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汇报十六篇

| 来源:网友投稿

芦岗乡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我乡自8月1日开过会后,迅速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劳动工作,班子会上听取了主抓副职和劳保所长的工作汇报,制定了相关措施.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

一、城镇零就业家庭帮扶情况。

我乡共有城镇人口845人,其中513名劳动力,充分就业369人,不充分就业121人,失业23人,23人分属14个家庭,属于零就业家庭,按照县2007年底前全县基本消除现在的“零就业家庭”的工作目标,我乡严格按照认定程序,对其采取对重帮扶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台帐,现已有9户零就业家庭摆脱就业困境,走上致富之路。

二、农村贫困劳动力帮扶情况。

我乡贫困劳动力有217户,1226人。其中352人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207人,失业168人。按照想统筹城乡就业领导小组在2007年底前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现有贫困家庭力有1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的工作目标。我们按照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采取多种帮扶办法。利用我乡缝纫行业的优势。积极培训就业,现已取的明显成效,已有98名贫困劳动力进入缝纫行业,开始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三、充分就业村建设情况。

根据县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目标,对照创建充分就业村的创建标

准,我们结合我乡实际就业现状,确定了尚寨村为充分就业村。

四、劳务输出工作情况。

我乡共有54750人,31043名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县对外劳务合作的广泛开展,外出务工创业人员越来越多。截止2007年8月底,我乡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9885人,其中省外务工10937人,这部分人不单在外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还为家乡的致富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积极利用劳务输出的契机,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与外出务工人员手牵手,心连心,引导其走上以富带富的阳光大道。以上工作的开展,得益与上级劳动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劳动保障管理人员少。我乡劳动保障事务所共有三名同志,对于一个有31043人的劳动力的大乡,工作起来有点吃力,有些工作往往是连明扯夜的干也干不完,

二、劳动保障力度小。人员少,造成力度小,有些统计工作难免出现漏报现象。

三、务工人员培训少。外出务工人员大都是泥腿子,拿起瓦刀就能垒墙,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能,而在家的缝纫工也大多是农村妇女,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这样将直接影响其从事行业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以后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对全乡的所有劳动力进行详实的统计,分类。

二、加大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进行专门培训,确保务工人员的技术能力,从而保证其整个行业的质量。

2007 芦岗乡劳动保障事物所 年8月29日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尊敬的***及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对***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位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按照“1234”战略(围绕科学发展这一条主线,突出******和农民收入翻番两个重点,加快推进**城市东拓承接区、**—**一体化发展中心区、******”“三区”建设进程,在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试先行、基层组织建设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力打造富裕、和谐、幸福新**。2012年,我乡被**省委指定为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试点乡,被**市委评为“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先进单位,计生、综治、稳定等工作受到了省、**市表彰。

下面,我就我乡统筹城乡发展及国际***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市东郊,是**市的“东大门”,距**市区仅5公里,全乡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6万亩,共辖14个行政村,17859口人,辖区内地势平坦、土肥水足。108国道、晋韩路、大运路横穿过境,区位交通优势明显。201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53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38元。

二、统筹城乡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发展

制定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工作中,我们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按照市委、政府提出的“1+4”城镇化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我乡对产业发展、建设布局、土地开发利用、项目引进建设等工作科学合理定位、统筹安排,并集中民意、集中民智,进一步在乡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三区”(**城市东拓承接区、**——**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建设目标。**城市东拓承接区就是要立足我市“一核四星”城乡化战略,围绕**东城新区建设,吃透城市总规,科学定位目标,有效统筹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承接行政区东移;
**-**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就是按照**市“建设市域次中心,推动**、**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利用我乡连接**、**的区位优势,在五个统筹上求突破,有效承载侯曲一体化建设;
******就是要紧抓**市协调**市、**县、**开发区三方共同规划建设******这个历史性机遇,用足用好用活有利政策,协调上级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启动、规划和建设工作,大力引进周边进出口企业。为切实推动“三区”建设,年初我们就进一步细化、量化年度目标,制定工作计划,确保以目标科学、战略务实,从而引领我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坚持项目带动,跨越发展

1、突出区位,扩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挖

- 2

商标注册,“山珍苑”、“绿巍”系列产品的开发,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3、实施阳光工程,推动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能力。通过“先培训、再就业”方式有序地向外输出劳力,就近集中就业3000余人,从而在减少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企业、合作社等资源,几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20余次,培训农民9000余人次。

(三)实施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我们突出“宜居环境、农区特色”为主题,按照“四化四改六个一”标准,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在09年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基础上,又初步完成了“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

1、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高灌维修改造、地埋管线建设等农业基础建设项目20余个,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大力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工程。截止目前,全乡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已有11个村完成了街巷硬化任务,硬化街道22120米,硬化巷道19770米,完成全年工作量的90%,年底将全面完成全乡街巷硬化工程。

3、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解困工程。实施了**、**、**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为实现全乡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化、卫生

- 4

2、新农保、新农合工作。已全面完成对全乡16-59岁和60岁以上人员的摸底、调查和登记工作,共登记16-59岁农民9788人,60岁以上老人2274人,总计12062人。16-59岁人员的参保费已足额收缴,共计95.53万元,完成率100%。新农合参合率历年稳定在98%以上。

(五)强化执政基础,推动党的建设

作为**省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试点乡镇,我们在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我乡实际的“四三”工作法,即建强“机关干部、农村干部、农村党员”三支队伍,搭好“交流互动、联系群众、便民服务”三个平台,创新“责任、考核、应急”三项机制,推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发展,进一步推进党委科学化运行水平。加快转变工作作风,严肃落实日常考勤制度和工作台账制度,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极大提高了机关干部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出台了《“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共解决群众浇地、吃水等实际问题80余件,全乡上下形成一种求真务实、埋头肯干的良好氛围。

三、关于***推进工作

******是集物流和加工于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国际区***的核心区,加快***建设,对于我们实现转型跨越、先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中,我们紧抓***建设带来的政策机遇、空间机遇、项目机遇和开放机遇,找切入点,找突破口,找新路径,推动******建设。

- 6

(一)思想认识问题。多数干部未能充分理解***建设规划目标和具体要求。有人把它等同于单一的项目建设,主动参与激情不浓,对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有的又存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二)要素制约问题。我乡建设用地紧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上级对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程序、方法、征地、房屋补偿机制等具体制度善不明确,加上农民建房未批先建、违规乱建的现象仍屡禁不止。这些突出矛盾给土地集约发展和农村社区化建设带来很多困难。

(三)社会保障问题。***规划区域几乎涵盖到我乡全境,从长远来看,涉及到得利益纷争、矛盾冲突将逐渐显现。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纠纷从根本上来说就要处理好项目建设和群众利益的关系,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近年来,虽然我乡农村社保工作加快推进,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保障范围和水平与城市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的问题。如:非失地农民参保政策问题,筹资比例、方式问题,失地农民就业医疗问题、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积极应对,有效解决,必将影响***建设速度和进度。

(四)配套措施待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涉及到农民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土地等具体化,操作性强的政策仍需细化;
二是针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供给不足。县乡两级

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明显偏小。三是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诸多不足,乡村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五)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劳务经济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支柱的情况下,如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形成良好的转移就业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各位领导:2012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决心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乡人民,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继续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国际***建设,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〇一二年九月

底庙镇第三季度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今年,我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实施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两大工程‛,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谐社会‚三项建设‛,努力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在工作中,我们的重点抓好了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制定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则,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打破城乡规划分割格局,尽快制定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规划和实施方案均要在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建设布局、土地利用等事项理性定位、科学安排,并进一步细化、量化全镇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及年度计划,确保以科学的方针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狠抓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城乡经济实力。在发展城乡经济中,要不断强化城乡三大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三大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

1、突出优势,利用资源,扩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挖掘各种本地资源,把人文环境、地理位置、产业优势等转化为无形的资本,吸引外来资金。从我镇来看,位置地处陕甘两省、彬县、旬邑、正宁三线交汇处,211国道、306省道穿境而过,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在产业上有大棚蔬菜、花椒、

大葱、烤烟、西甜瓜等特色产业,有以产场村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基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吸收外地企业,带动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培养农民创业、就业技能,组织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和人事劳动部门的作用,培养一批‚有激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利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发展和创新农村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能力,实行‚先培训、再就业‛方式有序地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就业压力,开辟新径增加农民收入。

3、狠抓农村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创新农村产业化经营形式,引导各种农产品协会和农村有经营头脑的人来经营农业。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尊重个人的投资权、创业权,降低创业门槛,实现人力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

三、实施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按照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要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2、大力实施村通村水泥公路建设项目。公路交通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要不断提升道路的技术等级,大力改善全镇交通条件,形成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3、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红层找水‛为起点,全面实施全镇12个行政村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群众的饮水安全,实现全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化、卫生化。使农村人口基本吃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放心水。

4、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卫生、计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农村卫生院改扩建、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民信息之家等一批和农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公益型项目,切实解决农村上学、就医困难和信息闭塞等突出问题。

5、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以省级卫生村和市级卫生村为带动点,在全镇逐步实施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一池四改‛(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厨、改厕)、‚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建设,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建设环境优美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型村庄。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和环境整治,完善乡村服务功能,搞好绿化保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健全城乡社保体系,加快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坚持制度统

一、标准有别、保障重点的原则,实现低标准起步、覆盖面宽的应保尽保目标,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使村民病有所医、弱有所助。

五、围绕强化执政的目的,统筹城乡党的建设。

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党委自身建设。认真实行党委中心组月学习、干部职工周学习和专题知识随时学的学习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三帮三联三增’主题实践活动‘五项工程’为主抓手‛的党建工作思路,坚持落实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确保形成和谐融洽、齐心向上的工作合力。二要构筑坚强战斗保垒。通过‚公推直选‛、‚万元年薪‛选拔及落实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岗位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提升致富带富能力;
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待遇提高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坚持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妇女、退伍军人、返乡毕业生中发展党员的原则,积极培养发展对象,切实改善农村党员老化、断档现象;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不断增强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
加快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完善办公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三要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升级晋档‛、‚党建示范点创建‛、‚争先创优‛等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全面推动城乡党建适应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总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长期任务,也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我们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底庙而努力奋斗。

汇 报 提 纲

一、贯彻落实全市城乡统筹会议精神情况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后,东安区围绕建设“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机遇,以“三个集中”为核心,力求做到“把握一个重点,推进六个统筹,实现一个目标”,即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建设一体化,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目标,实现全区城乡经济社会提速、提档、提效发展,为农业农村和城乡区域统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及“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统筹工作现状

