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8篇
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8篇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粽子里的乡愁 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 想起她那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里的乡愁异乡 客地, 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 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 也是母亲大忙特忙、 大显身手的好时光。
想起她那灵活的双手, 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 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子香了。
母亲包的粽子, 种类很多。
最多的是红豆粽、 白米粽和灰汤粽。
除一家人享用以外, 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 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 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太饱, 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 叫我用开水送服, 胃就舒服了。
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疗法。
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端午节那天, 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 真是个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 一个个地分, 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高声地喊:
“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里去了暗里来, 积福积德, 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 连声说:
“大家有福, 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
“他们讨饭吃, 有什么福呢? ” 母亲正色道:
“不要这样讲。
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 时时刻刻要存好心, 要惜福。
他们做乞丐的, 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 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 败了家业。你看那些孩子, 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 他们做错了什么, 有什么罪过呢? ”
有一回, 一个女孩悄声对我说:
“再给我一个粽子吧。
我阿婆有病走
不动, 我带回去给她吃。” 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
她又说:
“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 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 我听了很难过, 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 她没有等我, 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
我说:
“你有阿婆, 我没有阿婆了 。” 她看了 我半晌说:
“我也没有阿婆, 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 我吃惊地问:
“你后娘? ” 她说:
“是啊!她常常打我, 用手指甲掐我, 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 她的话, 我的眼泪马上流出来了 , 我再也不嫌她脏, 拉着她的手说:
“你不要讨饭了 , 我求妈妈收留你, 你帮我们做事, 我们一同玩, 我教你识字。” 她静静地看着我, 摇摇头说:
“我没这个福气。” 她甩开我的手, 很快地跑了 。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 告诉母亲。
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 叹口气说:
“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 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
日月飞逝, 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 她一脸悲苦的神情, 她一双吃惊的眼睛, 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 时常浮现在我心头。
她小小年纪, 是真的认命, 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 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 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
人世茫茫, 她究竟活得怎样, 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 我很少吃粽子, 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 和琐琐屑屑的事, 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有删节)
【写作借鉴】
一线串珠, 脉络分明。
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家乡 粽这一线索, 对往事的回忆在“包粽子――吃粽子――送粽子” 这条脉络的牵引中逐一展开。
同
时, 粽子也寄托了 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
对家乡 、 对童年的怀念, 对慈爱母亲的绵绵不尽的爱, 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感慨。
篇二: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中《乡 愁》 赏析余光中《乡 愁》 赏析
→ 杂文参考 → 余光中《乡 愁》 赏析 2--22
[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
乡 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 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 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 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选自《白玉苦瓜》, 台湾大地出版社 974 年版
乡 愁, 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 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 愁为主题的诗篇,《乡 愁》 就是其中情深意长、 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 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 但是, 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 他的乡 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 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同时, 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 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 情怀, 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 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 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 愁》 一诗, 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 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 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 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 关之思, 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 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 有如千峰朝向泰山, 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 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 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 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 序)
这样,诗人的《乡 愁》 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 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 具有以往的乡 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 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 愁, 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 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 愁》 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它们是单纯的, 所谓单纯, 绝不是简单, 而是明朗、 集中、 强烈, 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 它们又是丰富的, 所谓丰富, 也绝不是堆砌, 而是含蓄。
