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工
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教学中我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一学期即将结束,特将本期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吟诵教学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时,我是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只有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3、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我觉得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所以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4、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5、做到了鼓励学生多收集各类古诗,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积累。
6、充分利用放学路队诵诗的时间,引导学生朗诵传统文化中的诗文。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 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颂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诵读内容:第一单元 17篇经典古诗词 第二单元 1篇绕口令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其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默念……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声、形、情、味、神。想方法多听多念。
2、多媒体网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声、光等刺激,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
3、活动学习法。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如集体演唱《小儿语》,配乐背诵,边诵经边跳皮筋等。
五、教学评价
1、每周评价:评价的时间是星期一早上。老师只要用一分钟,亲自考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一颗星。该生即指定为一周的诵读班长。每天由值周班长领诵。让他利用下课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让他利用下课时间,拿着书,补念约二十或三十遍即可,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颗星。
2、每学期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诵读优秀诗文(随机抽取两首)或片段。
3、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六、教学进度
18篇课文
每课用2课时
共计36课时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借助注释读懂选文,了解对韵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饷 高舂 青春
2、师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笠翁对韵》 搜集对联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对联简介: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生活场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对联常识:
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断句一致。二、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三、要内容相关。四、平仄相对。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3)把你搜集的对联和同学们交流。
4)朗读背诵《笠翁对韵》,这些句子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交流你写的对联,对写得好的同学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
5完成成长袋 涂星星
3)作业
预习《笠翁对韵》(节选二)
要求熟读。
教后反思: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借助注释读懂选文,了解对韵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场白
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吗?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河、汉:指天河
奇:单数 偶:双数
吹竹:吹奏竹管类乐器
弹丝:弹奏丝弦类乐器。
2、师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 1、分组读
1、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同桌拍手试着背一背,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笠翁对韵》 搜集对联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
把你搜集的对联展示给大家看,读给大家听,或贴到黑板上,教大家读。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表现好的同学。
一、朗读比赛。
二、背诵《笠翁对韵》,这些句子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交流你写的对联,对写得好的同学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
四、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白对(
)
天对(
)
雨对(
)
有对(
)
去对(
)
肥对(
) 五、成长袋
涂雨点,看谁的收获最多! 3)作业
预习《笠翁对韵》(节选二)
要求熟读。
教后反思:
3、小儿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译文读懂选文大意,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
从容、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作业:背诵《小儿语》
教后反思: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4《 名贤集》(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 (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5《 名贤集》(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
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
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6《增广贤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4《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译文读懂选文大意,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要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作业:
背诵《治家格言》 教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比赛。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诵读。
二、交流诵读心得。
三、检查背诵。 四、讨论
我们生活、学习所用的各种物品都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为此付出艰辛劳动的人们?
五、完成成长袋
教后反思:
涂星星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背诵学过的9篇古诗文,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本学期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
二、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诵读原创经典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设有经典驿站与艺术乐园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上学期已学过9篇文章,本学期将继续诵读8篇文章:《陶者》《题画》《池上》《关山月》《棉花》《小松》《神童诗》(一)》《神童诗》(二);
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学习《绕口令》。
教材选取的8篇古诗文和一篇绕口令都比较简短,琅琅上口,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
“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
“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六、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七、教法学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八、教学时间安排:
经典驿站每课一课时,艺术乐园《绕口令》一课时。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年级传统文化
教学计划
李
家 小 学 丁春荣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八日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下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传统教学工作总结(共4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共5篇)
上一篇:经典电影赏析教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