东安区唯一乡镇——兴隆镇位于牡丹江南岸,是市党政办公中心和江南开发区所在地。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329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2个朝鲜族村,30个自然屯)、4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13086户(其中农业户6902户),总人口43827人(其中农业人口24056人),现有耕地79126亩。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村改居”加快城乡一体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兴隆镇由于江南新城区建设,横片六村(大湾、下乜河、江南、中乜河、乜河、兴隆)坐落在

1 江南新城区,现已纳入新城区总体规划,村民上楼居住率已达70%,2011年可实现全部拆迁,棚户区全部实现楼房化居住。其次,农村市场经济水平低,强化市场作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城乡之间市场还未能真正成为配臵城乡资源的主要手段,主要表现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进入市场分散化,缺乏竞争力和保护力,缺乏市场分析能力,无法有效调节农产品供求关系,导致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再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从可支配收入看,2009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3元)比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660元)少4457元,仅占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左右;
从社会事业发展看,农村的教育资源、卫生资源、文化资源、公共设施等方面均与城市差距悬殊;
从社会保障体系看,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仍滞后于城市。此外,由于城市化发展,农村土地减少、土地流转渠道不畅,导致剩余劳动力增加,与庞大剩余劳动力并存的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空间狭小,给城乡统筹带来巨大压力。

三、2011年工作安排

1、做好城市化试点,全力推进横片6个村的整体规划建设,按照“先易后难、先行先试、点上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进一步缩短农村城市化进程,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做好大湾新

2 村、下乜河村民动迁安居工程、江南民族风情小区的开工建设。

2、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产业大项目建设,提升统筹城乡发展实力,在大湾村选址开发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生态园”,完成“城市会客厅”和“绿色生态通道”的品牌规划,启动一期工程建设。

3、规划好园区建设,以201国道为轴线,做好土地资源整合,争取桥头、河西完成征地拆迁及平整场地工作,为开辟建设新的工业园区奠定基础。

4、抓好“中心小城镇”建设,推进同城化、城镇化和社区化,聘请专业机构,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完成兴隆镇整体规划,完成可研立项申报。

5、做好旅游开发,重点实施“一轴、两线、三区”空间架构布局建设。科学规划201国道至牡丹峰沿线“旅游轴心”,打造江南开发区——迎门山村旅游线和江南开发区——小团村旅游线,规划开发休闲渡假旅游乡镇。

6、因地制宜、多元并举,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更大幅度、更快速的跨越,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大团村、小团村、新兴屯、迎门山村为建设重点,细致谋划建设内容,通过高标准建设,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将这些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星级示范村,从而拉动兴隆镇整

3 体建设。

四、“十二五”工作打算

(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开展农村新居建设。 按照中央“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要求,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桥头、河西、民主屯为主,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民安居小区。具体做法是:在岭东、小桥头、河西三处重新选址,分3个建设点,将农民集中搬迁、改居上楼。同时重点做好沿街商服业建筑规划和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卫生院、学校、幼儿园、村民休闲广场、文化中心区、工业园区、道路景观、商贸中心区、农贸市场、农机具存放和维修区、农资销售区、家畜圈养区、给排水管网、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建设。一期建设成功后,全面启动胜利安居工程和工业小区建设,同时在做好其他完善工作。

(二)坚持科学定位,统筹发展。突破以大湾集团工业园区、乜河龙滨工业园区两大园区经济竞相发展的模式,合理规划园区的发展方向,以301国道为轴线,做好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利用桥头村、河西村新型农村安居小区开发建设后腾出的土地开辟建设新的工业园区——兴隆工业园区,利用胜利、大团、小团、跃进等村新型农村安居小区开发建设后腾出的建设用地辟建新的工业小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区,不断引进科技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企业入驻

4 园区,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同时,进一步健全园区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园区间产业错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园区经济多点开花。

(三)提升特色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活力。最大限度地贴近城市新需求,盯住市民的“菜篮子”,发展“绿色农业”,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种植面积。扶持农事龙头企业发展,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做大生猪、肉鸡等产业,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指导农户开发适销对路新品种,搞好产品包装促销,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格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效棚室艰涩,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品率,实现增产增收。同时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养殖业,做好农产品标识认证,发展壮大农事龙头企业,向特色、优质、高端农业要效益。抓好蔬菜基地、生猪基地、冷冻玉米基地建设,加快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化组织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效益,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

(四)建设适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旅游资源体系。抓住市场化开发牡丹峰森林公园契机,深入实施“百村万户山里人家乡村游示范店”工程,加快生态旅游步伐,重点实施“一轴、两线、三区”空间架构布局建设。“一轴”:就是201国道至牡丹峰森林自然保护区沿线,以牡丹峰、世外桃源、龙飞度假村、荣盛山庄一批代表特色的景色游、村屯游将其定位为“旅游轴心”,带动周边村屯按照一村一特色搞活三产,

5 拉动新的经济增长。“两线”:从江南开发区经201国道至迎门山村旅游线,从江南开发区经201国道、绥满公路至小团村旅游线;
“三区”:牡丹峰自然生态景观旅游区、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区、乡村休闲渡假旅游区。依托大湾村、牡丹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位臵、自然生态等优势,以大湾村和牡丹峰沿线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积极打造绿色生态走廊;
在大湾村选址开发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生态园”,将其打造成离牡丹江市区最近的,集休闲、健身、观光、采摘、旅游、商服为一体的“城市会客厅”。牡丹峰沿线大打特色农业牌,以生态农业、棚室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为牵动,逐步壮大特色农业规模,积极打通绿色生态走廊。

五、城乡统筹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指标短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全区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国家对非农用地指标控制十分严格,对农保地的比例控制很严,城镇对土地存量的开发整理不到位,随着产业集聚能力的增强,迫切需要扩大园区规模,但苦于土地指标无法落实,使得园区化进程放慢,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2、城乡规划体系和产业布局缺乏统筹。城、镇、村规模梯次结构不合理,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升级缓慢,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缺乏统筹。在现有城乡规划体

6 系中,不仅城乡规划没有有效统筹,而且农村专项规划也没有把乡镇乃至村级规划纳入到规划体系中,在产业布局上也还没有做到城乡有效统筹。

3、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是我区推进城市化尤其是农村的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其一兴隆镇本身财政收入总量少,不足以用来建设城镇的需要,而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土地征用以及失地农民的安臵问题都需要政府出资解决;
其二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区或乡镇级事权与财权不相称,造成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短缺造成了我区城市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滞后。

六、有关建议

1、在土地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市政府能否出让区域内的土地经营权收入,将其全部或部分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去。鼓励项目区积极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工作,促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落到实处。

2、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和资金(如农业开发、产业化、科技、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建设、大项目建设等)上,协调市直各部门重点对项目区建设予以倾斜。同时制定充分的优惠政策,通过市场化配臵资源,引进大型企业入驻经营,以市场投资撬动资金链,形成民营产业为主导的良好发展局面。

3、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建立专户,形成个人缴纳一部分、村集体补助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的机制,设立多层次的缴费标准,逐步形成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灵活转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其他优惠政策。在户籍、财税、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泥草房改造、廉租房建设等诸多方面给予失地农民各项优惠政策。

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情 况 通 报

第78期

2008年8月13日

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国家统筹城乡就业总体部署,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全力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不断推进了城乡就业体系一体化进程。

一是构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网络。建立了60个乡(镇)劳动保障所和497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为市区88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办公设备,培训了市区所有平台和四县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搭建了城乡一体、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县、乡镇、村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对全市农村人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登记、统计分析,实行了就业失业实名管理,建立了劳动用工信息档案。三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确定了

52家城乡就业培训定点机构,落实了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对转移就业的开展焊接、汽修、手工编织等培训,对本土就业的开展农机驾驶修理、种植、养殖、电工等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保证了培训效果。四是打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调整取消了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政策制度,解除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通过劳动监察执法手段要求用工单位与农村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实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维护了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五是为农民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把具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农民作为小额担保贷款对象,同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2-5万元的贷款待遇,目前已为创业农民发放贷款4500万元。

编辑:代开发印发:吴红敏 已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市委办,市政 办信息科,市纪检委,市纠风办,市直机关工委,各事业单位, 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新区组织人事劳动局,局各科 室及中心,各中、省直和市属企业劳资(人事)科(处)。

共印80份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 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大好机遇,科学发展,大胆探索,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一条主线”,大力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的“三大集中”,探索推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养老保险、农民身份换市民的“三个转变”,加快构建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互动、公共服务均衡、社会保障同质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从2002年到现在,建成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翻了近一番;
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80%;
产业结构已由建区初的“

二、

三、一”调整为现在的“

三、

二、一”。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8.6%。今年上半年,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9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7.0%;
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8.33亿元,同比增长36.5%;
第三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8.5%;
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增3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劳务性工资收入的拉动下,达到3825元,同比增长15.6%。金凤区已成为银川市发展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快的区域。

一、近年来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金凤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镇、村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金凤区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
提出了“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见效、到2012年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明确了五个突破,即坚持从重点地区突破,沿南北环城高速、六盘山路、贺兰山路、宝湖路、长城路实施农村向主城区推进,促进南北两翼互动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生态经济、爱伊河水系旅游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都市产业体系;
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
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
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制度瓶颈。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适应城镇发展需求,我们按照“三次产业大调整”和“农业产业细调整”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将建区初的“

二、

三、一”产业结构调整为“

三、

二、一”产业结构,将农业发展定位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设施蔬菜、适水产业和养殖业。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们把握城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促进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向我区转移,增强城市聚集力。发挥行政中心聚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人寿保险、工商银行等通讯、保险、金融公司总部在辖区落户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总部经济,以良好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宁夏发电集团、宝塔石化等70家企业总部落户辖区,随着金凤万达广场、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银川中央商务区B区的开工建设,新区商务中心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房地产开发量达到260万平方米,房价领跑全市,形成民生花园、蓝山名邸、长城花园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区,“住在金凤”战略品牌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保护湖泊湿地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业并重,大力培育“湖城休闲观光游”,“农家乐”、“渔家乐”蓬勃发展,“塞上湖城”中部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初步形成。三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二是稳定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我们实施了金凤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创业园115栋标准厂房建设。引进艾力特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等入园企业156家,建成投产114家。引导企业实施技扩改项目77项,培育塞北雪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4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立足实际发展都市农业,确立“南蓄菜、北适水”产业格局,培育锦旺蔬菜、丰登适水产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直接销往城市超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建成二代温棚16万间、养殖园区26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蔬菜、适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荷海隆水产、金穗农机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个,培育壮大宁夏翔达现代牧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逐步扩大农村劳务产业规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0%。

