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读后感
《包拯铁面无私》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中的《包拯铁面无私》一文让我深有启发。
包拯是北宋时的一个地方官员,他清廉自守,判案更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奉公守法,连亲戚犯了法也秉公处理,照打板子。因此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他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警醒世人。
我想现在的社会,呼唤更多这样的“包公”。我们的官员应该勤政爱民,为民办实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能违法乱纪,知法犯法。尤其是我们的公安警察、检察官、和法官,更不能贪污受贿,徇私枉法。这样的反面例子很多。例如:广西河池中级法院刑庭庭长韦哲文,共接受206名服刑犯人送上数额不等的钱后,为其违法办理减刑、假释或保外就医,涉及犯罪金额达300万元。他数罪并罚,总和刑期12年。这极大损害了我们国家公检法的公信力和威慑力,大大影响了社会正能量的示范作用。这些官员真是害群之马啊!让我好失望。
英国作家培根曾说过:“一次错误的判决有甚于十次犯罪。”司法腐败,是对当今社会危害最大的腐败。因为它危害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公平正义的信念和追求。如果我以后做官,或者做警察法官,我一定要像黑包公那样秉公
执法,绝不徇私枉法,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炭”。
清正廉明
包拯
如今记载反映包拯初进官场的事迹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长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书。有贼把别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状,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牛主人私杀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包拯断喝道:“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贼被识破,惊服!一件小案子,从中看出包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至今几乎所有的包公戏都与他善断奇案、沉冤昭雪有关,而事实上,历史并没有记载包拯断案的事迹,他的政绩也非在断案上。
三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一把手”。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不久,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在官场崭露头角,包拯确实发出了不少声音,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比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等等。其间,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与对方使馆“二把手”舌战并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这其中,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义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事实上,作为官场新秀,当时包拯只是上了一个并不为人关注的批评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无下文。此时,离他入主开封府尚有12年。[9]
不畏王权
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质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腐败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这可把保守派给打懵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他不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此后,包拯的人生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
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
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
他弹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如同当今提的“庸官”、“不在状态”等概念。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飞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事实上,皇帝只是缓兵之计,仅过了几个月又把这些要职委给“国丈”了。其实,君臣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包拯却非要让皇帝下不了台,继续弹劾,一弹再弹,最终把仁宗给弄烦了,不再动张尧佐的职务。后来张贵妃又香消玉殒,这场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锯战总算平息了。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点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
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包拯一生弹人,他自己有没有被弹过?当然也有。包拯刚弹掉张方平、宋祁两任三司使,结果自己又取而代之,这是朝风大忌,欧阳修就批评包拯“蹊田夺牛”,但他同时也为包拯开脱,说他“素少学问”,即太不懂人情世故。包拯不得不回家避风头,不过没过多久,老包又像没事儿人一样回来继续履职。
注重实干
在入主开封府之前,包拯因对官场失望导致情绪低落,而“七求外任、出京四年”。包拯曾于公元1056年来金陵担任过4个月的江宁府尹,接着奉调入京任开封府尹。[10]1056年,58岁的老包终于成为开封府尹。按理说,包拯后世之名应是从开封府名扬天下的,事实上,他只在这个职位上坐了一年有余。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
不过,以包拯的个性,不在开封府干出点名堂不会善罢甘休。他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在当时,平民告状都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几个月后,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原来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水上公园”。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水榭全部“毁去”以泄水势,“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老包这一举动可谓石破惊天,威名大震,京师老百姓都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当然,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包拯肯定也查办过一些案子,也许其中不乏为民平冤的,也采取过一些措施维护首都治安,一度赢得美名。他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他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
然而,包拯主要政绩并不在开封府任期,更不在英明断案上,他是一个实干家。不到两年,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他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
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属于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然而,63岁的包拯已经是风烛残年。宋仁宗时代相对和平,所以这个职务也许是皇帝对老包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种荣誉的回报。又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欧阳修曾说,包拯一辈子“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他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同时他不苟言笑、太过较真、不会处世、人缘不好。然而,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11] 包公断案
