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结核病的病理变化与诊断方法
摘要:野外和圈养野生动物的结核病疫情呈现增高的趋势,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现通过对该病感染不同野生类动物时表现的病理变化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诊断方法。由于野生动物结核病的发生与家畜和人的结核病防控密切相关,必须予以关注。
关键词:野生动物;感染;结核结节;病理变化;诊断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1-0111-01
1病理变化
动物结核病的特征性的病变是在各器官组织中形成结核性炎症。病变表现为局灶性时形成结核结节,渗出性结核结节为粟粒大或更大些,灰白色。镜检发现其是由纤维素性渗出物、淋巴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所组成,后期发生干酪样坏死和钙化。增生性结核结节为圆形,灰白色半透明,轮廓清晰,大小不等,以粟粒大者为多见,大者可达豆粒儿大。当结节中心部发生干酪样坏死时,结节中心变为淡黄色浑浊,其周围仍为灰白色半透明。镜检其结构自中心向外形成四层典型的特征:干酪样坏死和钙化、特殊肉芽组织层、淋巴细胞层、普通肉芽组织层。病变表现为弥漫性时,多见于弥漫性增生性结核,特殊的肉芽组织增生或表现为整个器官的弥漫性增生,或为局部瘤状增生肿胀,切面呈灰白色,有油脂样光泽,中心可继发感染样坏死或钙化。弥漫性渗出性结核时常见于肺,按纤维性肺炎规律发展,并最终形成干酪样坏死。
灵长类动物(包括各种猴、猿、猩猩)结核,最常发生肺、肺门淋巴结核。渗出性与增生性结核几乎均等,生前X射线诊断前者比例较大,而死后剖检后者比例又较大。在肺、肝、脾、肾可见针尖大至蚕豆大小不等的结核结节。在晚期病例,见有边缘不规则的空洞,内含脓性干酪样团块,洞壁比较厚实,并长有肉芽组织。有时可在肌肉各层之间,生殖腺、肠系膜、消化道浆膜等部位出现结核结节。猿类曾发生过结核性心包炎、椎骨结核、皮肤结核和淋巴结核。
野牛(如欧洲野牛,美洲野牛,耗牛,扭角羚等)结核,最常见于肺和淋巴结。在肺脏常有很多凸起的白色或黄色结节,切开后有干酪样坏死,有的钙化。切时有砂粒感,有的形成空洞。野牛也常发生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感染,或肩前、腋下、鼠蹊等皮下淋巴结发生结核性脓肿。
鹿科动物包括长颈鹿和羚羊结核,主要是肺部感染,在肺和肺门淋巴结或肝、脾、肾等处可见针尖大至鸡蛋大或更大的结核结节,切面干酪样或钙化,有的病例形成空洞或肺渗出性炎。肠结核多见于空肠后1/3处及回肠,肠黏膜出现圆形溃疡,周围隆起呈堤状,溃疡面上有脓样坏死物质。浆膜结核成“珍珠样”变化。驯鹿常为体表淋巴结核并形成大脓肿。梅花鹿、马鹿结核结节肉眼观察时,多呈大小不等的脓肿样外观。
鸟类结核,主要侵害消化器官和脾脏、肝脏。肠道出现溃疡,可发生于任何肠段,病变部肠管的表面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结核结节突出,脾脏、肝脏切开,见有大小不一的干酪样结核结节且病灶。
猫科、犬科食肉动物结核,结核大多发生在肺、气管,支气管、胸腔淋巴结,也有发生于肠、腹膜、脾、肾、生殖器的病例,大多形成结核结节。
2诊断
野生动物患结核病时,常在死前数天或数周才呈现出呼吸困难、被毛粗刚、消瘦等症状,仅根据症状很难确诊,还需结合病理变化、细菌学检验和变态反应进行综合判定。
野生动物用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进行检疫时,由于野生动物种类的不同,需事先确定选用何型结核菌素、接种部位、注射剂量及观察反应的时间。皮内试验一般是在野生动物颈部或尾部皮肤,注射结核菌素0.1~0.2mL,在注射前先用卡尺测量注射部位的皮肤厚度,注射后48~72h,再测量1~2次,皮肤厚度增加3mm或更多认为是阳性反应。
灵长类动物点眼试验是用0.1mL结核菌素滴入眼内,阳性反应动物会在20~72h出现红肿变化。皮内试验时在前臂上部或下部注射0.1mL的结核菌素。
犬类野生动物皮内试验用人型或牛型结核菌素,注于不易被动物舔到的部位。长颈鹿皮内试验可将结核菌素注入尾内侧皮薄的部位。小长颈鹿可注射于颈侧皮内。野禽皮内试验可将禽型结核菌素0.1mL注入肉垂、冠、耳道或其他部位,48h出现红肿为阳性反应。
皮内试验诊断野生动物结核病有时会出现假阴性反应或假阳性反应,例如野生动物同时患消耗性疾病(如寄生虫病或其他慢性病),频繁进行结核菌素皮内试验,会造成脱敏反应,阳性动物可表现为阴性。动物用异菸肼治疗也会出现假阳性反应。动物感染了某些病毒,寄生虫或其他分枝杆菌会诱发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阴性动物又可表现为阳性。
诊断野禽结核病可用全血玻片凝集反应。取1滴血液与1滴抗原于玻片上混合,如10~20s内出现凝絮现象,即可判定为阳性反应。
细菌学检验可取病变组织、鼻分泌物、痰、唾液、尿等作为检验材料。病料涂片做抗酸性染色。为抑制其他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分离培养用的病料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哺乳动物病料的分离培养基于37℃培养,分离禽分枝杆菌与43℃培养。病原性分枝杆菌生长缓慢,需要培养8~10周,分离到的细菌尚需进行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
收稿日期:2016-10-29 修回日期:2016-10-31
作者简介:朱延鑫(1979-),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獸医师,研究方向:运输检疫。doi:10.19369/j.cnki.2095-9737.2017.01.104仔猪白痢流行病学研究及治疗方法朱延鑫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要:仔猪白痢为5~25日龄内的仔猪感染艾希氏大肠杆菌而引起,各国普遍发生,发病率较高,对养猪业发展影响较为严重。现从流行病学对该病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给出治疗该病的一些有效方剂。
上一篇:火鸡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简析
下一篇:干腌火腿中虫害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