(三)以村土地流转、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为平台,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一体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办法,总结和推广“魏丰土地信用合作社”经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每个镇、涉农街道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流转程序,引导农村土地由分散流转向集中流转、由小面积流转向大规模流转、由村组内流转向跨村组跨区域流转,村民一改以往单家独户自行流转的模式,将自己承包经营的一部分或全部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或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转包。目前,我区共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3家,流转土地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种植、“适水”产业等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通过土地流转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走进流转大户、企业去打工,走出农村流入城市进入

二、三产业去务工,实现了农民出租土地、务工挣钱的双丰收,带动农户每年人均增收600元。抢抓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区”的机遇,组织力量编制了《金凤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规划》,计划用二年左右时间完成南北环城高速公路城市规划内8个行政村3579户宅基地拆旧换新,土地置换,使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实现农民到集中安置点和城镇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项目规划已得到自治区批复同意,今年先期完成植物园村、魏家桥村、盈南村、西湖村、西新村、新联村等6个村的旧庄点拆迁,启动盈南家园等三个安置区建设。目前,已对魏家桥村

4、

5、

6、7队,盈南

1、

3、5队进行了旧庄点拆迁,签订拆迁协议726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复耕110亩。

(四)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丰登集镇商业街续建工程,编制了良田集镇建设规划,建成良田镇畜牧交易市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人饮安全项目,经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1380万元,重点解决良田吊庄移民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计划实施投资690万元,解决8000人的饮水问题。实行农村公路养护承包制,切实加强乡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公路硬化通村比重100%,乡道好路率达98%,村道好路率达90%,阴雨通车历程率达100%。经多方协调,开通了南门至良田镇、南门至丰登镇的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农民进城没有公交车的问题。完成良田镇高桥村、丰登镇联丰村示范点农宅建设,保伏桥等8处康居安置区63万平米住宅建设全面实施,安置进城农民7006户。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方便农民生活需求。在魏家桥村建成全区首家“村落社区”,为农村社区建设积累了经验,通过企业包扶资助方式新建了8家“村落社区”,成为全国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示范县区之一。

(五)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自2009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首家“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五级联网”试点区以来,我区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 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形成了以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为主体,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及所辖镇(街道)、村(社区)五位一体,五级互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五级联网资源共享,城乡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大力开展城乡学校“牵手行动”计划,实施“城市+农村+特色”的“捆绑式”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选取10所办学水平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力争“帮扶一所、提高一所”;
实行师资倾斜政策,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东西部学校学习交流,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支教等长效机制,带动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同步发展。科技方面,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在辖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大力推广“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科技示范场,带动“适水产业”、设施农业和沙地蔬菜种植业发展。卫生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一体化。2010年我区应参合农民40600人,实际参合39364人,参合率达96.91%,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自治区首家启动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试点”, 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是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多方筹资170万元,启动良田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规范化中心卫生院。采取购买、新建、租赁的方式将在3年内全部解决村卫生服务站用房,镇卫生院对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财、物、药品以及医疗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镇带村级医疗。二是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展顺利。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实现城市带农村医疗。通过开展“小病到社区(卫生院),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卫生院)”的双向转诊,使农民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区、市级医疗专家的诊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及时兑现乡村医生工资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建立了村医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了“城市低保”,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由政府全额承担安置在老年公寓,分散供养的全部纳入低保,对考上大学的农村低保户按照区内区外给予不同补助;
累计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7096人,为全部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六)以“开放式”党建为抓手,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针对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组织生活封闭运行,党员教育模式单一,党建资源利用不高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双互动。以“开放式”党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建立了技术型、产业链型、创业型、趣缘型、教育型五种党小组模式,积极推行“组织生活联过、支部活动联搞、党员教育同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开展村居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了19个村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32个机关党支部与村居党支部, 410名机关党员与农村、社区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互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年多来,通过开放组织设置,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功能;
通过开放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互动、上下联动共建共促的基层党建工作局面。今年6月18日自治区“开放式”党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二、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主要是: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问题。从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试点探索工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建议区、市政府给予试点区特殊政策,探索诸如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及农房退出和补偿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

二是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建议区、市研究出台统一户籍,使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在劳动就业、住房、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待遇,消除他们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从农民变市民。

三是在项目资金方面给农业龙头企业更多支持。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建议区市在项目资金、技术改造方面,能向各试点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统筹城乡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结合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居住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金凤区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丰登镇农贸市场扩建及特色商贸餐饮城项目建设,推进良田小城镇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集镇聚集辐射能力。

二是以搭建信息平台为抓手,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各行政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在村级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辖区各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沟通流转渠道,协调流转价格,鉴定合同签订、督促合同兑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三是以全民创业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实现1万人就业的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多考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

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五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积极协调,逐步在辖区内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 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参照城镇养老保险标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明市着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转化“三农”、带动“三农”、服务“三农”,奋力拼博、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县城建设、小城镇开发提升及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改善了城乡面貌,增强了综合实力,城乡统筹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做法和成效

(一)广泛学习借鉴,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针对昆明区域差别大、县(市)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将14个县(市、区)划分为“领跑、助跑和跟跑”三大板块,明确提出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不断加快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广泛学习借鉴和不断实践完善,全市基本形成了“345” 的统筹发展思路。一是加速“三化”化“三农”的进程。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工业化化农业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城镇化化农村靠劳动力转移,市场化化农民靠土地流转。二是推进“四个集中”。推进- 1

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在全面做好城镇村落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滇池流域“四退三还一护”、水库移民、新型社区建设、迁村并点等工作,全市村落实现了适当撤并、适度集中,城镇村落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合理布局,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初具雏形,基本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形态。

(三)实施四化联动,不断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实施新型工业化、高端信息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四化”联动,大力推进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12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45.9亿元,增长25.1%,业实现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45.8:48.9,城镇化率率达67.05%,主城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二三版块城镇发展普遍提速,工业化、城镇化对全市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四创两争”,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系统推进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有机更新,彰显昆明“满城山色半城湖、一年春光四季花”的独特魅力,倾力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城市发展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得到很大提升。为做大县城建成区规模、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加快建设一批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不断增强吸引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在安宁市及

二、三板块共9个- 3

成“五小水利”工程5万件,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清水海引水工程实现向主城供水。投资环境继续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城乡统筹水平不断提高。

(五)坚持试点先行,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是有序推进农民进城集中居住。2010年底,在全市确定了19个全域城镇化建设试点先行先试,整体推进。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大部分试点顺利启动并开工建设,整体进展快速有序。全部试点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400亿元,预计盘活土地资源近3万亩,实现6万余户、近20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二是正式启动山地城镇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守住红线、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山地城镇建设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昆明实际,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开展低丘缓坡土地及未利用地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法制办调研组对昆明新机场、宜良工业片区“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我市规划并开始重点打造盘龙区山水新城、五华区西翥生态旅游试验区、西山区团结民族风情小镇、安宁市宁湖新城等一批新型山地城镇、特色城镇,向山地缓坡要资源、要空间、要发展,有效增加土地供给,缓解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供需矛盾,更好更快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路径。通过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园区)带动、县城规模扩张及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深入实施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规建、要素重新组合,扎实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四- 5

能齐全、环境有序、村庄优美、治安良好、产业发展、展现田园风光”的幸福乡村示范点,“幸福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七)高位统筹推进,大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统筹城乡农转城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市领导要求,一手抓统筹城乡转户,一手抓权益保障落实,农转城工作整体推进有力,进展有序。2012年至今,全市共完成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981449人,其中2012年转户69.5万人,今年转户28.5万人,分别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的232%和114%,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给我市的转户目标任务,农民进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先后制定出台《昆明市统筹城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系列配套文件》、《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农转城居民转户居民合法权益的通知》及《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系列配套文件》,对相关权益进行再细化和明晰,协调相关部门对政策文件中的权益保障进行再落实,确保原农村户口享受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农转城后继续保留,从而稳定人心,起好示范带动作用,确保转户居民身份平稳过渡,有序推进农转城居民市民化。据不完全统计,自农转城工作开展以来,全市转户居民年新增带动消费达13.13亿元、年增加产值31.25亿元,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集中分别达到34.6万亩、4.8万亩、9.2万亩;
全市共为54.8万转户群众办理了城镇养老保险、3.4万人办理了城镇低保,共提供就业岗位4.34万个、保障性住房1.9万套,统筹安排3.8- 7

善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城镇化科学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认真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的问题,既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城镇建设,也不能单纯地就农抓农,而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进一步优化城镇和村庄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真正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进步。加快实施县城和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 二板块突出发展城郊型县域经济,三板块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型县域经济。

(三)城乡一体化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理顺体制、健全机制,统配资源、科学管理,群众自愿、市场参与”,聚合各部门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分工不分家、分责不分力、分解不分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努力做到目标确定在哪里,力量就集中到哪里,措施就落实到哪里,取得了较好成效。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必须广泛组织社会参与力,深入宣传发动,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谋发展、团结一心促跨越的强大合力。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考虑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离发达地区的标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统筹城乡发展、- 910 -

乡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感谢各位领导对XXX的关心和支持,现将XXX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XXX基本情况

XXX位于XXXXXXXXX,全镇国土面积约605.04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8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壮等民族,总人口近4万人。2011年上半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5185.79万元,同比增长25%,财政收入达216.12万元,同比增长54.99%。银行存款余额1.105亿元,贷款总量9748万元,新增贷款6662万元。

二、XXX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

(一)抓规划,定方向。按照市委“建强三个中心镇、建实一批中心村、建美所有自然村”的要求,结合“城镇上山”土地政策,完善XXX集镇规划,启动XXX集镇二期工程建设及现代物流园区规划的准备工作,扩大集镇辐射功能,延伸公共服务领域。实施XX社区、XX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切实做好“花果村”建设工程,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山区半山区示范乡镇。

(二)抓产业,促发展。紧紧围绕“生态立镇、产业强镇、金融活镇、科教兴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建

