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从唐诗宋词谈中国文化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从唐诗宋词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唐诗宋词

  书本绪论

  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

  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功能,既反应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反应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

  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具体来说,人类是从“茹毛饮血,茫然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了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3、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的意蕴,但是经过人工的打磨之后,便注入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的范畴。题中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还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中各种自然属性。所以,人打磨石器的过程,知识水平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这样包含人类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4、所以,文化石自然的人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楚。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

  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广义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

  面。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领域。

  2、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

  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3、从逻辑上讲,狭义文化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广义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具体来说物质创造活动具有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对心态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人类精神创造,讨论心态文化诸问题时,不能忽略这种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和方法论要求我们不能将“大文化”和“小文化”割裂开来。

  三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1、国度性和民族性事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中国式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中华民族史中国文化创造的主体。其文化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等。

  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和遗传性。它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3、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根据。

  现实意义: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1、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好的把握我们的民族精神。

  2、更加准确的认识我国当前国情即历史文化和现状——有助于我们认清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内容。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文化石影响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传统,传统式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文化传统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之中。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并且有土质疏松的冲击平原,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

  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中国农业区面积产量的领先,使其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也是文明程度最高,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2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

  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国的西北、西南高原戈壁众多,却又多出通道,在公元前就已经开辟了丝绸之路。

  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影响的程度不同。很多人类早期无法逾越的障碍,以后都成为坦途,文化也从封闭走向开放。

  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

  放的唯一途径。唐朝以前与西方的联系主要靠陆路。

  5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

  理条件过于优越,导致了人们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二

  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

  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

  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

  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

  程、方式和时间;

  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第三,人类只

  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2、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是不相同的。人类早期,智能被动的适应现实环境,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各个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但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的利用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决定作用逐渐减弱。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越大。

  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

  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

  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篇二:从唐诗宋词谈中国文化

  

  从唐诗宋词中感悟中国文化

  篇一:从唐诗宋词浅谈中国文化

  从唐诗宋词浅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光辉的历史,它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虽然也曾经历了一些劫难,但仍然影响不了它那古老的韵味。如果你能醉心于中国文化的研究的话,一定能感觉到它的渊博。综观世界文化的发展史,唯一能与之相匹配的并只有古希腊的文化。然而我认为古希腊的文化就相当于黄酒,入口很甜但回味起来却不是那么的深长。而中国的文化则不然,活脱脱的就象白酒;入口虽然有点难度但回味起来却是那么的深远悠长。

  古希腊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的差异,就缘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而造成文化上的差异。本应没有什么值得比较的意义,但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相互发现;相互借鉴的过程;以此来看的话就有点价值了。古希腊是一个航海国家,他们研究大多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关。他们的商贸往来频繁,所以对数字的研究比较热衷。再加之航海上的一些需要,一些自然现

  象;以及一些物理上的知识并成了他们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认为世间万物是由水构成的,后来逐渐的发展为;火;土;原子等等;这一个个物质代表了他们一个个循序渐进的时代和奋斗的历程。而中国的早期哲学家认为基于阴阳两方面的平衡而生出万物的,接下来并发展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成就似乎比古希腊要先进一步!同时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生活的比较稳定。所以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一些思想上的东西比较热衷。

  中国文化的主流莫过于文学,而文学的鼎盛期莫过于唐宋两代。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每一寸土地都蛰伏着诗的精灵,每一方空间都飘荡着诗的温馨。可以说,诗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母体。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文化峰顶是唐诗。《诗经》这部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抒情诗占了绝大部分,叙事诗只是小部分,而且,叙事诗中除了个别的优秀篇章之外,大都比较拙直、稚嫩,而抒情诗则显得比较成熟、老练,并已有许多杰作。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诗,简直就是唐代的空气,它的芬芳无处不在。如果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诗歌当之无愧地代

  表了整个唐

  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举凡帝王将相、宫妃名媛、才子佳人、乐工歌妓、方外僧道、贩夫走卒,写诗吟诗蔚然成风,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康熙皇帝说“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赅。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飘柔清丽,盛唐浪漫潇洒,中唐冷峻沉雄,晚唐感伤凄清。吴经熊先生别出心裁分唐诗为春、夏、秋、冬四季,其春季包揽初唐诗人、李白、王维,夏季包括杜甫和战时诗人,秋季包括白居易和韩愈辈,冬季有“小李杜”、温庭筠等。当然春季还应囊括孟浩然、高、岑及早期的杜甫。这个春季实际上即是前人所谓唐诗的少年精神,或称之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盛唐气象。钱钟书先生也说过:“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因此可以说唐诗最令人醉心的就是这种才气发扬的少年精神。唐诗彰显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词之花”在宋代的诗歌苑囿中开放得最为灿烂繁华!她异军突起,以其芬芳绮艳的美丽独树一帜。她后来居上,掀起“惊涛拍岸”的声势,呈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气派!宋词的艺术成令后人赞赏不已:由于博采众长,遂自成一家,句式更富于变化,形式更加灵活,语言更近于生活,更有利于表

  达思想,抒发胸臆,哀可歌,愤可唱。宋词融抒情与写景于一炉,情景交融,其细致微妙处,甚至比唐诗有过之而无不及。宋词以其真动人心魂,以其美悦人视听。它擅藉景物显隐幽之情,诉身世之感,表飘零之思,吐相思之苦,抒沦落之悲。它以抒发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艺术手法渐趋多样,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唐诗让仁者展其怀,贤者抒其志,勇者伸其气;宋词让智者达其理,劳者歌其事,窘者骋其情。

  唐诗宋词赋予我们文学修养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熏陶。从诗词中窥见唐代的盛世繁华,宋代的战乱纷飞,内忧外患。从诗词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相对于唐诗传自《诗经》的悠远文化沉淀,宋词又在他之上加上了新的元素,有了另一方面的发展。诗词给予我们文化的熏陶远比一切资料来的有用、有效(转

  载于:wWw.xLTkwj.cOM小

  龙

  文档网:从唐诗宋词中感悟中国文化)。

  篇二: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能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个中国人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神食粮。唐诗宋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对了解、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具有极其辉煌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史将为之黯然失色。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并贯穿于整个文学发展过程,到了唐代,诗才真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主流,上至王侯将相、后宫嫔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能够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风骚。词的发展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别具一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令世人刮目相看,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大家,也为后代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一文主要是研究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和宋词对唐诗的继承,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最具影响诗词人的诗词分析研究,总结出唐诗宋词的影响与继承。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唐诗对宋

