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 来源:网友投稿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研究资料理解原因 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讨论分析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学法指导:

1.线索法。利用以下线索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联合抗日。2.分析法。3.识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4、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
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二)、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总结提升:

自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逐步成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举其要者如下:

1894年至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掠夺了中国巨额赔款和台湾省;

1897年,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划福建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1900年,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出兵中国,逼签《辛丑条约》,掠夺中国赔款和主权;

1905年,日俄战争后,又继俄国租借我国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我国山东,强占德国在我国山东的利权;

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2年起,支持军阀发动混战,从中获利。

我们要做的是铭记,而不是高呼“勿忘国耻”的口号,月圆更怀强国志,知耻长谋福安康。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四、巩固小结

1、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

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联合抗日。

2、练习

1.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A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D

A.歌唱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弊

D.抗日救亡

3.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
D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4.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B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西安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接着,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历史上称为“西安事变”。

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被扣押后,有人说:“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我们应该杀了他,报仇雪恨!”有人说:“国难当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应该和平解决,蒋介石只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放了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要支持?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1)逼蒋抗日;
(2)后一种观点;
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2008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胡锦涛表示,今天与连战荣誉主席再度相见,有着特殊意义。3年前(2005年)的今天我们进行的会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时隔60年后的首次正式会谈。──中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推断,“60年”前进行的会谈应是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的什么谈判?当时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分别是谁?这次谈判最终达成了什么协定?1946年6月,该协定被撕毁,国民党军队对哪个解放区发动了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3)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你能做些什么?

答案:(1)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重庆谈判;
毛泽东、蒋介石;
《双十协定》;
中原(或中原解放区)(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祖国建设强大,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设计

火箭农场学校政史地组设计者:张飞燕总课时:一课时

一、分析教材,定位学习目标

《难忘九一八》一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上承新民主主义的兴起,下启人民解放战争,而本课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第一部分即局部抗战的阶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讲述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

2、能分析归纳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和歌曲的使用,使学生能正确利用各种视听资料来辅助自己新知的学习。

2、通过“如何处置蒋介石”的讨论来使学生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综合分析归纳、表述 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继承发扬。

2、认识日本帝国主义本性,树立为人类的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3、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作用,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八年级学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思维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偏激性,因此知识需要学生根据当时情况进行全面透彻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所以确定 为难点。

三、生本结合,选择教学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储备,从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对于抗日战争也有了一些了解。而且加之他们的年龄段对战争感兴趣,又有热情与激情,所以,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这些特征,我采用情境模拟、现场采访、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本 节课的教学。

四、实施设计,展开教学

(一)、播放视频,感知新课

图片纪念9.18国耻日http://918.china1840-1949.net.cn

播放视频《松花江上》http:///music/139557

让学生谈谈歌中唱到的79年前的东北,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为什么九月十八这个日子让人莫齿难忘,痛心疾首呢?究竟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爱国歌曲入手,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点燃课堂学习的激情

(二)、新课学习

【九一八事变】

活动1:竞争抢答:找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简单的经过。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活动2:请翻开地图册第22页,看看 “九一八事变”的示意图。陈述当时日本是怎样有阴谋的制造“柳条湖事件”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地图,找到相关的信息,在此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活动3:设疑释疑,合作探究。

如果你是东北人的子弟兵——东北军的一名军人,你做何反应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坚决抗日、誓死保卫家园”的结果。出示“攘外必先安内”的标语,介绍蒋介石当时的反动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在此基础上,理解得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不抵抗政策。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标语的出示可以更好地帮学生理解“不抵抗政策

活动4:概述史实,升华情感。

学生概述东北三省沦陷的情况。老师质疑东北人民甘为阶下囚吗?怎么做的呢? (学生介绍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杨靖宇的故事)

设计意图:初二学生的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平时的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归纳概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西安事变】

活动

1、点睛概述

教师概述日本在东北扶植傀儡政权及对华北的侵略,指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再次出示“攘外必先安内”的标语,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变的背景。

设计意图:老师的概述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教材的跨越,帮学生形成连续的史实,并为新知的学习做了有利的铺垫。

活动

2、竞争抢答:找出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性质、目的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活动

3、创设情境,自编话剧

西安事变震惊了中外,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是杀?是放? 话剧《谈判桌上的较量》,表现出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利用此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分工协作,自己得出结论,信服并深刻。

活动

4、提出问题,互动解决。

中共派出以谁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调停,解决事变?事变最终如何解决,又有何意义?全班学生与老师一起阅读教材最后一自然段,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设疑释疑,利于师生愉快地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置问题,拓展延伸。