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全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切实做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工作。完善六大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红土高原专业合作社等3个专业合作社已完成流转登记的土地共计1858.727亩422户。(其中XXX村委会流转出1181.227亩,XX村委会流转出463.7亩,XX村委会213.8亩。)正在办理流转手续的XX山片区五心合作社、盛世合作社等七个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近8000亩。林地流转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万亩烤烟、万亩辣椒、万亩特色经济林果、万亩核桃、万亩速生丰产林等5个万亩产业基本形成规模,万亩蔬菜、万亩蚕桑2个万亩稳步推进。东山李村、甜油桃村、核桃村、养猪村、肉牛村、洋鸭村、小米辣村、马铃薯村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加工厂、蔬菜冷库等一批龙头企业。

2010年全镇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38000亩,秋收作物播种播种面积76660亩。其中:种植烤烟18520亩,截止9月25日累计收购烟叶18044.3担,完成计划总量的37.2%,上等烟叶比例63%,中等烟叶比例39.5%,均价为18.2元/公斤。上半年累计生猪出栏313710头,肉牛出栏1880头,羊出栏4614只,出售和自宰家禽155243只,肉类总厂3160.93吨。

(三)抓建设,打基础。推进通村公路提质改造,加大农村客运中心站(点)利用率,逐步形成集镇、中心村互通的客运网,逐步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城乡水利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镇新修建水窖1866口,坝塘清淤、加固30座。2011年东山烟草基地单元项目又新增烟水工程196件,其中:水库1件,蓄水池141件,管网14件,提灌站4座,沟渠工程36件。雨那孔引水入库工程,使远近冲水库蓄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万方。羊子旧坝、迤马一坝两个小

(二)型水库已开工。完成土地整治项目区内7个新农村重点建设。推进300户农村居民抗震安居房加固工程。完成了马者哨、XXX、XX等7个村委会,近5000余户电网改造工程。

(四)抓保障,保民生。投资1500万元的中寨小学建设稳步推进。全镇幼儿园、小学、初中、入园入学率达市级指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至8月共发放救灾救济款3,260,204元,发放救济粮84吨,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26,455元,发放城市居民低保金179,843元,发放优抚金783,467元,发放优待金168,000元,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金167,100元,城市、农村医疗救助金164,3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余人,转移劳动力1719人,创收1443.9万元。市人民医院托管XXX卫生院和XXX卫生院,明显提升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镇参合率达102%,60岁以上居民均领取了55元/月的养老金,目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430人。

(五)抓生态,促环保。2011年山体绿化工程规划完成5500亩,现已完成绿化任务,确保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加快林下产业发展步伐,继续推进沼气工程建设,新增沼气200口,已完成70口主体工程。实施花果村工程,共种植琵琶树91388棵,杨梅

39785棵、柚子31022棵、橘子15511棵。

(六)抓项目,探索“两个试点”,推进“三个集中”。

一是开远市现代烟草农业东山基地单元建设项目。总投资1.07亿,项目涉及烟水、烟路、烟机、防雹点和烘烤收购一体化工场、专业化服务管理中心、工商合作管理中心等七大综合配套工程,共建设烟水工程196件、机耕路21条、烘烤收购一体化工场2个、卧式密集烤房196座、现代烟草农业综合服务管理中心1个。二是开远市XXX等2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3134万元,建设面积1.36万亩,共修建机耕道20条,全长33.96公里;
修建沟渠16条,全长19.58公里,项目新增耕地28.05公项,新增耕地率3%。除实施土地整理外,配套村庄综合整治1个,涉及农户94户、400余人。三是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我镇跃进社区和桃源村被列入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

两个试点:探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搬并后的小独山、化肥厂两个村子宅基地,复耕后面积50余亩。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可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纳入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一进行开发。开发所得土地出让金部分返还农户作为小独山、化肥厂村民搬迁安置补偿资金,其余部分作为XX新村村庄改造建设资金。推进农村社区化改革试点。XX新村建设所涉及的3个自然村,分属两个村委会,不便于村庄的管理。为理顺管理体制,对3个村子的行政区划进行适当调整,今年8月组建XX社区居民委员会,实现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分开,提升农村管理水平。并建立健全社区相

4关制度 。

(七)抓机制,增活力。按照“抓班子、带队伍、建阵地、抓载体、强保障”的工作理念,探索和完善邀请各界人士代表列席镇党代会、人代会、党委会议制度,推进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报告等制度。建立“大督查”机制,实施工作倒逼制,建立决策评价机制,建立社会维稳季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打造323线村党总支、党支部党建示范点工程。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发挥“说事室”功能,规范村级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加强对村级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
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推进农村依法治理。推进综治维稳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重点人员管控教育、综治维稳信息资源共享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城乡一体、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探索农村警务工程,完善农村群防群治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权责关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站所改革,健全完善XXX、xxx2个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镇财政基础薄弱,统筹城乡发展自身投入能力有限;
二是建设用地紧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三是

受人才和市场制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难度。

四、下一步的打算

1、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发展条件。

切实抓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全镇基础设施,增强农业抵御灾害能力。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的后续工作,管好、用好,确保功能作用的发挥。抓好示范村建设,力争把跃进村打造成中华苗族示范村、把丫口新寨打造成中国中西部山区半山区示范村。

2、继续进一步抓好产业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按镇产业发展思路,科学推进产业优化布局,着力抓好七个万亩产业建设升级改造和提质发展工程。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进一步加大其他村委会特色农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小镇。积极推进畜牧业“123”工程,引导规模化养殖,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重点养殖村和养殖大户。

3、着力进一步抓好社会事业建设,加快统筹发展。着力实施和推进一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实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以集镇建设和开发为重点,推进村庄建设规划、乡村旅游规划、集镇二期建设规划、农业物流区发展规划等规划,并争取早日实施。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型、观光旅游型、生态休闲农业型的中心村和自然村。

4、进一步加大综合改革的力度,增强发展动力。结合实际,6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土地流转、社区化改革等各项工作,大胆探索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探索和实践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确保改革取得新成效。

7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关键,积极实施农业五大主导产业提升、万亩杂果经济林建设、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大工程”,推进项目向园区、土地向规模经营、农民向城镇和社区“三个集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农村消费、农民素质“五个提升”,深化政府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五项改革”,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一、以组织为保障,夯实责任。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迅速传达学习《意见》及会议精神,成立以县委书记黄启平任第一组长,县长任杰任组长,县委各常委任副组长的乾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和平兼任办公室主任。全县集中安排20天时间,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牵头,成立九个调研组,结合各自职能深入实际,充分调研,提出我县具体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由办公室综合汇总各方面的意见,经相关会议讨论审定后,出台了《中共乾县县委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安排。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由城建局牵头,国土、农业、果业、畜牧、林业、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扶贫、农发和中小企业局等部门配合,聘请市设计院有关专家,集中一月时间,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已于9月27日经召开讨论会完成了《乾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2030)》。《规划》统筹安排了县城、中心集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防灾减灾、环保环卫、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建设,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作了规划,形成了县城、集镇、农村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框架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全域覆盖。规划预测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县域人口规模分别为:
61.3万人、63.7万人、68.0万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5%、41%、52%。

三、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实施“三大工程”。一是粮食生产。我们积极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00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96.5万亩,总产43.43万吨。今年夏粮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24.07万吨,较上年增长3%,零

八、零九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一直位居全市第一。二是果业。今年,我们重点整合750万元现代果业、1100万元农田水利渠系改造、3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1000万元杨凌生猪实训基地和200多万元农村沼气等五大项目,认真实施成龄园间伐改形示范;
中幼园规范树型示范;
新建园早中熟品种示范;
渠井配套节水滴灌示范;
生态养殖、沼液沼渣应用示范;
病虫“灯、板、带”物理防治示范;
保健果品富硒苹果示范;
果园生草配套优质纸袋示范等八大示范工程,全力建设的209线20公里10万亩现代果业绿色长廊已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果园面积46万亩,较上年增加3万亩,果品产量40万吨。今年预计果品总产将达到50万吨,平均亩产1100公斤,高出全省平均亩产200公斤。今年我县建立果业协会组织151个,建立大型果库9座,果品贮存能力达到2万吨,海圣果汁等企业的果品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进一步夯实了我县获得全国苹果20强县第10位的基础。三是畜牧业。通过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良种繁育和养殖小区建设,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进了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重点依托广升牧业和杨凌生猪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初步形成10万头生猪养殖、9万吨浓缩饲料、1.5万吨肉品加工基地。全县大家畜存栏7.8万头,生猪存栏30万头,羊存栏4.6万只,笼养鸡存栏48万只。全县共建生猪养殖场79个,奶牛养殖小区31个,上半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四是蔬菜生产。建成了大杨、灵源、阳洪万亩露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临平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灵源300亩的设施阳光蔬菜基地正在建设,近期即可投入生产。2009年全县蔬菜总面积2.8万亩,总产9.2万吨,今年上半年蔬菜总面积2.85万亩,总产5.8万吨,产值8000万元;
预计全年总产值1.5亿元。五是烤烟生产。以落实面积,调整布局为重点,狠抓了集约化育苗、现代烟草农业试点、烟草标准化生产、烟叶基地设施建设等项工作。2009年烤烟面积5000亩,收购烤烟1.5万担,烟农总收入859万元。六是生态经济杂果林建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绿色家园建设、天然林保护等项目,促进了全县生态经济林的发展。2009年,全县己建成核桃、红枣、柿子等杂果经济林面积2.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000亩,建设绿色家园23个,绿化乡村主干道路180公里。今年上半年,新增经济杂果林1.2万亩。七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内抓培训、外建基地、扶持创业、做好维权、强化服务,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常年在外务工11.5万人次,就地转移3.5万人次,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5万人次。