  词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当然,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宋词继承唐诗创作艺术的同时也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这就就是宋词具有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二、学习唐诗宋词的意义

  中国文学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是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在此无意夸大“唐诗宋词”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个人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接的。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

  因此,我们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从“唐诗宋词”入手是最合适大众而又简捷速效的。

  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

  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感其然,悟其所以然”,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朗读—朗诵—吟诵。一定要出声地

  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和”了点,“儒”了点,“雅”了些。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研究它是为了发扬传统文化。目前,我们社会上有一种向“洋”倾向,他们把传统文化几乎全部否定了,不但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诗词,艺术中的书法,国画,就连中医也有人开始否定了,更有甚者把孔子的作用都排到了章子怡,姚明的后面。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

  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二是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

  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三是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四是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五是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阐述

  篇三:古诗中的中国文化

  古诗中的中国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绽放着一朵灿烂的奇葩——古代诗词。五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诵读古诗词成为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增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绽放着一朵灿烂的奇葩——古代诗词。五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诵读古诗词成为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诵读古诗词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诵读古诗词能够“培

  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其实千百年来,诵读古诗词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是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学习用诗一样的语言表情达意,这是衡量人的文化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历代的教育家、文学家也都提倡让小孩子背诵经典诗词,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表达水平,诸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充分说明了朗读、背诵诗词的重要和必要。小学生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和历代“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处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成为先贤的知己;知道唐宋元明各朝代,了解了历史变迁;体会蜀道之难,泰山之险,初步学习地理知识;感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触辩证法常识;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心中充满热爱,涌动激情??诵读古诗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咀嚼、玩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

  11立为祖国、人类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优秀的古诗词将成为促成学生人格的全面成长,启迪他们一生的源头活水。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丰富自己的语言。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词数量偏少,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如果希望学生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不断学习、提高,就要补充大量的名家名篇,使学生融会贯通,学有收获。

  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贯穿古诗词的教学

  1、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潜能,指潜在的能力,就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不容易被发现或发觉的,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自零岁开始,至十三岁为一生中记忆力之最高峰??成人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琅琅上口。这是因为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这时记忆的内容保持时间最久。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发展的高峰阶段,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让学生在一

  12生记忆力最佳年龄诵读经典,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将使他们的识记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记忆力。古诗词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韵味无穷。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多接触,多诵读,熟读成诵。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合辙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例如唐朝杜牧的《秋夕》一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夏夜赏星的精彩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景,叙事抒情??学生了解大意之后,非常喜欢这首清新的小诗,用了不到十分钟时间就背下来了。这说明,只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因此许多诗词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这就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即可完成。只要我们善于唤醒学生的背诵潜能,学生会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随时、随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成为一种需要,而他们学生时期记记下的古诗词将成为永恒的东西,一生受益。

  132、激发诵读兴趣,提高诵读认识。

  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要时,就称为爱好。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无论是对背诵的过程,还是对背诵的结果,都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把背诵古诗当成一种爱好,那么背诵古诗将成为他们的主动的需要,而不是负担。叶圣陶曾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让学生吟诗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了。因为我们引导学生诵读的都是古诗中的精华,这些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像唐朝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学生只要知道了“金络脑”的意思,就能大致了解诗歌意思了。老师只要再引导学了解诗人生平,生体会到诗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跃跃欲试的情感即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突破理解的重点、难点,就一定会更加喜欢诵读。如果老师再组织一些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将把诵读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不单单使学生得到了诗词数量的积累,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恐怕比背诵几百首诗词对学生素质的积极影响更

  14大。

  15

篇三:从唐诗宋词谈中国文化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能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个中国人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神食粮。唐诗宋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对了解、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具有极其辉煌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史将为之黯然失色。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并贯穿于整个文学发展过程,到了唐代,诗才真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主流,上至王侯将相、后宫嫔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能够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风骚。词的发展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别具一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令世人刮目相看,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大家,也为后代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

  .《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一文主要是研究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和宋词对唐诗的继承,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最具影响诗词人的诗词分析研究,总结出唐诗宋词的影响与继承。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唐诗对宋词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当然,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宋词继承唐诗创作艺术的同时也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这就就是宋词具有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二、学习唐诗宋词的意义

  中国文学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是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在此无意夸大“唐诗宋词”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个人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接的。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

  .因此,我们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从“唐诗宋词”入手是最合适大众而又简捷速效的。

  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

  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

  .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感其然,悟其所以然”,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朗读—朗诵—吟诵。一定要出声地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和”了点,“儒”了点,“雅”了些。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研究它是为了发扬传统文化。目前,我们社会上有一种向“洋”倾向,他们把传统文化几乎全部否定了,不但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诗词,艺术中的书法,国画,就连中医也有人开始否定了,更有甚者把孔子的作用都排到了章子怡,姚明的后面。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

  .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二是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三是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四是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五是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阐述.

  .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学习唐诗宋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唐诗对宋词有影响,宋词对唐诗有继承,那么我们现代人更应当对中华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下去,并发扬光大,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一)要系统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各个知识阶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承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自豪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

  .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少学者都认为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核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

篇四:从唐诗宋词谈中国文化

  

  ***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代流传下来的。能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

  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

  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

  长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个中国人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之

  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神食粮。唐诗宋词作为国学经典

  之一,对了解、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历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具有极其辉煌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史将为之黯然失色。诗是中国文

  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并贯穿于整个文学发展过程,到了唐代,诗才真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主流,上至王侯将相、后宫嫔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能够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风骚。词的发展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别具一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令世人刮目相看,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大家,也为后代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1***

  ***

  《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一文主要是研究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和宋词对唐诗的继承,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最具影响诗词人的诗词分析研究,总结出唐诗宋词的影响与继承。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唐诗对宋词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当然,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宋词继承唐诗创作艺术的同时也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这就就是宋词具有长短

  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二、学习唐诗宋词的意义

  中国文学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是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在此无意夸大

  “唐诗宋词

  ”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个人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

  接的。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

  2***

  ***

  因此,我们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从“唐诗宋词”入手是最合适大众而又简捷速效的。

  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

  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

  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

  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3***

  ***

  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在完成

  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

  “感其然,悟其所以然

  ”,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

  “蕴

  ”的感悟中,由学习

  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

  “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朗读—朗诵—吟诵。一定要

  出声地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

  、感悟其

  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

  。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

  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和”了点,“儒”了点,“雅”了些。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研究它是为了发扬传统文化。目前,我们社会上有一种向“洋”倾向,他们把传统文化几乎全部否定了,不

  但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诗词,艺术中的书法,国画,就连中医也有人开始否定了,更有甚者把孔子的作用都排到了章子怡,姚明的后面。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

