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检查等临床资料。方法 对2013年1月~2014年7月于苏州吴中人民医院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5例,按X线表现分析支气管肺炎组75例,大叶性肺炎组50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患儿入院时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体液免疫功能检查。采用血清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支原体,采集痰液进行MP-DNA检查。结果 支原体感染引起支气管肺炎和大叶性肺炎患儿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5岁以下引起支气管肺炎常见,而5岁以上儿童以大叶性肺炎为主。住院天数大叶性肺炎组较长,为7d以上。发热及咳嗽症状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支气管肺炎组比大叶性肺炎组更易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大叶性肺炎组比支气管肺炎组更易出现胸腔积液。大叶性肺炎组WBC及CRP较支气管肺炎组升高。两组间谷丙转氨酶升高及心肌酶谱同工酶升高无明显差异。大叶性肺炎组免疫球蛋白A及免疫球蛋白G较支气管肺炎组明显升高,而免疫球蛋白M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支原体感染引起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患儿,两者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各有特点。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MP)是中国儿童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的病原体,在各年龄组均发病,是小儿呼吸道疾病重要病原,也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1]。它除了可引起呼吸道系统病变外,还可以造成其它系统病变,引起并发症[2]。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支原体感染引起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患儿,两者在发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之间的差异,为临床的疾病判断,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于苏州吴中人民医院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5例,所有患儿均符合CAP诊断标准[3]以及《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所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4],将痰液或血液中支原体检测阳性者入组,其中按X线表现分为支气管肺炎组75例,大叶性肺炎组50例。并通过病毒快诊及痰培养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可能,排除有先天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史,排除自动出院的患儿。
1.2 MP感染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当天采静脉血2ml,病程未满1w者于满1w后抽取静脉血,用ELLSA方法进行支原体IgG及IgM的定量检测。同时吸取患儿深部痰于无菌密封玻璃管中送检,采用PCR方法对支原体DNA行定量检测。
1.3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腔积液)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CK-MB同工酶、体液免疫功能),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AS9.1.3,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般资料差异(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见表1~表3,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差异见表4,表5。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5],它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由于儿童身体的各项机能均未达到成人状态、抵抗力较差,尤其是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健全,最易遭到肺炎支原体感染。但近年婴幼儿的发病率亦逐渐升高,且病程长,更易引起其它系统的并发症。
本实验结果显示支原体感染致支气管肺炎组和大叶性肺炎组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男、女均有普遍的易患性,不存在性别差异。国内大多数报道表明,支原体感染不存在性别差异,但也有报道称女性感染支原体的阳性率较男性显著升高,存在差异性[6]。支原体感染引起大叶性肺炎患儿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患儿,5岁及5岁以上的儿童感染支原体后更易引起大叶性肺炎的改变,究其原因可能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损伤和自身的免疫水平有关。住院天数大叶性肺炎组较支气管肺炎组明显延长,胸片表现为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表现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更易引起其它系统的并发症,如脑炎、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X线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的患儿,肺部炎症吸收较小叶性肺炎的患儿时间长。临床表现方面,发热及咳嗽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气喘及呼吸困难在支气管肺炎组较常见,胸腔积液在大叶性肺炎组更为常见。既往的研究表明,婴幼儿的支原体肺炎与年长儿不同,婴幼儿以气喘、气促及肺部啰音多见,而年长儿多表现为持续高热,刺激性干咳,更易引起胸腔积液,肺外并发症多见,与本实验结果一致。Esposito等[7]报道,MP感染所致喘息的患儿中约43.7%的患儿有至少1次以上的喘息史,可能MP感染机体后可产生与喘息相关的炎症介质,从而产生喘息症状。大叶性肺炎组患儿更易引起胸腔积液,胸腔积液产生的原因有循环障碍引起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产生漏出液;低蛋白血症、肝肾综合征、粘液性水肿等引起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产生了漏出液;淋巴管阻塞等引起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产生渗出液。支原体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在胸腔积液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实验室检查方面,WBC及CRP在大叶性肺炎组较支气管肺炎组明显升高。许哲等[8]对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病程轻重分别检测了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发现重症组血清中IgA、IgM、IgG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冯文哲[9]的研究显示,支原体肺炎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IgG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虽然各免疫球蛋白差异在不同实验中不一致,但均证明体液免疫应答增强在支原体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支原体感染后至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两者之间在发病的年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住院周期均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莫燕,齐荣.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283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9):143-144.
[2]Huici M,de la Torre N,P e rez-Duenas B,et a1.Acute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associated opsoclonus-myoclonus-ataxia syndrome[J].An Pediatr(Bare),2013,79(6):397-398.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5.
[4]Lee KY.Pediatric respiratory infections by MycopIasma pneumoniae[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8,6(4):509-521.
[5]崔京涛,吴叶丽,李倩,等.肺炎支原体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分析及其抗菌药物疗效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 1,34(9):820-823.
[6]爱姿,钟亮尹,曾淑珍,等.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及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11-2613.
[7]Esposito S,Blasi F,Bellini F,et al.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infections in children with pneumonia[J].Eur Respir J,2001,17(2):241-245.
[8]许哲,陈华英,刘亚军,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1,23(5):905-907.
[9]冯文哲,任少伟.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57(4):484-485.
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