张学良“捉蒋”是英雄,可敬;
“放蒋”太轻率,可惜;
“送蒋”更是误了自己的一生,可叹!就此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诠释,以利于形成辩证地历史史观。

(四)、归纳总结,自行小结。

让学生结合两个重点框题,设计表格,并通过填充表格来归纳本节知识。

设计意图:既很好地进行知识小结,又能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记忆。

(五)板书

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爆发

难忘九一八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六)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较好,学生较好的掌握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个事件,而且在课堂上在讲到日本侵占东北后犯下的种种罪行时,学生义愤填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了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但是,在讲课中,在描述一些事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基本上是老师自己描述,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表达分析能力的培养。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完了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兴起,这一节我们开始来学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三单元所学过的内容,在第三单元,我们首先学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接着,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最后我们学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万里长征。这就是我们第三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板书:难忘九一八

请同学们先看课文70页九一八事变的内容,然后找出黑板上的问题的答案(学生看板书)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

2、地点:

3、借口:

4、经过:略

同学们一起来说时间是(1931.9.18板书)地点是(沈阳)借口是(柳条湖事件)经过是(日军制造了柳条湖时间,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驻军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1931.9.18晚,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条小铁轨。请同学们注意,这里的柳条湖它不是一个湖,它是一个村子的名称。日军炸毁后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马上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说日军是有预谋的制造了柳条湖事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花谷少佐的回忆录并找出答案?(同学找,并回答) 回答得不错,在花谷少佐回忆录的第6行有这样一句子(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在铁轨下,并点了火)在最后第二行(待在这里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了北大营)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军是有预谋的。

同学们看动脑筋这道题: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同学回答)

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师出有名,如果日军无缘无故地进攻东北的话。那他们就师出有名,既然师出有名就会遭到世界各国的谴责,所以日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以此借为借口就师出有名了。那日军为什么要选择柳条湖这个地方呢?

因为这个地方离北大营和沈阳城比较近,是一个很好的战略位置。在军事上,有这样的说法,兵贵神速。战略要点和速度是打战的重要因素所以日军选择了这个地方。

同学们接着往下看,九一八事变后,我们中国人又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呢?(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蒋介石下令了不抵抗政策)对,大家看课文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大家朗读一下(学生朗读)从这封密电中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下令了不抵抗政策。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蒋介石我们下令不抵抗政策呢?(因为他认为共产党才是他的心,复大患,他急于忙于内战)

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又造成了什么结果?结果:东北沦陷(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落入敌手)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东北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沦陷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的3.6倍。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十万关东军的内撤是原因之一。我们前面讲了,日军是有预谋的发动九一八事变,可见日军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况且日军的武器装备都比中国的好,汉奸、卖国贼

东北沦陷了,那东北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东北人民又有什么反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中的这一首歌词以及课文的第三段。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本来东北是一个物产丰富,环境优美的地方,东北人们是多么的热爱自己的家乡,但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军的统治下,东北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一首歌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的愤怒,而蒋介石却下令了不抵抗政策,那东北人民有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呢?(没有)对没有,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军,东北人民和未撤的东北军组织起了抗日义勇军(课文71页)小子部分嫩江桥大战就是抗日义勇军与日军的第一次激烈战斗。这时,中国共产党派出了杨靖宇,请记住杨靖宇这个名字。到东北组织游击队。从此,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杨靖宇曾是日军听到他的名字就文风表胆,抗战中他靠野菜树皮充饥抗战,最后被叛徒出卖牺牲。

东北沦陷后,日军为了欺骗世界,免遭世界舆论,1932年,日军扶植了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薄仪,在长春建立了伪满州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傀儡政权就是薄仪没有实权,任何事都由日本人作主。

日军占领东北后,有没有满足呢?(没有)是的,日军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在这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

板书:

二、西安事变

1、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当时,日军又将侵略的步伐指向了华北,在这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日提出了什么主张?