  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

  4***

  ***

  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二是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三是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四是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

  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五是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阐述

  5***

  ***

  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学习唐诗宋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唐诗对宋词有影响,宋词对唐诗有继承,那么我们现代人更应当对中华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下去,并发扬光大,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一)要系统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各个知识阶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承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自豪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

  6***

  ***

  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少学者都认为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核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

  腐朽、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臵,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

篇五:从唐诗宋词谈中国文化

  

  唐诗宋词的当代文化阐释

  --传统文学的价值实现与传播途径

  2010年07月19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

  沈文凡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如何把唐宋诗词的审美特性在当今揭示出来,这在当前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近三十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唐宋文学,诗词等韵文涉及得多一些。中华民族非常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唐宋诗词是一个突出的标志,而且是当下需要关注、需要学习、需要发挥,需要推广的系列优秀产品。

  唐宋诗词的重要性在于其本身所蕴育的美。当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内容还是有一些欠缺的,即理性思维很充分,但是感性的、审美性的文化接受得太少。比如每年的春节联欢节目不太好看,主要是因为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相关人员文学艺术功底差,未能掌握艺术辩证法所致。为了贯彻“欢乐、祥和”等等这样一些观念,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其他类型的曲艺小品等等,采取口号式的、直线式的、直接抒发式的表演形式,缺乏艺术辩证法,观众当然不满意。缺乏艺术辩证法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座年龄大的同志可能还有印象,文化大革命期间最不缺乏的就是口号,《毛主席语录》可以唱,但毕竟不是艺术品,所以无论怎么谱曲、艺术家怎么卖力唱也不好听,它可能昂扬,可能向上,但昂扬大劲了也受不了,就失去了艺术效果了。为了渲染欢乐祥和而回避最真实的感受,就会导致观众的逆反心理。老子、庄子都讲辩证思维方式,大小、高下、美丑是可以转换的。而现在很多文艺团体表演的节目不受欢迎就是缺乏这种审美认识。赵本山是一个通俗文学的表演者,还是比较有成就的,原因在哪儿呢?不是他的通俗、滑稽、幽默可笑,而是因为他掌握了艺术辩证法。从个人水准来讲,黄宏可能与赵本山相当,但每次他表演的节目总是要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总想告诉观众一个什么道理。我想现在大家水平欣赏都这么高了,就不需要这样了。有“光明的尾巴”肯定就缺少摇曳多姿、缺少戛然而止的艺术风貌与韵味,这反倒让大家不舒服,也失去了传播的最好场合和机会。

  我今天主要围绕“唐诗宋词的当代文化阐释”来谈谈“传统文学的价值实现与传播途径”。有关“唐诗宋词的传播”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范之麟(《唐代诗歌的流传》载于《唐代文学论丛》第五、六期)、吴承学(《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载于《文化遗产》1994年第4期)、杨军(《唐诗在当时的传播》载于《铁道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李正春(马承五(《唐诗传播中的特殊行为方式》载于《文史知识》1997年第10期;《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5期;《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1月)、王运熙(《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传播》载于《铁道师专学报》1998年第6期)、胡振龙(《唐代诗歌传播方式与传播特点》载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6月)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朱丽霞《清代辛稼轩接受史》(齐鲁书社,2005年)等一批学者进行了拓荒式的探索。但是总体来看,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宏观性和系统性;但是作为“唐诗宋词传播”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不仅为后来人开辟了崭新的空间而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90年代末,唐宋诗词朗诵会兴起,反映了社会的审美风尚与趋求。一些大型的朗诵会,中

  央领导有时都莅临现场;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纷纷参与其中,从不同侧面展开活动,这为唐诗宋词的传播提供了非常好的艺术平台。但是由于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观众或听众的审美兴趣也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包括一些知识阶层的人对唐宋宋词掌握得不够,审美鉴赏能力也还有欠缺。举一个1999年的例子。长春某报1999年10月15日“文化新闻”版(4版)登载了刊载了署名桂杰的短文《唐宋名篇朗诵会的遗憾》。我读罢此文却感到非常“遗憾”。这篇文章针对天津市庆祝建国50周年优秀剧目展压轴戏――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提出了三点所谓的“遗憾”:

  “首先,在此次朗诵会上出现了几处很明显的字音偏差。比如,朗诵《将进酒》时,把‘但愿长醉不愿醒’后一个‘愿’读成‘复’。”

  我认为其实这个遗憾倒叫人觉得遗憾,因为它不是个错误,遗憾的倒是我们很多人不懂古代诗文等文献存在着版本的问题。查阅一下资料就会发现,“不愿醒”:一作:“不复醒”,又作“不用醒”。

  作“用”字的版本有:1.明鲍松编正德八年自刻本《李杜全集》八十三卷,内有《李翰林集》三十卷;2.元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三十五卷;3.《四部丛刊》影印郭云鹏本《分类补注李太白集》;4.清顺治七年胡震亨《合刻李杜诗通》本;5.明崇祯三年严沧浪、刘会孟评点《李杜全集》等;

  作“愿”字的版本有:《全唐诗》本俱作“愿”。

  作“复”字的版本有:1.《文苑英华》本;2.《乐府诗集》本等。

  从朗诵的表情达意来讲,用“复”字比较好,当然用“愿”或“用”也可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字音偏差”问题。

  “再有,在朗诵这些诗词的时候,朗诵者对诗词进行了一些处理,比如句、段的重读像合唱中的二声部一样将一句叠读等。”

  古诗的朗诵、演唱,前人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各派琴谱均以《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伸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情别绪(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所以,这一条“遗憾”也不存在。过一会儿我再举例细说。

  “在朗诵中一些现代语气词的参与却引起了观众的看法。”

  将“嗟夫”读成“嗟夫呀”,将“吾谁与归”读成“吾谁与归呢”,固然不对,但语气助词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在朗读的时候,一些语气助词的发声是随着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何况面对的又是现实中特定氛围下活生生的人呢。

  中国古典诗歌的吟咏、朗诵尽管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对今天的听众来说也许还是一种新事物。古诗吟咏、朗诵这一艺术形式从已举办过的朗诵会的效果来看,是不错的,深受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吟咏、朗诵是深入诗歌的最好门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一。它对于陶冶人

  们的审美情趣、增加人们文化底蕴会大有裨益。

  唐诗宋词的传播、接受过程,是中华文化的升华过程。我有一句名言:“一首唐诗经过传播接受,可以升值为一个亿人民币。”当然一定得是优秀的作品,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又叫《阳关三叠》。经过唐以后的诗人们的接受、传播,又衍生出不同的演唱方式,如:

  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一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三叠。

  (原注:谢叠山云:唐人饯别必歌阳关三叠。)

  (原注:余谓唐人三叠之法必如此然后得其正。故曰:白居易诗听唱阳关三叠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也。)

  (原注:崔仲容赠歌妓云“渭城朝雨休重唱,满眼阳关客未归”。盖唐人每叠一句即所谓重唱。今云渭城朝雨休重唱。则是第一句亦当叠之矣。子瞻云第一句不叠是但知有第二第三叠,而不知有第一叠也。故余之叠法实阳关三昧云。)

  阳关连环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一叠。

  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叠。

  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三叠。

  (原注:首尾相衔辘轳相续故谓之连环。一名移宫阳关。又名三换头阳关。)

  阳关四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注:此第四叠唐人之外独遗此声,好事者特以补其大成耳。若夫其遍,则随意唱之无定体也。)

  阳关飞花三叠

  第一叠

  渭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叠

  渭城朝雨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阳关无故人。

  第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飞花滚三叠

  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贯珠三叠第一”

  渭城朝雨浥轻尘,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外还有“阳关依依三叠”(依依传)、“阳关三叠琴操”等。一首唐诗演化为这样多的演唱样式,这就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后来到宋元明清代演唱方式更加多样。所以一首七言绝句就有这么多的演唱方式。如果在座的听众每个人都尝试改编表演一首唐诗,那全民都参与进来会是多么繁盛的局面。一个电视台做一首诗的节目都可以放一到两个小时,这样6万首唐诗和几千篇唐代的散文,可以做多少节目,引发多少话题?

  唐诗传播的方式有很多,行卷、游宴、集会、送别、交际、题写、石刻、赠示寄呈、唱和酬答、歌唱吟诵、评价推介、勒卷缀集、雕印贩卖等,而今天的传播方式应该说是更多了。

  唐诗传播者既有皇亲国戚也有下里巴人,白居易《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诗题即点出“传播”之意,刘禹锡的《竹枝词》“武陵裔俚悉歌之”,白居易谈到自己诗作的流传时说:“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普通大众正是唐诗传播受者群中一支浩荡的大军。《全唐诗》卷211记载“(高适)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传诵”。这为唐诗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唐诗宋词是精美绝伦、充满魅力的艺术产品,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是能够使今人接受与借鉴的巨大艺术宝藏。毛主席特别喜爱中国的古典文学,他创作的诗词对唐诗宋

  词都有接受,如“一唱雄鸡天下白”源于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我欲因之梦寥廓”源于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大家熟知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整个结构上就完全继承了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少”与“无数”,“江山如画”,与“江山如此多娇”,“英雄”与“豪杰”何其相似!可见毛主席对苏东坡这首词有模仿更有再创造。《毛泽东诗词》各种选本没有加上这条注释,不免令人遗憾。毛主席这是点铁成金,苏东坡的词是典范,毛主席的词是新的典范。当然从气魄、胸襟来讲,毛胜于苏。因为苏轼毕竟是封建社会的文人,毛主席乃开国领袖。如果毛主席没有看过这首词,他肯定不会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样的佳句,这是从艺术上、结构上的继承。《重庆谈判》里有一个镜头,毛主席这首词在《重庆日报》发表以后,蒋介石很恼火,就找了六七个老学究连夜写词要抗衡毛主席的词。蒋介石看了他们的词作以后说:你们这些人写的东西就像从棺材里拿出来的一样,怎么能比得了毛润之?这个场景是虚构,但《沁园春·雪》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有影响是确实的。这里我非常欣赏导演的艺术设计中融入了诗歌元素。不过,追根溯源,恐怕东坡的影响是不应该抹去的。

  港台作家、音乐家都非常喜欢使用化用唐诗宋词,大家熟知的金庸、琼瑶等等,或以诗词嵌入其作品中,或演绎唐诗宋词,增加了其文化内涵,也加强了其传播效果。金庸武侠小说就非常善于运用唐诗宋词。金庸武侠小说大都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电影,深受海内外观众的欢迎,他的武侠小说涉及传统文化之广,涉及唐诗宋词之多,也是令人惊叹的。比如金庸的《侠客行》一书就由李白《侠客行》二十四句诗而再创造的。李白原诗是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金庸根据朱亥、侯嬴二人故事创作了这个故事,小说最终以在岛上二十四间分别刻述《侠客行》二十四句诗及批注的石室,各领悟一套武功而结束。把一首唐诗改编为电影,可见金庸的文学创作之功力,更可见唐诗留给人们的继续衍生文化产业的巨大空间。

  《连城诀》以唐诗作为书中最重要的线索──连城剑谱的隐藏地点。整部小说就是以唐诗为基础而演绎出來的;狄云与万家弟子发生冲突,恰遇一老丐,得知自己所学乃是“唐诗剑法”(原来戚长发教导狄云、戚芳“躺尸剑法”,故意以谐音将剑招名称说错)喊出剑招名称“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没有想到如此文雅。也会顺带联想到之前戚长发所教招式是诗句的谐音。《连城诀》中出现的唐诗诗句有杜甫《春归》“苔径临江竹”、杜甫《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处默《圣果寺》“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孤鸿海上來,池潢不敢顾”、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岑參《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旒”、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送友人入蜀》“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等等。最后,小说书中所披露的连城剑谱中的秘密为:“江陵城南偏西,天寧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诚膜拜,通靈祝告,如來赐福,往生极乐。”共三十一字。依书中文意看來,一句为一招,兩招同属一诗。那些武林人士须先知晓剑招顺序,再到该诗依数目字寻找,方能找出隐藏的字。三十一字便应隐藏在三十一首诗中。

  《书剑恩仇錄》一书的引诗有: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安得禹復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來亲指画。”

  《射雕英雄传》中有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連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韩偓《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神雕侠侣》:杜甫《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連云列战格,飞鸟不能踰。胡來但自守,豈復忧西都???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神雕侠侣》中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蠟炬成灰淚始干。”王维《酌酒与裴迪》:“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笑傲江湖》中有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白居易《杭州春望》:“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趁梨花。”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客中行》:“玉碗盛來琥珀光。”颜真卿《赠裴将军》:“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

  《天龙八部》中提到的有王昌龄《答武陵田太守》:“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王昌龄《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綠,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魏征《述怀》:“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豈不惮艰险?身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復論?”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但見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李白《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战城南》:“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战马号鸣向天悲。鸟鸢啄人肠,冲飞上挂枯枝树。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飞狐外传》白居易《柘枝妓》:“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金庸的小说中引用了这么多的唐诗,既是对中国传统小说运用唐诗宋词的继承,同时也反映了广大读者有这样的阅读心理需要,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小说确实是“诗体”小说。

