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西苗族“鼓舞”文化艺术特色
目 目
录
摘要 ................................................................................................................................................................ 1 Abstract ......................................................................................................................................................... 1 引言 ................................................................................................................................................................ 2 一:湘西地区苗族文化的表现 .................................................................................................................... 2 ( 一) 苗族民间信仰 ................................................................................................................................ 2 ( 二) 苗族服饰 ........................................................................................................................................ 3 ( 三) 苗族民族节日及歌舞戏曲 ............................................................................................................ 4 二:苗族鼓舞的文化特色 ............................................................................................................................ 4 ( 一) “ 巫” 文化 ......................................................................................................................................... 4 ( 二) 山地文化 ........................................................................................................................................ 5 ( 三) 农耕文化 ........................................................................................................................................ 5 三: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 ............................................................................................................................ 6 ( 一) 苗族鼓的组成 ................................................................................................................................ 6 ( 二) 苗族鼓舞的音乐 ............................................................................................................................ 6 ( 三) 苗族鼓舞的内容 ............................................................................................................................ 7 ( 四) 苗族鼓舞的节奏 ............................................................................................................................ 8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 致 致
谢 ...................................................................................................................................................... 12
- 1 -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艺术特色
摘要 苗族鼓舞是苗族的民间传统的舞蹈,现今主要流传在湖南湘西等苗族聚居区。苗族鼓舞主要以击鼓而舞为特征,当今社会,苗族鼓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传统舞蹈,而是对苗族生活艺术的反应,而且对于民族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苗鼓是最具特色的苗族舞蹈,因为鼓常伴有舞蹈,这是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苗鼓的即兴击打需要灵感,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苗族文化,历史和审美的因素,苗族鼓舞的叙事方式,构成了湘西苗族的独特个性,它通过一个生动的舞蹈动作,表达湘西苗族的生活,劳动的画面,也可以说,这是湘西苗族历史的画面。本文从湘西地区的苗族的文化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苗族鼓舞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苗族鼓舞,文化,艺术,特征
Abstract ‘Drum dance’ is a traditional folk dance inspired by Miao, now it is mainly spread in Western Hunan Miao and other neighborhoods. Hmong inspired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drumming and dancing, in today"s society, the Hmong have inspired more than just a simple, traditional dance, but the reaction of the Hmong living art, and for the study of ethnology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Miao drum is the most unique dance because dance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drums; this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music and dance. Miao drum improvisation need inspiration struck, also has a strong regional. Because of the Hmong culture, history and aesthetic factors encouraged Hmong narrative constitute a unique personality Miao, it adopted a vivid dance moves, expressing Miao life, labor pictu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is Miao history screen.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departure Xiangxi Miao areas, it is focused on encouraging the Hmo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features. Keywords: drum dance of Miao, culture, art, feature
- 2 -
引言 中国苗族民间舞蹈,在贵州,湖南,苗族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苗鼓舞蹈,舞蹈是其主要特征。苗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其悠久的历史,并且广泛分布在各个角落。苗族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甚至享誉世界。从历史上看,苗族经常浅议,所到之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拼搏,团结互助,建设自己的家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芦笙曲调,优美的舞姿,精致的刺绣,耀眼的银色,以及强大的弩和火器,精致独特的医学和武术等。这一切是民族文化宝库的珍品。苗族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战争结束后,随着频繁的迁移,发展较为缓慢。传统苗族舞蹈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本土原有的风格。苗族舞蹈乐器比较多,比如伴奏的舞蹈有:木鼓,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花鼓,鼓舞蹈等几十个舞。最古老的木鼓,以芦笙舞最为流行。
历史上的苗族因种族,地域,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相对落后,物质文明相对较低,更不用说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苗族的居住地,是深山老林,贫瘠的丘陵和山谷,很少与汉族的接触,只有有限的视野,知识有限,信息闭塞。如果不寻求一种娱乐,精神生活是远远不够的。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并使其文化在苗族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一步步的增长。虽然他们没有文字,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苗族鼓舞,传播自己的文化。我们在中国西南地区,我们总能听到响亮的撞击声,那是苗鼓响起,在赞美祖国,在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苗族鼓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一:湘西地区苗族文化的表现
( ( 一) ) 苗族 民间信仰