四、以设施建设为基础,推进“三个集中”。一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按照“旧村改造、移民新村、城镇开发”三种模式,今年,共建设示范新村20个,硬化村内街道63公里,建设沼气池1830口,实施卫生改厕1750座,拆除门前厕所3169个,清理垃圾5358方,栽植绿化树木17万棵 ,绿化街道32公里,建设花坛1320个,安装路灯630盏,建成人饮工程11处,解决了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16个村配套建成了两委会阵地、村卫生室、农资超市,12个村建成文化健身广场,10个村的文化广场配套了健身器材,6个村完成了农家书屋建设。涌现出了以大墙乡赵里村为代表的旧村的大村改造典型,以阳峪镇阳峪村为代表的移民新村典型,漠西乡吴村是集移民搬迁、旧村改造、山地坡改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旱腰带区经济杂果林建设五位一体的示范村典型。二是小城镇建设。临平镇和阳洪镇是省上确定的重点镇、“关中百镇”示范镇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镇。按照重点镇建设规划,我们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实施了行政服务设施建设、街道改造、电力电信改造、绿化亮化等程建设,在临平镇形成了以209线和南北大街十字为中心 “三横五纵一环”的城镇街区新格局。在阳洪镇,形成了“五纵三横”的街区新格局。阳洪镇对派出所、国土所、电管站、信用社、水管站、学校、医院等派出单位和镇政府进行了改造建设,乡镇服务中心被《咸阳日报》报道为全市第一家开放式乡镇政府。全县共修建镇区道路14.8公里,通村道路122公里,埋设供水管道143公里,修筑排水管渠6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37盏。三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靖庄路和朝阳北路油面铺设、绿化、给排水、天然气等工程。投资2200万元,完成长1290米,规划红线宽60米的新城大街东延道路工程。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高速引线两侧各25米的绿化景观长廊和靖庄路的绿化工程。储备土地1250亩。四是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水保工程的实施,全县新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3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新修基本口粮田1.1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

五、以统筹民生为根本,促进“五个提升”。一是教育事业。为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2542名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87.8万元。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建设工程,首批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2491万元,规划总建筑面积22061平方米,所有工程现已全部竣工;
二批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11623万元,规划总建筑面积109155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即将全面竣工;
全县享受“蛋奶工程”的学生人数为77433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的85%,各级政府承担的资金已全部划拨到位。二是卫生事业。2010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482033 人,(其中民政救助 590人,计生救助0—18周岁独生子女5759 人),参合率为93.1%。全年共筹集参合基金为7230.49万元。总投资7187万元,完成卫生项目建设共计27个,总建筑面积55975平方米。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286个,占规划建设的112%。2009年人均21.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省级已到位892万元,县财政落实500万元。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经启动实施9项。

六、以农民进城落户为先导,配套“五项改革”。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我们成立了乾县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出台了《关于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实施意见》。由人劳局牵头,财政、国土、公安、建设、农业、教育、地税等部门配合,抽调人员,全县集中一月时间,对进城农村居民进行调查摸底,分片包村指导乡镇开展工作。全县现有农民人数484286人,已在城镇工作生活农民及随带人数950人,有意愿进城落户及随带人数3698人,有意愿进城居住及随带人数3443人。我县可接纳落户人数4020人,可接纳居住人数8230人,可接纳子女教育人数6520人,可吸纳就业人数4150人,建有保障性住房230000平方米。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中共麟游县委 麟游县人民政府 (2010年8月 30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施“六大突破”推进“五县”建设的思路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三化”进程为抓手,坚持城乡统筹,突出特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提速和农民收入持续增收。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9亿元,同比增长12 %;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85万元,同比增长39.5 %;农民期内现金收入达到1087元,同比增长20.5%。

一、着眼全局,高起点谋划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一是安排部署。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委常委会先后4次研究讨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6月12日,组织召开了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着眼于推动县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抽调人力组成四个调研课题组,深入全县10个乡镇,对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

1

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几上几下,反复讨论修改,制定出台了《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二是组建机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33个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麟游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给县委农工部(县统筹办)调剂增加了3名行政编制,设专职副主任1名,一般工作人员2名,并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给县统筹办预算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工作经费5万元,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以奖代补资金50万元,做到了人员、经费、职责、任务四落实。三是加强宣传。我们充分利用麟游宣传和各种媒体,开展专题讲座和广泛宣传动员工作,深化全县干部群众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提高了工作水平,为了更多的汲取经验,我们还组织农口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赴外地学习取经,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既学到了外地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又充分看到了我们的不足,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为我们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四是试点示范。坚持把试点示范作为推进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根据各乡镇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确定九成宫、招贤两个镇作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乡镇。各乡镇也立足自身实际,分别确定了2-3个村进行试点,试点工作由包乡镇县级领导联点包抓。

2

九成宫镇凭借地处县城所在地的优势,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依据县城总体规划,突出抓好以九成宫为中心,以良舍、澄铭窑为副中心的小城镇集群建设,进一步拓展城镇区域布局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同时,把蔬菜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全镇新建大中蔬菜棚113座,种植大路菜3600亩,仅蔡家河村的蔬菜基地近期就销售菜花等大路菜35万公斤,实现收入140万元,依托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雅各布尔羊肉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招贤镇抢抓“关中百镇”建设机遇,加快实施镇区街道排污管网、供电、通讯、供水以及道路硬化等工程,并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户一个致富项目的思路和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加快发展畜牧、干杂果、劳务等产业。上半年,全镇新组建产业协会10个,新建核桃园5460亩,种植烤烟3500亩,新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4户,实现畜牧产值1740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3310人,实现劳务收入682.73万元,推动了试点工作的有序实施。

二、突出重点,全力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一)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水平不断提升。以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为抓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烟、果、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深入实施“畜牧产业提升、烤烟生产增效、核桃产业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劳务经济引领”五

3

大工程,上半年,全县新发展“闫怀杰万元户营”模式户81户,累计达到1508户,上半年,新发展双千只养羊村13个,5000只养羊村4个,全县布尔羊饲养量达到17万只,羊只存栏10.18万只;
新发展10头以上养牛户34户,累计10头以上养牛户达到233户,发展百头肉牛育肥场2个,50头以上养牛户9户,全县秦川牛饲养量达到7.8万头,秦川牛存栏5.92万头;
新发展百头以上养猪大户4户,生猪饲养量达到2.4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1.41亿元。烤烟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比上年增加1600多亩。挤身全省12个核桃经济林示范县建设,今春一季新建优质核桃园4.3万亩,全县干杂果建园面积累计达到14.4万亩。新建中小蔬菜拱棚100座,改建蔬菜大棚29座,全县共种植各类蔬菜2.8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55万亩。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00多人,转移总量达到22450人(次),占任务1.73万人的129%,其中劳务输出14581人,就近转移869人,实现劳务总收入80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59万元,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水平的不断提出升。

(二)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臵,集中精力,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上半年,实施的5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05亿元,占投资计划的59.8%。列入全市“率先发展八大工程”计划的29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4

17.51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的54.5%,已有四万亩核桃建园、基本农田整理等5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郭家河和崔木井田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0.1亿元和18.9亿元,占计划任务的66%和79%。围绕麟北煤田开发、农业主导产业、旅游资源开发等,主动出击,宣传推介,实现合同引资18.8亿元,到位资金5.78亿元,分别占全年计划的117.5%和72.25%。

(三)城镇建设加力提速,人居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抓住省上支持关中百镇和重点镇建设的有利时机,依托麟北煤田开发,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招贤、崔木为两翼的“一城两翼”城镇带。加快实施县城“东扩、南移、西延”战略,投资5.25亿元的县城官坪新区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全面展开,入区的九成宫中学、中医医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网改造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启动实施了县城区及周边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等十大工程,对慈善寺、碑亭、音乐喷泉广场、青莲山公园、西海苑等景点、公共场所及县城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6条主街道等一批市政工程进行绿化美化,对相关公共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西海苑及碑亭景区建设、城区河道治理和橡皮坝建设等工程全面加速,背街小巷治理成效明显,人居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以举办“两会一赛”为契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引导、社会

5

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突出欧体书法、礼佛观光、休闲避暑、自然风光四大特色,大力实施生态扮靓、文化挖掘和景区开发三大工程,整合县境内景点、文化、特产、住宿、娱乐等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隋唐文化、生态避暑旅游热点县。成功举办了九成宫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研讨会、全国第二届丁芒诗词艺术研讨会暨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与中国国家画院 、书法研究院等知名单位合作,组织开展了“走进九成宫、拜谒醴泉铭”等系列活动,全国及省市30多家新闻媒体对我县“两会一赛”活动全程进行报道,打响了文化旅游品牌,大大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高度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做好关乎民生民利的各项工作。上半年,民生八大工程完成项目投资5384.73万元,占计划投资的52.3%。共建成廉租房4130平方米,城区天然气建设项目已完成管网铺设任务,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以及县政府机构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为群众报销医药费447万元;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群众参保率达到92%,为8100多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49万元;
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一举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无缝隙全覆盖。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工作,“一控制两下降”目标顺利实

6

现,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三、夯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紧紧围绕各级各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管理,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一是夯实工作责任。把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及时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和工作标准,纳入了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全县的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强化督查考核,建立“三个一”的督查检查工作制度,每月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对各乡镇、各部门重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
对工作不到位、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的予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同时,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总结当前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务和措施,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鞭策后进。二是强化任务落实。建立领导联点、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城乡结对帮扶工作制度,扎实推进项目到村、晋星创建、举措到户、争先进位、升级晋档等活动,组织全县100个包村工作组,深入乡镇村,指导乡村组三级及全县近25000户农村家庭分析发展现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细化发展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抓工作落实的整体合力。

总之,我们在加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做了大量

7

工作,农民收入较上年同期有了大幅增加,县域实力得以加力提速。但工作中仍然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解决。一是我县立地条件差,小气候特征明显,暴雨、冰雹、严寒、大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威胁农业安全。加之,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少、规模小、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二是我县底子薄,财政收入低, 村级债务负担较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整体推进的难度仍然较大。

后几个月,我们将以这次汇报会精神为动力,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方法,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做好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强城镇、兴旅游、惠民生、保稳定、促改革八项重点工作,确保全面乃至超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坚持“长抓林果中抓畜,当年见效抓烤烟,刀下见菜抓劳务”的思路,分类施策,举措到户,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力度不减弱。二是在煤田开发和项目建设上下功夫。继续加强协调配合,全力服务煤田开发,确保郭家河和崔木两个井田开发早日达产达效。落实项目建设包抓责任,实行倒计时工作制,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确保完成28.52亿元投资任务。三是在文化旅游产业上下功夫。把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九成宫文化研究会系列活动常

8

态化,充分利用节会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麟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打响“离宫之冠、楷书之乡”的文化旅游品牌,引领文化旅游产业突破性发展。四是在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不折不扣地完成年初向全县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五是在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管理方法,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在农村产权改革、农民变市民、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等关键环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全面分析我县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精心编制好“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力打造科学发展的示范县,统筹发展的先行县,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奋进的新麟游。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现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认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理清统筹城乡发展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中央和省、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摆上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工作重中

