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发挥团队的优势,同时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基于经验主义学说的观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团队式教学是实现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模式。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团队—体验式”教学组织模式将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团队—体验式 教学模式 家庭社会工作
[作者简介]何静(1982- ),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教委教改重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开发、课程体系优化的关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21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6-0157-02
一、什么是“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
“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凸显团队特征,二是强调体验形式。该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以团队教学和团队学习的形式,让教师和学生融入情境和任务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实践形成直观感受和感知,并从中掌握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人际沟通方面的综合能力。该模式遵循“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的原则,是“服务—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
体验式教学思想来源于“经验主义”认识论学说,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重视学生的自我实践和体验,还通过团队组织的形式,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达成对经验认识的一致性,并在团体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实践推动理论的进步。
二、开展“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满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的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知识结构分散、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学历和职称水平偏低、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团队体验教学有利于专业教师相互弥补个人理论知识的不足,在体验中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形成新的理论实践研究观点,从而整合专业教师团队资源。二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需要。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专业必修课,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结合实践项目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而开展社会服务需要有一批熟练掌握专业方法和服务技巧的和谐默契的师生团队,通过课堂内的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培养了教师团队和师生团队的协作能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打造社会服务队伍和开展专业社会服务奠定了基础。三是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按照认知行为理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的体验和反应,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而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是不能靠传统灌输性方式能实现的,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在行动中激发内在感受,帮助学生在体验中锻炼形象思维,获得新的感受和观点,从而形成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认同感,为专业对口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三、“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原则
(一)组建教学团队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名教师统筹安排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备课时间,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而目前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艰巨,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困难。团队教学队伍的组建,首先明确每个教师的不同专业领域和特长、不同知识结构,按照课程内容和模块结合教师个人专长分配各自承担的教学能力单位,团队可由专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专业领域、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人员组成。同时,还要确定一名专业出身的、具有良好服务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具备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和较高教学教研水平、创新观念的团队教学负责人,负责人可以由教授专家、学科带头人担任,也可以由来自行业的具有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一线社工担任。
(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分类
建立教学团队后,需要根据所授课程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模块分类,为体验式模块设计任务方式。教学模块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课程学科历史和前沿发展教学模块。此模块是一门课程教学的开题篇,主要回答课程开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讲授此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意义、作用及其前沿发展趋势。如在家庭社会工作中,首先介绍该课程对应的职业为婚姻家庭咨询师,然后引出对应该课程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分析该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二是课程理论教学模块。此模块是一门课程的基础篇,主要体现支撑该课程实践部分的相关领域理论知识,讲授此模块的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以体验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专业理论和实务技术。此模块适合选择两位水平相当的专业教师合作教学,或在学生中选取助教,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方式形象地讲授理论知识。三是实务教学模块。此模块主要讲授课程理论基础支撑下的课程实践部分教学内容,此模块重视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更适合负责实践教学模块的教学。如在介绍家庭社会工作实务部分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调适、家庭危机处理等专题时,就适合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基层社工人员给学生进行引导和传授实务经验,同时为学生实地考察和实践提供有利条件。
(三)开展团队教学活动
“团队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体现团队的特征,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开课前进行集体备课,各教学模块负责人针对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并制作各模块的教学课件,并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二是集体设计和批阅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并讨论作业完成情况以明确授课重点、难点。三是定期交流教学心得、分享研究成果。四是集体参加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培训、考查和行业交流,尤其是可到兼职教师所在行业进行实践锻炼。
(四)遵循团队体验的原则
在团队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师生互相信任、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建立开放、信任的师生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是开展团队体验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团队体验式教学的设计基于真实案例情景,情景模拟的实施需要师生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教学师生团队都融入教学情景和角色中,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地体现出来。二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需要教师采取灵活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努力总结”,这意味着师生之间就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彼此形成一种默契。这两个原则互为基础,相辅相成,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团队教学的重要保证。
四、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以“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一)“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中的教师团队建设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的前续课程是家庭社会学,而家庭社会工作相比更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该课程教学中更适合运用团队教学的方式,根据团队教师不同的教学研究专长和专业背景,分解教学模块、任务和学时,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模块及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实行专业教师和行业教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共同制作课件,开发和收集教学案例资源,并修订教材。此外,在课程实务环节教学中,采取双讲师协作配合教学,能更真实、专业地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工作场景仿真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实务技能,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个人实务能力的提升。实践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团队教学还可以探讨行业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并及时将讨论、协调和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为调整课程标准、调整教学难度、加强专业与行业的合作提供依据。
(二)“家庭社会工作”体验模块中的学生团队建设
1.成立学生学习团队。“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学生学习团队建设中,首先分配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均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参与式和体验式学习,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由个人得分和团队得分组成,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并各占不同比例。在完成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学习目标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过程展示和结果汇报。其中在进行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过程中,各小组经过磨合,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课程实务技能,并能积累团队合作经验,为学习其他实务课程和开展实习实践工作体验奠定了基础。
2.“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学习形式。(1)课堂游戏。在团队教学尤其是注重体验的课程中,课堂游戏是一种比较普遍且实用性强的方式。比如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家庭治疗”模块中,会重点讲到家庭关系和沟通,如果只讲沟通理论会显得枯燥乏味,设计一些类似“我说你画”的沟通游戏,会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沟通的意义,领悟沟通的技巧。此外,在进行团队体验中,还能借助沟通游戏,折射出学习小组中的人际互动现状和个别心理发展状况,从而为促进班级团队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基于经验主义理论的一种通过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来获得丰富感受和认知的教学方式,能实现理论知识具体化和现实化。比如,在讲到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篇章的家庭关系调节专题时,由老师提前一周布置角色扮演任务,每个学习小组分别收集家庭治疗中家庭关系调节的案例,由小组成员担任案例中的不同角色,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体验、融入某情景和角色中,并引导其思考如何运用专业方法进行介入和治疗。再如,在讲授“萨提亚生存姿态之沟通模式”时,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介绍四种不良沟通方式,而是让学习小组根据各组成员生活中的真实沟通类型,共同体验四种姿态以及各自在应对不同姿态中的反应,然后交流不同姿态下的感受。 此外,在介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的“冰山理论”的时候,也可以分配学习小组成员分别演练“明星”“引导者”“督导”角色,运用“冰山理论”讲述一些“事件”,分享一些“感受”和“观点”,说出自己的“期待”和“渴望”。(3)见习实习。通过运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开发家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模拟职场进行家庭实务社会工作体验。每个学习小组按照调研、撰写服务方案、实施服务项目以及评估项目等环节,结合课程学习目标,最终形成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一份家庭社会工作实务项目报告。比如,结合家庭关系调适专题,分别到家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点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家庭治疗案例,模拟婚姻家庭辅导和家庭治疗场景,运用理论教学中掌握的治疗技巧,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进行专业治疗,并进行评估,撰写实习总结。
[参考文献]
[1](英)艾森克,基恩.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韩冬.《团体社会工作》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