有张力, 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 《乡 愁》 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 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 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 概括了 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 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 愁》 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 一表现为音乐美。《乡 愁》 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 就是相对地均衡、 匀称; 段式、 句式比较整齐, 段与段、 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 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 而追逐那种活泼、 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 愁》 共四节。
每节四行, 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 但是, 诗人注意了长
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 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 愁》 的音乐美, 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 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其中的“乡 愁是——” 与“在这头……在那(里)
头” 的四次重复, 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 使得全诗低回掩抑, 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 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 愁》, 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 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 《新诗鉴赏词典》 李元洛评析)
篇三: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特训五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阅读( ( 一) )
(一)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 ,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⑧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
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⑨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⑩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⑪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⑫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⑬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题目“粽子里的乡愁”中的“乡愁”具体包含哪些情感?(3 分) ①对母亲的怀念;②对故乡节日、习俗和食物的想念;③对童年往事的回忆;④现在身处异乡,无从体味家乡情味的失落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感慨。
2.标点符号除了具有表示停顿、语气等方面的作用外,有时还具有表达感情、刻画心理、描绘神态等作用,试分析下列句子中问号的作用。(2 分)
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示例:这里是无疑而问,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美好的往事难以重现的叹息与忧伤。
3.这篇散文前面主要从孩子的视角叙事,结尾两段又转为成人视角,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4 分) 示例:①从孩子的角度来叙事,使文章的内容显得更真实、更客观,使文章的情感更纯真。比如文中写到乞丐的生活状态,那种描述不带有成人世界的偏见,显得真实可信。②从孩子的角度来叙事,传递出一个孩子对弱者的深沉的悲悯情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遐想。③结尾由孩子的角度转为成人的角度叙事,前后形成对比,前文孩子的单纯、天真与结尾的感叹、沧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悲悯情怀,升华了主题。(孩子视角与成人视角各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4.下面两个语段都是琦君的作品,请结合本文,分别从选材、语言特点、表现手法三个角度概括琦君散文的特点。(6 分) 语段一: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节选自《春酒》 语段二:直等它一瓣瓣谢落了,母亲连忙拾来,深怕花瓣着土就烂了。因为白玉兰花瓣是可以做饼吃的。母亲把它先放在干净篮子里,也不能用水洗,一洗香味就走了。等水分略
干后,就用手指轻轻剥碎(也不能用刀切,怕有铁腥味)。剥碎后和入面粉鸡蛋中拌匀,只加少许糖,用大匙兜了放在浅油锅里,文火半煎半烤,等两面微黄,就可以吃了,既香又软又不腻口。熟透了的玉兰花瓣,有点粉粉的,像嫩栗而更清香。
——节选自《玉兰酥》 选材角度:琦君散文所选的大都是关于母亲的小事,尤以母亲做美食的事情居多。本文写母亲包粽子,语段一写母亲做春酒,语段二写母亲做玉兰酥。
语言特点角度:琦君散文的语言淡雅而有味,文笔舒放自然,不事雕琢,看似漫不经心、不厌其烦的记叙,实则是将对母亲的深情在文笔里细腻传递。例如本文写包粽子的片段,或者语段一母亲仔细教人放材料部分,以及语段二通篇细致描写如何制作玉兰酥,忆母的深情溢于言表。
表现手法角度:琦君回忆母亲的文章常用借物抒情,记取与母亲有关的事物,如粽子、春酒、玉兰酥,以此为载体回忆母亲的慈爱温柔。
(二)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 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______。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1.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2 分)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示例: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2 分) 示例:这是一个转折句。表面意思: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深层含义: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3.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背影”“白杨树”“昆明的雨”“自行车”之类的“物”在散文中的作用。(2 分) 示例:“物”在散文中是形散神不散的线索;“物”是作者抒情言志的凭借与依据;“物”是作者联想的触发点。
4.本文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4 分) 示例:①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深化主题,体现一种社会普遍性,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②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升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③这样的结尾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蕴味,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三)白花藕 王秋珍 白白的荷花,一塘的枯荷淤泥,一节节土黄色的藕,几乎贯穿了我年少时期的所有记忆。
说到荷花,诗人们总是兴味盎然。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说,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可是,我要说的却是白花藕。
我的父亲,亲近了整整 25 年的白花藕,他 25 岁到 49 岁的时光,都和白花藕拴在一起。白花藕自然不是农民父亲附庸风雅的对象,它是全家的生计所在。
记忆中,父亲挖藕都是选择十二月。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是藕价最好的时候。
风,呼呼地肆虐着。天空绷着一张阴沉沉的脸。父亲脱下外衣,卷高裤腿就下了泥塘。
赤手。赤脚。单薄的衣服。冰凉的泥水。
那得有多冷?我好像听到父亲的牙齿在打架的声音,听到他的手和脚投降的声音,听到他的关节发出的呐喊声。可是,眼前的父亲分明没有一丝胆怯。
父亲的挖藕工具只有一把藕铲,父亲将双手支在藕铲上,往下用力,再将掀动的塘泥用双手捧起甩到身后。有的藕长得深达两米,没有一定的力气和耐心是挖不出的。挖出来一看,那像雪碧瓶一样粗的藕,父亲就知道,起码有 5 斤重,心里就特别欢喜。这样胖的藕,价格自然就高了。不过,父亲一般是整担卖藕,卖给小贩,他们再以翻两或三番的价格卖给别人。往往是伸手不见五指时分,父亲和母亲就拉着手推车,绑好藕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县城摸索前进。
当...
