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与考试 王王在上
对联与考试
1931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有一道对联题:“孙行者”——不少学生交了白卷,而对“猪八戒”、“沙和尚”的大有人在,令人啼笑皆非。考生周祖谟对的是“胡适之”,受到出此题的陈寅恪的赞许,而同时参加考试的钱钟书对的却是“祖冲之”,被满分录取,这一对联也成为千古绝对!
近几年来,全国中考卷也频出对联试题。2004年,北大自主招生和特长生的选拔考试,让考生们头疼的“经典试题”是根据“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而作的一个上联,为“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可惜,最后没人想出个好对子。主要是这个对子太特别,不仅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得和时事相联系。
同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道对对联的题目,颇具新意,是近几年高考题型改革的成功范例。不妨把原题抄录如下: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积习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其中,“扫千年积习”,所给的参考答案是“树一代新风”,上下联皆停顿为“一四式”,且同为动宾短语,宾语部分又都是偏正结构。另一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参考答案为“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上下联均停顿为“四七式”,而且前四字都是两个主谓短语合成的并列短语,后面的七字句又都是主谓结构。
王王在上
19世纪末,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你们给我磕五个头。”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头晕眼花。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名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他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上一篇:“对联”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