  文学的肩膀本来是非常瘦弱的,在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医学、伦理学、工业学等社会科学比,从实用的角度说,也是一个小学科。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当下中国恰恰是文学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一首唐诗“涛声依旧”让多少人从茫然中走出来了,“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虽然听完这首歌很感伤,但也解脱了。就是因为一首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就因为这首诗,每年的景点门票就收入可观。在座的可以统计一下,它到底给苏州创造了多少产值,就是因为这首诗,一首七言绝句,一共是28个字。大家可以再统计,这么多人唱,发行了这么多的光盘、光盘、磁带,大型的演唱会,这个产值就是上亿。我刚才讲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用远远大于咱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夫妻俩感情不和,这张旧船票可能就解决问题了。人不就是精神动物吗?邓丽君的最初出名就是因为她演唱了10首唐诗宋词。据说小燕子赵薇、五阿哥对琼瑶都是感激涕零的,因为让他们出名了,挣钱了,让他们有上亿资产了。琼瑶就是

  善于把中国的传统文学化为己用,什么《庭院深深》、《几度夕阳红》等等。现在咱们大陆也重视了。唐诗宋词是一个金矿的话,不挖,那损失就大了。

  唐诗宋词审美接受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接受唐代的优秀作品。明代、清代也都有。所以这个接受到今天依然像毛主席、当代一些文化名人,包括咱们最热爱唐诗的现任的总理温家宝同志到美国哈佛大学演讲很多情况下都是用了唐诗宋词。

  100年前,德国著名的钢琴指挥家就把七首唐诗改成交响曲叫《大地之歌》,到了2000年的时候,这个乐队来中国演出,当时的教育部长李岚清也观看了演出,但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七首各出自哪个诗人的哪首诗。这是很被动的事情。哥德巴赫猜想都猜到了,而唐诗是自己的,出口转内销了,回头问这首诗是谁的?竟然不知道。

  接受与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受方式比如说后来的戏曲、小说,包括昆曲、京剧。如果要研究京剧的词,如果对唐诗宋词不了解的话就体会不到美。包括8个样板戏可能主题很单一,但歌词很漂亮,而且也具有一些唐诗、宋词的优美意境。所以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对象不光是诗歌传播给诗歌,词传播给词,诗歌可以传播给小说、戏曲、元杂剧,到现在可以用电影方式表演,可以用戏曲的方式表演、话剧的方式表演。比如四川李白的故里江油就做过一期《同一首歌》,叫“李白文化节”,对传播唐代文化、传播唐诗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唐诗宋词的传播日渐受到人们重视,张保健《论杜甫诗的新闻性》(《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及姚福中《唐代新闻传播活动考》(《新闻大学》1982年第5期)、李彬的《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等都对唐诗的传播作了有益的工作。

  我们编著的《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马上要出版了,这部书的特点是融进了大量的唐诗接受史的资料。举一些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崔颢《黄鹤楼》虽为“唐人七律第一”(《沧浪诗话》),但相比之下,李白此诗包含着更深广的现实意义,后人作了许多诗来追和李白,如丘浚的七言律诗《和李太白凤凰台韵》、《和李太白韵寄题金陵》、庄昶的七言律诗《和李白凤凰台》、杭淮的五言律诗《凤凰台次唐人韵》;钟惺的五言古诗《凤凰台次唐人韵》等,可见,李白此诗在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地位。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此诗是唱和诗中的佳作,萧显七言诗《述事用唐人早朝诗韵》、朱宪《暮春二十日饮纪山曹侍御宅停杯待月用唐人早朝韵二首》用此诗韵作,可见此诗的影响。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程敏政曾用王维此诗“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两句十个字作韵脚,集唐宋多人诗句而成十四首诗,构筑了一个新的诗律景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廷干《和大冢宰松泉夏翁蒙恩归田拟以“青春作伴好还乡”为韵之作七首》(《岩潭诗集》卷之十),即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乡”为韵赋诗七首。

  贾岛《寻隐者不遇》,李敏有《寻孔炼师不遇以“松下问童子”为韵五首》(《东麓山堂诗集》

  卷之七)。

  卢纶《塞下曲·其一》,陈邦瞻有五言绝句六言诗《塞上曲六首用卢纶体》(《陈氏荷华山房诗稿》卷之二十二)。

  李白《月下独酌》,姚咨《春日同秦方伯过顾氏华西阁看西府海棠以“花下一壶酒”为韵口占五首》(《续姚山人集》卷之一),郭淐《空同宅海棠树下赋花下一壸酒为韵》(《苏门集》卷二),皇甫汸《四月晦同吴纯叔憩刘氏园亭各赋以“花下一壶酒”为韵五首》(《皇甫司勋集》卷之三,均是以李白《月下独酌》“花下一壸酒”为韵赋诗五首的。可见其影响之广。

  杜甫《望岳》在后代影响很大,或继承他的诗意,或借用他的用韵,如《和杜少陵望岳》“封禅七十二,万古事未了。两仪一开辟,三观几昏晓。自昔祖龙来,讫今歌凤鸟。吾尝登东山,鲁亦未可小。”(《全宋诗》),王维桢七言律诗《莱公祠送江从之用杜工部望岳韵》(《王允宁先生存笥稿》卷之三十九,明万历间陜西巡按黄升刊钞补本);《望岳和杜》(《矩洲诗集南中稿》十卷,附樗亭集一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近体七言《望岳(岱岳)》(《鸟鼠山人小集》卷六,明嘉靖間刊本)等。