篇四: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里的乡愁琦君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硷。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硷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
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同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
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份。”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篇五: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1 页 共 9 页 2019- -0 2020 年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B B 卷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
成绩 :________
同学们,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选择题
1 .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比喻)
B.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排比)
C.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夸张)
D.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拟人)
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对应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2 .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依恋(niàn) 浅薄(bï)
矗立(chù)
锲而不舍(qì) B.惬意(qiâ)
冶炼(yě)
挑衅(xìn)
鲜为人知(xiǎn) C.回眸(mï)
拎水(līn) 禁令(jìng) 日臻完善(zhēn) D.教诲(huǐ)
轻盈(yín) 蘸墨(zhàn) 猝不及防(cù) 3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义项相同的一组是(
)
A.万籁俱寂 肝胆俱裂 B.除恶务尽 当务之急 C.鉴往知来 光可鉴人 D.众寡悬殊 清汤寡水 4 . 下面是淮安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其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
上联:古楚文化名扬四海
下联:
A.运河历史源远流长 B.洪泽湖水烟波浩渺 C.淮扬美食香飘九州 D.伟人故里世界闻名 5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第 2 页 共 9 页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B.他教我写作,给我讲怎样选材?怎样构思?怎样立意„„ C.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旅游。
D.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6 . 下列对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辛弃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
C.《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都是宋词。
D.“老夫聊发少年狂”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猎》,句中的“老夫”是苏轼。
7 . 下面作品和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B.《白公鹅》——丰子恺 C.《在天晴了的时候》——戴望舒 D.《繁星(七一)》——冰心 8 . 下列短语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明亮的月儿 柔和的月光 闪烁的星星 灰白色的鹅卵石 B.铺满月光 布满河床 仰望星空 登上大堤 C.宽阔的钱塘江 隆隆的响声 古老的传说 静寂的夜晚 9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着凉 着陆 着装 B.畜生 牲畜 畜牧 C.澄净 澄澈 黄澄澄 D.哗然 哗笑 哗众取宠 10 . 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元宵之夜,大街小巷悬灯结彩,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人们世代相沿的习俗。
B.你把这根木材截然不同成两段,一段长一段短。
C.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在食品中加入防腐剂。
第 3 页 共 9 页 D.喜剧演员的精彩表演逗得我们哄堂大笑。
11 . 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帮凶
刻薄
精忠报国 B.英明
阴险
揠苗助长 C.正直
谦虚
可歌可泣 二、填空题
12 . 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1)那块巨石把 huā
tán(______)dǎng(______)得 yán
yán
shí
shí(______)。
(2)yáo
wàng(______)明月,明月如 yín
pán(______);回看树下,光影 jiāo
cuî(______)。多么 yōu
měi(______)的月夜啊!
(3)夜空下,月光洒在 jìng
zi(______)似的湖面上,一片 gū
fūn(______)停在湖中。
13 . 把成语写完整。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地
________ ________地________ ________地________ ________ 地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4 . 组词 进(______)
带(______)
份(______)
已(______)
像(______)
近(______)
戴(______)
纷(______)
以(______)
象(______)
15 . 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嫦娥应悔________ ,碧海青天_________。
2.《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
3.学习古诗,能让我们明白不少哲理,如:诗句“ 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哲理;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
三、语言表达
第 4 页 共 9 页 看图,完成练习。
①孔雀
②大雁 ③老鹰 ④锦鸡
⑤黄鹂
⑥天鹅 16 . 这些词语都和(
)有关。
A.鸟类 B.植物 C.家禽 D.昆虫 17 . 这些鸟中,(____)的尾巴会开屏,(____)唱歌最好听,(____)会抓蛇,(____)到南方过冬。(填序号)
18 .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鸟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 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是素粽,只包少许几个。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
第 5 页 共 9 页 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效。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思是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20 .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意思填在括号里。
