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教学考试 >

2022年生物教学教案6篇(全文)

|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生物教学教案6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2年生物教学教案6篇(全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整理的6篇《生物教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说教材

《伴性遗传》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本节课讲述伴性遗传的现象和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节以及本章的其他两节《减数_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在第一章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探究基因在细胞中位置的脚步而设计的。本节又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在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为他们理解本节课基因和性染色体行为一致打下了基础。生活中学生知道遗传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因此适合带领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伴性遗传。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接近成熟,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分析思维,可以对伴性遗传的例子红绿色盲症遗传进行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发展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2)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小问题的习惯,形成探究生活中现象的意识。

(2)形成生物联系生活生产的观念,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伴性遗传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以红绿色盲的分析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所以难点为:分析红绿色盲遗传。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进行问题探究,因此我会准备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测自己的色觉。此时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检测和讨论中。之后教师引出:有一种色觉不正常的病症叫红绿色盲症,它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请大家说说什么是伴性遗传。在忙碌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教师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伴性遗传的学习。

2、新课展开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将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我会出示红绿色盲症家系图。提出问题串:①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③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④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能知道红绿色盲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此时我会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请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因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差异,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个过程我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图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表格总结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分析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会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他的结果,师生对他进行评价。用表格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养成对比总结的习惯。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在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遗传图解后,为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请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分析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总结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的特点是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为隔代遗传。

第二步是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由于已经带领学生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做了分析,他们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识基础,所以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经过讨论,我会请一位学生化身小老师上台讲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会注意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连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学习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学习生物科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用知识改变生活。所以生物学习要紧密的联系实践。这一部分我会给学生多举一些例子,如通过眼色区别子代果蝇的雌雄,通过芦花羽毛区别雏鸡的雌雄,通过分析家系图决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实的例子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这一部分学习的价值。

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 https://www..com/ 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会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基础题,并请有兴趣的同学把拓展题也做了。通过分层次习题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针对性辅导。

3、小结作业

在课程结尾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个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图,尝试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遗传病。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样的作业既能应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下面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在黑板上,做到整洁清晰、大方明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生物教学教案 篇二

一、背景和意义分析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知识的积累,体验实践经历,倡导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倡导自主及合作性学习。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开始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种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但这只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小部分,还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它们,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有必要专门学习一些有关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打下基础。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学名代表的含义。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与交流,师生讨论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与应激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能对周围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环境给予关怀,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定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例证确立“人类能改造自然”这一观点,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诱导学生确立应用统一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多角度例证生物学名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使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了解各地生物的俗名及生物分类的各种学说。

(2)准备各地生物图片并配上相应的俗名

2、学生准备

(1)联系前面学习的各种常见生物对本节课内容先作一些了解。

(2)课前调查当地常见生物的俗名,例可上网去查各地生物的俗名。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展示多媒体动画]:生物的俗名

学生观察并思考

(二)探究过程

(1)生物的命名

[阅读课文]:P114第一段

[思考]:生物的俗名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引导]: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异。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莴苣等

[问题]:你能说出它们的俗名吗?

[展示]:课前搜查的各种生物的俗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讨论]1、同种生物会有不同的俗名吗?

2、不同的生物会有相同的俗名吗?

[小结]生物的俗名是指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的名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不同的生物亦可能有相同的俗名。

(2)生物的学名

[过渡]:生物的俗名对于跨地区交流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介绍]:我国的《本草纲目》中就已开始对生物进行了分类,还有其它的学说对生物进行分类命名,但由于不太科学,都没有被广泛使用,直到林奈提出了双命名法。

[多媒体展示]:林奈及双命名法

[阅读]:P115第四段

[问题]1、什么是双命名法?

2、双命名法中物种的学名是由几部分组成?是怎么表示的?

3、双命名法使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先让学生自己比较,然后由学生推荐的代表进行表述

[比较并讨论回答] 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用学名,这是为什么?

[小结] 双名法: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一节 生物的命名

一、生物的俗名

1、俗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

2、同一种生物可能会有不同的俗名

3、不同的生物可能有相同的名称

二、生物的命名

1、双命名法

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2、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练习册相关典型题

2、课后继续搜集生物的俗名及生物的命名方面的材料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

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引入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做到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生物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

(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

(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

(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生物教学教案 篇四

【目标要求】

1、学习目标

⑴。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⑵。知道人体内血管的分布。

⑶。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预习导学】

1、血液循环系统由、和组成,主要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和尿素等废物。

2、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

3、人体有3种血管:、和。

4、识图:右图a、b、c分别是哪种血管?有脉搏现象的是哪一个?