  杜甫《佳人》后世接受的痕迹也是非常清楚的,如宋代的《嘉迪古岩作亭梅竹间东阁为摘少陵“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扁曰寒倚书来索诗寄题四韵》:“凛凛冰玉质,亭亭雪霜姿。共此岁寒操,不与东风期。群芳性苦殊,道人心自知。悠然澹相对,千载有遐思。”《黎泉山吟卷二首》:“君康乐曾吟处,涧碧泉红秋一春。安得此泉成雨去,洗空人世撒花尘。杜说在山泉水清,泉山诗好称诗名。如今山外正多事,泉出山来应太平”等。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是此诗中的名句,娄坚按此赋五言绝句五首,如《癸丑八月六日予来虎丘舟从斟酌桥入泊山之东麓追凉风晚陶新月再降再陟游人尽还独留裴回仰见残月挂于松梢因哦“松际露微月”辄用为韵赋五绝句》[《娄子柔先生集》吴愉小草卷之四,明崇祯三年(1630)序刊本,据内阁文库影印];钱文荐《同龙君御来道之王亦房集马仲良绿天馆赋得“松际露微月”即以为韵》(《丽瞩楼集》卷之三,明刊本,据内阁文库影印),马之骏《龙君御钱仲举来道之王亦房诸同社及家时良夜集绿吹斋赋得“松际露微月”以五字为韵》,[《妙远堂全集》卷一天集,明天启(丁卯)七年新野马氏金陵刊本],也都以之为韵进行赋诗,也都是赋五言古诗五首。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曾协有《送王炎弼赴山阳守以“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为韵十首》、周鳞之有《与苏州守十诗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为韵》、黄庭坚有《贾天锡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文集、蒋刻本、山谷集题下注:久失此稿,偶于门下後省故纸中得之。原注:山谷云:天锡作意和香,自然有富贵气,觉诸人家香殊寒乞也)。郭详正有《宣诏厅歌赠朱太守》中有“又不见宴寝一诗尚不灭,至今人道韦苏州”语。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首诗影响深远,后代接受者很多,如苏轼“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邓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尝于庵前见其足迹长二尺许。绍圣二年正月十日,予偶读韦苏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乃以酒一壶,仍依苏州韵作诗寄之云:‘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寄邓道士并引》,《苏轼集》·卷二十三》)。除苏轼外,还有很多以韦

  应物此诗为典范,进行再创作的诗篇,如宋代的《用韦苏州寄全椒道士韵赠罗浮邓道士三首》、《追和韦苏州诗呈周守敦义[并序]》、明代童轩的五言古诗《和韦苏州寄全椒山中道士》(《清风亭稿》卷之三)也是一首接受韦应物此诗的作品。

  限于时间举了一部分例子,但从这就足可以看出唐诗宋词传播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随性漫谈,不妥之处,敬请指教,谢谢大家!

篇六:从唐诗宋词谈中国文化

  

  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送去主义,元气淋灕、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的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

  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一、尽气、尽才的精神

  二、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不舍弃的精神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尚书》《诗经》这两句话联系起来,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诗经》还有一首诗很重要:“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曾说:“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表明这是中国文化思想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表达。我们简单说,有这样几个意思: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有则(品格)、秉彝(常道))。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好是懿德)。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这四个意思,归结为“人为万物之灵”这样一个古老的信念。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辞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的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管如此,他还要拉住太阳,“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已的生命力。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身上的西域文化因素,热烈、奔放、浪漫、沛然莫之能御。“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挂玉门关。”这首小诗有一个秘密:天山以西,是他美好生命的发源之地。另一个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自由超

  越精神的对他的影响,功成身退、永忆江湖归白发。他仍然是中国文化之子。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李白这个辞语,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我的朋友邓小军教授写文章,说李诗有一个意象系统,即太阳月亮长江黄河,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美。他把他的生命、才情,挥洒到那上面去了。他连普通的差别送别,都要写到天上去。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但是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有关唐诗学的一些关键词,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赋取士、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讽谏诗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这些关键词,正可以简明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我看唐代人对唐代人的诗歌评论,也是推崇尽气的精神,譬如盛唐诗人任华《寄李白》:“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脾、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可见我们不是无根据的。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高度概括了这种时代精神,表明:好诗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这是一整个要好诗的时代。诗人最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是要让天下都成为美好的诗。

  这就要说到隐士、说到佛道。有人会说:隐士和佛道,不就是舍离人生、不发光不发热么?这个问题很大,我只能简单说。先说隐士,其实唐代的隐士与后来的还是有区别的。唐代的隐士,是布衣入仕前的等待,也是读书人得第后或罢官后的选官的等待。所谓隐士,仅仅意味着此人没有功名,不象宋以后的隐士,根本不参加考试,不求功名,甚至甘心使自己默默无闻,老死无人知道。所以唐代的隐士,无非是等待入仕的一种生活准备。再说佛教。佛教应该分开,它的社会影响是消极的,负面的,而他的人文意义却是积极的,正面的。譬如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寒时寒杀阇梨,热时热杀阇梨。非常刚

  健、积极。莲花的喻象更是这样。禅宗是很有自主性的。王维佞佛,但也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雄浑刚健的边塞诗,没有人说王维会贬抑自己的生命的。更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田园诗,也是围绕着人心美好的体验。佛家与道家,在诗歌中不仅不是舍弃生命的,而且还是增加生命的美好的。只不过是从另外的方面来勉励生命。道家的超越精神与佛家的清洁境界,完全是创造性的,说佛教和道家是否定生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没有了佛家和道家,中国的文化精神就不完整。

  这就要说到晚唐。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如果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是尽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来了。上学期我去复旦大学参加杨明教授的博士论文答辩会,有一博士生写晚唐诗的论文,提出晚唐诗人有一种诗歌写作的崇拜,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风,就从那里出来的。他认为苦吟就是从原先的以写诗为手段(科举功名),变成了以写诗自身为目的(为写诗而写诗)。这样就可以更充分、更纯粹地从写诗的精神创造活动中,得到才华的表现,得到精神生命的安顿。所以,依我的观点看,晚唐尽才的诗歌崇拜,骨子里是盛唐尽气的诗歌精神的转化形式。王建说:“惟有好诗名字出,倍教少年损心神”;白居易说的“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到了晚唐,好诗才成为一种可以使人终身赴之、类似于宗教信仰一样的美好追求。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这个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会有唐诗的这种表现。所以,我主张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如果有谁敢说自己的生命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用中国文化的说法,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得了唐诗的真精神。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洒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心情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的“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这也是唐诗是不死的心灵的一个原因。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

  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雄壮的豪情,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之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主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盛唐诗人、宰相张说大书诗人王湾的诗于政事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键。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那是安史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颗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鳞鳞,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使我们想起一位美国诗人的诗句:“笑吗,这世界将和你一起笑!哭呢”你只好一个人去哭罗!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得有些感伤的诗,实际上骨子里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比如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未,是不是宇宙就死掉了呢?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越是雪大风寒,?越是千山万径,越显得那个钓鱼的渔翁,生命力十分强健。又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起来诗人好感伤呀,?怜香惜玉的一个样子,但你没有读懂:你想一下诗人半夜里被风雨声惊醒,但清晨又是一个好天气,又是一个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个好心情,躺在被窝里,听叽叽喳喳鸟儿窗前啼叫,阳光透过窗格儿满满地洒进来,好不开心?那些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总会过去,而人类社会,宇宙自然,正是这样,在风风雨雨中,花开花落中,永恒地往前生长,往前发展,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生命的生长。小小的一首唐诗,一共才不过二十个字,说的竟然是这样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生命的道理,敞开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无限的世界,你能说唐诗不是一个不死的心灵么?唐诗难道不正是这样表达了中国