(1)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 回答得好,中共提出统一战线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蒋介石却不接受张杨共抗日的主张,命令张杨二人进攻中共并亲自到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在苦劝蒋介石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同学们把书翻到72页,把一段看一下,说一说这次事变的时间。

(2)时间:1936年12月12(又因为它是12月2日发生的,所以这次事变又称为双十二事变。他的发动者是张学良、杨虎城,接着再来看事情的经过

(3)经过:同学们看72页的小字部分,叫一个同学上来读。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这样的一句话,军令如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那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敢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呢?我们可以从刚才讲的背景中知道:

1、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机关,民族矛盾激化。

2、中国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张杨起到了感召作用。

3、蒋介石却一意孤行,坚持剿共,继续实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4、张杨的个人因素,张学良与日军原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作霖是被日军炸死的。所以,张学良与日军有着国仇家恨。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从国家利益出发,所以这场政变是爱国的。

5、学生的爱国运动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出周恩来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呢?(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这次西安事变的目的什么呢?(逼蒋抗日)

板书(4)目的:逼蒋抗日

那同学们想一想,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抓住了蒋介石,中共我们不杀了他,反而释放他呢?(大家讨论一下)解释亲日派、亲英美派

西安事变后,国内面临着严峻的局势,日本侵略者已经打到我们国内了,国民党内部又分为几派:有亲日派和亲英美派。这时的亲日派向应钦主张率领军队攻打张学良,杨虎城,而亲英美派却主张和平解决,面对这复杂的形势,如果杀了蒋介石,会使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群雄割据,很可能更爆发一场内战,这样一来,日本人可高兴了。日军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留了蒋介石,就可能停止内战,并尽快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日。所以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那同学们说说,蒋介石最后有没有答应抗日呢?(有)这也就是说西安事变最后是和平解决了。

板书(5)结果:和平解决

蒋介石接受了抗日,西安事变在各方面人物的努力下最终和平解决了,那西安事变有什么意义呢?

板书6:意义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西安事变钱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发生内战)同学回答的很好,西安事变前,国共两党发生了十年内战。随着日军的侵略步伐,中国由阶级。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民族开始了抗日,把课文最后一句话划起来,并写上意义两个字。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九一八事变,直到日军有预谋地侵占了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下令了不抵抗政策,使得东北迅速沦陷,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了抗日义勇军进行抗日,中共派出杨靖宇组织游击队抗日。于是局部抗战开始,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这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事变后,时局关系错综复杂,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与各方面人物进行协商,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开始了全民族抗日。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

①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②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主题下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个事件: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西安事变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本课下启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全国性的抗战爆发,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学生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讲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初二学生已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本课的教学安排能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3、我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处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课堂上初中生容易产生精神上的疲惫,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积极性,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

[设计的指导思想]:

1、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探究和体验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概括、描述和感悟历史的过程。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提高

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丰富和健全人生观、价值观。

2、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积极思考,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历史意义

[课程资源]:课本,地图册,《松花江上》歌曲、杨靖宇、张学良、杨虎城图片等网络资源,学生查找杨靖宇的相关资料,《西安事变》影视片段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常规教学、学生讲述、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图片和两则消息:①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②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至少也应该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师提问:为什么我们要牢记“九一八”?(激发学生强烈求知的欲望)导入新课。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指导学生阅读70页课文前三段,由一位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课后“练一练”填表题,填写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上做出标注。

2、投影《“九一八事变”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70页动脑筋:“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投影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

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4、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体会东北人民在东北沦亡后的悲痛之情,激发学生对对日寇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恨,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5、师讲述:东北沦亡了,但是中国人民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斗争。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各种抗日武装风起云涌,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指导学生阅读71页第

2、3段小字,请一位学生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舞台,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杨靖宇-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因为课文对这位英雄的事迹介绍很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西安事变

1、(过渡)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师提问: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提出了什么主张和要求?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又是什么态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了解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

2、学生朗读72页关于西安事变爆发的一段文字并做好标注,明确西安事变发动的时间、人物和简单经过。播放《西安事变》影视片段: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捉。(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也使学生精神能重新集中)

3、看完影视片段后,师提问:蒋介石捉起来后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讨论73页“活动与探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师补充

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突出中共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4、师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2页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对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及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巩固小结

1、师生共同小结: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2、投影张学良逝世后,江泽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张学良先生千古!”引导学生评价张学良、杨虎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指导学生完成填充图册第14课练习。

[课后反思]:

1、本课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常规教学课。

2、本课教学效果良好,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3、利用播放歌曲和影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的讲解进程中提出探究式的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比较符合本课教学实际。

《难忘九一八》

一.教学任务分析:

托尔斯坦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从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影视资料片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第十六课《难忘九一八》,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是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三,学习对象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情感价值有了一定提高,对新事物感兴趣、对社会热点较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四,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

2、东北人民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背景、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

探究

一、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答案: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用课件展示杨虎城和张学良照片及言论,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二的问题。最后再用课件展示答案。

探究二: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杨虎城为何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了感召作用。

B:直接原因:蒋

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据此可推知这次历史事变是:[C]

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D、卢沟桥事变

(2)2005年4月29日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晤。连战大陆之行打破了国共两党60年的隔绝,写下了国共两党历史上的新篇章。据此回答:在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进行过两次合作,请说出这两次合作的主要成果分别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第一次合作的成果是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或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感想是:和则两利,团结就是力量;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

3、探究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完整观看电影《西安事变》,然后撰写观后感

难忘九一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认识。

3.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引导法。

2.讨论法。

3.材料提炼法。

4.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打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
星火燎原的火星;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难”指哪些难。

导入新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兴趣了,设置问题。

1、歌曲中东北人民为什么离开家乡流亡?

