出现为遵守规章制度而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保证高校的所有规章制度、高校所有人员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而进行。高校应允许教职工在工作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而适度“犯规”,使高校的规则和管理赋有一定的弹性。简单地说,就是给予教职工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二)权力下放,实现高校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
高校院(系)是相近专业的集合体,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是在院(系)进行。院(系)一级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比校一级更了解。因此,院(系)一级是高等学校管理的基础,将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尽量避免采取整齐划一的行政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垂直控制,较多地注意发挥各基层的主动性,使之建立起自我调节的机制,加强协调和信息交流,能够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两级管理,重心在院(系)”的管理体制,把管理的重心下放在院(系)一级。
(三)精简部门,实行高校内部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高校应该参照我国国务院大部制改革的做法,将工作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部门实行合并;将不需要的部门实行裁撤;同时,精简部门工作人员,将那些工作效率不高,偷混日子的工作人员清理出去,给部门来一个彻底的“大洗澡”。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机构臃肿、指挥不灵、人浮于事的情况,而且可以优化高校管理队伍的质量,活跃组织气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大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大学术权力的作用,主要做法为加强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建设,积极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高校管理的工作,鼓励他们参与到高校工作的决策中。此举可以有效避免高校“官本位”思想的盛行,也可以从根本上发挥学术权的力量,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朱力.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王连巧.高校科层制管理模式弊端解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5]张晓梅.科层制与高校的管理体制.发展研究,2007(1).
作者简介:
赵 躲(1992-),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陈佳明(1992-),男,汉族,浙江磐安人,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高校学科秘书工作
下一篇: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