  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老大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唐代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我们今天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这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现在有了譬如百忧解这样的医学成果了。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性这个东西,要么是零散化,成为没有理性构架、没有主心骨、没有人格意识的拼贴。要么是空洞化,成为没有真实内容、真实需求的虚无主义。要么是幽暗化了,成为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一种商业性大众化的表演。现代性主张人是经济动物、是潜意识盲动与升华,是宇宙中的过客。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有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作为参照,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人心与人心相通、人性与人性照面,尽心尽情的精神

  在历代传诵的唐诗中,我们发现,有些诗歌简直没有办法说出它的美妙。清代的诗人王闿运曾说过:辞章知难作易。有的诗歌,冲口而出,自成天籁,自成绝响。譬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一低头一抬头,随口吟来,即成永恒。你能说出这里面的好来么?其实这样的诗歌,背后的深厚底蕴正是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一个是永恒的情思,一个是刹那的感动,又新鲜又古老,又简单又厚实。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与人心不是隔绝不通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无邪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心与心之间,被巧语、算计、利害、物欲等隔开,都是不诚。孔子说“兴于诗”,就是从诗歌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孔子又说:不读周南召南,犹正墙面而立。一个人对着墙面而立,就是隔,就是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的一个梦。

  我观看唐代的音乐俑、舞蹈俑,有一个感觉,非常投入,非常用心,好像大家都忘记了

  自己,沉浸在当下的情景之中。这不像西方的交响乐,那样的客观、冷静。这表明,唐人对于艺术的创造、对于诗歌的生活,有一种宗教式的虔敬,这就是对自己生命创造的尽心。

  白居易的诗歌说:“以心感人人心归。”是说只要人与人之间心心相通,就是天下富有人心的世界。李白的诗歌说:“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是说人心与人心相通,就像明月那样明白、纯朴,没有一点杂质。唐诗正是表达了这个梦。

  我们以友情为例。中国文化非常重友情。友情是朋友之间尽心尽情的表现。不以理为原则,也不受其他外在的因素左右。白马素车。嵇唐与无头鬼。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是表达朋友之情的名篇。非常质朴。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饮间黄梁。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河,世事两茫茫。

  我每次读这首诗,都觉得这里头的感情,就像好酒一样,味长而美。古人评这首诗,:“语语从肺腑流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真是写得掏心掏肺的。第一句“人生不相见”五个字,朴素得不得了,像聊天拉家常,又厚实得不得了。在茫茫宇宙背景中,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聚散,太不容易了。“今夕”两句,如吟如诵、如歌如叹,又随意又深情。“少壮”四句,全是老友重逢的普通人情,“惊呼”两字,写得神情活现,一片童真,一点都没有世故,没有主人客人的隔阂。“昔别”四句,场面气氛非常真切,我们今天读来,就像我们的老同学的子女,在叫我们一声伯伯叔叔的时候,我们忽然感觉到了生命的流逝,人生的短暂。“怡然”这两个字,何等的真诚,何等的古道!老辈与小辈之间,再也没有隔阂。接下来就是酒浆、春韭、黄梁饭,就是比十觞还要浓、穿过万水千山的情义。自从背了这首诗,我特别喜欢春天的韭菜,很肥厚好吃。但是,我知道,唐代的春韭已经吃完,滋味已经不能与杜甫那时的相比了。

  再看杜甫的另一首写乱世回家的小诗: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试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人杜甫从千里之外的豺狼世界,终于逃脱出来,终于到家了,那黄昏的晚霞、村头的日脚,柴门的喜鹊,都充满了真切动人的人性世界回归的意味。妻子见到亲人,又是惊叹,又是伤心落泪。更重要的是,左邻四舍,也都爬满了墙头,一起感叹欷嘘,一起伤心落泪,共同分享此时此刻人伦的歆幸。按现代社会的观念来讲,这关你邻居什么事?他们看什么呀?但是依中国文化的观念,人心与人心是相通的,人性与人性是照面的。杜甫一家乱世偶然生聚的欢乐与幸福,不止是杜甫一家的事情,而是村子里大家的事情,是天下人痛痒相关的欢乐与幸福。

  这首诗最后两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把夫妻的相聚之美妙,写得胜过神仙的遇合。我再没有看到诗歌里写夫妻相聚写得比这更好的了。这里有诗人对女性深切的体贴

  与在情在义。我们再以唐诗写女性为例。唐诗一提起女性,就有一种多情多义,就有一种温馨体贴。唐诗绝不是大男子主义,也绝不是轻薄浪子。大家可能都知道杜牧是风流有名的“十年一觉杨州梦,博得青楼薄幸名”。但是,就连杜牧这样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经与一位歌女深宵话别,难分难舍,写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样缠绵深情的诗句,这哪里是后代的浮艳轻佻之作能比得上的!写闺妇的诗我最喜欢王昌龄的名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将夫婿觅封候。”写少妇的怀春,替女性唱出情感饥渴与心灵苦闷的心声。我们想一想:如果不是唐诗善于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说话,哪里会将女性的幸福看得比封候还要重?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写一个正在做梦思念远方亲人的女子,当她刚刚梦到与辽西的男人相会,就被一阵黄莺的叫声吵醒。古人称这样的诗歌,真是一片神行。诗人的想像,连思妇的梦里都去过。诗人的心,思妇的心,远方辽西男人的心,都连在一起,都唐诗就是这样一个心心相通的世界。还有一首七绝,我记不清是哪一位诗人写的了。“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枝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入得来?”写一个少女,在一个春天的清晨,?忽然看见庭前梅花开花了,白玉堂的那个少女心里又是惊喜又是感动,问了一个很痴呆气很女孩子气的问题:我女儿家的门一道一道关得好好的,你这个春色究竟是从哪里进来的??我们看得出来这实际上是个怀春的少女了。李白“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也写出了唐代女子的性苦闷。共同精采的是唐诗对于女性的心理竟然如此体贴入微,竟然想得如此细微幽深!所以这首诗听起来好像已经不是一位男性诗人写的。而仿佛是一位女子在那里自言自语。再比方说李白还有一首的名篇《玉陛怨》,“玉陛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写一个女子深夜难眠,站在户外看月亮看了好久,?一直到寒露侵身,回到屋里还是睡不着,还是隔着水晶帘望月,那一幅眼神,?真是被诗人写活了,有好多好多的心情意思都在那玲珑望秋月的眼神里面,唐诗对于女性的同情、关切、体贴、理解,都被这一眼神写活了,我们今天一读到这首诗,就会分明感觉到这个女性的心情,甚至她的神情动态,一千多年过去了,印象依然如此新鲜,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所以说唐诗是不死的心灵,是永远的不麻木、永远的感动。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唐诗写女性的名篇多得说不完。我们再回到杜甫对远在长安月夜中的妻子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青辉玉臂寒。何时倚双幌,双照泪痕干。”你看他对妻子独自寂寞的设身处地的同情,对美丽的妻子在月光中独自寂寞忧伤的想像,都是那样的温情美好。“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贫困宁肯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表达了诗人对一个可怜的无依无靠的隔壁老妇人的同情心、平等心、尊重心,以及在艰难人生中温厚的人情美。想一想我们现代人,对于老人、对于社会上的弱者,有没有这样的同情心?李白是那样飞扬跋扈的诗人,但是他写在安徽时住在一个老太婆家里:“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千金散尽的诗人一下子变得那样迟疑、那样小心翼翼,全失平时的豪气。在艰苦的农家面前,诗人是完全平等的,他的心就像月光那样清朗温情。