包拯
关于包拯断案的故事,后人演绎的成分较多,《宋史》记载的只有这么一件: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春,这年包拯三十九岁,赴京听调,进京前写了一首明志诗。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就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铭。到京后不去拜权贵,立志廉洁奉公,正身立朝,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清官。包拯接诏命,便立即天长县上任。刚到任,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的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这虽是一个小案,但影响农耕生产,包拯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报复性案件,思虑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买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您杀的牛,案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他只杀牛卖肉。果然包拯的神算,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警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以败露,十分惊恐,又怕刑杖之苦,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断的第一个案件。
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实上,除了“牛舌案”,史书再无包拯断案的其他记载,他的政绩也并不在断案上。
包拯(公元999- 1062)字希仁,死后谥号为“孝肃”。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出任天长知县(今属安徽滁州天长市)、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等地。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后调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63岁病逝,谥孝肃。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戏剧、小说、影视剧等,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1
包拯,一位影响了千年的,在百姓心目中是断案如神,秉公办理,不畏权贵的大宋清官,更有人将之神话成冥间的“阎罗王”。除此之外,如《宋史·包拯传》中评价包拯是“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四大名著《水浒传》在开回中将包拯进行神话,并称作是“文曲星”化身;
明末著名小说集《龙图公案》将包拯断案进行明细化,将之推崇至与忠义之神关羽并列的“公义之神”。
历史上的包拯,也是和小说,电视剧中的那样神吗?诸如“包待制”、“包龙图”、“包青天”、“黑脸包公”、“包孝肃公”等等称号又是怎么来的?而据野史小说,电视剧等都包拯从小被抛弃等传说,又是真的还是假的,又经过什么背景来演化呢?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包家村(今安徽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4月11日),包拯出生于一官宦家庭。祖父是受赠“太子少傅”的包士通,祖母是追封为“冯翊郡太夫人”的宣太夫人。父亲是进士出生,官至工部虞部司员外郎的包令仪。母亲是追封为“口阳郡太夫人”的张太夫人。他自小就熟读诸子百家,且时常与父一起探讨学术。包拯自娶了娇妻,中了进士后,便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然而包拯见父母老了,便推辞了。朝廷又给包拯“监和州税”的官职。这时,包拯的父母大概是想念儿子,于是,不让包拯离开。包拯就当机立断的辞了官,奉养父母。几年后,包拯的父母亲相继病逝。而包拯在双亲的墓旁便筑起草庐来守丧。直到丧期满了,他还不愿意离开,这一点被后来的士大夫捡住,甚至一度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典例。在父老乡亲的多次催促下,包拯才接受了朝廷的安排。这就是史书上写的关于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包拯被任命为大理寺丞,知天长县,这是包拯的第一个赴任的官职,而这一年却已经是景佑四年(1037)(也有说是景佑三年),离他中进士已经有十年了。而后来关于包公断案如神,也就从这里开始的.据《宋史》及《续资治通鉴》等史册记载: 《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六·宋纪四十六》中记载:“拯尝知天长县,有诉盗割牛舌者,拯使归屠其牛,鬻之。既而又有告杀牛者,拯曰:‘何为割某家牛舌而又告之?’盗者惊服。”离奇的案件被离奇的审 1 包拯 .维基[引用日期2013-01-17].
1 清,“智破牛舌案”一下子就被人们广为传开了,而包拯这个名字也被人们广为传颂。关于“智破牛舌案”,在《宋史》也是多次被提及的,尤为详细的是,出现在《宋史·包拯传》里。
康定元年(1040),包拯被任命为殿中丞,调至端州任知州。在端州的三年里,包拯以清廉、公正无私而出名。《元史·许衡传》:“包拯刚严峭直,号为明察,然一小吏而能欺之”,这就讲的是包拯在地方任小官时,常常为当地的达官贵族欺负。而在端州,包拯所遇到的就分明的体现这句话了。
端州,即今广东肇庆。端州盛产一种名砚,即“端砚”。我想,这端州的“端”字或许就与这个砚有关。端砚是作为朝廷的贡品之一,虽然是特产,但由于贪官污吏的缘故,进贡的数量急剧上升,且贪官们进行暗中变卖等,所以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包拯一上任后,就有些达官贵人来送礼,并有意无意的威胁他。包拯却置之不理,所以“一小吏而能欺之”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包拯还下令,严禁超出国家标准,严禁达人搜刮民脂民膏。于是,在这里,包拯得罪了许多的大人,却赢得了当地人的认可。
包拯一贯如此,行的正坐的直。所以当包拯离任的时候,他都没有带走一方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在此,关于包拯的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说包拯三年任满后,有个人就偷偷了将一件端砚塞进包拯的家当中。等包拯的船到了羚羊峡的时候,忽然,大浪不止,几乎快要将船给淹没了。包拯以为是自己贪了污,受了贿,于是命人将行李进行查看一下。果然,发现了一件端砚。包拯愤愤地将端砚扔进江中。忽然,浪没了,江面变得非常的静。而那端砚后来神化成了一座小岛,即今日的肇庆市鼎湖区广利镇的砚洲。而那包裹端砚的黄布,则神化成了砚洲附近的那个黄布沙。
在端州的三年,包拯除“为政清廉,品德高尚”外,还有为端州人民谋福祉,这集中体现在两件事上。第一,就是治理水患。宋朝的西江,不像现在珠江的那个分支西江那么的安静。那个时候,西江就是一个魔,常常洪水肆虐,惹得百姓寝食难安。而端州世代与西江为伍,故然包拯一上任,就要面临着治理水患的目的。
包拯在端州水利问题上,首先将城西、城东与城墙连合一体,于是,西江水被隔在城南河道里了。于此同时,包拯还带领百姓开凿开渠,并将沥湖进行改造。而这沥湖就是今天我国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广东肇庆星湖风景区。其次,包拯还带领百姓在水利上进行加工,并将与农业进行联合,使得端州农业生产总值急剧上升,并受到上级官员的认可。
第二,就是兴建学府。包拯在任时,兴建了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星岩书院,而书院就在当时的宝月台。这宝月台即是今日的肇庆八景之一。而当时,包拯还为书院专门聘请
2 了端州黄岗镇渡头村的梁燮。这人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请的出的,他是咸平元年中的进士,至于他当书院掌教的时候,已有六十多岁了。
第三,就是储粮备荒。包拯未上任端州的时候,端州似乎没有储粮备荒的习惯。而包拯上任后,便兴建丰济仓,在今中衙巷与米仓巷之间。如今为了纪念包拯的这一事迹,端州人们专门将丰济仓所在地方叫做 “米仓巷”。包拯还为这丰济仓专门写了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庆历三年(1043),包拯从端州知州任满,“中丞王拱辰所荐”而被拜为“监察御史里行”,这是给资历比较浅的地方官升任中央时的一个虚官。次年,也就是庆历四年(1044),包拯被改任为监察御史,掌“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这是一个主掌全国财赋的官职。这也标志着包拯从地方上转至中央,负责于全国的财政赋税。