大显身手(______)
A.有名声、地位、权势的
B.表现
C.明显 门庭若市(______)
A.市场
B.城市
C.行政区划单位 21 . 端午节是在我国农历的__________,这个节日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节日赋诗也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下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是(______)
A.玉颗珊珊下月轮 B.春风送暖入屠苏 C.碧艾香蒲处处忙
22 .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的制作方法,这种粽子有__________的作用。
23 .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联系上下文,这句话中“美其名曰”的用意在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
24 . 简要说一说“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中“敲”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拓展。
第 6 页 共 9 页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 11 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 12 个到 18 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 500 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 30 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25 . 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结实
健康
伶俐
灵敏 26 . 短文写了端午日的穿新衣、用雄黄酒写王字、_____和_____等民俗,其中详写的是_____。
27 . 短文中,作者写龙舟竞赛时插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有何作用?在正确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
(1)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____)
(2)正面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____)
(3)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想象。(____)
第 7 页 共 9 页 (4)留有“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____)
28 . 短文通过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展示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
)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的民族精神。
29 .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请结合你对端午节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
(1)请你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 2008 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你认为这样做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30 . 题目:美好的回忆 要求:①记叙自己在童年生活或学习中值得回忆的美好的事。
②要写出真情实感。有具体的内容。
③字迹工整,语句通顺。
第 8 页 共 9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二、填空题
1、
2、
3、
4、
三、语言表达
1、
第 9 页 共 9 页 2、
四 、现代文阅读
1、
2 、 五、书面表达
1 、
篇六: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愁四韵》 -余光中教学重点㈠理解“长江水” “海棠红” “雪花白” “腊梅香” 之间的内在诗的的联系㈡掌握本艺术特色㈢背诵这首诗12
一、 作者余光中 (1928-)简介:诗人余光中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童年随父母转徙于江浙及西南。
1 948年考入厦门大学,同年秋迁居香港。
1949年由香港去台湾, 进入台湾大学。1 95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舟子的悲歌》 。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被称为“乡愁诗人” 。3
二、 乡愁四韵主题思想。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 盼望回归的感情?㈡作者是用了长江水海棠红表现乡愁的?雪花白腊梅香来4
三、 作者在乡愁的四种感受:醉酒的滋味:
醉酒沸血的烧痛:
烧痛家信的等待:
等待母亲的芬芳:
神往思乡盼归之情5
四、 用来表达乡愁的感受的四种意象之间的关系:㈠长江水——比起黄沙沉沉的黄河水来, 长江取于天上, 让人感到神圣, 从而显示了对祖国思念不是普通的思念, 是高于其他思念的一种情感。㈡海棠红——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景物, 而今, 家乡的海棠依旧, 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
诗人倍受思乡之情的折磨, 经受着“沸血的烧痛” 。
同时, 一张“海棠红” 还有另一重含义, 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诗人, 祖国在他的心中是“一张海棠红” , (注:
中华民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蒙古, 大陆部分形似海棠叶)
诗人面对完整的故国版图, 却流落在这张“海棠叶” 之外, 国土的分裂使诗人愤激不已, 心如泣血。6
㈢雪花白-诗歌一二两章选取“长江水” 、 “海棠红”两组意象, 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与愿望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
第三章选取了“雪花白” 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
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跌到冰冷的现实之后的一种反思。
雪花是自由的, 它不受限制, 可在空中自由飞翔。
这里的“雪花白” 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 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
诗人愿作两岸交往的使者, 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家信的等待” 说明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 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家书的问候。㈣腊梅香-“腊梅香” 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 春天即将来临, 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
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 众望所归。
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游子思念母亲, 心中充满了温暖, 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 乡情、 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7
五、 诗歌的艺术特色5㈠意象独特, 寓意深远。