之重的位置,既是落实上级精神的客观要求,也是源于对市情的深刻把握,更是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区域持久竞争的战略思考。

全市统筹城乡发展会议召开后,我区迅速召开区四大班子会和各级班子会,认真传达会议精神,进一步在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认真谋划主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以整合城乡资源、协调城乡利益关系、推进城乡建设与管理一体化为着眼点,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目标,从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新民居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力促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在全市率先完成城镇化。在这一思路引领下,全区各级各部门站位全局,分工合作,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抓重点,求突破,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城镇空间拓展与产业聚集并重,努力把加快城镇化与农民现阶段的利益诉求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一是先制定规划,后分步实施。按照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和整合城乡资源为着眼点,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积极推进城乡要素的对接,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充分考虑未来几年内城乡发展趋势,细致深入的开展相关调研,结合全区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系统的吸纳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要求,用以科学指导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打破行政区域和城乡界限,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秉赋、产业基础、环境特点,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要求,规划了中心商住区、临港物流园区、圆明山旅游度假区、大北部工业区、海阳古镇休闲区和西部商务区六大功能区。在城镇空间布局上,围绕城市区周边,布局2-3个小城镇,取消中心村,使人口集中到城区及周边,为产业发展留出更多的空间。

二是先拉开框架,后配套设施。我们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公司,以高于现有城市区的标准规划设计,加快构建连接城区、覆盖城乡的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近2-3年内,我们要打通六大片区连接路,今年开工的有民族路北延伸、北港大街东西延伸、华山路等三条路,同时,促进水电气讯及环保设施向外延伸。不仅注重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而且注重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配套建设。中心商住区内按照现代城区标准改造提升。重点推进XXX商业区、XXX历史街区、西部四村改造、XXX改造、火车站片区改造等旧城区改造工程,提升形象,完善功能,特别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承载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是先建设园区,后发展城区。我们按照园区、城区、景区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先聚集产业、再聚集人气。园区不仅是项目建设的平台,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度,加大新民居建设的力度,加大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实现项目落园区、农民进社区。XXXX区重点推进义务小商品城、兴龙物流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南四村改造进度;
XXX旅游度假区重点是“修路、栽树、招商、挖湖”,加快推进XXX苑十村新民居联建工程;
XXXX区重点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加快推进XX庄等八个村的新民居建设工程和市场、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启动国际风情园建设。在三个园区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尽快完善XXXX区的服务功能,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其他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保障惠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环境更优美,使人民的生活更富裕、更幸福。不仅能使农民住进社区,更要充分的就业;
不仅物质生活丰富,更要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和更多的精神享受;
还要使用困难群体的生活有良好的保障。在新民居的拆建过程中,将充分保障群众的既得利益,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保持稳定。在新民居建设中,要不断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努力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城乡统筹工作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加速推进。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会召开后,我区迅速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政委和总指挥的统筹城乡发展指挥部,印发了《XX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XX区新民居建设工作方案》、《推进新民居建设

加快城市化进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部门、单位,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管理。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强化统筹理念和系统思维,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具体配套政策,提出具体的贯彻实施办法,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不断增加资金

投入,采取多方位、多渠道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破解资金短缺难题。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有关政策和推进措施,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协调推进的良好氛围。强化督导考核,严明奖惩,对照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表,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安宁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汇报

安宁区总面积82.33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辖8个街道,26个城市社区,33个涉农社区。现有各级党组织481个,党员6307名。近年来,该区立足全省全面城市化示范区和全市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中央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要求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市委‚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目标,确定了‚35313‛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把基层党建纳入统筹城乡发展总格局。以优化组织设置为纽带,以整合资源配置为重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确定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一导向、六统筹‛工作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率先科学跨越发展。

在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上,安宁区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城乡联建为关键,确定了突出‚全域统筹基层党建‛这一导向和推动基层组织设置、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建设、资源集约利用、主题活动载体等‚六大统筹‛的‚一导向、六统筹‛工作模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党建保障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统筹基层组织设置,建立城乡共建的保证体系。着眼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模式,把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由区委委任为街道党工委委员或街道选聘为社区党组织委员,建立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兼职委员制‛,积极创建‚功能型‛党组织,探索建立了18个‚社区+企业‛等‚联建型‛党组织。

——统筹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核心体系。建立城市街道和涉农街道班子成员调整交流机制,先后调整交流12名城市街道班子成员到涉农街道任职,选派32名年轻优秀干部进入街道班子,选派4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担任涉农社区副书记或主任助理,实现了城乡各领域领导班子的优势互补。

——统筹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城乡联动的支撑体系。采取‚社区党校+电化网络(远教站点)+实践基地‛的模式,大力开展惠民政策、实用技能等的教育培训活动57场次、5600多人次。建立全区统

一、动态、资源共享的党员信息库和管理台账,将全区481个党组织和6307名党员全部纳入管理网络。在8个街道59个社区建立党员服务站(点),一大批居民群众民生事务得到有效解决。

——统筹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城乡衔接的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城乡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和规程,建立健全十大类55项管理制度。——统筹资源集约利用,建立城乡共享的基础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施了城乡统筹发展‚3—622‛人才培训工程,建立1个区级、1个高校和8个街道城市转型发展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及文化骨干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先后举培训班5期1300多人。着力打造为民服务新平台,投资26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集远景规划展示、三维视频演示、城市管理综合调度、‚民情通‛呼叫和区级政务大厅等‚五位一体‛的区三维数字信息管理中心,为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亲情化服务。

——统筹主题活动载体,建立城乡互惠的创新体系。以‚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为主题,精心设计和大力开展了‚培育双强达标社区、小康达标户‛‚三走进、三服务‛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探索实施了‚125便民快车道‛惠民工程,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拓宽了弱势群体服务领域。

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通过城乡基层党建‚一导向、六统筹‛工作的大胆实践,实现了安宁城乡经济社会快速融合,使安宁率先迈上了转型跨越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近年来,安宁分阶段完成了33个行政村撤村建居和2.7万农民身份置换;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增速排名位居全市前列;
累计引进项目231项,建成107项,完成投资199.57亿元;
累计投入128.8亿元,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城中村‚有形改造‛工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08元增加到142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75元增加到9049元,使全区经济社会实现飞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城乡科学规划一体化。结合兰州市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同步规划、科学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重点区域的控详规划和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以提升品位、塑造个性、拓展空间、完善功能为重点,突出时代特色、城市特色,打造了一批以滨河路绿化生态文化园为代表的精品工程,以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形象做美为目标,不断增强吸引力和

竞争力,建立健全了完备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实现了城乡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和‚生态宜区‛工程,加快形成了高新技术、商贸物流、总部经济、特色旅游‚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推进了以‚五圈‛、‚八园‛(培黎时尚购物商圈、孔家崖精品核心商圈、费家营综合便民商圈、桃海小商品商圈、刘家堡绿色休闲商圈,汽车物流园、钢材物流园、图书物流园、五金机电物流园、农资产品物流园、建材家居物流园、医药物流园、货运仓储物流园)建设为重点的产业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实施仁寿山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形成了‚西北小江南、五星农家乐‛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打造了‚安宁一日游‛旅游品牌,推动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大力实施‚项目立区‛工程,不断完善重点项目指挥部运行模式,着力破解项目建设瓶颈,高起点谋划引进了一批投资额大的战略投资项目、成长性好的集群配套项目和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项目,我区也荣获国家级‚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和‚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先进县区‛。截至目前,市列和区属75个重大建设项目中,总投资85.58亿元,已开工、复工46个。实现城乡基本建设一体化。按照‚以交通圈拓展城市圈‛的思路,投资28.6亿元,开工建设了亚行贷款城市交通项目和区列规划道路37条,提升改造了社区街巷31条,形成了‚六横八纵‛的主干路网骨架,完善了供气、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按照‚集中规划、连片开发、高标准建设的‛

原则,共规划了6个安置点、9个地块,总占地面积166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314万平方米,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彰显特色,生态宜人的安置住宅小区;
高质量完成省市下达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60.5万平方米,建成15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900余万元。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实施‚民生安区‛工程,统筹发展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健全完善了‚五位一体‛的‚463救助帮扶体系‛,以被征地农民和城镇困难就业员为重点,加大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264人(次),输转城乡劳动力5万多人(次),截至去年底,全区90%以上的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深入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安排1.7亿元专项资金为6614名被征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
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行医疗救助资金即用即补的‚一站式‛即时结算模式,加快推进新城区综合医院建设进程;
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依托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和现代都市观光业,在全区努力实现了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困有所助、急有所救、贫有所济、难有所解、需有所帮和弱有所扶,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把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基工程,采取统筹城乡共建、完善民主监督、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城乡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

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和建设‚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应用系统,组建了公共应急处置分队、便民惠民服务分队、社会治安管理分队及志愿者服务分队等为主体的专业化民情服务队伍,为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城市管理综合指挥调度搭建了新的平台,实现了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无缝隙、无盲区。

实现城乡社会文明一体化。按照‚彰显历史之韵、传承文化之魂、营造山水之秀、展示现代之气、培育文明之风‛的总体要求,广泛开展了‚进街道、入社区,进企业、入校园‛理论宣讲、‚市民文化大讲堂‛、‚迎接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涉农社区居民群众‚洗脚离田‛和‚洗脑进城‛行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建设‚潜质安宁、实力安宁、精品安宁、生态安宁、和谐安宁‛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安宁‛工程,深度挖掘辖区的黄河文化、桃乡文化、福寿文化、民俗文化等,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不断强化品牌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

文章标题: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

统筹城乡就业新年朗诵词

甲:爆竹更岁送走喜讯,

乙:金猪闹春迎舞新歌;

甲:春回大地**山水风光好,乙:日暖神州劳动就业展新貌。甲:我们送走了金色的十月,送走了亚运会上夺目的光彩,送走了统筹城乡就业的丰硕成果。乙:我们迎来了2007年

