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学概论知识点考点
第一讲 1、 林业经济学的理解
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的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林业内部及林业外部以价值为核心以管理为手段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
2、
3、
4、 存量价格与流量价格
所有权进行一次性转让,在这一时点上,森林资源的价格相当于存量价格,即在这一时点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森林立木资源价值及其对应的林地资源价值之和。
所有权按使用年限进行出租,在这一段时间内,森林资源的价值量相当于流量价格,即这一段时期内一国或一个地区森林林地资源的年租金收入与年营林投入之和。
5、 现行的森林资源估价思路
森林:土地资源价值(地价或地租)
立木资源正算法或倒算法)
环境服务价值(环境服务产生的效益)
6、 森林资源成本
森林资源的成本即在森林资源营造、抚育和管理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社会必要投入,如社会必要活劳动、资本、土地等。
7、 劳动价值论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学说,成本是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货币表现,强调从生产的角度计算营造一定面积森林资源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认为价值创造发生在林业生产过程,因而其价值量也只能从成本投入的角度进行计量。
8、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计算一定面积森林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有用性。森林资源的效益发生在森林利用部门,从收益的角度考察森林资源价值主要包括以木材产品为主的物质产品收益和各种环境效益。
9、 成本 、 收益角度估价缺陷
成本没有包括生产者剩余
收益角度,缺陷是包括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觉,如何计算这种剩余并对应扣除,在实践中则是极为困难的事情,难以定量表达 生产者剩余近似为社会平均利润,其计算困难是难以找到林业部门的社会平均利润。
10、 森林资源功能 、 价值
森林资源的功能是森林资源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生态环境服务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森林资源的形成过程而逐渐形成,是物化劳动转移和劳动凝结的成果,是森林资源的客观属性。
森林资源的功能价值是指按劳动价值论计算的森林资源价值。
11、 森林资源环境功能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森林资源的直接收益是指由森林资源环境功能创造的、能够被单独计量、且在现行的森林资源估价中已经直接体现为货币形式计量的收益。
森林资源的间接收益指在森林资源环境功能的作用下,为某一产业目标产品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而提供的有利条件(因素)。
12、 修正以后的估价公式
(1)如果对其所有权进行一次性转让,则此时森林资源的成本价值量相当于存量指标,即在某一时点上,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正算法的立木资源价值与其对应的林地资源价值之和,得到存量价格计算公式为:
森林资源成本(存量价格)=林地资源价值+正算法的立木资源价值
(2)如果对其所有权按使用年限进行出租,则此时森林资源的成本价值量相当于流量指标,即在一段时期内,一国或一个地区林地资源的年租金收入与年营林投入之和,对应的流量价格计算公式为:
森林资源成本(流量价格)=林地资源年租金+年营林投入
第二讲 1、 世界森林面积变化概况 P32 页左右 2、 世界森林资源特点 (1)世界各国森林面积分布不均衡 (2)多数国家的森林以公有林为主
(3)世界各国森林每公顷蓄积差距大
(4)全球三分之一的森林是原生林,人
工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 7%。
3、 世界林业管理体制
林业管理体制,是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调节的整个体系,是推动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保证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统一。
4、 机构设置类型
A.林业管理机构设置类型
1.单设部(局)类型
2.合设部类型
3.从属其他部类型
B. 国有林管理体制模式
1. 政企合一模式
2.政企分离模式
5、 林政机构演变的特点 (1)
林政机构的职能日益远离农业 (2)
林政机构长期独立和相对稳定 (3)
始终保持对国有林的有效控制和使国有林成为承担新使命的基地和榜样 6、 世界林业发展趋势(七个方面)
(1)
全球森林森林资源总体上仍呈现减少趋势,但减少的速度变缓 (2)
林业功能转换(P51——P54)
(3)
林业产业形态发生变化:
a.
林业产业是构成林业的主体,是林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b.产业形态的改变,是指在林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林业将从单纯被动式的资源利用型产业转变成以资源定向培育为基础的主动型资源生产、开发和利用型产业。
c.林业产业形态的这一改变,势必给林业的经营目标、组织形式及价值实现途径带来重大的变革。
(4)林业的政策性加强
(5)林业国际化趋势增强
(6)强调林业的国家行为
(7)林业日益社会化
7、 世界林业研究发展变化(四个阶段)P72 8、 中国林业发展成就 P99 9、 十个工程 10、 森林资源表
11、 经济增长的解释(P185——P219)
12、 林业中的市场失灵
森林资源配置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
第三 、 四讲
1、 林业产权(权利束)P3 2、 制度的内涵 a) 制度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i. 1、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1. 他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
ii. 2、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1. 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事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
iii. 3、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 1. 它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每一个人。
3、 制度的构成 P12 4、 制度的作用(为什么稀缺?)P18 5、 林业产权(概念,构成,主体,客体 P31 后)
•
林业产权的含义 • 林权是一种财产权,是权利人对林木和林地拥有的一种权利。主要包括所有权或使用权。
• 构成要素:产权客体、产权主体、产权持续时间、产权的利益分配规则。
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范围 P81 i. 用 5 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7、 科斯定理、交易费用
科斯定理:只 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交易费用: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
8、 之后的案例
第五讲
1、 产业链 P3 2、 林产品概念
国际通用的统计口径:
包括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生产的木材和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产品。
a) 包括:原木、锯材、木质人造板、各种木质成品和半成品、木浆、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纸及纸制品、林化产品等。
3、 我国的统计口径:
除上以外,还有种苗、花卉、种子、林业机械、园林机械、林区土特产、林果类产品等。但以木材为主。
4、 林产品贸易作用(P37)
5、 林产品市场的分类(P54)
6、 林产品市场的作用(P60)
上一篇:林业学专业介绍及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