2、那个悲惨的时侯是什么时间?

(一)、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课件 教师讲解) 九一八事变爆发经过:(视频 学生讲述)

中国民众的态度:
国民党:
结果:

共产党:
表现:

东北人民:
表现: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

过渡:东北人民在极艰苦的情况下英勇抗敌,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原因:(学生阅读,独立完成) 西安事变爆发经过:(视频 学生讲述) 西安事变的性质:
(教师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那么,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教师引导学生,从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复杂形势进行分析)

西安事变结果:和平解决

小组探究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
而且看到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

西安事变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历史不容忘却,面对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三)、课堂总结测评 (视时间而定)

难忘九一八教学反思

从接到通知之后开始的备课,到完成教学,整个过程应该说是按部就班来做的,没有刻意的雕刻痕迹,教学过程没有讨论的热闹场面,没有学生的精彩表演,没有华丽的课件,甚至没有学生的课前预习,可能学生压根就不知道有鼓楼区的专家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可能会听历史课,就这样一节课结束了。

之后与专家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按照教科室的要求再回顾本节课,再加上专家的指导,其中有值得继续保持、发扬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成功的几点:

1、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有一点: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选择了歌曲《在松花江上》,利用歌曲导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当学生进入那种同情、愤怒的情绪时,提问“是什么原因是东北人民这样的呢?”顺理成章,进入主题,符合学生思维特点,为学生进入状态奠定基础。

2、两段视频资料的选用起到了承上启下、引导启发的作用。避免了老师对众多历史史实的用空洞的语言简单讲述的方式来处理的弊端,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来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九一八事变的那段视频清楚地介绍了柳条湖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内容。看完之后让学生再次复述重点,不仅有利于掌握基本知识点,而且在之后的启发,更让学生知道它是日本蓄谋以久的侵华战争。第二段视频重点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日本能占领相当于其本土面积3.5倍的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学生很快能回答出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关。所以在恰当的场所选用合适的资料为教学服务是值得好好斟酌的,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应果断舍弃,特别是视频资料要去粗取精,为教学服务。

3、西安事变是本课的重点,就知识点来说,基本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表述、提炼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在这点上没有必要花太大精力。同时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蒋介石的狼狈,介绍捉蒋亭。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式在合适的时候也有其用武之地。

4、本课的难点是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要学生理解其性质首要的前提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清楚的了解,东北沦陷,华北危及,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时刻,就像国歌歌词中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理应众志成城抗击外来侵略,但是当时的中国在干嘛呢?“在打内战”,学生很容易回答。再引导学生:那是谁在坚持首先要消灭对方,然后再抗日啊?“是蒋介石”。那么张、杨多次力劝蒋介石抗日,但都被蒋介石否定并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那么非常清楚他们是夺权吗?显然不是,性质是“兵谏”,是爱国的、进步的举动。通过引导解决本课难点。

另外一个难点是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特别是中共和平解决的态度,为什么?这个同样引导来处理,把学生引导到另外一面,如果杀了蒋介石会怎样?学生能分析出结果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不仅复习以前内容,而且也是进行爱党教育的好时机。所以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前后联系,整体把握,合理引导,开阔学生思维。

不足之处:

1、由于当心时间不够的问题,所以在导入中的《松花江上》一歌没有给学生听,导致原先设计的把学生带进课堂,那种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意境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个对教学效果有一些影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要更准确些,所有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内容要重点学习

2、在讲到西安事变这一教学难点时,应该安排学生讨论,只有通过学生的思想碰撞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主张。

3、板书的设计应该更合理、更科学,以利于回顾、复习。

《难忘九一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将学生从现实拉回到历史中去。充分利用教学,发挥德育渗透作用。让教学教育是为现实服务。在上课过程中,“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能不能杀蒋介石?为什么?”等有思维力度的问题的提出,对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大有帮助,在讨论探究中学生也能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本节课的不足:没有很好分配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应把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此来内化基础知识,落实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达到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而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认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灵活把握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调控。

难忘八个字教学设计

难忘一课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难忘一天教学设计(共5篇)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九一八 难忘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