  李商隐的那些神秘的无题诗,中间总有美丽而多情的女子面影在晃动。李商隐写给妻子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有一种唱叹生情,有一种低徊反复,有一种绻缱缠绵,总之,诗人无限温情的心,流注于亲人的心,也超越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什么有两次演奏?一次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次是“凄凄不似向前声”为什么第二次结束的时候是“满座重闻皆掩泣”?因为第一次是技术的、技巧的,而第二次则是心灵的。是白居易作词、琵琶女演奏,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这第二次的,《琵琶行》就没有太大价值了。《长恨歌》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君王回看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一个句子缩呈示了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一边是代表战争、代表权力、代表无情的历史的一头高大的骏马,而另一边也是代表美、代表感性、代表柔情与弱者的蛾眉。我们会想到那个“江州司马春衫湿”的诗人,真的是一个大情种。而唐诗,正是属于情种的诗,毫无疑问,唐诗是天才情种必读书。常常有一种多情多义的心灵,常存一种对女性的同情爱慕关心思念的心灵,就是富于人性优美的心灵。中国文化中说大地的气质是女性气质,大地之气温暖地润泽万物,唐诗就是这样充满着阴阳交感的人情味,杨玉环虽然死了,唐明皇虽然死了,白乐天虽然也死了,但是种宛转蛾眉的美没有死,天长地久的绵绵长恨没有死,永远感动着后代,痴男怨女的这样一种心灵,就是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我有一天看了女儿买的几米的《地下铁》,也觉得好,有点唐诗的味道。你看那个小女孩,那样的瘦弱,背着那样大的书包,在空荡荡的地铁里走着,没有人理她。她使我想起唐代诗人在现世的化身。那样的敏感,那样的多情。我想起台湾的新儒家徐复观先生在日本时,也写过地铁,他说地铁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己本来有目的,却被人推着往目的走去。二是地铁车厢里,本来是人与距离最近的地方,却又是人与人离得最远的地方。所以,地铁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人心与人心不相通的一个象征。所以我讲唐诗的好,总是要对现代生活有一点回应。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从爱女性、爱小孩、爱老人、爱弱者开始做起。

  台湾的牟宗三先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有很深的理解的。他曾经提出一个公式,即心、性、理、才、情、气,这六个字,来把握中国历史的不同特点。有的是尽心尽理的时代,有的是尽才尽气的时代。他的学生,也是台湾著名的学者蔡仁厚教授,更明确地说,唐代人只是“尽才、尽情、尽气”,而却不太能够,甚至不能够“尽心、尽性、尽伦”。因此,“唐代(是)‘才情气’的世界。”这样的说法,虽然有道理,却有二元论的简单化,将“心性理”与“才情气”,简单地打成两截了。这等于说唐人只知道挥洒才情气,不懂得尽心尽理,这是不一定正确的。其实在才情气当中,就有心性理的内容。心就是良知,理就是天理。杜甫有四句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这里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理。第一,中国文化中,人皆可以成尧舜,布衣也可以为圣贤事业。这是高度的道德自主的。要做知识人,就要多少有点圣贤气象。第二,愚与拙,都是正面的价值。其同义词即

  是诚朴,能如此,就是最大限度爱生命的美好。第三,《孟子·离娄》:“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这就是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中国文化中的圣贤精神,内涵就是这个。唐诗有杜甫,有韩愈,可以说,尽情、尽气,尽心、尽理,完全是可以打通的。

  现在,有没有一首诗歌,可以把我上面所说的两个特点集中结合在一起呢?让我们读了它,就理解了唐诗的美好呢?如果让我找一首,那就是《春江花月夜》。这首名诗隐藏着一个大的秘密,谁破译了这个秘密,谁就掌握了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破译这个秘密的方法说来也很普通,人人都能接受。就像数学解题一样,有这样几项条件:

  1,全诗由九首七言绝句组成。

  2,春、江、花、月五字中,月字最重要(可分为宇宙中的月亮,人心中的月亮)

  3,第一部分:宇宙中的月亮。关键词:精灵。透明之镜。等待。

  4,第二部分:人心中的月亮。关键词:思妇是月亮另一面的影子。另一个等待。相互融入。

  5,秘密:表面上看,全诗通过月亮的流行,将上下两部分组成一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深层的精神内容是:人心与自然的一幅大合谐,人性与宇宙本性的相互成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海天地的宇宙图式)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芳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沙白看不见。(无限透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有限宇宙无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永恒的美、永恒的爱美之心)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思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拂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从女子心波流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爱心)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忽西斜。(珍惜有限)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爱心的无限辐射)《春江花月夜》)

  唐诗是“以山水为教堂,以文字为智珠”。由此诗可以看出,珍视人间的美好,成全宇宙的大美,尽气尽才的精神,也是尽心尽情的精神,同时,心气与才情,又有着超越的根据,人心与自然同一美好、同一无限、同一充满无限美好的希望。

  如果将我上面讲的内容总结成三句话,即:珍惜美好、实现自我、永葆爱心。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二00三年九月十四日于上海图书馆。

  原载《解放日报》2005年9月5日

  《新华文摘》2005年第二十三期转载

推荐访问:从唐诗宋词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唐诗宋词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