诗人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 、 “海棠红” 、 “雪花白” 、 “腊梅香” 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用来表达思乡爱国之情。
以象征中华文明的“长江水” 为第一意象, 并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 , 构成对家与国的整体思念。
然后, 由实到虚, 渴望一片“雪花白” , “一朵腊梅香” , 构成了全方面的思乡之情。㈡联想自然, 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 围绕中心展开层层联想。
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 比作“酒” ,凸现乡愁孕大含深, 至真至醇; 第二层联想由“酒” 到“醉酒的滋味” 则顺理成事, 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 令人心醉的特点; 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 类比“醉酒的滋味” , 化抽象为具体, 变复杂为浅显。
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与此类似。8
㈢选词用语, 别出心裁。
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 、“一片白雪花” 、 “一朵香腊梅” , 而偏说“一张海棠红” 、 “一片雪花白” 、 “一朵腊梅香”在于:
用“一张海棠红” 来强调“红” , 以突出“红” 的鲜艳灿烂, 而这“红” 又与后文的“血” 自然相连; 用“一朵雪花白” 来强调“白” , 白得晶莹剔透, 纤尘不染,而这“白” 字又与后面的“信” 紧密相连; 用“一朵腊梅香” 来强调“香” , 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 沁人心脾,而这“香” 字又与下文的“母亲” 相连接。
相反, 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 , “给我一片白雪花” , “给我一朵香腊梅” , 后面随文就势的联想就无法展开。㈣一咏三叹, 感情浓烈。
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 使夹在中间的三个短句显得更为紧迫, 充分显示了愿望的迫切程度。
而每一章的韵脚仅为两字, 换韵之少, 更显示了这种感情的凝重。。
诗人的匠心9
㈤运用了比喻、 反复、 通感的修辞手法海棠红(视觉)
转为烧痛(触觉)10
六、 总结: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依恋和认同, 是诗人长期在香港台湾美国等地漂泊, 对大陆故土的一种怀恋11
《乡愁》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2
七、 余光中说, 《乡愁》 这首诗是“蛮写实的” :小时候上寄宿学校, 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 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 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 到最后一句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 , 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 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13
篇七: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年级下册语文期中综合测试卷(四)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读一读,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 分)
急遽.(suì jù)
挪.移(nuó ná)
蒸.发(zhēng zēng)
木筏.(fǎ
fá)
混.乱(hún
hùn)
草莓.(méi
měi)
二、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8 分)
骑 luò tuó(
)的小 fàn(
)把装 bǎn lì(
)的袋子放在地上,接着来到小吃 tān(
)前,先洗干净 zāng(
)手,然后要了一 gāng(
)子水来喝,又要了一盘 jiǎo zǐ(
)就着 cù(
)吃起来。
三、为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1.男孩儿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
。
2.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山坡上,心里感到很
。
3.
的晚风吹走了白天的酷热。
4.深秋了,小河里的水已变得
了。
A.凄凉 荒凉 冰凉 清凉
B.凄凉 荒凉 清凉 冰凉 C.荒凉 凄凉 清凉 冰凉
D.荒凉 凄凉 冰凉 清凉 四、下面关于句子的转换,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A.改为转述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B.改为双重否定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不会不喜欢的。” C.改为反问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喜欢吗?” D.改为拟人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像是办喜事,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五、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4 分)
A.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B.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工人、农民和青年等。
C.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D.住在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六、对《那个星期天》一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本文着重表现了“我”童年的无知,看到母亲为了生计不停地忙碌,还硬要母亲陪自己出去玩。
B.本文中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因此她不是一位好母亲。
C.本文既表现了“我”的无知,也表达了母亲的劳碌和母爱的伟大。
D.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这让“我”难以忘怀;母亲辛劳忙碌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 分)
1.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6 分)
(1)日暮汉宫传蜡烛,
。
(2)河汉清且浅,
。
(3)
,冷露无声湿桂花。
(4)
,焜黄华叶衰。
(5)读书须用意,
。
(6)
,日久见人心。
2.佳句赏析。(4 分)
(1)“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这句话表现了
。
(2)“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这句话使我想到
等描写时间流逝的成语。
3.课内回顾。(4 分)
(1)在学习中,我们认识了
的鲁滨逊,
的尼尔斯,
的汤姆·索亚,
的八儿,还有
的李大钊。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2)《匆匆》一文的作者是
,文章紧扣“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
的踪迹,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
之情。
仔细阅读下面的对话,帮小洁转述爸爸的话。
八、口语交际。(5 分)
爸爸:小洁吗?我是爸爸,你妈妈在家吗? 小洁:哦,是爸爸啊,妈妈不在。
爸爸:那你转告你妈妈,这个周末我们学校不放假,我不能回去了。你们去奶奶家过周
末吧。