的新春佳节,劳动就业工作更加满园春色、繁花似锦。甲:过去的一年,我们劳动就业部门求真务实抓就业,统筹城乡谋发展。乙:我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基层、为百姓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努力不懈做好事。合:我们“三个代表”勤实践,扎实工作争先进,劳动就业如春天,事业繁荣谱新篇。甲:2006年,我们坚持“炼就公仆心、服务老百姓”,自始至终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乙:促进就业不松懈,统筹城乡严对待,富民强区多作为,谋求发展快步迈。甲:2006年,我们坚持为民办实事,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全覆盖。乙:这就标志着我们为广大的城乡居民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更加优质。合:人力市场建起来,个个乡镇有“平台”,全面实现“镇镇通”,为民办事便捷快。甲: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强势推进了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发展。乙:过去的一年,我们为各类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6000多个,举办城乡就业专场招聘会21场。甲: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400多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000多人。乙:净增就业人数3800多人,帮扶弱势群体再就业300多名。甲:上一年,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城、乡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乙: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达6500多人次,城镇劳动者培训达3000多人次。合:2006年,我们振奋精神快出击,城乡就业尽全力,立足本职求实干,大展宏图创佳绩。甲:一元复始,春意盎然。乙:劳动就业,阳光明媚。甲:春色满神州新区崛起,乙:紫气贯中华劳动就业腾飞。甲:2006年,我们**的劳动就业工作象春天的花朵,秋天的硕果,可喜可贺!乙: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2007年,我们要再接再厉,标新立异,努力将劳动就业工作搞得更好。甲:喜鹊闹春万事吉祥;
乙:金猪贺岁举国呈祥。甲:春崔**百花争艳,乙:劳动就业前程似锦。甲:春风吹拂**山河大地,乙:春意披开劳动就业美景。甲:扬鞭崔马奔征程,壮志凌云迎新春。乙: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扬长避短谋发展,开拓进取换新颜。甲:我们要提高“政治、文化、业务”三个素质,树立“目标、动作、收获”三个意识;
乙:我们要倡导“三种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敢于拼搏的精神,务求实效乐于奉献的精神。合:我们的决心是:推进就业斗志豪,统筹城乡服务好,完成任务不动摇,奋力拼搏攀新高!

《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

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民工状况

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中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但目前农民工就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
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
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等等。

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当前可以从统筹城乡就业入手。通过统筹城乡就业,解决农民工就业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也以此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

通过统筹城乡就业来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城乡就业的主体是政府,但政府不能包办城乡就业,不光是去给找不到工作的农民介绍岗位,而是要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具体。说来,涉及政府,“统筹”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统筹城乡就业规划与宏观政策,让农民工也能和城镇职工一样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与服务,让农民工也能和城镇职工一样享有公共就业服务;
此外还要统筹政府在城乡就业方面的职能和责任。

具体的政策方面,当前急需解决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非农产业需求问题。这属于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范畴。政府应通过实行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以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还应同时通过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提升。

其次是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问题。政府应下大力气清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使劳动力的配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效应。政府还应加强监管和执法,使劳动力转移后的劳动保障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从而解决“转移得出”和“留得住”的问题。

此外还要解决供求连接问题。这方面关键是要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减少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错位,强化工资杠杆机制的作用,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畅通无阻。这项工作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各部门、各方面协同合作,共同推进。

统筹转移就业 打造富民产业

武威市就业服务局(劳务办)

地处石羊河流域核心区域的武威市,是甘肃省的农业大市和河西走廊第一人口大市。全市总人口194.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6.16万人,城镇人口58.08万人;
总劳动力120.18万人,城乡富余劳动力37.47万人。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立足农业人口富余、工业经济薄弱和“三产”吸纳能力有限的就业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劳务大省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把加快劳务输转步伐,推动劳务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作为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富民强市进程的重大战略措施,不断强化政策支持,着力推动转移培训,大力开拓劳务基地,努力改进服务手段,在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靠实工作责任、优化服务环境上狠下功夫,基本建成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十五”期间,累计输出城乡劳动力10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1.56亿元,使全市劳务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致力民生之本 振兴输转大计

——坚持政府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做好劳务工作,发展劳务经济,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动员和依靠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向前推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发展抓项目的精神抓劳务输转,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要求,把劳务工作摆上全市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最大的民生项目和一把手工程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深入实际调研劳务,外出考察必谈劳务,亲自撰文宣传劳务,相关会议强调劳务,在全市营造出了人人关心劳务、个个支持劳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县区均成立了劳务输转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就业工作和农民工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抓总、劳务牵头、部门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特别是结合乡镇职能转变,市上明确提出了“在乡镇抓项目就是抓劳务”的目标定位,使乡镇党委、政府明确了职责,转移了重心,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工作,促进了乡镇劳务的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拉动,大兴劳务产业。在坚持政府主导发展

劳务经济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劳务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研究出台了扶持劳务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培育和壮大了一批经营灵活、运作规范、遵纪守法的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市场紧密,信息渠道广泛,组织灵活高效的有组织输转优势,使市场配置劳务要素的活力得以竞相迸发。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集成的中坚力量,连起了千家万户与全国就业市场的沟通桥梁,壮大了劳务经济规模,提高了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延伸了劳务产业链条,促进了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拓宽了市场化发展劳务经济的路子。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引导和支持劳务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同时,狠抓市场监管,定期开展治理整顿,严厉查处和打击黑中介,维护了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的健康成长。

——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就业。针对我市劳务工作职能与就业服务职能分立的弊端,市委、市政府在组织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劳务管理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进行了全面整合。通过整合,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理顺了体制,增强了合力,实现了城乡就业的统筹管理,消除了统筹发展城乡就业的体制性障碍。目前,除天祝县外,我市市本级及三县区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职能、机构整合工作均已顺利完成,基本构建起了全市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新格局,我市就业服务管理事业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基础服务体系建

设全面加强,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初步实现了机构、人员、场地和经费、制度、工作的“六到位”。目前,全市已建立就业工作服务机构123个,其中市级1个,县区4个,乡镇(街道)118个,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433名,基本形成了三级联动的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严格目标考核,完善落实机制。按照落实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22345”工程目标任务的要求,我市把劳务工作全面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市委办公室专门出台了考核办法,进一步靠实了工作责任,健全了奖惩激励机制。市县区政府逐级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将目标任务签订到村,落实到人,狠抓落实,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凉州区建立起了完备的劳务工作督查、考核、奖罚、通报制度。古浪县提高了劳务工作在政府责任书中的考核分值比重,并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任务好的乡镇和部门给予奖励,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做好劳务工作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坚持规划先行,谋求科学发展。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用规划来引领、指导和推动劳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劳务工作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去部署,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全市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和全国就业市场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市劳务发展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并将劳务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

规划。根据规划,市县区将目标任务分年度细化落实,稳步推进,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查,定期有通报,年末有考核,保证了劳务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目标落实。为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劳务工作的薄弱环节,先后出台了《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和《中共武威市委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劳务健康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使劳务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逐步建立起了促进劳务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资源资金,力求最大效益。针对涉及劳务工作的扶持资金量小且管理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优势的实际,市县区政府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组织优势,走出了整合申报项目、对口争取资金、资金捆绑使用的新路子,将分散在农口、扶贫、财政、建设、工会、妇联等各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起来统筹使用,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金,减少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如市妇联申报组织实施的中英大龄女童就业培训项目,就采取了由市妇联负责落实培训资金,市劳动

就业培训中心承担具体培训任务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方式,既充分利用了中心的培训资源,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又利用项目资金改善了培训中心的办学条件,实现了三方的互利共赢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坚持市场导向,做大转移培训。我市各级劳务部门紧紧立足输出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知识型、技能型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市场应对能力较差的劣势,努力克服“重输出、轻培训,为输出而输出”的短视行为,牢牢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培训这个重点,按照“先培后输,输培并举”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两不误”,把劳务输转和就业培训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作为促进劳务输转的重要措施,把注重劳动力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适应市场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根本目标,按照“适度扩大规模、重在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加大培训资金、资源投入、整合力度,加快建设“双师型”职教队伍,采取政府资助、企业订单、部门协作等方式,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稳步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全市现有大中专职业教育院校26所,每年可输送各类技能专才3000人左右;
建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4所,年输送各类技术人员约20000人次。

针对输出人员普遍存在的吃苦精神欠缺,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愿受厂方纪律约束,个人本位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

题,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把培训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培训重点之一,着重加强适应性训练,使培训人员和职教培训机构的市场应对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积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在继续做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全省率先开办了技工学校,实现了由过去单一的短期培训向以规范的学制教育为主的转型。争取国债资金56万元,对原有的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
争取省厅划拨电动缝纫机30台和价值17.5万元的多媒体电教系统一套,提升了培训手段,优化了培训环境。中心还努力创新培训方式,前移培训阵地,开办乡村流动课堂,送培训到农家院落,送服务于生产生活,传技能于农民群众。借助于这些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群众真切地感受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对他们转变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调动了他们参加技能培训进而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恪守人本宗旨,优化服务体系。全市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业务能力建设,把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的提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日常业务培训,规范服务标准,严格流程控制,努力提高办公的自动化应用程度,基本形成了流程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的管理体系,做到了

用高素质促进高效能,用高效能促进快发展,职业介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县区公共职介机构已真正成为县域劳务输出的主渠道。同时,为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巩固和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各县区职介机构还注重加强劳动力市场预测和人力资源储备,积极拓展劳务派遣业务。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均等化的就业服务。顺应当前铁路系统劳务派遣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巩固扩大新疆铁路系统这一老牌基地,在哈密、库尔勒等地申请设立劳务派遣分支机构,积极参加乌铁系统劳务派遣机构准入招标,成为我省唯一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的就业服务机构。

——他乡据点筑巢,遍引孔雀纷飞。“十五”以来,我市持续加大劳务基地开拓力度。各县区劳务部门把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作为拓展劳务输出领域、提高输出质量的关键环节,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县区劳务部门负责同志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各类经济展会,积极与用工量大、信誉度好的省区市和用工单位加强联系,增进沟通,在巩固已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市场,努力开辟中高端劳务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劳务基地753个,其中百人以上劳务基地55个,设立劳务联络处26个,派驻市外办事机构6个,武威劳务已遍及全国28个省区市,输往市域外的劳动力已占到总输出量的75.2%。

坚持锐意创新 做强劳务产业

伴随“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用水需求迅速扩大,由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流域生态严重失衡,人多水少的矛盾日渐尖锐,节水、压田迫在眉睫,加快实施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治理举措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妥善解决好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显化和开发劳动力这一市场要素体系中“活的要素”的功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已成为全市各级组织加快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增加群众收入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武威劳务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2006年,全市完成劳务输转43.1万人次,同比增长39.48%;
其中,有组织输出15.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3%。全市实现劳务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37.9%;
务工人员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225元,占到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51元的31.4%。2007年,各县区劳务部门紧紧抓住石羊河流域关井压田工作全面铺开后富余劳动力增长的的时机,不断改进转移就业综合服务水平,全市劳务输转步伐进一步加快,已进入我