庆历五年(1045)八月,包拯被仁宗派往契丹,正式对契丹进行国事访问。在契丹的访问期间,契丹人屡屡刁难,不过包拯都迎刃而解了。庆历五年(1046)十二月,出使契丹任务圆满完成,包拯返回。
庆历六年(1046),包拯擢升为京东转运使。皇佑二年(1050),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晚年包拯】
皇佑四年(1052年),包拯被任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这就是后人为什么称包拯为“包龙图”的原因了。
【其他总结】
一、孝的典范。
包拯一生以百姓与江山为己任,早年受儒家思想点化,非常的重视孝道,及至父母双亡,也不愿意离开墓旁,是我国孝的典范人物。
二、执政为公。
包拯“性峭直,立朝刚毅”,甚至当时的人都认为“其笑为黄河清”。包拯很少笑,且笑起来也是这么的僵硬,于是冷面包公的形象也显现出来。而包拯将这冷面主要体现在执政为公上。他不怕权贵,曾三次谏言仁宗,处理关于外戚张尧佐的事件。他不惜得罪望族与达
3 官,将他们的园林毁了,就是为了老百姓。所以,包拯之所以能够得到百姓爱戴,就是他随时随地都为百姓谋福而作努力。当然,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视民如子。
包拯的视民如子可以从他所言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曾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包氏子孙及千万百姓、官吏们,后世人且因此话而附笔者数不胜数。包拯视民如子,可以不畏权贵,可以出使他邦。
四、风云一看。
欧阳修曾说包拯是“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这就是说包拯不会给任何人什么颜面,如不给宰相面子,致使很多宰相在朝堂上下不了台面等。只要是有悖于朝纲,有愧于百姓就据理力争。
他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他是集中体现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他入戏曲之深,被演义成无所不能的超人;
他束庙阁之高,被供奉为庇佑苍生的神仙。直至今日,他依然是民间最具号召力的代表公平与正义之化身,他的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本刊记者专赴河南等地采访,拨开历史烟雾重重的文字迷宫——
恋父母
富贵公子辞官甘当10年“宅男”
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
包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为富贵逼人的独生子,他的童年幸福象花儿一样,父母宠爱备至不压于今天的“80后”。
封建地主家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概莫能外走科举之路。包拯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上进与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2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现在的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等于在合肥邻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钱粮税收。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4 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当时的他也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将从开封府走进历史的深处„„
两年后,在乡亲邻居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
包拯十几年呆在家里“虚度青春”,这在现代人眼中简直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宋朝对孝道非常重视,上升到个人品德及社会名声的高度,如果谁因贪恋官位而置双亲于不顾,要被世人唾弃。
按照宋朝礼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须守丧3年,无论你官居何位,必须离职守孝,否则就是“夺情”,即大逆不道之人。所以,包拯的青年时代为了孝顺父母在家里度过,并未有任何惊世骇俗之处,符合当时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观。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一个身材矮小却面目清秀、古雅俊朗的白面书生在进京听命的途中写下了自己出仕的座右铭,他就是39岁的包拯,一个侧身官场已然人到中年的“老愤青”。
显个性
官场新秀“老愤青”打破潜规则
如今记载反映包拯初进官场的事迹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长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书。
有贼把别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状,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牛主人私杀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包拯断喝道:“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贼被识破,惊服!
一件小案子,从中看出包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至今几乎所有的包公戏都与他善断奇案、沉冤昭雪有关,而事实上,历史并没有记载包拯断案的事迹,他的政绩也非在断案上。
3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一把手”。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三掷砚》的小说也就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创作的。
5 不久,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 。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
在官场崭露头角,包拯确实发出了不少声音,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比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等等。其间,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与对方使馆“二把手”舌战并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这其中,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后世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早期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义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事实上,作为官场新秀,当时包拯只是上了一个并不为人关注的批评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无下文。此时,离他入主开封府尚有12年。
耍大牌
弹劾“国丈”猛男口水喷皇帝
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
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置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腐败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这可把保守派给打懵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 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他不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此后,包拯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
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
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
6 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
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