- 3 - 民间信仰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但却是我国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传统,民间信仰的存在满足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信仰需要。传统的儒释道三教的普及,也是一部向民间信仰靠拢、走近的历史享有共同基础,与三教相并列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第四传统的部分。学者们已逐渐摒弃把民间信仰只单纯地视做庶民信仰、草根信仰做法,而于将其视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我们的田野调查也从一个侧面实了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民众的日常信仰,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大众百姓的思维方式、社会关系及政治行为等都有极大的影响。
对百姓而言,今生与来生、自然与超自然、肉体与心灵,从来就不是彼此分割、完全对立的。人们可以在舒适的房间里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空间,如在里和村子中专门留出一小地方来祭拜神灵,在世俗与超自然的世界间穿梭自如。传统的超自然思维和现代化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共融共生的。尤其在民间人们的思维其方法在很度上是由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大众文化、传统文化所塑造,而不全是由现行教育制度所塑造的。民间信仰多寓于乡村社会的形成和自我管理的完善,成为凝聚我国乡土社会族群向心力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维系乡村秩序的纽带和开展社区活动的中心。人们对迷信,对巫术的认可和信任,体现的尤其明显。苗族人常用的一些巫术形式主要有占卜、祭鬼和神明仲裁相应事端等。值得一提的是,苗族还有巫蛊,这种蛊毒据说只有少数人掌握了其中的精髓,轻易不肯示人;而中蛊毒之人中蛊之后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也只有下蛊之人能解。
( ( 二) ) 苗族 服饰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一个民族的服饰反映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化心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文化,湘西服饰图案是时代的产物,其民族服饰案的起源及内涵与发展紧联系在一起。湘西各少数民族世代流传图型一方面图案才留来,最终成为千百年来世代流传的经典;另一方面只有满一种民的背景下,案才会被它众所接受,这种接受主要在情感上,图案文化的视觉情感语义传达,民族服饰图案情感言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通过其造型、色彩、材料等呈现出来的浓、粗犷、直白、简朴、纯真等特有的性格,多视点、多视向反映潜在的情感意蕴。
苗族服饰的造型手法运用了写实或变形夸张,其刻画的众多历史、人物、动物、花草等优美图案,不仅,更涵盖了美术这一学科领域。衣服图案的变化规律,或等距、过对称,或重复构极为谨,不仅体现了精湛的等图案,我国地域性明显,各个地域所形成
- 4 - 的文化各具特色,个符号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没有产生对事物的共同的、普遍的认识,这是毫无意义的。“符号”由于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其深刻内涵只有在这个地区范围内的人们才能深刻理解,而其他地区和民族通常对这一地区的不能深刻的理解,这就决定了“符号”的区域认知性。我国地幅辽阔,陕北地区则形成了独有的蜜洞建筑景观,而江南地区形成了小桥流水的特色景观。如果一个地区的建筑、景观不能为人所知、为人所动,那她就完全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苗族千百年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
( ( 三) ) 苗族 民族节日及歌舞戏曲
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节日的习俗活动耳濡目染、口传身教而世代继承下来的。
农历初三是湘西苗族传统的歌舞节。这一天,苗家男男女女会自动聚集到约定的山坡上,对歌、跳舞,尽情欢乐。说起三月三,当地的朋友会给您讲述一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在湘黔边境的大山里,生通婚、和睦相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一次,两寨后生为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争得刀枪相拼,结下仇怨。第二年,芭茅寨的人气愤难平,集结全寨的男女老少抬着竹子扎的鬼神、拿着刀棍火枪去攻打木叶寨,并首先占领了木叶寨前的山坡作为。木叶寨的人针锋相对,也集结了百十号卫在寨旁的山坡上。两个寨子的寨主原本是亲家,见对方兵强马壮,又都有些五亲六眷,便都不想开战。相持了几天意消。两寨人重归于好,在山上又唱又跳、杀猪宰羊地闹了一天一夜。两寨人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地、畅快地欢聚过,便都记住了这个狂欢而友好的子——农历三月初三,并相约第二年的这天,两寨人邀请相邻苗寨的亲们一起到木叶寨前的山坡上欢聚一堂。有“意”的新的艺术形象或者标识符号。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很多时候就运用了这一设计手法。如济南市的泉标,其形象来自象形文字泉,对文字进行简化抽象,从而呈现出泉标的形象年年如此,相继成俗,便有了“三月三歌舞节”。三月三活动以往多在古丈、泸溪、吉首相邻的山坡上举行,没有固定的地点,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二:苗族鼓舞的文化特色
( ( 一 )“ 巫 ” 文化
