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授课人:张翠云
授课时间:2014年5月14日(星期三)第5节 授课班级:一(2)班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译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3、背诵第4段。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译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讲述纪昀的一则小故事,激起学生兴趣。
2、简介作者: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通译全文
1、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课件提示,小组内部质疑,全班交流、明确。)
2、借助注释和资料翻译课文。
3、重点字词点拨:
(1) 古今异义
①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1 ②阅十余岁
阅: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③是非木柿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
④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发语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但知其一
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①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宋朝、周朝相去几何时矣 距离 ②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4)通假字 钯:通“耙”农具,
四、课堂练习
1.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三题。(课件出示) 2. 优化设计73页
2、3题;
74页
1、
2、
3、
4、5。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翻译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 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一个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 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埋在沙里,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 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 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
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冲成坑穴。越冲越深,到石头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样再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了,可以根据道理主观臆断吗?
《踏石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双脚跳
2、踏石过河
3、自主游戏班级水平一学生学练目标
1、让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练中去,并体验与他人一起活动与独自活动的区别。
2、让学生亲自体验双脚跳的方法,学会游戏踏石过河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提高协调与灵敏反应素质。
3、培养学生在学练中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使学生互相合作,积极思考,培养勇敢、果断、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过程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组织目标体现体验性导入模仿开车
1、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公园去玩,我们坐汽车去,汽车是怎么开的呢?
2、带头开车,手握方向盘。(过程中出示红绿灯)
1、模仿司机开车,握好方向盘。启动、左转弯、右转弯、刹车等。
2、看到红灯停一停,看到绿灯再通行。四路纵队欢快、活泼、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上课的兴趣。自主性学练
1、自由玩小垫子
1、公园到了,咱们先来玩个小游戏。你能用手中的小垫子玩什么游戏?看看哪位小朋友最聪明,想出的玩法最多?
2、要注意,是一个人玩,比比谁的玩法多?自己一个人探究玩垫子的方法。散点队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2、两人合作玩垫子
1、出示两人玩的项目卡片,(对对碰、炒黄豆、斗牛、拉车)让学生按照卡片上的项目进行两人合作玩垫子。
2、比一比哪两位小朋友合作的最好,可以得到“最佳搭档”奖杯。两人合作根据卡片上的项目玩垫子,反应要快。散点队形让学生互相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3、多人合作玩垫子
1、刚才我们一个人玩垫子,两个人玩垫子,下面我们让一个小组合作来玩垫子。我们来比一比,好吗?
2、组织双脚夹垫子跳接力比赛。
3、讲评,小结
1、四队比赛。夹着垫子跳到对面同学那,拍一下手,排到末尾,对面同学接着开始,依次进行。四队分成把八队,迎面站立。主动参与,对比赛感兴趣,表现力强,敢于竞争。探索性创新
1、双脚跳垫过河
1、前面有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面上有一些石头,我们应该怎么样过去?
2、示范双脚跳垫的方法,并讲解。
1、创想过河方法。
2、摆垫子
3、试跳一次
4、比赛同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培养合作精神,让他们积极参与,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踏石过河
1、如果河面上没有石头,那该怎么过去呢?
2、引出踏石过河的游戏。
3、讲解踏石过河游戏方法以及规则。四队参与踏石过河的游戏。同上遵守规则积极参与愉悦性放松摆造型
1、玩了这么久了,我们在公园里留点纪念吧。我们来拍照,比比谁的造型最优美。
2、评价造型。
3、小结本课内容,表扬好的小组。
4、发奖。“最佳合作小组”奖杯。自由组合摆造型。散点分布让师生间真正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学具准备:每位学生一块小垫子教后反思: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新课程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是小学阶段性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一物多用,利用一块小小的垫子进行各种练习,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主动参与和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活动得到了加强,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情绪高涨,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出汗、能高兴,这就达到了体育课的目的。
本课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全课采用主体式教学,让学生紧紧围绕玩垫子这一主题展开活动(一个人玩垫子、两人合作玩垫子、小组合作玩垫子)。教师以玩伴的身份出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友谊,教学中创设有大量的情景,从而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效果。此外,还将游戏和竞赛贯穿其中,以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学、自练,分小组学习,在体验中自主发展。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充分体现自主、合作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关节伸展性好、活动范围大,适合发展柔韧、灵敏和协调能力。另外,学生还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但其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所以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通过体育锻炼来满足其锻炼愿望和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他们喜欢表现自己的勇敢、果断和毅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竞赛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通过评选最佳搭档,最佳合作小组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我校一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做跑、跳等运动,学生对双脚跳这一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通过本课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本运动的能力,发展其终身体育意识。教材分析:双脚跳属于课程标准“水平一”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的内容,它是最贴近学生生活,也是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运动之一。跳跃运动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灵敏、速度、力量、协调等素质和能力;