他弹劾宰相宋痒,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如同现在提的“庸官”、“不在状态”等概念。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6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宗给弹下马来。
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飞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
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
事实上,皇帝只是缓兵之计,仅过了几个月又把这些要职委给“国丈”了。其实,君臣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包拯却非要让皇帝下不了台,继续弹劾,一弹再弹,最终把仁宗给弄烦了,不再动张的职务。后来张贵妃又香消玉殒,这场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锯战总算平息了。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点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
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包拯一生弹人,他自己有没有被弹过?当然也有。包拯刚弹掉张方平、宋祁两任三司使,结果自己又取而代之,这是朝风大忌,欧阳修就批评包拯“蹊天夺牛”,但他同时也为包拯开脱,说他“素少学问”,即太不懂人情世故。包拯不得不回家避风头,不过没过多久,老包又象没事儿人一样回来继续屡职。
重实干
坐镇开封两年一生善始善终
在入主开封府之前,包拯因对官场失望导致情绪低落,而“七求外任、出京四年”。
1056年,58岁的老包终于成为开封府尹。按理说,包拯后世之名应是从开封府名扬天下的,事实上,他只在这个职位上坐了一年有余。既没有张龙赵虎、王超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杀负心驸马、砍国舅脑袋、铡侄子包勉、打皇后銮架等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后世善良的杜撰。
不过,以包拯的个性,不在开封府干出点名堂不会善罢干休。他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
7 裁撤了门牌司,在当时,平民告状都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
几个月后,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原来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水上公园”。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水榭全部“毁去”以泄水势,“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老包这一举动可谓石破惊天,威名大震,京师老百姓都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当然,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包拯肯定也查办过一些案子,也许其中不乏为民平冤的,也采取过一些措施维护首都治安,一度赢得美名。他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他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
然而,包拯主要政绩毕竟不在开封府任期,更不在英明断案上,他是一个实干家。不到两年,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他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
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宰相,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属于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然而, 63岁的老包已经是风烛残年。仁宗时代相对和平,所以这个职务也许是皇帝对老包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种荣誉性质的回报。
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的老百姓莫不伤感,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
欧阳修曾说,包拯一辈子“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他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同时他不苟言笑、太过较真、不会处世、人缘不好。
然而,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大青天。
历史选择这样一个人来传颂,值得人们的思考。
书端州郡斋壁 (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在端州时,包拯留下了这首诗,也是他一生中唯一流传下来的诗。这首题在端州郡守府第墙壁上的诗,可以说是包拯为官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他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肇庆包公祠
肇庆古称端州,包拯曾任过知州。由于他为官清廉,人品端正,离开任所时两袖清风,当地的老百姓十分怀念他。北宋熙宁年间,即包拯去世后的第六年,肇庆修建包公祠,引来成千上万人朝拜。四百多年后,由于祠堂年久失修,当地人又集资在城西重建一座包公祠,该祠历代都有维修,故一直保存完好,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二零零零年三月重建,巍峨壮观,是肇庆的旅游热点之一。
砚洲包公楼位于肇庆市(古称端州郡)羚羊峡下西江河中心的砚洲岛之东。距离肇庆市十多公里。自古相传,在砚洲乃当年(北宋庆历三年)包公在端州为官。奉诏回京时坐船途经羚羊峡口,骤被狂风恶浪困阻。包公心思为官清正,为何离去之时江河不平,查问原因,原来是随从收了当地人临别送赠的一方端砚。包公便把此方端砚抛下江中,时即风平浪静。后来那方端砚竟化成沙洲,称为“砚洲”。故此,民间流传着“包公掷砚成洲”的典故。
1、展昭激动的对喊冤百姓说:“你们放心,包大人那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官!”
包拯听到后,怒曰:“展护卫,本官有那么黑吗?”
2、熊猫说:“我的梦想是有生之年能拍一张彩色照片。”
包拯叹曰:“你真贪心。我只希望能拍一张黑白照片。”
3、包拯与展昭初见面。包拯拱手:“在下开封府尹包拯。”
展昭还礼:“在下南侠展昭。” 包拯:“男的女的我还分不清吗。”
4、展昭:“公孙先生,我与白玉堂决定到美国缉凶。”
公孙策:“甚好,考虑到文化差异,你二人最好各取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化名,方便行动。”
展昭:“有劳先生了。”
公孙策细细观察展昭与白玉堂,一拍大腿:“就叫汤姆和杰瑞吧。”
5、展昭追上刺客几招将其擒服,乃赶回开封府。公孙策见展昭便说:“展护卫,你中了调虎离山之啊!方才你前去追捕刺客,埋伏在屋顶的另一名刺客马上杀入了包大人的房间!”
展昭心下一惊:“包大人没事吧?!”
公孙策看了看天上乌云遮月,说:“幸好包大人急中生智把衣服全脱了,想必刺客找不到他。”
6、为满足外宾的赏月需求,包拯被吊起来代替月亮。“皇上,包拯怎么说也是朝廷命官……”八贤王求情,“况且赏月当赏满月,包拯额前那不过是一弯新月。” “有理。”宋仁宗点点头,“来人,快将包拯放下来。” “陛下英明!”
“把他脸打肿一点再吊上去。”
7、开封某处发生爆炸,火烧遍了整个宅院,死伤惨重。
包拯一行人快马加鞭赶到事故现场准备着手调查原因。
突然一个背着医药箱的大夫一把将包拯按到,用布捂住了他的口鼻。
展昭大惊,拔剑而出:“大胆狂徒,竟敢害包大人!” 大夫怒道:“害你妹!这厮都让给火烤成黑炭了还乱跑!”
8、公孙策:大人,状纸你都看了吗?
包拯:公孙先生今天如此关心本府接的状子,本府真是开心啊! 公孙策:大人,你要是看完了就给学生,茅房里没手纸了~~~
9、包拯:公孙先生,吃吃这个怎么样?
公孙吃了起来,心里还在想:大人今天真好~ 包拯:味道怎么样?
公孙策:挺好吃的大人~~~ 包拯:太好了!过期两天了,本府还以为坏了呢! 公孙策:噗~~~~~~
10、公孙策:大人,学生帮你介绍了个对象~~~ 包拯:脸黑的本府不见啊!再漂亮也不见! 公孙策:......
11、包拯:公孙先生,本府想与你对骂!
公孙策:......
包拯:你说话呀,怕了吗?
(策策递来一张纸,上面写着:学生不跟两种人说话------黑人、死胖子,对不起大人,你两种都是。)
12、策策生日会上,摆了好多豆沙馅的寿桃!
包拯:公孙先生,这寿桃怎么长得像屁股! 公孙策:......包包把寿桃掰开...包拯:先生你看,这屁股里还有大便! 公孙策:噗~~
13、包拯:公孙先生,你说说开封府是什么?
公孙策(不假思索):回大人,开封府就是学生的亲人,学生的母亲~~~ 包拯(捋胡须,点头):恩,你回答得很好,开封府就是你的母亲,你应该热爱她!! 展昭看了一眼包拯,哆嗦了一下! 包拯:展护卫,你说,开封府是什么? 展昭(颤颤巍巍):回大人,开封府是公孙先生的母亲!