- 5 - 在数千年的进化历史悠久,苗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巫文化制度。他们相信鬼是在世界上众所周知的。早在远古时代,有苗族记录信奉多神教,崇尚巫术宗教和习俗。直至现在,鬼神崇拜是非常受欢迎的,存在于祖先崇拜,婚姻,丧葬等大大小小节日中间。在苗族人的传统观念中,“鼓”是有祖灵庇护。不能随意敲,除非祭祀节日。
苗族的巫术、原始宗教信仰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苗民们以期利用各种舞蹈来与神灵沟通,去跳舞的同时既是拜神,又是祈祷。目前,舞蹈仍是苗族表现自身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苗族“鼓舞”不可避免地成为具有最宗教、巫术意义的东西。现在,我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中看到的求雨、求子、求神、求祖灵等,都不是直接祈祷,而是跳相应的舞蹈仪式来体现,由此而产生了农事舞、婚丧仪式舞、战争舞等。我们还可以从“椎牛祭”、“跳丧”、“芦笙会”、“跳香”等活动中看到许多宗教、巫术的东西——求子嗣、求姻缘、求死后升天等。苗族鼓舞中有的只跳木鼓舞,有的鼓舞、芦笙舞都跳,舞蹈多限于同姓宗族参加,因为它以一个鼓为单位进行,是宗族的大事,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离不开鼓,以鼓开始,用鼓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又以鼓仪宣告活动结束。
( ( 二) ) 山 地文化
苗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生活在中国西南部崇山峻岭,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区。交通阻滞,除非女性的婚姻需求,往往各村寨之间对峙,老死不相往来。苗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的特征是由差异和心理自我封闭导致,都可以看成是无意识的文化产品。时间刚刚好感觉。苗族文化的维护,但还需要一个载体来实现,苗族鼓舞的“女巫”衍生成为这种意识形态的最佳载体。因此,苗族的鼓舞,在共同的文化圈子还是比较完整的,并且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苗族的山地文化的断裂,鼓舞有很多的变化,创新和发展,大部分具有相同结构的击打规律,并能适应多种不同的表演环境。苗族鼓舞的文化特色,鼓励团结的发展,也推动了苗族鼓励创新。
( ( 三) ) 农耕文化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苗族是我国内地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它早期活动在长江中游和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开创文化。苗族的“苗”字,是历史上不同群族,对苗族实体存在的称谓,即“在水田里种草的人”来作为整个民族的统一族称。由于
- 6 - 苗族是一个农业民族,所以,它的宗教信仰不得不与其赖以生息繁衍的农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其崇拜常常带着浓厚的农业色彩。由此,我们不难推想,在远古时期苗族先民的农耕文化创造活动中,与其农耕生产相适应,便是作为心灵的物态化和凝聚物的农事心理的生产。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态,苗族人民的心理意志,情感指向以至于它的思维模式,必然与其内在心智融为一体。在那充满着热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意向等意识活动得舞蹈创造和表演中,心灵意向与本能冲动,意志行为与情感抒泄互为补充、整合,共同构成以舞蹈为主的艺术活动得审美动态形式,特别是当这些活动与倾向集中在某种对象时,其表现即更为鲜明突出。湘西苗族“猴儿鼓”表演的传统动作,有一类就是专门表现农业生产方面的,如《整地耕田》、《挖园种菜》、《肩锄荷担》、《收割打谷》。其中祭献五谷神的“跳香舞”则反映出苗族先民对农业生产的良好愿望,寄托着他们对现实农耕活动得祝愿与祈求。整个苗族舞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以农耕民族的心理形态作为依据的,农耕文化就是苗族舞蹈的“根”。
三: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
( ( 一) )
苗族鼓 的组成
湘西苗鼓由鼓架,鼓皮棍棒和其他组件生产,外层是由黄桑树干或冷杉树干制成。鼓在古代不是娱乐,而是神的崇拜,是威鬼镇邪。苗族鼓乐在古代也有这样的功能,但是会时间和变化的演变。据研究,第一个为作为鼓,掏空的是树干和竹岗,后来发展为铜鼓,到后来加上声音装置,终于产生了类似于现代的苗鼓。一般在农历“四月八”,每年春节过后,秋收,椎牛,庆丰收,婚姻,欢迎游客等重大活动,他们会表演鼓舞,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式。
( ( 二) )
苗族 鼓舞的音乐
苗鼓是最具特色的苗族舞蹈,因为鼓常伴有舞蹈,这是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苗鼓的即兴击打需要灵感,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苗族文化,历史和审美的因素,苗族鼓舞的叙事方式,构成了湘西苗族的独特个性,它通过一个生动的舞蹈动作,表达湘西苗族的生活,劳动的画面,也可以说,这是湘西苗族历史的画面。
- 7 - 湘西苗鼓的表现是最突出的形式是为打鼓和打边,这是其他传统的鼓都没有表现出来的。一边打鼓和鼓边的方法互相配合,一个玩鼓,人一个人鼓边,主要是打边伴奏。在鼓的表面,鼓点的节奏也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基本节奏型“有点鼓”,“三鼓”,“五桶”,“七鼓”的节奏,“九鼓” ,“十一鼓”和"六槌",所有的苗族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这样的。有时苗鼓会有一些变化,但多数仍属于基本的节奏律动。通常苗族鼓舞的鼓点是一个固定的节奏,起着指挥打边,扮演方分为单打和双打,具有独特的音乐的情绪和表演气氛。湘西苗鼓鼓舞表演方式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击鼓槌法而言,可分为握槌、卡槌、抓槌、松槌等多种击法,在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中,苗鼓具有规范的套路,它能模仿猴、鸡、雀展翅等动作,体现了苗族鼓乐的表演性和叙事性。
