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复习——高频文化常识
高考常考高频文化常识 一、天文历法 (一)二十八宿与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 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 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 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 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 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 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 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 南官朱雀。
这四方神在古代曾被利用于军队列阵,战国时代便有“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的说法,道教兴起之后,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成为 道教的守护神。
(二)占星术和分野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 按迷信的说法是 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 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天狼星】为全天空 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 是 夏秋 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银河东 。“织女”即织女星, 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
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三)古代历法
可以算出 伏天在阳历的 7 7 月中旬至 8 8 月中旬,一般是一年中天气 最热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冬月
大雪、冬至
腊月
小寒、大寒
(四)
纪年法之帝王年号纪年
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中国古代创制的一种纪年方法。它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相配组成, 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年,称六十甲子。
该纪年法 始于汉朝,与年号纪年法 同时并用。( 干支除了纪年,还可用于纪月、纪日)
十二生肖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年循环一次。
3.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 古代纪时法
天色法和地支法
古时将一日分十二时, 每时 2 2 小时,23 时至次日 1 时为子时(夜半),以下类推为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出)、辰时(食时)、巳时(隅中)、午时(日中)、未时(日映)、申时(晡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亥时(人定)。每时前一小时为“初”,后一个小时为“正”。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 晚上七时开始起更, 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二、古代地理 (一)地区名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明朝以后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相当于今陕西省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期地属秦国,又名秦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 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二)政区名
【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 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
【路】
。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三)山水阴阳 阳光照射到的面为阳,照射不到的为阴。我国在北半球,太阳在南,河床低于地平面, 河(水)南畔为阴,(水)北畔为阳 。山高于地平面,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古代许多地名以位于江河的位置命名,如洛阳、汉阳,江阴、淮阴等。
三、人物称谓 (一)姓名称谓 【名】
名,即人的代表符号,称呼。古时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内,父亲不入产房,惟经常使人慰问,显示对妻儿的关心。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后来在实践中命名的时间也发生变化,有“三朝命名”、“满月命名”、“百日命名”、“周岁命名”乃至“发蒙命名”等许多形式。
古人对他人一般不直称名或姓名,直称姓名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1 1 )自称姓名或名表谦卑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 2 )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
字,也称表字,它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夏商两代,命名方法比较质朴,还不另取字。而按照周代礼俗,男 男 0 20 岁举行冠礼、女 5 15 岁举行笄礼时,由父亲或长辈取字,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婚嫁了 。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贫民百姓则有名无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
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
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 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谥号有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私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棣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开国皇帝,却庙号明成祖;清人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皇帝也非大清的开国皇帝,仍被尊为“世祖”。
称呼时, 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二)
谦称敬称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 “ 家 ” 、 “ 舍 ” 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7)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8)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9)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特殊称谓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四、官职变化 (一)中央官制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职责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 尚书,副职为 侍郎,下设 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二)地方 官制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 郡。郡的长官, 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 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 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 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 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 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 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 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 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
本为史官,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 军国要政的 最高国务机构之 一, 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
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士大夫】旧时指 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
壁之下,故莫能知。”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三)官职的任免升降
1 1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 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属政聘,然后向上 荐举,任以官职。
例如:举其偏,不为党。(《左转-襄公三年》)
拜 :授予官职。例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 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例如:延长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
例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授:授予官职。
例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指 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例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传》)
封:指 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例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元史-贾鲁传》)
2 2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例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
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例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3 3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例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在 原官上提拔。例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 本来没有官职的人。例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陟:
进用。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加:加封,即在 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例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迁高管钱。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 4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降职。例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放:驱逐,流放。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出、出宰:
离开京城外调。例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
5. 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 提升。例如: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例如:徙王信为楚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调:
变换官职。例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
转:
调动官职。例如:在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例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6. 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摄:
暂代官职。例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
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例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主簿,守高密令。
(《三国志•王修传》)
领:
兼任。例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
乔传》)
行:
代理官职。例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
代理、暂任。例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
暂代官职。例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
判:
高位兼低职。例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 表辞去官职的词语。
悬车:
辞官居家。例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解官:辞去官职。例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致仕:交还官职, 即退休。例如:永和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乞骸骨:
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例如:上书乞骸骨,征拜上书。
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 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例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暴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
请老:吿老,古代官史 请求退休。
例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左传.襄公三年》)
移病:
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例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传》)
8 8 .其他。
视事:任职。例如: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
下车:官史 初到任。例如: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后汉书.刘宠传》)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任为官。例如: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
五、科举考试 (一)科举
1、汉代逐渐扩大这一制度,实行乡举里选,察举孝廉、秀才。
察,考核、考试;举,推荐;孝廉,教悌廉洁;秀才,才能优秀。“秀才”这一称呼,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为避“秀”字,改称“茂才”,三国后又可称“秀才”了。察举制度到了东汉末年就名不副实了,由于推荐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操纵,权门请托,贵戚书命 。
2 2 、科举。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选士制度,从 隋炀帝大业二年设科举,到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隋唐以明径、明法、明书、明算、秀才、一史、三史等为常设科目。
元明两朝起,统一在 “四书”范围内命
题,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阐释经义之作文考试采用八股文体。到明清时,科举考试程序亦日臻完善。
2 2 、科举。考试分为四级:
郡试(府州县考试)、乡试(省级考试)、会试(全国考试)、殿试(皇帝直接考试)。清朝时又将“郡试”下放到县级,称院试。
童生经院试合格,称秀才;秀才经乡试录取称举人,举人经会试录取称贡士,贡士经殿试合格者称进士。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 同进士出身”。凡中进士者,金榜题名,授予较高官职。
【乡试】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 “秋闱”。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 ,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
会试由 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会试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 “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 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 “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殿试】
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由 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都只考策问一场。
出榜分三甲:
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 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 中三元。
按照 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典籍的合称。“五经”——《诗经》、《尚书》、《仪礼》、《春秋》、《易》这五部儒家经典也是历代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到了 明代,科举考试以考 八股文为主。
(二)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国学为 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 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 “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 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 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六、风俗礼仪 (一)节日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二)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的“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 冠婚之事为嘉礼, 宾客之事为宾礼, 军旅之事为军礼, 丧葬之事为凶礼。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祇。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古代皇帝
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封禅大典。
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在诸神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后土,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
冠礼,即成年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女子在 15 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
婚礼,即婚姻之礼。
古代婚姻有“六礼”之说。六礼包括纳采(商议婚配)、问名(询问女方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通告结婚佳期)、亲迎(迎娶)。
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女子出嫁叫“于归”,又叫归。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归宁”。
古代婚姻讲究六合相应,八字相合。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
(四)丧葬之力
【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但如果碰到国与家发生冲突,要家礼服从国事,孝子可出来为国效力。
【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少见,但常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丁忧制度不应用在战场上面,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丁外艰】丧制名。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陵”“林”“墓”“坟” 【陵】帝王死后葬身之地,才能称为“陵”,如秦始皇陵 、明十三陵
、中
山陵。
【林】没有当过最高领导的人,后人又尊敬,对其葬身之地,想可尊称为“陵”,但又不能乱了规矩,只好用谐音,称为“林”。如关羽,后人很尊崇他,被尊为“武圣”,甚至称其为“关帝”,但他毕竟没有当过皇帝,于是,埋葬他头颅的洛阳墓地,称作“关林”。孔子被后人尊为文圣,其墓地被尊为“孔林”。
【墓】其他很有影响,但没有能够当上帝王人物死后,其安身之地,规制也都较高,但只能叫做“墓”。如长沙马王堆大墓,杜甫墓等。还有安阳发现的曹操墓。曹操权倾一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墓地也较高,但他生前毕竟没有称帝,所以,不能叫做曹操陵,而是曹操墓。
【坟】小老百姓死后,安身之地,只能叫做“坟”。
(五)跪拜礼
古人交往拜谒时要行礼。
【拜】拜的意思是对人行礼。由于身份、亲系、场合不同,行礼的动作、轻重都不一样,但统称为“拜”。跪下,两手相拱至地、头伏在手上叫“拜手”。跪拜并伏在地上叫“拜伏”。恭敬地跪下行礼叫“拜倒”。跪下并以两手扶地叩头叫“跪拜”。《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碰地,多时停留后再起身。
【顿首】拜礼的一种,是跪下叩头,但时间短暂,头触地即可。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作揖】是最轻的礼,也就是拱手礼,行礼时,立正,身略俯折,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引至胸前为止。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 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