14、展昭被公孙策耍了不服气,于是故意冷嘲热讽他。
展昭:先生,有些时候吧,愚蠢的人问的问题,会使聪明的人回答不出来。你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策:展护卫,你这个问题在下回答不出来。
15、包拯和公孙策又在打赌.包拯:虽然你满腹学问,但一句话的笑话,你不会讲吧? 公孙策:切,一句话的笑话多得很,恐怕你听不懂.包拯:哈哈哈,怎么会听不懂呢?真是笑话.
16、包拯:公孙先生,今一民妇来对本府说,她相公一年前上街买土豆,从那以后再没回来!你说本府该怎么帮她? 公孙策:呃,大人,你就跟她说:”你怎么那么死心眼?既然等不来他的土豆,就改做别的菜吧。”
17、包拯:公孙先生,你用本府的笔了吗?
公孙策:没有,学生没用~~ 包拯:你真没用? 公孙策:我真没用~~
18、包拯:公孙先生,你有尺子吗?
公孙策:没有。
包拯:无耻之徒。嘿嘿~~
19、公孙策:大人,这朵花送给你。
包拯:公孙先生,你真是个君子,本府曾离间过你和展护卫他们的感情,想不到你竟会送花给本府!——你想说什么?没关系,说吧! 公孙策:学生想说——清明节快乐~~ 20、茅房内…
公孙策:大人,你怎么老拿学生的手纸~~自己不会去买些吗? 包拯:公孙先生别那么小气撒!!不就是一点手纸吗,本府用完了还你就是了!
21、失恋原因
展昭:因为性格不和;
公孙策 :因为我说的话太深奥,女友不懂,怎么说都不懂;
包大人:因为人家老公不同意。
22、新西游开播,包大人带着展昭凑热闹去看两眼。 孙猴子刚蹦出来是个白白的光着的猴子,然后吃了个桃,毛就长出来了。
展昭说:“哎!吃个桃儿毛就长出来了嘿!”
包大人说:“那是吃了个毛桃儿。要是吃一油桃儿,指不定什么样儿!”
23、包大人率该部门到三亚旅游,晚上去大排档吃海鲜,刚靠近鱼箱,伙计手麻脚利抓出百八十条鱼“嗙嗙嗙嗙”全给敲晕了,公孙先生吓得浑身发抖:“不是用手指过的才算数吗?”
伙计手拿敲鱼的家伙往胸前一放,道:“那是去年的做法,今年开始是以眼光接触为准。”
24、一名FBI探员开封府包大人投诉,宣称他遭到上司的恶意报复。
在被包大人 问起有那些报复措施时,探员说:“我的上司派我来宋寻找一对兄妹。” 包大人说:“这并不算过分的命令啊。”
探员怒道:“可是他给我的唯一线索,只有那两个人的名字:二狗和二妮。”
25、展昭给王朝和马汉讲自己的英勇故事:“那天我探逍遥楼,获得重要情报,却误中机关,身受重伤。我强提一口真气,支撑到开封府,突然眼前一黑。”马汉关切的问:“你昏倒了?”展昭:“不,是包大人出来了
26、公孙先生问包大人:“读书干什么?”。
包大人:“当官”
公孙先生顿觉心情十分激动,顿时热泪盈眶,接着问:“当官干什么?” 包大人:“混口饭吃”
27、包大人在教王超、马汉、张龙、赵虎认识遗传学。他露出灿烂的笑容,指着脸上的酒窝问:“你们认为我会遗传什么特质给我的孩子?” 马汉叫道:“皱纹!” 王朝:“小月牙!” 张龙说:“还有肤色!”
28、包大人把凶手作案的细节说的清清楚楚,凶手不得已点头承认。最后,凶手说道:“大人,小人有一事不明,您怎么知道我作案的细节?”“此乃本府亲眼所见,但是无力阻止”“大人,那夜月黑风高,四下无人呐。。。”包拯指了指自己的脸,说道:“你懂的!
29、包大人对展昭说:“本大人最近家事繁忙,可有公事禀报?”展昭说:“小的见包大人一脸阴沉,不敢再报。”包大人说:“没事,我最近给额头整容,想把头上的月亮弄得逼真一点。有事尽管说。”展昭说:“最近全国上下人人在整容,想在额上镶月。于是,农人无劳作,军人无操练,学生不读书!”” 30、夏日炎炎,如雨挥汗。黄岩岛边,埋锅造饭。包拯奉旨,征兵菲蛮。护卫小展,一脸肃严。不用军舰,无需飞船。一声断喝,叫敌丧胆:呔,无理菲蛮,瞎尔狗眼!领土主权,妄图侵占!狗头铡刀,摆在一边!王朝马汉,莫要手软!加班加点,加薪加餐,争取今晚,把活干完!
31、包大人,为什么你额头上有个月亮啊?”“ 因为白天不懂爷的黑,为白天不懂爷的黑,白天不懂爷的黑,天不懂爷的黑,不懂爷的黑,懂爷的黑,爷的黑。
32、包拯急急忙忙来找公孙策:“公孙先生快帮忙看看,本府新买的手机怎么就黑屏了呢?”公孙策接过,揣摩片刻……“大人,您又用自己的大头照当桌面了吧?”
33、春天来了,展护卫对着包大人呆呆的地笑,10分钟后...“展护卫,为何看本官痴笑而流口水”展昭不语!公孙策:“回大人,展护卫在想美少女战士!”
