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检测T,波改变及临床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1日~ 5月31日在本院住院及门诊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患者746例, 男396例, 女350例, 年龄20~94岁。
1. 2 研究方法 采用北京世纪今科公司生产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系统, 检测时认真做好皮肤处理, 选用优质电极片牢固粘贴于选定的导联位置上, 连续检测23~24 h , 节律、心率、QRS波群、ST、T等由仪器自动测定, 经人工回放确定。并要求患者完整记录日常生活情况、出现症状的时间及感觉。
1. 3 诊断标准[1] T波方向多与QRS的主波方向一致, 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 Ⅲ导联可以直立、平坦甚至倒置, aVR导联无例外是倒置。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 T波振幅不应低于R波的1/10, T波在胸前导联中可高达1.2~1.5 mV, 在aVL、aVF导联中可以高达0.4~0.5 mV, aVR导联可以深达0.6 mV。
2 结果
在746例病例中,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共检出T 波改变471例, 占总数63.1%。男241例(60.8%), 女230例(65.7%), 提示女性T波改变高于男性。按年龄分段分析发现, 随年龄增长T波改变发生相应增加, 且年轻者多发生一过性改变。见表1。
3 讨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可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24 h同步连续记录, 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及ST-T改变, 可反映心肌急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是否伴有临床症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动态心电图T 波改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但T 波改变无明显特异性, 病理及生理状态下均可发生, 所以应结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
T波改变多在以下状态下发生。
T波高耸: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超急损伤期。早期复极:属于正常变异, T波高耸主要见于V2~V5导联, ST段呈上斜型抬高, 出现明显J波。高血钾:T波高耸呈帐篷状, 升支与降支对称, 基底变窄。T波低平、倒置:冠心病:T波呈箭头样, 两支对称波顶变尖, 有动态改变, 能定位诊断。高血压:常有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左室面导联R波增大。心肌病:特别是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T波倒置酷似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图形, 无动态改变。心室肥大:右室肥大, 右室面导联T波倒置。左室肥大, 左室面导联T波倒置。左束支阻滞:T波双向或倒置与主波方向相反。心室预激:T波方向与预激波相反。心包炎:T波普遍低平或倒置, QRS波群振幅降低。心肌炎:T 波低平或倒置, 并随着感染的进展和减轻而演变。脑血管意外:可引起巨大T波伴QT间期延长。电解质紊乱:严重低钾血症, ST段下降, T波低平或倒置, U波增高。药物影响:洋地黄类药物可使ST段鱼钩样下降, T波负正双向, QT间期缩短以及电张调整性T 波改变等[2]。
以下几种生理性因素引起的T波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仅有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多见于青年女性, 可能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 口服普萘洛尔可使T波转为直立。持续性“幼稚型”T波:儿童时期的V1~V4导联倒置T波持续到成年, 深吸气时可使T波转复。焦虑和恐惧引起的T波改变:特别是在Ⅱ、Ⅲ、aVF导联。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T波改变:高耸T波常出现在心前导联并心率减慢。T波的体位性变异:随着体位的改变, T波的形态和方向也可随着改变。过度换气可使心前导联的T波振幅减小或明显倒置。餐后、饮酒、过度劳累等均可引起T波改变[3]。
本文746例T波改变呈现非特异性, 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高血压 、心肌炎等引起, 也有除心脏疾病以外因素引起的, 特别是年轻患者, T 波改变多呈一过性, 且不伴有临床症状, 多考虑有生理因素引起。所以临床上, 特别是基层医院不要把T 波改变认为都是心脏疾病, 应结合患者症状综合分析, 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黄大显. 现代心电图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8-59.
[2]卢喜烈, 卢亦伟.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95-99.
[3]翼彬玲. 心电图T 波异常诊断误区之我见.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7, 16(6):433.
[收稿日期:2015-02-03]
上一篇:擅搞突然袭击的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