市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上半年,全市完成劳务输转37.36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占全年任务的84.9%;
其中组织输出13.8万人次,同比增长 13.1%;
实现劳务收入13.08亿元,同比增长31.99%。劳务输转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和农民增加直接收入的主渠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贯穿全市发展的主线,在全面总结“十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劳务工作摆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管理主导,服务为本”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快了劳务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为推动全市劳务工作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力求以质取胜,推动品牌就业。随着劳务工作实践的日渐深入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全市各级劳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力商品意识,对输转质量的控制提升和劳务品牌的培育打造日益重视,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挥本地输出比较优势,推行差异性输出,加大了对品牌的挖掘、筛选和培育力度,努力打造县域劳务主打品牌。借助多种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加强品牌包装,维护品牌声誉,着手申请注册商标,积极引导品牌联动,借助品牌的良好声誉和经营之道带动区域、行业劳务输出质量的提高,实

现由一般输出到特色输出的重大转变,推动一地一品,一技一品格局的发展和形成。

——构建信息平台,促进供求互通。做好劳务工作,基础在基层,关键在平台。做好以户单位的劳动力资源库建设,摸清工作底数,既十分必要也很紧迫。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劳务部门十分重视这一基础性工作,对适龄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实践经历、技能水平和求职意向等情况逐户逐人实地登记,建立台账,适时更新,动态管理,为做好工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基本达到了“组有表,村设帐,乡建库”的目标。

县域基层劳动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按照“小步快走”的思路,以方便群众为准则,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成功开通市级就业服务网站、实现市县(区)两级劳务信息联网的基础上,着手启动了劳动力信息网络向农村基层的延伸服务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劳务信息的收集、发布成本,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逐步实现了劳务信息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使广大群众就地就近就可得到优质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实现全市就业信息市县乡(街道)三级联网创造了有利条件。

——鼓励返乡创业,推动就地转移。通过转移就业,广大输出人员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技能,学到了管理经验,还积累了部分创业资金,可以说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一批输出人员利用积累的资金和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

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通过外出务工成为企业家的已达500多人,创办成规模的企业240多户,吸纳数万劳动力实现就业,成为扩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又一重要途径,劳务输出-积累资金-返乡创业-就地转移的劳务产业链条日渐成型。

——围绕增收核心,优化输出结构。发展劳务经济,根本的目的在于增加群众直接现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推动生产发展。基于此,近两年来,我市劳务部门通过内强输转能力,外联高端市场,积极抢占中高端劳务市场的制高点,在提高输出人员的知识型、技能型含量上狠下功夫,逐步扭转了输出结构失衡的局面,优化了输出结构,进而增强了组织输出的吸引力,组织输转比例逐年攀升,有力促进了全市劳务输出的跨越式发展,直接推动了劳务收入的大幅增长。

尽管我市城乡就业工作特别是转移就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实际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推动我市城乡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重庆成为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最大试验田

“突出一流抓重点,突出优质抓亮点,突出创新抓难点,突出服务抓结合点”重庆质监系统在统筹城乡建设工作这个重大机遇与挑战中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重庆代表团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并为新阶段重庆改革发展“定向导航”。此后,围绕总书记的讲话,重庆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场讨论,明确了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6月7日,随着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正式下发,重庆和成都成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也是我国首次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成为了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块试验田。

重庆作为一个二元结构极为突出、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相当显著的西部直辖市,在新时期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实现加快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机遇,同时新时期新阶段的改革试验也有着更为广泛和更加特殊的内涵和要求,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客观分析和认识重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设计发展思路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各种书籍、媒体评论、相关文件的学习,我对统筹城乡建设工作的现实基础、主要问题、机遇和挑战有了以下认识:

现实基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在深化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所进行的前期探索,为统筹城乡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主要问题: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能力较弱。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政策性因素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制度创新的能力不强,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

三大机遇:
加快发展需要改革,为重庆开展改革试验提供了内在需求。中央关心支持改革,为重庆开展改革试验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各界投身改革,为重庆开展改革试验打下了群众基础。

三大挑战:特殊市情使改革试验面临巨大挑战。新的发展阶段使改革的难度增大。以省级行政区开展改革试验风险更大、任务更为艰巨。

通过认真学习,反复解读与思考,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的更多的亮点;
也更加感觉到我们质监工作者责任重大的同时在整个城乡统筹工作中大有作为。

推进全市农业经营企业化。我市农业产业优势不突出、产品档次较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从表面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过关、竞争力不强,但从深层次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企业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个体不大、群体不壮,不能有效地组织商品生产。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企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是培植更多更强的农业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打造加工型龙头企业群。制定和落实财政贷款贴息、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资本下乡,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大力实施“双十计划”,将一批发展基础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对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带动力。二是加快推进种养大户向农业企业转变。通过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加快培育种养殖大户,并对种养大户给予政策扶持,使之逐步由种养殖大户转变成为种养业企业。三是组建或引进培育一批大宗农产品的营销公司或配送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和配送公司。力争到2012年,培育区县级龙头企业400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0家、超10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1亿元企业100家,带动农户350万户,对农民收入贡献人均在800元以上。

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推进农业标准化。重点围绕粮油、蔬菜、水果、肉类等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加强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12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由目前的8%提高到40%。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率达90%,“三品”及名牌农产品总量占40%。建成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3个市级质量安全检测中心、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区域分中心、35个县级检测站和200个基地市场检测点。二是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在重庆市江北盘溪果蔬批发市场开展蔬菜准入监测试点,建立果蔬批发市场准入制度,确保蔬菜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逐步建立基地与市场产销挂钩制度和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探索建立全市农产品安全质量市场准入和依法监管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农资市场准入制度。目前,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假冒伪劣时常发生,农资产品单

一、科技含量低,其主要原因是农资实行生产审批制,导致农资生产主体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形成产品和价格垄断。其解决的办法是变农资生产准入制为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允许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农资生产领域,通过企业竞争,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农资产品科技含量,减少有害物质残留,降低农资产品价格。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企业追究赔偿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生产的监管。改变农资生产的补贴办法,将补给农资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直接补贴给农民。四是促进农产品流通,打造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积极推行“农改超”和“农进超”,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建立和规范完善农产品运输、检疫“绿色通道”,为农产品快捷运输提供有效保障。

更加扎实地扶优扶强,推出了更多更好的名牌。一是做好了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的申报工作。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国家局申报了56个产品,其中17个产品进入评价目录,创造了我市历史行申报目录数量最好成绩。二是做好了重庆名牌(知名)产品申报推荐工作。共有253家企业304个产品申报重庆名牌(知名)产品,企业数比2006年增加了67家,增加36%,表明我市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加强了名牌培育工作。启动了“百家企业创名牌、千家企业铸品牌”工程,选择确定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积极开展了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工作,先后到10家中国名牌和86家重庆名牌申报企业进行工作帮扶,采取“听”、“看”、“查”的方法,重点对企业的申报资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生产现场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使企业从单纯为“评名牌”、“要名牌”转变到通过创名牌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完成了重庆名牌(知名)产品评价评审工作。开展了更加真实有效的申报产品实物质量和服务质量跟踪评议,共发放评议卡47800份(平均每个产品发卡157份,比2006年增加22份),收回40576份,回收率达到84.89%,比2006年提高10.35个百分点;
14人专家组严格按照《重庆名牌产品评审细则》,科学、公正、公平地进行了评审打分;
经过公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综合评审,确定了162个重庆名牌产品推荐名单,比去年多58个。五是完善了名牌发展机制。修订、完善了《重庆名牌评选管理办法》,科学制定了《重庆市2007—2010年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指导性规划》,着力争取了市政府尽早出台《关于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重庆的决定》。

2007年6月,重庆市正式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起为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探索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城乡统筹之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全国改革布局、把改革开放向内陆和纵深推进的光荣使命。

前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通过在2007年7月12日重庆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实验区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对整个建设工作作了部署和指示。汪书记的讲话通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重庆新阶段的重大使命、城乡统筹的成败在改革、重庆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改革试验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用共享改革成果调动全社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改革的领导这六个方面阐述了整个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我们在整个建设工作中该做些什么。而王市长的讲话则通过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重庆新阶段发展重大的历史性机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八项工作、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大胆探索这四点对整个工作具体该怎么做作出了指示。汪书记和王市长都肯定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重庆新阶段发展重大的历史性机遇。

乡镇就业创业扶贫工作汇报材料(共19篇)

企业筹建工作汇报(共8篇)

乡镇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共14篇)

城乡医保工作汇报(共11篇)

残疾人就业情况调研工作汇报(共16篇)

推荐访问:统筹 城乡 工作汇报 就业 十六篇

热门排行

县纪委创建六型机关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汇报

XX县纪委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的“六型机关”为载体,全面加强纪检

有关农村“两委”换届工作汇报 村两委班子履职尽责情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农村“两委”换届工作汇报村两委班子履职尽责情况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对于农村

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汇报材料5篇

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汇报材料5篇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汇报材料篇1近年来,xx市生态环境局xx区分局坚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探索建立“

【某广播电视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汇报】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报告 党务意识形态情况汇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某广播电视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汇报】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报告[标签:X

扶贫机动式巡察纪委工作汇报

龙岩市委机动式交叉巡察三组巡察公告(2019)根据市委统一部署,4月23日起,龙岩市委机动式交叉巡察

能力作风建设年个人汇报3篇

能力作风建设年个人汇报3篇能力作风建设年个人汇报篇1近期,我随公司本部支部赴绍兴清廉馆参观学习,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和洗礼,切实感受到了“清白泉”清廉文化,使我

乡镇党委书记党建督查汇报材料

尊敬的简副书记、李部长及督查组各位领导:下午好!您们带着县委对我乡党建工作的关心、厚爱、鞭策和鼓励,

金融办工作汇报

金融办工作汇报2011年,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旗金融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旗经

信访维稳工作汇报(精选)

信访维稳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经贸委系统有“3多&rdquo

疫苗接种工作汇报4篇

疫苗接种工作汇报4篇疫苗接种工作汇报篇1接种新冠疫苗,是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防止感染、阻断新冠疫情传播的最方便、最有效手段。自全面启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