34、夜黑白无常外出,路经一衙门,黑无常忽道:“吓,此处竟有一无头鬼。”白无常瞥了一眼淡定道:“一人穿白衣而已。”恰逢公孙策出来如厕,见状惊怒:“包大人你怎么又只穿里衣出来了!”黑无常对白无常叹道:“世上竟有如此黑人,白兄眼色果非凡品!”白无常坦然道:“无他,唯眼熟尔。”
35、展眧兴奋跑来:“包大人,有人找你代言!咱们要赚了”包拯问:“什么广告?”展昭:“吉象浏览器”。包拯奇怪:“为神马?”展眧道:“你比黑客还黑呀。多少人想害你,硬是没得逞,这安全系数跟这产品一样刚刚的。”包拯怒:“尼玛。。。
36、“黄岩岛地势险峻,久攻不下。于是包拯奉旨南征黄岩岛。首夜,展昭:包大人,需要在下带领多少兵马出征?灭了菲蛮!五万大军可够?包拯笑而不语。次夜,漆黑如墨,菲蛮收到情报,加强防备,却未见任何异动。三日,菲蛮灭。展昭好奇:一兵不出,何以灭菲。包拯抚须而笑道:代表月亮消灭你们!”
37、包大人受邀参加政府会议,出来后脸色发白一言不发,展昭疑问“什么情况,包大人”。包拯小声回答说,此地不亦久留,阴气太重,非常诡异,应该都不是人类,我等即刻返回大宋,不要再来。。。
38、“包大人,为什么你额头上有个月亮啊? 因为白天不懂爷的黑……”
39、“包大人,您和我们的区别,就像铁和钢的区别一样。”“呵呵,是说我更强大更有韧性吗?”“不,是说您的含碳量更高。” 40、半夜,包大人在如厕,展昭急急忙忙就冲进去,小解之后发现怎么有水光反射呢?于是拿起灯照了了好久,包拯阴沉的声音响起:“你打着灯找什么呢?”展昭懵,开始装:“咦,谁啊......厕所里打灯,能找啥!”
41、展昭:“大人!大人……公孙先生,帮我找一下包大人!”公孙:“徒劳!已近黄昏,日出再找吧!”
42、哈登给杜兰特讲自己的英勇故事:"那天我后场怒摘一板,获得快速反击机会,我强提一口真气运球到前场,本想快下来个一条龙,突然眼前一黑,但确没有倒地。"杜少关切的问:"你又被慈世平肘击了?"哈登:"不,撞包大人怀里了。”
43、开封府一群人坐着聊天。公孙策吹捧:"包大人真乃天降之断案奇才,额头一轮明月正合明镜高悬之意."展昭:"可惜不是满月."此话太煞风景,包拯脸色一沉,众人心头一紧,不料包拯叹了口气,道:"包某的月亮最初的确是满的,小时贪玩,太阳晒多,肤色是变暗了些,却不晓得额头的满月也变成如今这样,哎。”
44、“我对你很失望。”白玉堂冷笑,“昔日南侠,如今竟甘心屈就狗官麾下做鹰犬!”“不,你不懂!”展昭激动道,“包大人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官!”“我还没有黑到那个地步!”一旁观战的包拯咆哮道。!!
45、一日展昭披刀回开封府,一时兴起哼起“蚂蚁牙黑,蚂蚁牙黑”,忽觉一道戾光从背后射来,一回头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展昭心想,明明前面还是阳光高照,怎一下子已经到了黑夜?他定定神,等看到所为何物时,心下一惊,只见包拯一路怒气飘走。公孙策从边闪出,拍拍展昭肩膀,贼笑道:“展大人记性怎如此之差,难道不知道在开封府要把黑的说成白的嘛!”
46、包大人出差不用带墨,拿出毛笔,沾点口水,身上一抹,写在纸上的就是字了
47、夜审阴,日审阳。包大人本就焦头烂额,进入新世纪更是忙得雪上加霜。万般无奈,他找了个分身来帮忙。某日二分身相逢夜幕,抓来公孙策评述:“我二人谁更黑,谁更酷?”公孙策顿时HOLD不住:“黑黑,我看都看不清楚,叫我如何评述?
48、半夜三更,值班的展护卫忽见一黑影闪入公孙大人房间,于是偷偷溜进公孙大人房间准备抓凶,却见公孙大人赤身**躺床上,展护卫惊呼:“时值深秋,公孙大人为何赤身而眠?”旁边突然传来包大人幽幽的声音:混蛋展昭,没看到本大人在此吗……
49、展昭某日上网,突然死机,屏幕一黑,不管怎么敲打、重启机器都是没有反应,正在展昭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漆黑的屏幕上露出了两排白牙,包拯的声音幽幽的传了出来:“展护卫,视频聊天你怎么不说话?” 50、包大人轿子刚落地,呼啦的围上一群人,交通局长:您怎能还坐这被轿子呢,我这兰博基尼、陆虎名车任选。发改委主任:别看这汽油疯涨,可和您没一毛钱关系。包公指着警戒线外的人样:这是?**局长:这都是欢迎您的百姓,牌子上写的”反腐败”,现在就是欢迎的意思。包公乐了:喝茅台去…
51、公孙策舞文弄墨之后,总会惯性地轻舔笔头,有时嘴唇便不免沾墨泛黑。展昭第一次看见时满腹狐疑,小心翼翼问:“公孙先生,展某有一问不知当讲不当讲……”“展护卫但说无妨。”“您刚才是不是亲了包大人?”“我靠!”