5、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由于脂类物质过多的堆积在血管壁上引起的。

【问题探究】

1、感受血管跳动

⑴找一找:自己的脉搏

①对照图14-1,在自己身体上寻找血管跳动的部位。

②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它能跳动吗?

⑵测量脉搏

①同桌同学配合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

脉搏(次/min)测量1脉搏量2脉搏测量3平均值

你本人

你的同桌

②统计男、女生脉搏的次数,并结合小资料的内容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什么关系?

2、观察血管的类型

仔细观察三种血管图片(图14-3),并结合动画和书本内容,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⑴设计一个表格,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填入表中。

⑵总结出三种血管的概念和区分它们的方法?

⑶列举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目标检测】

1、在人体中,哪种血管最细最多()

a.动脉血管b.毛细血管c.静脉血管d.前三者都是

2、下列有关动脉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b.在体表的个别部位也能摸到动脉,如桡动脉

c.动脉血管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d.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动脉

3、医生给病人验血时,用针把手指戳破,挤出血来,再用吸管吸取。这种血来自于()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以上三种血管都可以

4、下列有关静脉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送回到心脏的血管b.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c.管壁薄,管腔大d.血细胞在管腔内单行通过

5、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是( )

a.管壁薄,血流最慢,分布广b.管壁厚,管腔细,分布广

c.管壁薄,血流速度快,分布浅d.管壁厚,管腔大,分布较深

6、某人创伤后出血,根据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判断受伤血管:

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受伤的血管

1血液少量渗出,不久即自行凝固

2血液喷射而出,颜色鲜红

3血液产断缓慢流出,血液暗红色

【课后训练】

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填写下表:

血管种类功能分布管壁管腔血流速度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质疑反思】

生物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重量相等的新鲜枝条(叶片多的枝条设为甲,叶片少的枝条设为乙)

实验用具:锥形瓶、托盘天平,中间有孔的活塞

实验步骤:

1、两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中装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装置如图所示

3、10分钟后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乙枝条所在的托盘向下倾斜,这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

实验结论: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生物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概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等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爱护植物的意识,从而培养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校园风气。

[教学重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爱护植物的意识,从而培养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校园风气。

[教学方法]

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各种图例现象,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从现象归纳出本质结论,并表达交流。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演示蒸腾作用的盆栽植物;3、染红的瓶装水;4、6号针筒和滴液管;5、接水盘。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利用“雨林谷”等图片引入植物体内的水分来源于土壤中。进而导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观察:多媒体展示水分运输演示实验。

思考:1.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三、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的概念

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概述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思考问题: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这对植物来说是一种浪费吗?

2.看图说话,归纳蒸腾作用的自身意义。

图1为何刚游完泳上岸的人会觉得冷?

图2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图3为何植物内的水是往高处流的?

四、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观察思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设问:

①不同环境(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中水之间是如何转换运动的?

②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③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有什么作用?

④为什么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2.(根据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谈谈自己的感受,懂得爱护植物,保护森林,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

家园。所以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还应该多节约用水等。

五、课堂小结:说说你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1.学习指导2.课外实践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农田灌溉方式及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运输结构 导管 (无机盐)

运输方向 由下往上↑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

2.意义

降温

拉力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生物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推荐访问:教案 生物 教学 生物教学教案6篇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热门排行

张祖庆创意教学心得体会

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课前谈话:1 你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举手。2 你喜欢怎样的动画片?3 你有没有想过

富有诗意和生命活力的教学

武汉市武昌区是全国新课改实验区之一。我们不敢说武昌区的课堂教学就是最好的,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是代表

一年级汉语拼音α、o、e教学三法

一年级汉语拼音α、o、e教学三法  平田小学曹文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

青少年学生的武术教学与训练问题探讨

摘要:在学校中,武术教学也是体育教学的一种,其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体质。然而,武术教学与其他课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的报告三篇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的报告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的报告一篇近年来,市城

音乐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要:音乐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创新音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重强调生活化。关键词:音乐

乡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发挥党校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搭建农村党员

2021年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13篇

夹杂多种声音,未经官方证实就经微信、微博等公文微信公众号途径广泛迅速传播,往往言之凿凿、先声夺人,使

2022年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 导语】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是个思考的过程,制定好工作计划以后,在心中基本上对某个项目已经

仁爱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5年七年级仁爱版英语上册教学工作总结舍得乡中心学校谢成基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