小洁:好的,我会跟妈妈说的。爸爸,您要注意身体,再见! 妈妈回来后,小洁对妈妈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28 分)
(一)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12 分)
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选文描写的是鲁滨逊(
)的事情。(2 分)
A.刚流落到荒岛上时 B.在荒岛上居住了一段时间后 C.在荒岛上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了粮食和山羊,并发现野人的踪迹后 D.救了“星期五”,并和他一起生活后 2.“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包括哪些部分?在正确句子后面的括号里画“√”。(3 分)
(1)在荒岛上没有任何武器和工具,遇到野兽的侵袭会很危险。(
)
(2)一个人在荒岛上,没有人可以说话,很孤独、寂寞。(
)
(3)觉着自己被单独剔出来,与世隔绝,受尽苦难。(
)
(4)周围是一片大海,也没有人来,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
)
3.从选文第 2 自然段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鲁滨逊生活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3 分)
4.用“
”画出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感悟。想一想,当你遇到下面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找出其中的坏处和好处。(4 分)
在一次语文测验中,我的语文成绩下降很快,在班里处于中下游水平。
坏处:
好处:
(二)课外阅读大舞台。(16 分)
粽子里的乡愁 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荤的豆沙粽、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助于消化。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下列不属于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的是(
)。(2 分)
A.布施乞丐 B.包粽子 C.吃粽子 D.扔粽子 2.“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联系上下文,这句话中“美其名曰”的用意在于(
)。(2 分)
A.母亲觉得自己的粽子包得很富贵。
B.母亲祈愿吃了富贵粽的乞丐能够有福。
C.母亲善良、有爱心的表现。
D.母亲想让自己的粽子名字听起来有喜气。
3.下列表述与“粽子里的乡愁”含义不符的一项是(
)。(2 分)
A.对善良母亲的怀念。
B.对家乡过端午节包粽子、送粽子习俗的怀念。
C.表达对乞丐的同情。
D.现在身处异乡,无从体味家乡情味的失落。
4.文中围绕“富贵粽”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3 分)
5.选文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3 分)
6.读了母亲教育“我”要如何看待乞丐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不少于 30 字。(4 分)
十、写作园地。(30 分)
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你一定被汤姆和小伙伴的历险故事吸引住了,你还读过哪些有趣的书?选一本印象最深刻的,写写故事梗概吧!不少于 400 字。
参考答案 一、jù√ nuó√ zhēng√ fá√
hùn √
méi√ 二、骆驼 贩 板栗 摊 脏 缸 饺子 醋 三、C 四、B 五、B 六、D 七、1.(1)轻烟散入五侯家 (2)相去复几许 (3)中庭地白树栖鸦 (4)常恐秋节至 (5)一字值千金 (6)路遥知马力 2.(1)鲁滨逊除了面对吃穿住的困难,还有孤寂和绝望。
(2)示例:昙花一现、电光火石 3.(1)示例:不畏艰险、积极乐观 顽皮淘气 勇于探险、追求自由 天真可爱 坚贞不 (2)朱自清
匆匆
时光流逝
惋惜 八、示例:爸爸让我转告您,这个周末他们学校不放假,他周末不能回来,让咱们俩去奶奶家过周末 九、(一)1.B 2.(2)√ (3)√ (4)√ 3.他已经不再消沉,不再抱怨,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待当前的处境。
4.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示例:坏处:这样的成绩让我很难接受,既影响了老师对我的印象,又觉得无颜见父母。
好处:认识到了自己语文的真实水平,知道以后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学习语文。
(二)1.D 2.B 3.C 4.端午节那天,母亲会包一些富贵粽施舍给乞丐,教育“我们”要惜福。
5.恰当地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对母亲、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
端午节的粽子来写的,通过粽子表现出母亲乐善好施的品质,而结尾处说现在很少吃粽子,流露出对母亲、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6.略
十、略
部编版
篇八: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的主题 完美的形式———余光中的 《乡愁》赏析道真县阳溪中学 张武会乡 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深刻的主题。余光中的 《乡愁 》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 ,而是在特殊的时代 ,特殊的地理条件下, 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 ,· 18 ·...CZSFD 语文学习 2007.3此诗具有 “纵的历史感, 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完美的形式。
《乡愁 》其实是一首新格律诗, 它具有完美的形式。1、意象美。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 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 、强烈 、没有旁逸斜出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 ,所谓丰富 ,也绝不是堆砌 ,而是含蓄, 有张力, 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2、音乐美。
《乡愁 》的音乐美, 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 , 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其中的 “乡愁是 ……”与 “在这头……在那(里 )头 ”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 “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 低回往复、抑扬顿挫, 增强了诗的音韵美。使得全诗低回掩抑, 如怨如诉 。3、节奏美。
《乡愁 》中的每一节, 句子有长有短 , 参差不齐,在四节诗中 ,节与节之间, 对称、和谐, 节奏感强。如诗人用复沓手法 , 全诗各节都采用 “乡愁是 ……” 与 “我在这头……在那 (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 既突出地写出乡愁 ,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 ,增强节奏感。4、变化美。
《乡愁 》中 , 各节的第二小节, 都有 “一枚 ”、“一张 ”、“一方 ”、“一湾”等数量词和各节的第一小节 ,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 ”、“现在 ”这些随着情节的推动 , 发生着变化,增强整首诗的变化美 。《乡愁 》,有如音乐中柔美略带哀伤的 “小夜曲 ”, 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19 ·...CZSFD 语文学习 2007.3
推荐访问:粽子里的乡愁句子赏析 乡愁 粽子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