52、包拯、展昭、公孙策去吃开封菜(KFC)。包拯豪气把招行信用卡一拍,说:“今天我请!本官攒了多年的积分能当钱花,你们随便点!”公孙策跟展昭使个眼色:“别看他说的豪气,还没点餐就黑着脸,不知道刷多了积分会不会生气。”展昭心想:“25个积分就等于1块钱,刷得了他多少?放开了吃!"
53、漆黑的深夜里,伸手不见五指的,不一定是小叮当,他也可能是包大人。
54、“妈妈,世界上有鬼吗?”
“傻孩子,当然没有。”
“可街上有团火在飘来飘去诶。” “那是鬼火,磷化氢自燃造成的。”
“可后面还有一套衣服跟火一起飘来飘去诶。” “我看看,哦,那是包大人提着灯笼在巡夜呢。”
55、深夜。去案发现场的路上。夏洛克突然拽拽约翰的衣袖:“John我们也接吻吧。” 约翰不解:“嗯什么叫我们也?” “你看前面公孙策跟包大人。” “明明只有公孙一个人呀!” “观察,John。你看他舌头伸出去就不见了。”
56、听说展招最近学习画画了,公孙策想去指点一下,于是就找到正在房中苦练的展招,看到展招立于桌前凝视着眼前的宣纸,便走去看了下桌上画纸,只见宣纸上一团乌黑,尽是涂改后的痕迹,于是说到“展护卫,这些画都作费了?”“不不,我在画包大人。”
57、记者来到一个村子,采访一个正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吃饭睡觉打酱油。”问第二个正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吃饭睡觉打酱油。”……问到最后,只有一个姓包的正太回答:“吃饭睡觉。”
58、宋仁宗让包拯报告民间疾苦。“不少百姓家境贫寒。”包拯道,“他们甚至点不起油灯!本府夜访时,屋里伸手不见五指……”“那是你自己的问题。拜托举些更有说服力的例子
59、话说今天是520表白日,开封府一干人等都自拍了靓照上传微博,以此向心爱的姑娘示爱。包大人也用新买的海尔N86W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发微博,然后马上就收到了评论:哇,好美的夜空,好美的月牙儿,包大人真有闲情逸致! 60、一天包大人准备去调查案情,非常危险,展昭说:大人,这次行动危险很大,为了保证你的生命安全,和案情的圆满成功,需要给你找个替身。“包拯说:好,这件事就你去办吧。”一会包拯问替身:“你是什么职业呢?”那人说:“山西煤炭工人”。
6
1、展昭晚上在院亭闲逛,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抬头突然惊愕的说:“怎么今晚天上有两个月亮?”只听包大人的声音传来“展护卫快快起来,不是两个月亮,是我来了。” 6
2、“展护卫因何如此悲伤?”“出国旅游把包大人弄丢了” “丢哪儿了? ”“肯尼亚。。。” 6
3、“对付庞太师不能掉以轻心。本府需要上策!上策!”包拯自言自语,一旁的公孙策闻言,默默的躺在了床上。
6
4、王朝问:“你们说咱开封府谁人气最高?”
马汉:“反正不会是我们四个。” 张龙叹息:“谁让我们如此普通呢?” 赵虎:“公孙先生还好,至少他很文艺。” 公孙策道:“这年头文艺可不吃香啊。”
展昭:“还好我和包大人既不普通也不文艺。” 包拯:“展护卫言之有理,哈哈哈。
” 6
5、公孙策和展昭闲聊。展昭:“最近天气真是古怪,一连下好多天雨啊!”公孙策:“是梅雨季节啊。”展昭:“本来已经暖和了,有一天突然冷死!”公孙策:“那是倒春寒啊。”展昭:“还有一天早上起来大太阳,突然房间就全黑了!”公孙策:“那是日全食啊!”展昭:“不,是包大人路过了窗口…… 6
6、福尔摩斯和华生在山坡上搭帐篷露营!入夜,福尔摩斯醒来,用肘部弄醒华生:华生你看!天上有什么?华生:一弯明月!福尔摩斯:这意味着什么?华生思索片刻然后:嗯,月色不错,没有星星,明天应该是阴天!福尔摩斯:笨蛋!我们的帐篷被偷了!包拯:两位莫惊,帐篷还在!是我....6
7、包拯:两位!都相识那么多年了,我们兄弟间就别那么客气啦!以后别叫我包大人了!太客套,可以直呼我”老包”!白展堂:对对对!老包说得对!以后两位叫我”老白”就行了!公孙策:讨厌!老包你故意的!人家害羞了啦!好啦好啦!那说话算话哦,以后记得叫我”老公”哦 6
8、包大人,给您画像一定要用10B以上的特浓铅笔或者在黑色卡纸上提少许眼白,您的造型绝对是古今水墨人物一绝。 6
9、话说公元2012年521日晨,开封府内人头攒动,各路衙役均在寻最佳位置拍摄日环食。忽听得包公一声大喊:“本府拍的日环食好清楚呀。” 公孙策急忙上前,近身一看,羡慕道:“大人真乃神人也!拍的真清楚呀!这简直就是个月……慢着,大人…您老人家用的是前置摄像头吧?!” 70、展昭:“包大人,你额头的月牙是怎么弄的?” 包大人:“天生的。” 展昭:“揭得下来吗?” 包大人:“天生的。揭不下来。” 展昭:“如果揭下来呢?” 包大人:“揭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7
1、开封府一群人坐着聊天。公孙策吹捧:"包大人真乃天降之断案奇才,额头一轮明月正合明镜高悬之意."展昭:"可惜不是满月."此话太煞风景,包拯脸色一沉,众人心头一紧,不料包拯叹了口气,道:"包某的月亮最初的确是满的,小时贪玩,太阳晒多,肤色是变暗了些,却不晓得额头的满月也变成如今这样,哎。” 7
2、黄岩岛地势险峻,久攻不下。于是包拯奉旨南征黄岩岛。首夜,展昭:包大人,需要在下带领多少兵马出征?灭了菲蛮!五万大军可够?包拯笑而不语。次夜,漆黑如墨,菲蛮收到情报,加强防备,却未见任何异动。三日,菲蛮灭。展昭好奇:一兵不出,何以灭菲。包拯抚须而笑道:代表月亮消灭你们! 7
3、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包大人与展护卫、公孙先生一起乘着马车上京,天亮了展护卫和公孙先生突然发现包大人不见了,连忙慌张寻找。次日,二人收到包大人飞鸽传书:“二位,现在都吃了豹子胆了,不等老夫就上车!”他们俩异口同声地说:“大人,冤枉啊,昨晚真的以为你上车了……” 7
4、月黑风高夜,小明独自在公路收费站值夜班,突一阵阴风!伴随低沉的发动机轰鸣,只见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在收费口,小明抬头定睛一看!驾驶座没有人!!惊惶失措的小明赶忙抬起栏杆放行!黑色轿车缓缓驶过,车内空无一人.........后来呢?后来....车缓缓驶入了“开封府”转!! 7
5、包拯染上抽烟的恶习,公孙策问他:“大人晚上还想出门吗?”“想的。”“那您就必须戒烟。要知道牙齿是您身上唯一不黑的地方了。
包拯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记叙,认识包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学生要为人刚正、廉洁,使学生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4、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1、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2、了解包拯的优秀品质。
一、激趣导入
(一) 口语训练
(二)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三)、课前预习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并注音:
鬻(
)徙( )砚(
)率(
) 遗(
)敛(
)惮(
) 恶吏苛刻(
)茔(
)苟(
)赃(
)嫉恶(
)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主来诉:( ) ⑵杀而鬻之:( )
⑶惊服:( ) ⑷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 )( ) ⑸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 ) ⑹使契丹:( ) ⑺召权知开封府:( )
⑻其人遂无以对:( ) ⑼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 ⑽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 ⑾有犯赃者 ( ) ⑿不从吾志:( )
翻译下列句子。