( ( 三) )
苗族 鼓舞的内容
苗族鼓舞的内容主要分为表现劳动行为,生活习俗和动物的动作。劳动行为,如犁地,播种,挖坑,种植,采摘和上山,下山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如编织,纺织,大米,做饭,洗碗,洗衣等动物动作如猴子上树、猴子打包谷、抓痒、猫儿洗脸、抖痒、狮子滚绣球等。
单人鼓舞作为湘西地区苗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表演性舞蹈。常在欢庆丰收及其它传统节日里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两种。男子双手持鼓棒击鼓或双手握拳击鼓,舞蹈动作丰富,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动作和武术等多种,动作粗犷有力;女子则是在伴奏者敲击鼓边或铜锣的音响声中,双手各持鼓棒一根、边敲击着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边舞蹈的。舞蹈动作多 是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纺纱、织布和照镜、梳妆等,其风格特点除个别地方能见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较文雅、端庄。
猴儿鼓舞是种技巧性较强的男子表演性舞蹈。它是近代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从事这种表演活动的人都必须是训练有素的, 故至今苗族民间仍不甚普遍。在表演时,舞者的击鼓方法也有用槌击的和以拳击的两种。舞蹈的内容主要是表现猴儿进庙偷吃供果时无意中敲响了更鼓后惊慌和对鼓嬉戏的情景。动作有“倒上树”、“偷桃”、“抓痒”、“滚球”、“戏鼓”等,十分滑稽、风趣,富有戏剧性。
踩鼓舞是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每年春节甚为活跃。其传统活动形 式是:舞蹈开始时,由一名歌舞兼优的鼓手先唱一首号召青年妇女都来舞蹈的“踩鼓歌”, 之后敲鼓
- 8 - 为舞蹈者作伴奏。鼓手还具有指挥全体舞者变换动作、掌握舞蹈气氛的职能。舞蹈自始至终都是以鼓手为中心围圈进行的。舞蹈者因以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的花衣长裙为美,动作受到一定制约,使舞蹈相应地形成一种自然地甩手摆腰、轻轻地抬腿踢脚的风格特点。主要动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
木鼓舞是一种祭祀性舞蹈。过去仅在每隔十三年举行一次全族性祭祀活动“吃牯脏”时才跳,具有原始宗教色彩。跳“木鼓舞”时使用的鼓,是将一根直径约一市尺,长约五、六尺的树干挖空,在两端蒙上牛皮制成的。按古老风俗,舞时要一新一旧同时使用,祭祀活动过后,就将旧鼓送往悬崖陡壁任其腐朽风化,新鼓则放置屋梁上保存起来,待下次“吃牯脏”时取下,与当年新制的鼓并用。
( ( 四) )
苗族 鼓舞的节奏
苗族的鼓舞,节奏非常复杂,可以表达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有不同的节奏,常见的3/4,2/4 的节奏,4/4,极少数人打 3/8 的节奏。当执行动作活泼,像闪电,像山涧,鼓手和他的手弯曲,在重型和强大的性能的节奏,如拳头。
鼓舞的基本步伐:鼓舞的基本步伐有四种:1、三步。即左右脚在前面交叉替换,用表演生产劳动动作,如插秧、挑谷、等动作;2、前面小踢腿步和两边跳小踢腿步。此步伐为女子鼓舞动作,其动作幅度不大,柔软优美。此步伐源于古时女子因无镜照面,借水显影,故而形成小踢腿动作;3、滚翻身法。即打鼓时身体滚翻,方向不一,旋转打鼓,灵活轻快,变化多端,用于表演上山、下山、过坳等动作;4、踩三角走三步。此类步伐主要用于表演武术动作;表演时眼扫两边,挡住刀枪,防卸袭击,动作干净,出手有力,变幻无常,最高境界打出 3/8 节奏,这种打法现今仍然用于锻炼身体。
综上所述,苗族鼓舞是苗族的民间传统的舞蹈,现今主要流传在湖南贵州等苗族聚居区。苗族鼓舞主要以击鼓而舞为特征,当今社会,苗族鼓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传统舞蹈,而是对苗族生活艺术的反应,而且对于民族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中,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 1. . 群 众广泛参与性 性 顾名思义,苗族鼓舞都有很强的娱乐性,鼓舞的娱乐性表现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节日或者遇到重要的事情,苗族人民都是以鼓舞来庆祝。在春节以及其他重大的传统节日中,都是表演鼓舞的最佳时期,鼓舞的演员们,在舞台上神采飞扬,而观看鼓舞的人们更是热血沸腾,时不时也能即兴来一段。鼓舞的主要特征就是鼓,将一面大
- 9 - 鼓置于中间,挑选一人击鼓伴奏,众人围绕着鼓点翩翩起舞,随着鼓点而舞,具有很强的节奏性。
2. 音乐上的祭祀性 苗族鼓舞的由来是从远古时代的祭祀音乐和击鼓音乐的结合。现今的苗族人民在祭祀的活动中,也会有鼓舞乐曲的存在,这是一种宗教的特点。也是鼓舞流传的原因,和许多诗歌和音乐一样,鼓舞作为苗族的传统的舞蹈,也有其发展的历史根源。
3. 舞蹈语汇上的生活性 由于鼓舞是起源于苗族人们的祭祀活动以及人们的生产劳作中,所以鼓舞的表演中,时常融入了很多生产和劳作的工作,表演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所以,模拟性也是苗族鼓舞的一大特征。
结论
