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社区诊疗
【摘要】 目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基层社区的治疗和防治。方法:对50例50~80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门诊输液和住院系统治疗疗效的对比。结果:20例住院患者中17例各种症状消失后出院,1年内未曾输液,1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有效率为85%。30例门诊患者气喘咳嗽明显减少,炎症基本消失后停止治疗,其中10例患者1年内多次在门诊输液治疗,有效率为67%。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要长期治疗,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
中图分类号 R739.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1-012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部分气道阻塞不可逆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是此三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综合与重叠[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2]。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其中住院治疗20例,门诊治疗30例,对比门诊及住院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和住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50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住院患者20例,门诊患者3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51~80岁。病史20~50年,每年咳嗽、咳痰2~3个月。表现为口唇发绀、呼吸急促。查体呈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音低钝,心律增快。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心脏常呈垂直位[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正常,合并感染时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所有患者一般体力活动后咳喘症状加重,夜间睡眠差,饮食不佳,住院病例较门诊病例严重。
1.2 方法
门诊患者给予补液,头孢噻肟钠或头孢他啶2 g静脉滴注,2次/d;或头孢曲松3 g静脉滴注,1次/d;左氧氟沙星0.5 g或阿米卡星0.6 g静脉滴注,1次/d;二羟丙茶碱0.5 g和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1~2次/d,地塞米松逐渐减量,一般用3~7 d,氨溴索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1~2次/d。住院患者在门诊基础上给予持续低浓度给氧3~5 d,直至缺氧症状缓解,并根据患者病情随时给予对症处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常伴有心脏功能的改善,酌情给予活血化瘀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等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咳嗽、咳痰、气喘、气促呼吸困难基本消失,一般活动后无明显呼吸困难,一年内未曾住院治疗。显效:气喘咳嗽频律明显减少,炎症基本消失,呼吸通畅,夜间睡得安稳,肺部各种症状基本消失,一年复发1~2次。未愈:气喘咳嗽咳痰症状明显缓解,肺部感染基本控制,一年静脉输液4次以上。
2 结果
住院患者1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17例各种疤状消失后出院,平时口服药物控制,1年以上未曾静脉输液,有效率为85%。门诊30例患者气喘10例一年内反复发作,经常输液治疗,有效率为67%。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补偿办法实施以来,每年都有新增病例。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都有吸烟和接触粉尘史,女性多为儿童期严重的呼吸系统感染未彻底治愈,迁延而来。特别在农村,卫生条件差,冬季取暖以炭火炉为主,通风条件差,所以冬季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发季节。由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常年靠药物维持,患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为主要治疗措施,近年来由于广泛和不合理应用各种抗生素,使呼吸系统的病原菌多产生不同的耐药性,导致患者的治疗费用增加,治疗时间延长[4]。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后,在基层社区医院报销比例加大,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特别是新的医改制度,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保健的投入,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戒除不良嗜好,戒烟、避免油烟、烟雾等对呼吸道刺激影响,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正确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广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定能远离咳喘疾病的困扰。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并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7.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
[3]姜丽娟,王芬.家庭氧疗联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63-164.
[4]黎书梅.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112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44-45.
(收稿日期:2012-04-28) (编辑:徐睿瑞)
下一篇: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