⑴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⑵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二、问题探究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记叙的相关内容。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2.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如:性格特征、为人处事等)。
3.百姓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4.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6、本文也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你找到了吗?谈一谈。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 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四、总结归纳 :
课文共有
个段落,分别记叙了
几方面,其中第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五、布置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包拯及其他清官的各种资料信息并完成作文:《有这样一个官》。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中通过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不谋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洁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明确: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明确: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一.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第归,杀而鬻之 2.寻复有告私杀牛者 ..3.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4.拯命制者才足供数 ..5.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6.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7.恶吏苛刻,务敦厚 ..8.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二.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知 知天长县( ) 亦知其名 ( ) 2.其 其人遂无以对 ( ) 亦知其名( ) 三.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主来( )诉 2.( )徙知端州
四、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属于哪一种情况?将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A.省略句 B.倒装句 C.判断句
1.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2.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 ) 3.何为割牛舍而又告之? ( ) 4.葬以大夫礼 ( )
五、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1.迁殿中丞 古义:
今义:
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古义:
今义:
3.亲党皆绝之 古义:
今义:
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七.本文节选自《 》,作者脱脱是 代 家。
1.理解分析:课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为人的一个特点,请分别概括第
一、三段的事例,并指出各突出了包拯的什么特点?
第一段:
,突出了包拯 第三段:
,突出了包拯
2.本文刻画人物运用了正面描写何侧面描写相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记叙相结合的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列空格:
①课文第、、五段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第 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
②从记叙的具体概括程度上看,第
一、三段比较 ,第
二、
四、五段则较为 。
3.把下面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并谈谈你的理解。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翻译:
理解:
4.本文第四段在写法上,与其他几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5.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点?
6.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并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
一、1:只管2:又3:掌管4:仅仅5:到6:和7:憎恶8:趁着,贪
二、1:掌管
知道
2:这个
他的
三、1:衙门 2:包拯
四、1:C
2:A 3:B
4:B
五、1:晋升
乔迁
2:暗中疏通关系、行贿
指连接骨头与骨头的地方
3:断绝
阻塞隔断 六:1:人们把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清一般难发生。
2:与人交往不随意复合,不伪装出语言和动作来取悦人家。
七:《续资治通鉴·宋纪》
元代
史学家
八:1:巧破牛舌案,刚正机智;
奉命出使,驳倒典客荒谬论点,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2:
一、二、三,四。详细,简略。
3:后世子孙做官,假如有贪赃枉法的人,就不得回到老家,死后不得葬在家族坟墓里。不听从我的意志的,就不是我的子孙。
这段话表现了包拯为官廉洁,刚正,克己奉公的精神。他为官执法严峻,对家人、对后代亦是如此。在经济大潮的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4:第四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法,其他的几段采用的都是正面描写的写法。这样写好,因为使文章正侧面相结合,相互穿插,更能显出包拯的特点。
5: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 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
他是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人。我最佩服他的廉洁奉公,不畏豪强。
6:狄仁杰: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背包十年》读后感
背包十年读后感
包子读后感(共20篇)
包公读后感(共3篇)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