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踏石过河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手脚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接下来我简单说说上完这节课的一点感想。我觉得整节课学生通过一个人玩垫子,两个人玩垫子,到小组在合作中玩垫子,这合作教学在教学环节中体现的还是比较明显的,整个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流畅的。在情景导入环节学生快乐地进入了角色(当个小司机),融入到整堂课的学习中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双脚跳的动作要领,在踏石过河游戏中通过竞赛让学生感觉到游戏中的快乐,更加喜爱体育课。在独自玩垫子时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发展了学生灵敏性、协调性等多种能力。教法上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线进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去学习动作,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合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本课的执教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但自己的语言不够形象化、儿语化,并且每个环节的连接词说的不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一些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成。”这点也做的不是很好,我的评价比较单一。一年级学生其实对体育课是很喜欢上的。但因为我原先上课的都在内操场,那天因为天气的缘故内操场很湿,于是把场地移到了外操场,因为场地比较大,又没有在外面上过,于是在自由玩垫子的时候学生分散的太开,不太好组织,导致我花在组织队伍的时间比较多。加上学生初次来外操场上课,比较兴奋,显得比较吵。再说那天风特别大,有些学生的垫子飞走了。我忘了准备多余的垫子,因此课堂上显得有点乱,这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所以以后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天时,地利等多环节。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
棹(zho)柿(fi)
湮(yān)
啮(ni)
溯(s)
欤(y)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
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课文。
3. 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4.汉字能假
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划船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
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3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
一、二题。
2. 选项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22 河中石兽
【课前寄语】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
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
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1 2.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字词积累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4.词语解释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这;
是非木杮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点拨】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步骤三 深层探究 深入理解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交流点拨】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底部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态,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
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
2 找不到;
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交流点拨】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把理论知识与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3.从文中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及理由,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文中讲学者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交流点拨】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
【交流点拨】(1)这段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征;
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2)这一段以议论的方式点明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想当然。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归纳主题
文章通过写寺僧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而主观臆断。
2.总结写法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
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语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二)拓展延伸
1.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3 【交流点拨】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2.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莎士比亚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3.作者小故事
纪昀巧断《凉州词》
据说,在乾隆皇帝的寿诞之日,纪晓岚在他的宝扇上题写了唐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由于疏忽大意,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洋装大怒,指责纪晓岚“目无君上”,要把他处死。纪晓岚急中生智,连忙解释:“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的一阕新词。”于是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见他急中生智,虽属狡辩,却也辩得不无道理,就免了他的死罪。
纪晓岚巧断误写的唐诗,总算免去“死罪”。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还会对人的生死产生关系呢!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寺僧→求之下流→余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由事到理, 遇事不能凭 主观推论, 实践出真知。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通过反复朗读文章,设计各种形式的读,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2、积累文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结合课前预习,整理归纳。
3、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品析,体会“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2、难点: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前预习
1、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2、朗读课文,能通顺流利地通读文章。
3、查看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读名篇,品味文字的魅力,与古往今来的名家对话,不仅能汲取知识,还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今天我们来一起嚼嚼古文的韵味,读读《河中石兽》。
二、读通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慢下来 学生四人小组按上面两个要求自由朗读,将自己觉得最容易读错的字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教师再请2-3人全班交流(重点字:杮、转、干)。
再请2-3人朗读自己觉得读得最有把握,最有文言文味道的句子,教师适当点评。
教师布置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给文章分层,用朗读读出文章的结构层次。重点强调一事一议类型的分层。(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层,都予以肯定)
三、读懂
小组内整合预习单上的习题,教师全班交流讨论核对。并总结文言文应该如何梳理字词
四、读深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旨在告诉学生要有整体意识。
2、对文中的三位人物的看法?
僧
募金---惜财
求—换成找 行不行-更适合古文、用心
竟—失落
数小舟---有规模有气势
十余里无迹—寻找范围广 诚心,失望遗憾 求石兽于水中、下流---缺少分析 盲目
(毅力坚定 缺少深思熟虑,考虑不周,惜财) 讲学家
笑—嘲笑、讥笑、坏笑
尔辈---你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缺少尊重
究---探究
.感觉只有讲学家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岂---反问
以为自己分析的很对(语调上扬)
颠---疯狂,病字框,用病态的癫狂来形容尔辈,加上反问句 更能看出讲学家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老河兵
笑 ---淡然 冷笑
凡—凡是
盖—原来是:对事物进行概括,胸有成竹
必、必:语气坚定,说明经过深思熟虑
啮:指咬,侵蚀,指逐渐被侵害,需要经过时间,对应前文的阅十余岁,老河兵说话用词很准确 ,根据实际情况说话做事。
3、讨论之后,总结讲学家和老河兵的性格特征(据理臆断-据实判断)
4、引出作者:纪昀 及介绍作品
石榴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石榴》教学设计
过河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