湘西地区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即湖南的保靖、古丈、吉首、凤凰、花垣,贵州的铜仁,重庆酉阳、秀山等地方。各地苗族“鼓舞”的动作特点和表演形式由于其语言、服饰、风习方面的差异,长期的分散居住而各有不同。苗族的“鼓舞”根据参与表演的人数可以分为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等,是苗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表演时,先将牛皮大鼓置于木架之上,表演者双手紧握系有红绸的鼓棒,一个人在鼓的正面进行套路表演,一个人则敲击鼓边伴奏给予鼓点的稳定节奏。表演者的鼓点和伴奏者的敲边节奏必须要和谐一致,否则无法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苗族鼓舞节奏欢快、步伐矫健、鼓点激烈、动作优美。其主要以表现农事生产生活为主,如:梳头、煮饭、纺纱、织布、播种、插秧、割谷、挑担等,由这些单一元素动作进行发展再组成不同类型的套路进行表演。一场好的鼓舞表演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完美再现出苗民们的生产、生活场景。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这些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挑逗戏耍,时儿打鼓、时儿离鼓、表演协调。《花鼓舞》温婉妖媚,轻盈柔软,身态柔美,极富表现。《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舞动,动作精犷,豪放刚健,《女子
- 10 - 鼓舞》双脚轮梭,步伐灵活,头稍摇动,腰随扭摆,含蓄抒情。《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时儿边歌边舞,柔慢抒情,时儿激情狂舞,轻松活泼。
苗族舞蹈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促于祖先崇拜的情感意志。这不仅是神话传说,舞蹈用芦笙、木鼓之类皆为祖先所创造,而且舞蹈的普遍动因亦导源于祖先的神意。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的精神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志明.浅论湘西苗鼓的文化特征及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02,02. [2]蒋浩,姚岚,石明灯.湘西苗鼓艺术[J].怀化学院学报,2003,04. [3]唐志明.湘西苗族猴儿鼓的生态生产及其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2007,03. [4]胡燕妮,王志清.湘西吕洞山区苗鼓历史与发展现状初探[J].大众文艺,2014,17. [5]张涛.湘西苗家跳鼓活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6. [6]谭建斌.对湘西苗族鼓舞两类三层现象的思考[J].艺术评论,2011,06. [7]罗婉红.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考察与分类特征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12. [8]许燕滨,龙香蓉.湘西吕洞山地区苗鼓文化变迁探析[J].民族论坛,2009,06.
- 11 - [9]李真.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J].怀化学院学报,2008,10. [10]万义,胡建文,白晋湘.苗族鼓舞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湘西德夯的田野调查报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11]唐方科.湘西苗鼓舞:千年苗家欢腾的心跳[J].民族论坛,2004,11. [12]潘存奎.湘西苗鼓鼓舞的形态特征及音乐特征[J].艺海,2010,03. [13]陈杰.湘西苗族鼓舞艺术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04. [14]邹永红.从鼓的衍变中寻觅湘西苗族鼓舞[J].咸宁学院学报,2007,05. [15]宋彩珍.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方式及其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6]姚岚.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J].大舞台,2010,11.
- 12 - 致
谢
求学生涯暂告段落,但求知的道路却永无停滞。校园生活给予我许多珍贵的财富,教会我许多难能的品质。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不断前行,我将继续坚定、勇敢的谱写属于我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导师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学业生涯即将结束之际,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尤是他们时刻鼓励着我,给我不断进步的动力,家人的关爱和支持是我前进中最大的后盾和避风港,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窗好友,陪伴着我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是他们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友谊之手,为我排忧解难。
谨向以上提及和未提及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局的敬意! 最后,向百忙之中审阅本论文及参加论文答辩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一篇:卫生院健康脱贫工作考核方案
下一篇:企业工会培育感恩文化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